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代朝廷六部中的礼部,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加教育部,是这样吗
也不全是;
我觉得大致相当于外交部礼仪司,教育部,再加上民族事物委员会之类的一部分职能吧;
礼部虽然在六部中排名第三,其实地位挺尴尬挺边缘,位高权不重,除了科举外跟其他各部也没太多交集,礼部尚书很多时候也不参政议政,从礼部入阁的好像也比其他各部都少;
唐宋八大家里谁的官职最大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朝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八位著名散文家的合称。关于这八个人,很多人的常规印象都是文采飞扬的文学家,或者是闲情逸致,抚琴饮酒的艺术家。但其实,这八人的真正身份都是忧国忧民,位高权重,勾心斗角的政治家。
那么,这八位政治家的官职如何,谁的官职最大呢?下面就来说说这个话题。(以下按出生年龄排序)
首先是韩愈,他的辈分最大,同时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但是,他的官职不是八大家中最高的。韩愈官至礼部侍郎,死后被追赠礼部尚书,并从祀孔庙。翻译过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生前官至外交部副部长加教育部副部长,死后追赠部长职位。
然后是柳宗元,他官至礼部员外郎,经过一系列革新失败,最终被贬至柳州刺史。翻译过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外交部教育部副司长,政治派系斗争失败后,被贬到地方当地级市的市长。
接着是欧阳修,他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辈分最大的。他为官四十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退休时得到太子少师(东宫三孤,荣誉头衔第三等)的头衔,死后追赠太尉、太师头衔(三公,荣誉头衔第一等第一位)、楚国公,总之就是,欧阳修是很大的干部。翻译过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欧阳修最终官至军委副主席,退休后官至极品。
第四个是苏洵,他是苏轼、苏辙的父亲,但是他的官职较小,仅任秘书省校书郎,但其时论文章朝野皆拜读。翻译过来,就是苏洵靠写针砭时弊的论文,最终当上了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一职。
第五个是曾巩,他的名气相对来说最小,曾经担任过太平州司法参军,后外放越州通判,再后来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翻译过来说就是,曾巩担任过地级市检察长,后被贬为副市长,最后因史学才能被皇帝委任为负责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的秘书官。
第六个是王安石,他是最厉害的一位。王安石官拜宰相,封荆国公,深得宋神宗的器重,是实实在在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的大干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务院总理,国家改革办主任。另外还有一点,王安石死后,被宋徽宗追封为舒王,这是唐宋八大家中绝无仅有的一例。
第七个是苏轼,他的名气最大,但是一生仕途坎坷,辗转各地任知州,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二品),知礼部贡举。翻译过来就是苏轼早年受排挤,辗转各地级市任市长,派系斗争胜利后,任国家主席的私人秘书,中央办公厅主任。
第八个是苏辙,他是苏轼的弟弟,苏洵的小儿子。他官至尚书右丞,相当于现在的代理国务院副总理。
由此可知,生前担任官职、官品、爵位最高的都是王安石(宰相、从一品、公爵),死后被赠官爵最高的也是他(一字王),但他的王爵很快被剥夺(宋钦宗取消)。因此若是以盖棺论定的时头衔,最高的并不是王安石(公爵加太傅),而是欧阳修(公爵加太师)。但是论实权大小,王安石排第一。毕竟他改革的那几年,除了宋神宗,就属他说话最有分量。
生前担任官职最低的是苏洵,先后担任过的几个实际职位都不高,都是从九品,也即宋代前中期九品十八级官品中最低的一品,再低就流外了。并且他能列入唐宋八大家,有一点沾儿子苏轼光的嫌疑。明朝将他和苏洵列入八大家之列,主要还是为了抬高苏轼一门的地位。
说到这里额外插几句。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的科举考试中,有三位唐宋八大家都是在这一年金榜题名,踏上仕途。上榜的三人分别是:苏轼、苏辙兄弟和曾巩。并且同为八大家的欧阳修是主考,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洵也跟过去凑了热闹。也就是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宋朝人,除了王安石外,其余五个都直接或间接的参加了这一年的科举考试。
