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睿

韦睿是钟离大战的第一大功臣,为什么封赏时却在人后?为什么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特别爱好历史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2 15:02:36 浏览6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韦睿是钟离大战的第一大功臣,为什么封赏时却在人后

钟离之战(又称邵阳之战,第二次钟离大战)是堪比淝水之战的重大战役,此战发生于南朝梁武帝506-507年,南梁大将曹景宗和韦睿先后增援被北魏军队重重围困的钟离城(现在安徽凤阳西北),大破北魏军队,魏军几乎全军覆灭,只有主帅元英、杨大眼、萧宝夤率领少数军队逃脱。是南朝淝水之战后的又一次军事上的重大胜利,韦睿功不可没。(韦睿像)

钟离之战为何打响?

梁武帝萧衍即位初年,踌躇满志,他和将领们分析北魏的政治军事状况,认为北魏政治腐败,各地民乱频繁爆发,是北伐建功的绝佳时机。于是梁武帝命令自己的弟弟临川王萧弘率百万之众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等广阔的战场进攻北魏,初战双方互有胜负,不过取得一定战绩的主帅发生动摇,不愿意再继续进攻,南梁军队内部起了内讧,一派坚持北进,一派要撤退,军心动摇。主力部队竟然一场特别大的暴风雨就匆忙撤退,北魏军队齐头压境,围困钟离城,并打算一举攻占它,钟离之战打响。(暮年的梁武帝剧照)

钟离之战中的韦睿战功如何?

围困钟离后,506年11月梁武帝紧急派大将曹景宗率领20万人马援助钟离,梁武帝本意让曹景宗的部队等待所有部队到齐后再进攻,不过曹景宗却想一战将北魏军队打败,擅自出兵,结果遇到了暴风雨,部队损失严重,梁武帝严令禁止出击,双方处于相持阶段。

507年2月,韦睿奉命增援钟离,受曹景宗节制。韦睿到达前线时就已经准备充足,他在北魏军营前一百步的距离一夜之间建立了一座军营,挖好壕沟,布置鹿角,筑起土墙。北魏军队主帅元英大感惊奇,深深震撼了北魏军队的士兵。

北魏军队为了方便进攻,在淮河上的邵阳洲两侧架设了桥梁,周围布置了几百丈的鹿角等障碍物,防止南梁军队破坏桥梁。曹景宗和韦睿计划用水陆进攻的方法,烧断北魏建立的桥梁,切断北魏军队的联系,此举得到梁武帝的批准。

三月,淮河水位暴涨,韦睿指挥自己的部下开始用水军进攻北魏军队,并用装满油柴的小船冲击北魏军队的桥梁,韦睿手下的将领各个身先士卒,拔除保护桥梁的障碍物,两座桥梁被烧断后,北魏军心大乱,后路被切断了!南梁的各路大军趁机出击,北魏很多士兵溃逃,跳入淮河被淹死,北魏军队几乎全军覆灭。(曹景宗像,缺点是贪酒好色)

韦睿封赏为什么在人后?

韦睿在此次钟离大战中居功至伟,但是统帅却是曹景宗,韦睿的战略部署要得到梁武帝和曹景宗的认可和支持,单凭韦睿一个人的部队是不可能战胜北魏军队的;曹景宗作为主帅,同时又是梁武帝的开国功臣,功劳的头功肯定是他了,他因军功被封爵竞陵公,食邑增加200户。

韦睿没有急于报功,等到梁武帝的使者慰劳军队时,韦睿命令士兵将缴获的战利品堆积成山,放置在军营门前。劳军的使臣看到后发出由衷的感叹,韦睿的军功不计其数,他也因此被封为侯爵。

韦睿的个人战功摆在那儿,不用刻意报功,显示此人谦虚稳重,知大事识大体,确实是名将风范。此后一直受到梁武帝的重用,韦睿年老辞职梁武帝都不让他辞,有他在北魏的军队不敢擅自进攻南梁,一直老死在任上。

为什么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特别爱好历史

前一阵,美国街头一个采访震惊了我,问题是:美国建国多少年历史?有人回答一百年,有人回答几十年,即便是美国十三州的本地人,也没有一个人能正确的说出美国具体建国多少年,而我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美国已经244年历史了,美国人自己却不知道,实属可笑。

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写照,很多西方国家并不学习历史,他们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并不了解,反观东方人却十分注重历史,尤其是中国人,十分重视,并很大程度会改变现在高考历史占据分数,以提高年轻一代对历史的重视,那为什么东方人(甚至说中国)特别喜爱历史呢?

说起历史,多少人都知道中国是历史上的文明四大古国,虽然是最年轻的,但却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国家,这一点上我们做得要比其它国家好。

其实,对比中西历史文化,与受到基督教影响的西方历史文化不同,东方国家受到的儒家和佛教影响比较多,这其中的特点也比较鲜明,儒家和佛教也就影响了东方的对待历史的态度。下面就说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一点:注重传承

之前说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国家,这也是因为我们注重传承,相比其它国家,中国人非常喜欢将发生的事情记载下来,而秦朝统一之后,将文字统一,这种情况之下,使得全国再无文字差异,更有利于历史的记载。

中国人在使用竹简的时候就不怕麻烦,将很多历史事迹记载下来,随着司马迁写下《史记》之后,更加影响了历朝历代国君对历史记载的重视,“二十四史”、《清史稿》等文献,将中国历史几乎完美的记载了书上,并得以传承下来。

尤其是在蔡伦改造纸之后,书写更加方便,历史记载更加容易,等到印刷术的出现,书籍开始大量出现在市场上,价格也逐渐降低,历史书籍的普及性更加强。

第二点:学习态度

在中国,随着儒家学术的崛起,受到了历代学者的尊崇,再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放在现在就是老师一样,教自己的学生;而他倡导“仁义礼智信”,形成了非常体系的教学理念,并影响了后世。

受到儒家的影响,中国文人基本上都秉承“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学习和研究就这样扎入中国人的血液当中。

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出现,让文人更加注重历史结合当今或者考题进行论证,从而达到金榜题名。

这一点西方人就不注重,只注重基督教,而基督教对于历史并不感兴趣,很多的西方国家直到近代才重视自己国家的历史。

第三点:经验教训

关于历史的名言有很多,好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等等,这些话不难看出,中国人拿历史“正衣冠”、“长教训”,由其是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来警示自己朝代的发展,也告诫子孙,前朝灭亡的原因。

也正是统治者的重视,才使得历史能够成为国家专门的一个部门,记载历史,无论是前朝历史、当朝历史、皇帝语录还是地方县志之类的,都将统统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总结:以上三点,不能完全代表东方人或者说中国人喜欢历史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历史无论是传承还是记载,都领先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并且中国历史文化,也影响到了世界上的很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