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端

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典故?被宋太宗誉为“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到底有多厉害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1 06:21:43 浏览7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典故

吕端是北宋初期的名臣,”大事不糊涂“是宋太祖对他的夸奖,在《宋史》中记载了这样两件事。

第一件,西夏的李继迁叛乱,严重骚扰北宋西部的边境。宋军抓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祖为了报复就有杀掉她的想法。寇准正担任枢密副使,掌管军事,赵光义就找他商量,吕端是当时的宰相,他是从寇准这里知道这件事的。

不久之后,吕端拜见太宗,用历史上的典故来规劝,处理这样的事要以攻心为上,杀掉叛军的首领只能逞一时之快,收服叛军的人心才是长远的办法,谁轻谁重,心里要有考量。他建议把李继迁的至亲安置在延州,并且给与好的待遇。这样李继迁虽然不会立刻投降,但是亲情会一直牵着他的心。

宋太宗最后采取了吕端的建议,在后期的评判过程中,确实收获很好的效果。

第二件事就比较重大了。宋太祖病重,宋真宗赵恒当时还是太子,大太监王继恩畏惧太子的英明,就与另外三个人谋划立赵元佐为太子。宋太宗驾崩之后,李太后命王继恩找吕端进宫,吕端知道发生大事了,就把王继恩锁在一间屋子里,找人看守,然后入宫去了。

李皇后见到吕端,问道:皇上已经驾崩了,立现在的太子是应该的事,可怎么办呢?吕端说:当初皇上立太子就是为了防止今天这样的事,我们怎么能违背圣旨自作主张呢?于是让赵恒继位。

宋真宗登基之后,在帘子后面接见群臣,大臣们纷纷下跪,只有吕端一人不拜,不仅如此,还要求把帘子卷起来,而且还亲自走上殿,还仔细端详皇帝,这才走下殿率领群臣下拜。这两件事都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由此可见吕端的老成持重的风格。

被宋太宗誉为“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到底有多厉害

在宋太宗赵光义晚年期间,有一个本来默默无闻的人被提拔为宰相,他就是吕端,吕端是一个被宋太宗称赞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人,那他到底厉害在哪里了,从下面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

在宋太宗刚继位不久以后,他就封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为齐王,兼开封尹。与此同时,吕端被派去协助赵廷美处理事务,担任开封府推官。但是后来,赵廷美被陷害,此时,担任开封府推官的吕端也被牵连,遭到了贬谪。

当时在吕端前往贬谪目的地的时候,宰相薛居正怕他受不了这一路的颠沛流离。于是让他主动认个错,说不定就能免了这奔波之苦。然而,吕端却乐观的表示没问题。而且吕端后来在贬谪之地还做出了业绩,不久就回京城了。

还有一件事,当初立储有功的寇准,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而此时的吕端,已经做了宰相,寇准地位在他之下。但此时的吕端,不仅没有一点架子,反而担心寇准心中不平,而且寇准此前曾向太宗举荐过他,所以现在,他知恩图报,向太宗上书请求将参知政事的权力提高到和宰相一样的地步,太宗批准了他的建议,从此以后,他这位宰相就和寇准这位比他地位稍低的参知政事一起轮流掌管相府大印,权力均分。

而且在当时,因为吕端从之前的戴罪之身一路迅速升迁,成为天子重臣,这引起了别人的嫉妒。但是吕端从来不计较这些。有一次,吕端从文武百官面前经过时,一个官员悄悄说道,这种糊涂虫,竟然也能当上大官。这让吕端的随从很不开心,但是吕端却说没事,就让这事翻页吧,如果我和他计较的话,以后朝中有什么牵扯到他的事,我就不能公正对待了。

这是吕端“小事糊涂”的几件事情,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是糊涂,其实,这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学不到的大智慧。而对于他“大事不糊涂”的方面,通过两件事就可以看出来。

在宋太宗与李继迁的地斤泽之战中,宋军擒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当时宋朝将领曹光实等人请示如何处置李继迁的母亲时,宋太宗是和寇准商量了。他们二人商量过后,打算把李继迁的母亲押往边界处置,从而威慑李继迁。就在寇准打算把命令下发下去时,吕端刚好碰见了他。