不过,苏轼、苏辙、曾巩三位大文豪的名次都不理想。那一年的三甲是: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其中状元章衡的名气最大,榜眼窦卞一般般,探花罗恺几乎是默默无闻。跟二苏一曾完全没法比。
此外,曾巩的弟弟曾布与哥哥曾巩同年高中进士,成为当年继苏氏兄弟后,第二对儿上榜的兄弟;理学大家程颐和程颢兄弟也是这一年上榜。如果加上张载、王韶、章惇、郑雍、梁焘等人。这一年的科举,可谓是星光灿烂,仅宰辅一级就出了九位。其中,章淳在科举之后就显示出了他脾气很大的性格特点。那一年科举,章淳因为科举名次不如其族侄章衡(状元),耻于在章衡之下,便拒不受敕,扔掉敕诰回了老家。
备注:张载的名气不大,但是他有句人生格言名气非常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章淳则是以改革派身份和反对宋徽宗继位而闻名。章淳曾经评价宋徽宗“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也是个巨牛,很有傲气的人。
那一年的科举之后,这些文豪都走上了自己的政坛之路。有的人参加了改革派,有的人则是保守立场,这些大文豪在政治斗争中打的是一脸狗血。
后来,苏轼想把高俅送给与自己同榜高中进士的曾布(曾巩的弟弟),而曾布属于王安石的变法派,与苏轼有政治矛盾,就拒绝了苏轼的美意,于是,苏轼就把高俅送给了宋英宗的驸马、北宋著名画家王诜。后来又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诜派高俅给端王赵佶送篦子刀,高俅凭借超一流的球技,征服了当时还是端王的宋徽宗,并被留在身边。再后来端王身登大宝,变成了皇帝,高俅在宋徽宗的刻意提拔下,飞黄腾达,成为禁军太尉。
假如当时曾布接受了高俅,北宋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为什么清水衙门的礼部尚书却是储相第一首选
清水衙门看你怎么理解?先来看看礼部的具体管理职权。
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那么六部尚书中地位最尊贵的是哪部尚书呢?可能大多数人会认为,吏部尚书的地位最尊贵。因为吏部尚书负责管理全国四品以下官员的考察、评判、升降和任留,手握人事大权,号称“太宰”、“天官”。巅峰时的吏部尚书,甚至能和内阁首辅大臣平起平坐,可见其权力之大。但是,以吏部尚书的煊赫权势,仍无法比拟礼部尚书的尊贵地位。
众所周知,礼部的主要职能是掌管全国礼仪制度、教育事务、科举考试和同藩属外国往来之事,也就是说礼部负责着国家的礼法、教育和外交。若比较实际权力,礼部是不如吏部和户部甚至其他部门的。但比起地位来说,礼部尚书却是最尊贵的。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礼部掌握着全国礼法制度的制定权、执行权和解释权。在理学盛行的明代社会,礼法是维持国家统治和思想控制的重要工具。礼部尚书的首要职责便是保证礼法制度的顺利实施,小到衣帽的制式、出行的方式,中到房屋的规制、节烈的表彰,大到国家的祭祀仪式、皇帝的登基丧葬,都是礼部尚书的职权范围。在明代那样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连衣帽的布料、颜色、图案甚至褶皱都有明确的规定,一旦违反,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严重的甚至会被判处谋反,株连亲友。从皇帝到平民,都必须遵守礼法制度,礼部尚书在礼法方面毫无疑问是最权威的,因此礼部尚书的地位必然极其清贵。
其次,礼部掌管着全国的教育,礼部尚书必然会出任三年一次的会试主考。一旦考试结束完成阅卷,无论之前是否有过教学过程,甚至不论是否相识,所有取中的进士,都将成为礼部尚书的学生,礼部尚书也将成为本科会试取中进士的座师。在讲究天地君亲师的封建社会,师生关系就好比父子关系,而一旦确定师生关系,座师必须保护提拔学生,学生必须维护听从座师,这既是一种上下连结的方法,又是一种势力发展的方式。也就是说,礼部尚书可能个人力量有限,但是他身后必定有一群学生弟子。这群弟子紧紧依靠着自己的座师,在座师的提拔下不断进步,是朝廷的未来栋梁;另外,这些弟子的背后也有各自的势力网,彼此缠连在一起,组成庞大的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的支持下,礼部尚书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礼部尚书是入阁的迁帷之阶。担任礼部尚书,熟悉国家礼仪,就是为入内阁做准备,因此礼部尚书又有“储相”之称。一般情况下能担任礼部尚书的,都是或者圣眷深厚或者官声斐然或者实力雄厚或者兼而有之的帮派大佬,是官场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这份储相的气势,为礼部尚书的江湖地位做了最好的注解。
不管是礼法的权威,利益共同体的代言人还是储相的气势,就像鼎的三只脚,撑起了礼部尚书的江湖地位。虽然礼部尚书的实际权力可能比不过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的油水比不过户部尚书,但是在六部当中,论地位的尊贵,礼部尚书却一定是首屈一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