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心外无物”的心和“心即理”的心是不是一回事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要想知道世界的原貌,必须得走出去探究,才能知道其因果内在的联系。心与物同在,心与物不能单独存在。客观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处于虚寂的状态。
《心即理》是心学的重要命题,由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他认为宇宙间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把主观(吾心)与客观(宇宙)的关系,等同起来,是典型的唯心论。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和陆九渊的(心即理)本质上是不同的。
当然了关于(心即理)也存在不同的解读,有兴趣的条友可以找书去对照一下。
心生万物,心外无物,此心是什么心
只能肤浅的回答一下,如果像王阳明先生以观花树所比喻的那样: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就是人心,人心如天渊。佛经上说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前者心随境转,后境随心转。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怎么理解
心外无物怎么理解?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即“吾心即宇宙 ,宇宙即吾心的观点”
一.心念起生万物
习传录中有句:“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这句话的意思是,心之外没有事物,如果我心中产生一个孝顺父母的念头,那么孝顺父母便是一件事物。所以心念一起事物便生起
二.心随境转
王阳明习传录中有个著名的典故就是
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不看花时,你心中并无花的模样,你看到花时这花的颜色如此明媚,那么这花就是你想要看到它的样子,所以这朵花怎么会是心外之物?
你所见的一切都是你想看到的的,你的心觉得它美它便是美的,你心里觉得它丑它便是丑的了,所以万物唯心造。你所见的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投影。
双缝实验
这就像著名的双缝实验,双缝实验是量子力学里一种演示光子或电子等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客观的物理实验,你观察和不观察得到的结果是两种结果。你不观察,它结果就是第一种,然而你不管什么时候介入观察,它结果都是第二种。所以一件事物的呈现可不可以说就是由我们内心创造出来的呢?
三.外求无尽,唯有内观
所有的实物如果你寻找客观因素就无穷无尽,那么回到本质上来,不要向外去探寻,从自己内心寻找答案,我们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不需要向外去求,一切障碍你的都是你的认知,你认知一转变,问题就消失了。当你认为这个人不好的时候就心生各种疑虑,他做什么你都不顺眼的,但当你觉得一个人好,他就做什么都是对的一样。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王阳明说“心外无物”了
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认为的样子罢了。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吗
谢邀。王阳明是明代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传习录》,其核心主张是“心即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我国古代散文集大成的《古文观止》就收集了一篇王阳明的《尊经阁记》,该文用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闸释儒家六经,他认为六经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我心灵的永恒规范,《易》是记录我心里的阴阳变化,《书》是记我心里的典章制度,《诗》是记我内心情感,《礼》是记我心里礼仪,《乐》是记我心中愉悦,《春秋》是记我内心忠奸邪正,总而言之再伟大经典不过是我内心的帐簿。这就是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要义。
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虽然有他的局限性,但毕竟对当时以程颢、朱熹为代表“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道统给予了很大的冲击,带来了某种思想上的解放。
如何理解“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命题,也是中国哲学中最容易被人误解的命题之一。
很多人认为,物就是指物体、物质。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如果物指物体,那“心外无物”就是说人心之外没有物质存在,这不是说胡话吗?显然王阳明并没有这么糊涂。
事实上王阳明说的物,和人们在日常中说的物并不相同。王阳明对于物有明确的解释: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意在于孝亲,则孝亲就是一物,意在于忠君,忠君就是一物。
所以王阳明心学中的“物”,就是“意之所在”,翻译成白话就是“人意识的对象”。你此刻的意识观照在什么对象上,那一对象就是物。
如果理解了物的含义,我们就可以明白“南山花树”的故事是什么意思了。
有一天,王阳明的朋友指着南山中一棵开花的树问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也就是说,你没看那花时,你是你,花是花,两不相干,花对你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成为你的对象。
只有当你看到那花时,花才进入了你的心中,成为你的意识的对象。从此花便在你的世界中占据了一个角落,你的世界有了花,花的世界有了你。
王阳明把物解释为意识的对象,主要还是为了阐释自己的“格物”学说。
朱熹将格物解释为研究客观事物。但是王阳明认为,朱熹的解释是错误的,“格”是“正”的意思,“物”是“意之所在”,因此格物的意思是:当你的意识在一件事情上时,你就堂堂正正地做那件事,让它符合你心中的良知。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梦露居士”,阅读更多有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