×

秦陵兵马俑课文

秦陵兵马俑课文(兵马俑规模那么大,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2 17:56:59 浏览3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兵马俑规模那么大,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兵马俑是陪葬品,但随着考古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兵马俑不是陪葬品。

首先,兵马俑坑中出土了4万余件兵器,全部来自秦国本土,而没有一件来自东方六国;此外,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兵器皆有“某某年吕不韦造兵器”等铭文,工匠籍贯也都为秦国本土,没有来自六国的工匠。而其中最晚的一件兵器是公元前228年制造的,此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还有7年时间。也就是说:兵马俑是在秦王时代完工的。《史记》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而兵马俑服饰却是五颜六色,这也佐证了兵马俑早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建造完成,与秦始皇陵在秦始皇死后才完工有着很大差异。

其次,兵马俑坑距离秦始皇陵封土距离有1.6公里,这种布局也不符合戍卫需求。如果秦始皇希望死后有卫队长相守卫,那么兵马俑应该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更为合理,岂有卫队离统帅1.6公里这么远的道理?

第三,兵马俑坑为半地下结构,其上方原本有棚木并且高出地表,这与秦始皇陵其他陪葬坑低于地表8-10米形成鲜明对比,坑内甬道纵横交错,仅1号坑就有供人行走的通道多达20个,这种完全开放式的结构完全不符合深埋地下的陪葬规格。

第四,兵马俑为真人大小的陶俑假人,但兵马俑配发的兵器却采用了实战用的真实兵器,并严格按照秦国兵器的制作要求,层层把关,刻有工匠籍贯姓名,彼时,秦国尚未发动对六国的统一战争,如果这个时候就耗费国力将大量实战兵器用于陪葬,显然不合常理。显然,这些兵器原本就是用于实战的。秦末时,周文的大军攻入关中时,章邯曾统率刑徒前往抗击,章邯曾说“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如果兵马俑原本就是一座开放的军事基地的话,那么章邯就近从这里取走兵器,也就顺利成章了。如果兵马俑坑是陪葬坑,章邯是断然不敢挖掘秦始皇陪葬坑来武装刑徒的。

此外,尉缭在任秦国国尉时,曾提出“治兵者,若祕于地”,李斯在获罪为自己开脱时,也曾向秦二世提起自己的功绩“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阴修甲兵”。而韩非子在出使过秦国后,也曾向韩王提到:秦国在修象兵“与象人同事也,夫知祸磐石象人”。这个“象兵”应该说的就是兵马俑。如果兵马俑只是陪葬用途,韩非子不会这么紧张的向韩王上书示警,应当是韩非子发现了兵马俑的军事用途。

综上,兵马俑坑应该是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前,秘密在骊山一带修建的军事演练基地,用于训练军官,为统一战争做准备。出于这种目的,兵马俑如此大规模的工程没有被史书记载,也就合理了。毕竟,秦始皇陵修建的细节都被司马迁记载了下来,兵马俑如果是陪葬附属品,又怎么会漏掉?

有没有人能介绍一下兵马俑的历史

我是文子心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驰名中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临潼县秦始皇陵东边的2公里处 。

过去这里的农民,经常在地下发现所谓的“瓦人”,本地人称之为“瓦瓦爷”。

据说,很早以前,在这一带打井或者挖墓穴,就会有“怪物”出现,并“兴妖作怪”,不是新墓穴突然塌陷,就是井水忽然枯竭。

有时,怪物索性直立于井壁,“鼓嘴瞪眼”地看着劳作的人。

曾经有个很大胆的农民,在恼怒中把“怪物”刨出来,吊在太阳下暴晒。

1973年3月,当地宴寨乡西杨村的农民,在距离秦始皇陵1500米处打井时,“怪物”又出现了。

只是这时候,已经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农民,并没有被“怪物”吓倒。

经过中央和陕西省文物部门一年多的发掘整理,一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为14220平方米的秦兵马俑坑出现于世。

