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旅”这个编制为什么在军队中时有时无现在都哪些国家还在用
- 师和旅有什么区别
- 德军一战时的一个师的编制是什么样子的,具体一点
- 给你一个师的兵力,子弹无限,在200年前打下全世界需要多久
- 需要师,三个旅合编为一个师,需要旅,旅单独作战,师和旅冲突吗
“旅”这个编制为什么在军队中时有时无现在都哪些国家还在用
就拿“网红”张灵甫为例子来说事吧,1938年4月,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张灵甫,因为在军委会举行的黄陂校阅中成绩优秀,在王耀武力荐下升任第153旅少将旅长,所以万家岭战役中,张灵甫其实是正牌子旅长。然而一年多以后的1940年初,张灵甫的职务却变成第58师副师长,好像是升了,其实却没有了兵权,为嘛子呢?
因为到了1939年,根据南岳军事会议之前的决定,作为中央军嫡系步兵师的第51师,也不再设“旅”级编制,从原来的师辖二旅四团,改为师直辖三个步兵团外加一个野战补充团(杂牌军大多没有野补团)。也就是实现了从“方块师”到“三角师”的转型,减少了指挥层级以利作战指挥的灵活快捷,那么问题来了,原来的少将旅长咋办呢?
继续留在野战部队就两个出路,第一是晋升副师长,但还是少将衔,又不再是军事主官,其实是军权下降了,只能等着师长出缺;第二是出任各师的“步兵指挥官”,也是少将衔,类似于鬼子的“少将步兵团长”,直接管理三个步兵团的日常,上面有参谋长、副师长和师长,存在感不强,更没啥意思,所以张灵甫还算是被照顾了。
在1941年3月的上高会战中,因为师长廖龄奇参训未归,所以张灵甫是以副师长的身份,代理师长指挥作战。一直到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后,黄埔四期生廖龄奇稀里糊涂被冤杀后,张灵甫才转正成为第58师的师长。所以旅级作战单位啊,从有的那一天,就是个不尴不尬的角色,需要时会编组,也经常被撤销。
通常来说,军队中战术单位的最大编制为“团”,而战役单位的最小编制则为“师”,“旅”其实从性质来看,更贴切的称谓是“小师”,如果是独立的军事集团内部还无所谓,如果大型军事系统中同时存在“师”和“小师”两类编制,就有点乱套了。比如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的八个军中,其他几个军都是下辖三个左右的师,师以下为团,只有桂系的第7军直辖“旅”而没有师级建制。
(李宗仁)
1926年3月,国民革命军第7军成立时的战斗序列是:军长李宗仁、党代表黄绍竑、参谋长白崇禧,辖九个旅18个团另两个独立团和一个入伍生团,总兵力37500人。桂军为何专设“旅”级建制呢?第一是部队来源成分复杂,李白黄都有旧部,如果只搞三个师的编制,人事上不好平衡;第二是在兵力不多的情况下,可以虚张声势,让其他派系包括对手根本不知道桂系有多大实力。
其实还有第三,那就是保留九个“小师”的架子,为桂系日后扩军提供了便利,李宗仁、白崇禧在北伐过程中,也是大肆招降纳叛。到1928年春击败唐生智以后,二次北伐前的桂系第四集团军居然下辖16个军9个独立师30多万大军,其中桂系直接掌握的也有8个军23个师,这速度你就说快不快吧?终于也引起了老蒋的警惕,于是必须打压桂系。
(黄绍竑)
这一时期桂军所有的“旅”都升格为师了,因为兵力大大充足了嘛,因此“旅”级编制在早期能够大行其道,也是各派系军阀兵力或番号不足、却又拼命想扩充编制的一个手段。比如奉军在袁世凯时期只有两个师的“合法番号”,那张作霖就偷摸组建了一堆“旅”来扩充部队,张学良的起家部队就是由卫队团升格的“卫队旅”。
那么“旅”级编制为什么时有时无呢?在民国年间的基本情况总结来说,作为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模糊角色,那就是:和平时期部队一“缩编”就冒出来,战争时期一“扩军”就取消掉,这是有脉络可循的。比如二次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在表面上完成了“统一”,老蒋就嚷嚷着要裁军,因此爆发了多次军阀混战,但是老蒋胜出以后,裁军和整编最后还是进行了。
