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爱新觉罗·良弼
爱新觉罗·良弼,镶黄旗人,他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钦差大臣伊里布的孙子,因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童年生活养生了坚韧不拔的性格,1899年选为清廷公费留学生,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4年后回国在练兵处任职,步步升任,1908年担任禁卫军统领。
良弼是一块好料,有雄心壮志又付出了行动,奈何生不逢时,卒35岁。
1910年随同载涛访问美、英等8国考察政治、军事以图改革,良弼也是第一个到达美国西点军校参观的中国禁卫军司令,回国后开始按西方一套军事操练禁卫军,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起用袁世凯为总理大臣,摇摇欲坠的清廷无人敢反对袁世凯,只有良弼公开反对,并宣扬镇压起义。
图为1910年出访8国时在奥匈帝国留影,图前排左三为李鸿章儿子李经迈,前排中坐者为载涛,前排右一为良弼。
不久良弼被袁世凯罢官,只留了个参谋的闲才,不罢休的良弼与保皇派溥伟、铁良等人组成了宗社党,他利用在禁卫军的人脉和声望准备策反,誓死守卫清室。其实当时17省已经独立,清室每天都在讨论退位问题,良弼带领的宗社党拒绝退位引起了同盟会革命党人的注意。
图为扫除革命障碍,炸死良弼的爱国英雄彭家珍,时年24岁,后被孙中山追赠为陆军大将军。
1912年1月,京津同盟会决定除掉良弼,元老李石曾亲自从法国飞回国内组织这场暗杀,并把任务交给了暗杀部长彭家珍,他利用新军教官的身份与良弼会面,趁其不注意引燃身上炸药,彭家珍当场死亡,良弼被炸掉一条腿,伤重第二天死亡,死前遗言:我死,大清遂亡!10天后6岁的小皇帝退位。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会有什么后果
一品大员被刺杀的案例是非常罕见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末的“刺马案”以及唐代的“武元衡遇刺案”
古代官员出行一般都是携带随扈的,一品大员出巡更是有大量武士傍身,并且布衣百姓碰见官员出行的队伍是必须回避的,普通人很难接近官员所乘坐的车马或轿子的。
而且高级官员在外的吃住也一般是在衙门里,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饮食安全也是有保障的。所以古代刺杀一名高级官员是很困难的,除非有更加强大的势力在幕后指使,这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刺杀案件就是清末的“刺马案”。
(古代官员出巡前呼后拥,刺客根本无从下手)
1864年7月19日,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10余丈,随后湘军蜂拥入城,城内的太平军将士全部力战而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宣告终结。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北伐军甚至打到了天津附近,犹如当年的李自成,以至于咸丰皇帝哀叹:明末之鉴,犹在眼前。此时的清廷甚至已经做好了放弃北京,退守东北的打算了。
为了剿灭太平天国,清廷下令允许汉人自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并且咸丰帝还许下承诺,谁能剿灭太平军,就封其为王。
但是就在湘军攻陷天京之后,曾国藩并没有等来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遭到了清廷的严厉斥责,追问其天国圣库中巨额财富的去向,到最后曾国藩也只是被封了个一等侯爵。
清代爵位非常繁杂,也非常多,一等侯爵距离王爵还差着起码四个等级呢!而一等候也不是侯爵中的最高级,清代在一等候前面还有一个“一等侯爵兼一云骑尉”。
曾国藩为清廷立下了旷世神功,按理说应该被封王,跟曾国藩一起平乱的蒙古将领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而曾国藩却仅仅是个侯爵。这显然是清廷对汉人的一种歧视,也表现出清廷对曾国藩的不信任。
不过虽然爵位不高,但在拿下南京之后,江南各地督抚要职却都落入了湘军手中。而曾国藩也就地担任两江总督一职,在江淮一代可谓是只手遮天。面对手握重兵实权的湘军,清廷是寝食难安。于是在1868年,清政府下旨调任曾国藩为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是清代封疆大吏之首,地位比两江总督稍微高一点。不过这个调任对曾国藩而言其实是明升暗降,这明摆着是一则调虎离山之计,目的就是让曾国藩离开自己在江苏的根据地,防止其佣兵作乱。并且调走了曾国藩也可让湘军群龙无首,便于朝廷对他们进行控制和裁撤。
面对朝廷的旨意,曾国藩也不敢公然抗旨,若是抗旨则如同造反,曾国藩四年前都没敢造反,如今就更不敢了。于是他接受了调令,起身北上。曾国藩离任之后,清廷立即命令闽浙总督新贻一担任两江总督。
马新贻,回族,山东菏泽,是清代官职最高的回族人。当接到朝廷的旨意时,马新贻非常恐惧,因为他知道南京的“水”很深,这个活不好干啊。但是身负朝廷重托,马新贻也不敢迟疑。
在到任两江总督之后,马新贻立即着手裁撤湘军,打击湘军势力,试图重新恢复中央对两江地区的控制。不过正当马新贻欲大展宏图之际, 他本人却在上任仅仅两年后遇刺身亡了!