一年之后,在俑坑的东北侧20米处,又相继发掘了面积为6000平方米、曲尺形的三号坑和面积为520平方米、凹型的三号坑。

这三个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

一号坑深5米,坑的东部为南北向长廊,排列着三列横队,每列有70个战袍俑,似为军阵的前锋。

其后是东西向的11个过坑,排列着38路纵队,似为军队的主体。

坑坑的南北两端和西端,各有一列武士俑,分别面向外,似为军阵侧翼和后卫。

二号坑似为一个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驽兵)组成的多兵种混合部队了。

三号坑似为统帅一、二号坑的指挥机关。

面对这70000余件身高1.8米至1.9米的陶俑,100余乘战车,400余匹身高1.5米、长两米的陶马和数十万件兵器(其中有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的寒毒箭头,它加入了7.71%的毒性铅,杀伤力更大)。

国内惊愕了!海外轰动了!

据《旧汉仪》上载,当年筑秦皇陵时,有一天主持造陵的李斯丞相,向秦始皇禀报:“臣所将徒隶七十二万人,至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

意思是说,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修得很大,工程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秦始皇听后,下令说:“其穷行三百丈,乃至。”

至于为什么要行三百丈,史书上没有说。

在兵马俑被挖掘以后,人们经过丈量,发现俑坑恰恰是陵墓的“三百丈”之内,才恍然大悟。

看来,《旧汉仪》上的这段只是含糊的文字,原来就是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关兵马俑的唯一的一处文字记载了。

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现和出土,对研究我国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以及建筑、冶炼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秦始皇兵马俑简介

兵马俑全称:西安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简称秦兵马俑、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

兵马俑属于古代墓葬雕塑,是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

兵马俑的来历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秦子婴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难。据《史记·高祖本纪》、《汉书·卷一·高帝纪第一上》、《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等史籍记载,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兵马俑在这场浩劫中也损毁严重。考古发掘情况表明,一号俑坑和二号俑坑有黑色木炭遗迹,说明一、二号俑坑的塌陷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造成的。

  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公里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

  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开始对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的秦代兵马俑坑进行发掘工作。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

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何没有女兵俑

秦始皇陵自1974年被发现之后,就被列入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而秦陵中的兵马俑更是千人千面、惟妙惟肖,世界各国的游客也是慕名而来,想要一睹其风采。

当人们了解完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想必大家都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秦陵的兵马俑中没有女俑呢?大家不要着急,请慢慢往下看!

说到秦陵中为什么没有女俑这个问题,就要说起大秦的军制了。

大秦无紧急情况,女人不上战场。

因男女在身体构造上有所不同,自古也都是男耕女织的社会,因此女人的力气并没有男人大,再加上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冷兵器时代,因而打仗则是一件抡刀骑射的力气活,很显然女人不适合上战场。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战争是残酷的,一场战争下来军中死伤过半甚至全军覆没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因此,女人不上战场也是为了国家的人口的补给着想。


上面说到了没有紧急情况,女人不上战场。那要是紧急情况,女人岂不是也要上战场?我们接着往下看!

我们都知道在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的出站总兵力已经超过了百万。最终,秦昭襄王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把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女老少都送上了战场。

虽然说此时妇女上了战场,但是她们确并没有去前线杀敌,女人和老弱者则是负责后期补给的运输与战争工事的修建,实则并没有直接参加战争。

因此,对于秦陵中没有女俑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说完了秦朝的军制,我们再来看一下秦始皇修建秦陵的目的!

嬴政生前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后,认为自己的功劳赛三皇、超五帝,并自封为秦始皇。曾经的他也幻想着自己的霸业能世传千秋,这也正是体现出了他对皇权的极度渴望与追求。因而秦始皇便派人为自己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以求统一天下于永生。而聪明的他也为寻不到仙丹而给自己留了个退路——修建秦始皇陵。

有着两手准备的秦始皇便派李斯按照咸阳宫的布局,为其修建一个地下王朝,以便自己逝后也能在地下统一江山。因此,秦始皇令人建造的兵马俑肯定是最具有战斗力的秦朝御林军以及巡行时精锐的卫队、步兵、骑兵等。从这一点来看,秦陵中没有女俑也便很好理解了。


收笔: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就明白秦陵中为什么没有女俑的原因了,我在这里也为大家小小的总结了一下:

第一点则是因为秦朝的军制中不鼓励女人上战场,就算是紧急状况被送上战场也不参加正面的杀敌。

第二点则是因为秦始皇建立自己的地下王朝,理应选择战斗力强劲的士兵来保护大秦的安康,所以从这一点考虑,秦陵的兵马俑中才没有女俑。

但就目前为止,秦陵并没有被全面挖掘,我们也不能就此判断秦陵中真的没有女俑。或许按照秦始皇的高瞻远虑,为了自己逝后世界的平稳发展,也可能会有农耕、针织等形象的女俑出现。

为什么《史记》里没有记载兵马俑

你好,我是静心匠道,历史领域爱好者。

为什么《史记》里没有记载兵马俑?

是的,到底为什么,我们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没有把兵马俑记载到史记里面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在看史记的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疑问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

记得上学的时候,历史课本就有介绍兵马俑了,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希望想去西安古都看看,看看长安,看看大雁塔,看看兵马俑,看看华山。

记得是在前几年,也是这样的一个春节假期,那年岁月静好,没有什么疫情。那时候的大唐不夜城也不算很出名,也又没那个抖音里面的不倒翁女孩。但是长安的雪很美丽,一下火车,我们就见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特别是南方没见过雪的孩子,是一份很珍贵的旅游礼物。

我们行程其中有一段是安排了去看,兵马俑。原来兵马俑不西安城里面,在郊外,我们是跟了大唐不夜城那里的旅游大巴去的。去的比较早,其实人不多,但是还是很兴奋,因为期盼了这个历史遗迹很久了。

兵马俑里面规模很大,很有气势,特别是一排的兵马俑整齐的排列在那里,你会感觉到古代的战阵的气势,由于兵马俑太多,特别还分开了几个馆。我们去的时候记得还看到了弓弩和类似高级官员的的发掘地方。

那么这么辉煌的地方,为什么司马迁会忽略呢?

我们先翻翻史记,在秦本纪里面看看。有关秦始皇的记载,就是以下这段。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为二世皇帝。三年,诸侯并起叛秦,赵高杀二世,立子婴。子婴立月余,诸侯诛之,遂灭秦。其语在始皇本纪中。

我们再找找秦始皇本纪,里面有没有呢?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段,我们找到了很多接近的信息,就是秦始皇陵墓,是在先的骊山一带,而骊山具体位置,确实有秦始皇陵墓,并且距离兵马俑也不远。而兵马俑的位置就在附近,那么兵马俑很有可能就是秦始皇家族的地下保护者。也就是陵墓的一部分。

但是为什么司马迁不记载兵马俑呢?

要看看古代的皇帝的殉葬制度,有古代开始,商朝到周朝,其实很多皇帝喜欢用人做陪葬的。这个可以在很多的古墓中找到依据,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农业和人口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继续这种陪葬制度,会大大打击了统治的根基,

秦国先祖就是用大臣陪葬,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十九年,缪(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后来发现的秦景公墓,发现有一百多位殉葬者。

秦国后来取消了人殉制度的,《史记·秦本纪》说:「献公元年,止从死。」战国时代,人力很重要,动用的都是几十万人的战斗力,一次战役死几万人。人的资源很宝贵的。所以后来利用了陶人作为陪葬,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其实兵马俑的作用,在秦王的墓葬里面,估计也就是陪葬制度中的一种而已,远远没有到受到司马迁的重视,因为作为纸还没出现的年代,写作需要用刀笔或者毛笔去写简牍,是相当麻烦的。如果你什么都写,长篇大论几万字,是不可能的,需要尽量的精简内容,就必须记录一些有特点的信息。而陪葬制度对于古代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无论你多大规模,也只是墓葬中的一种而已。

司马迁的目光,更多的是放在秦王陵墓的规模和特别的地方,比如时间,秦王即位就开始搞了,比如规模,穿三泉,比如用的人力,七十多万人,还有里面的奇珍古玩,山川地理,用不完的人鱼油等等才是重点。

特别是在项羽火烧阿房宫后,应该是连带也烧了秦王的地上宫殿,而很多兵马俑和地上建筑的破坏掉,让很多人慢慢的忘记了。当百年后的司马迁再去考证的时候,肯定不会去记载这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