整编的结果是,大批军、师级番号被裁撤,但是包括老蒋在内的各路军阀又都想保存实力,于是在师以下开始重新设“旅”,比如胡宗南的第1军期间被缩编为第1师,数万人马如果只编三个团怎么可能?那就得增加一级编制,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三旅九团的“甲种师”、二旅六团的“乙种师”和二旅四团的“丙种师”。
如此也造成旅级的兵力并不一致,从4000人、6000人到7000人都有可能,那就得看是两团制还是三团制了,还得看各团是否满编。
(第74军的小炮兵)
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民革命军基本是按照:路军(有的辖军)、师、旅、团这样的序列,一步步进行整编的,保留的军级番号很少。标准的“调整师”或者“整理师”编制都是师辖两旅、旅辖两团,比如宋希濂的36师、王敬久的87师、孙元良的88师、王耀武的第51师、彭善的第11师等等。注意啊,老蒋的所谓整编没有一次彻底完成过,所以这事不能抬杠,特例肯定有。
但是大规模战争一旦爆发,旅司令部的存在就使战场指挥多了一道程序。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后期,抗日军队的指挥层级繁琐成为一个致命问题,会战后期最多时,有战区、兵团(左、右、中央集团军)、集团军、军团、军、师、旅等七级战役司令部!战区长官部一道命令下去,要转手六次才能到达战术单位,乱得一批。
因此“旅”在近代大兵团作战中,逐渐沦为鸡肋建制,1938年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对战役编制的弱点进行检讨之后,兵团、军团和“旅”级建制都被取消了。经过逐级整理,到从1940年以后,野战部队里已经没有了“旅”级建制,它一般只存在于地方部队、杂牌部队、特种兵部队之中,比如什么警备旅、炮兵旅、独立旅等等。
不过八路军和新四军由于情况特殊,仍然保持着旅级番号,不列入普适性,直到1948年底,解放军才把所有的师、旅统一称为“师”。
抗日战争胜利后,老蒋在1946年又搞了一次整编,准备把120个军都缩格为“整编师”(实际没有全部完成),比如第74军当时有40000多人,不可能只编成三个团吧?于是“整编旅”的番号出现,“旅”级建制又冒了出现。当然严格来说,整编旅其实还是师级规模,第74军改制为整编第74师后仍然有30000多人,那么一个整编旅有多少兵力很明显。
解放战争进入深水区后,大兵团会战已是常态,双方都开始组建超大规模的“兵团”建制,再加上蒋军的军、整编师两类规模相同的番号同时存在,非常不利于战场指挥,于是1948年8月开会决定,所有的整编师恢复为“军”、所有的整编旅恢复为“师”,其结果就是“旅”这一级番号又消失了。
(何应钦和胡宗南)
形象点说,“旅”级编制就是个打酱油的,完全是根据军队实际情况和战争即时状态,来决定组建或者裁撤,也就造成了它“时有时无”的现象发生。比如我军在解放战争后期全部取消了旅级作战单位,统一为野战军、兵团、军、师这样的战役单位序列,并且一直沿续到上个世纪末,再后来随着和平时期精兵简政的需要,又进行了一波“师改旅”。
大抵是从2004年起,美军正式开始废除重型师等建制,所有直属支援部队下沉到各旅级战斗队,出现了一股“师改旅”的潮流,因此现在许多国家的军队在和平时期也保有“旅”级单位,比如美国、德国、俄罗斯、法国以及印度等等,还是非常普遍的,在大国之中,貌似只有英国没有常规的“旅”级单位。
师和旅有什么区别
旅级就是副师级,一个旅也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不过旅下辖营只有本级旅机关,而师下辖团,有本级师机关,各团有各团的机关。部队的编制只要是团以上建制就有代号。比如55555部队,这就是一个部队的代号。而在美军,师下辖旅,旅下辖营,而不含团建制。你不用搞的太清楚,心中有个概念就好了。