1870年8月22日,马新贻在箭场参加完阅射后步行回官署,刚走到官署后院门口,突然从人群中冲出一人,口呼冤枉。而正在众人迟疑之际,这人迅速拔出匕首,直刺入马新贻的右肋。随后马新贻被侍从迅速抬回总督府,但是很快就因失血过多毙命了。
两江总督可是从一品的朝廷大员,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这可是大清开天辟地头一回。而且刺客张汶祥仅以一人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冲到了马新贻的身边,试问马新贻身边的数十位侍从在干嘛呢?
在此要说明的是,在通常情况下即便是马新贻同意接见喊冤的张汶祥,张汶祥也必须跪在距离马新贻七八米远的地方,不允许靠近马新贻。而他的诉状只能由差役接下,再转交给马新贻,张汶祥跟马新贻是不能发生身体接触的,也不可能近距离接近马新贻。
相隔这么远的距离,即便是张汶祥想拔刀行刺,周围的武士也有充足反应时间将他擒获,决不可能让他直抵马新贻面前。
但在马新贻遇刺那天,张汶祥偏偏就被直接带到了马新贻面前,并且一刀直插其要害。如其情形,确实让人大为生疑。
(《投名状》中李连杰所饰演的庞青云,其人物原型就是马新贻)
清政府得知马新贻遇刺的消息后大怒,急派满洲人富察魁玉代理两江总督一职,并命令富察魁玉会同江苏布政使梅启照和漕运总督张之万一起审理这件惊天大案。但是这仨人磨叽了许久也没有给朝廷审出一个结果,最后只是以“私仇报复”结案。
对于这个审问结果朝廷根本不相信,但此时清廷也意识到了事情的本质,于是慈禧太后下旨调曾国藩火速回任两江总督,并加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令二人再度赶赴江宁复审此案。
郑敦谨是出了名的干吏,做事雷厉风行,在来到南京后就开始提审张汶祥。但是与郑敦谨一同审案的曾国藩却总是一言不发,这让郑敦谨非常疑惑。在连续审问多日之后,郑敦谨终于按耐不住,询问曾国藩对此案的看法。而曾则表示:看来只能以之前的供词结案了。
郑敦谨听闻之后,心中已然是水落石出,立即以“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为理由定案并向朝廷结案。而郑敦谨也自知案件涉及重大,在结案后没有回京述职,走到半路就辞职了不干了。
很明显,“刺马案”就是湘军一首策划的,而前来调查的各路官员也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个个皆装聋作哑。而慈禧也担心继续查下去会逼反湘军,于是被迫放弃了对湘淮势力的打压,自此南方诸省彻底被汉人所控制。
1871年10月,清廷将张汶祥凌迟处死,并将其被剖腹挖心,祭奠马新贻。
除了“刺马案”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官遇刺案件还是唐代“武元衡遇刺案”。公元815年唐宪宗时期的丞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遭遇刺客暗杀身亡,而这件惊天大案的幕后指使者则是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由“刺马案”和“武元衡遇刺案”可见,在和平时期刺杀朝廷大员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是乱世中的朝野政治斗争,否则一般的老百姓连靠近官员的机会都没有。
(古代官员出巡所使用的写有“回避”和“肃静”的牌子)
良弼是怎样一个人
良弼的全名是爱新觉罗.良弼,可能大家对这个人不太熟悉,良弼在清末还是小有名气的,下面我就说一下良弼的一些主要事迹。
良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皇亲国戚,祖上因为顺治帝处理多尔衮受牵连被削除爵位,一直到嘉庆年间才被恢复宗籍,毕竟还是自己人嘛!良弼早年父亲就去世了,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公元1899年良弼留学日本陆军学院,4年后学成归国进入练兵处,清末的练兵处概念上也就相当于中央陆军训练基地。良弼具体简历咱们就不细说了,他回国后对清末陆军整治改革是起到积极作用的,是个非常优秀的军事人才。
清末时期的良弼在军界也是风生水起,清政府也是非常重视他的,良弼和清皇室少壮派组成的宗社党也是很有影响力的,当时的袁世凯都要忌惮几分。因为良弼是皇亲国戚,所以主张保留皇室反对革命,当时他们主要的敌人也就是袁世凯,对袁世凯来说良弼也是他的绊脚石。
良弼还在积极拯救大清时,1912年1月26日却在北京光明殿胡同,被同盟会杀手彭家珍炸伤左腿。当时良弼只是炸伤了左腿,据零星记载已经成功的做了截肢手术,可两天后却蹊跷的死了,后世多有猜测良弼的死和袁世凯有关。良弼去世没多久,清帝逊位清皇室就解散了,可见良弼在清末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手机打字不易,喜欢的话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