德军一战时的一个师的编制是什么样子的,具体一点
按照一战刚开打时候(1914年)的完整编制来吧,就以常规步兵师为例
1914年一个德军步兵师总人数18000人,4600匹骡马、24挺重机枪、72门炮(图中没表明,当年具体是54门野战炮和18门榴弹炮)
然后一个步兵师下辖两个步兵旅,每个步兵旅辖两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辖三个步兵营和一个团属机枪连;另有一个炮兵旅,下辖两个炮兵团,每个炮兵团辖两个炮兵营;另外还有医疗、工程、侦察等单位。
每个步兵营下辖四个步兵连,整个师加起来有48个步兵连,每个步兵连标准配置是150人,但在战时增加到了270人。
但这只是战争初期的配置,但战争后期,尤其是1918年,步兵师的装备改变非常大
尤其是机枪数量大大增加,从早期的24挺重机枪增加到了130挺,而且轻机枪也增至216挺,虽然野战炮数量下降,但加入了更多的远程榴弹炮、炮击跑和臼炮,装备的花样变得更多。由于后期的兵力短缺,师的总人数有所下降,虽然上图是显示在16000人,但实际上更普遍的是13000人。
给你一个师的兵力,子弹无限,在200年前打下全世界需要多久
一个师的兵力顶天算两万人,子弹无限,打下全世界也不可能。
理由一后勤保障能不能到位,两百年前后勤保障不像现在,石油,电力,食物供给。
2:那时候交通不方便,除了陆战还有海战,一个师可以闪电灭掉一个国家,但遇到民风彪悍,崇尚武力的民族没有牺牲是不可能的,征服也不太现实,尤其遇到战略纵深强大的国家,一个师的兵力只会越打越分散,形成不了合力。
需要师,三个旅合编为一个师,需要旅,旅单独作战,师和旅冲突吗
于今之日,二者可以并行不悖(这个意义上不冲突),但不宜上下统属(这个意义上有冲突)。所谓,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现代也是一样。但前提是运用得法。假设一个师下辖三个旅(注意⚠是假设️,师下边未必一定有旅的编制,更多情况直接是师辖团,同理,旅上边也不一定有师,一些旅级部队本身就是师改旅),那么师里会有一些直辖部队,比如师属炮兵,师属陆航部队,比如师属后勤部门。一个师属旅拉出来独立作战,师部会根据战况需要决定是否把部分师属部队加强给该旅,所以师属旅独立作战和本来的独立旅战斗力还是有所不同的。就现代而言,大部分国家师辖团而不是旅,甚至根本没有旅的编制。但也曾有过师辖旅,旅辖团的编制方法。有千人的团,有三千人的团,有万人的师,有三万人的师,包括师辖旅、师辖团,这些不同编制并不矛盾,而是当时战略战术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指挥通信能力。当今的指挥通信能力,师辖团更合适,不宜在采取师辖旅旅辖团的编制。另外如今在某些国家实施的师改旅也并非因为二者矛盾,而是战略战术需要。师改旅的目的是为了让作战单位更加机动灵活,适应当今快速反应作战的需求。但俄罗斯在部分师改旅后发现,这样做并不符合其大纵深突击理论。换句话说,师改旅适合处突反恐和打局部冲突。如果发生全面战争,同样的总兵力,独立的旅级单位就未必是重型师的对手了。所以,一刀切的师改旅或重型师都不可取,应该建立一部分应急处突灵活机动的独立旅,也保留一部分应对全面战争的重型师,二者应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当然,随着技术进步彻底淘汰步兵师也不是不可能。在军一级建立若干独立火力支援支队和联合后勤支队,比如远程火炮旅和陆航旅,在大规模战役时为旅级单位提供支援,就可以解决旅级单位不适合全面战争的问题。另外,师可以缩减为旅,军未必不会随之缩小。另外好比海军不再有巡洋舰,但大型驱逐舰的吨位与作战能力已经达到过去巡洋舰的水平,无巡洋舰之名而有其实。所谓军师旅也不过是一些名字而已,不必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