吕端见寇准神色匆匆,就问他怎么回事,寇准不愿意说,于是吕端又问了好几次,寇准这才说打算把李继迁的母亲押往边界处置的事,没想到吕端听了以后,立刻制止寇准说,万万不可,你先等下,我去面见圣上在商量一下。于是,吕端赶忙去见了宋太宗。

在见到宋太宗后,吕端建议宋太宗说,当年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想要杀了刘邦父亲来震慑他,没想到刘邦知道后,反而说“愿分我一杯羹”的话,这让项羽十分狼狈。所以,一些做大事的人,在危急关头,是不会顾及亲情的,况且李继迁是残暴之人,如果杀了他的母亲,说不定他会更加反抗宋朝,激起他的反抗之心,这样做,只能百害无一利啊。我们不去好生照顾他母亲,把她作为人 质来牵制他,岂不更好。

吕端一席话点醒了梦中人,太宗赶紧撤回了刚下的命令。后来,李继迁的母亲得以善终,在李继迁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李德明继承了他的位置。因为宋朝善待李继迁的母亲,所以李德明不久后也归顺了宋朝。就这样,吕端凭借一己之力,换来了宋朝近三十年的和平,这就是遇事冷清,“大事不糊涂”的吕端的厉害之处。

997年,宋太宗去世,在宋太宗去世前夕,吕端进宫探视,结果他发现太子赵恒竟然不在太宗身边,他立马猜到这是阴谋。于是赶快悄悄命人通知太子前来太宗身边。而就在太宗刚去世后,一边的大内总管王继恩却对吕端说皇后想要召见他,商量立谁继位的事。

吕端明白了,这是一起阴谋,于是,他对王继恩说,太宗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拟好了诏书。王继恩一听,赶忙问诏书在哪里,吕端冷笑回答说在御书楼,王继恩听了以后,为了尽快拿到诏书,于是快速奔向御书楼,结果就在王继恩在御书楼到处翻找宋太宗拟定的继位诏书时,突然,御书楼的门锁上了,王继恩被吕端锁在了里面,王继恩的阴谋未能得逞。

在锁住王继恩以后,吕端赶忙前去拜见李皇后,此时,李皇后眼见来的只有吕端一个人,而她的同党王继恩却不见踪影,不禁有些担心,她就问吕端说,皇上已经去世,现在应该立谁为太子呢?吕端听了皇后的话后说道,皇上已经立了赵恒为太子,正是为了今天,怎么还要商议立太子呢。

李皇后因为失去了王继恩的支持,一时语塞,势单力薄,没有在说什么。而此时,正好赵恒也赶来了,于是,吕端赶忙派人前去叫百官来上朝,举 行仪式,面见新君。就在大家排好班,站好以后,准备高呼万岁参见新皇帝时,吕端却突然停了下来。

就在大家茫茫然不知所措之际,吕端走到赵恒面前,仔细端详着赵恒。然后更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动作,只见他掀开赵恒的衣袖,认真观察了赵恒的胎 记,确定这是真的太子赵恒以后,这才淡定的走下大殿,率领众臣,拜见赵恒,高呼万岁。赵恒,就是下一任宋朝皇帝宋真宗。

劝谏太宗善待李继迁的母亲,智斗王继恩,力保太子这两件事,正是吕端“大事不糊涂”的一种体现,他通过自己的沉着稳重、深谋远虑,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大智慧,让人不禁为他点赞。

这就是吕端,一个“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人。虽然被世人说成“糊涂”,但此“糊涂”非彼“糊涂”,是值得每个人去揣摩的一种人生大智慧。

宋真宗差点没能继位,吕端是如何从李皇后的政变中力挽狂澜的呢

大事不糊涂的吕端

如果没有明朝李贽那句“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估计这个宋初宰相名气不会有现在那么大,当然,如果没有润公借后半句赠叶帅,大事不糊涂的典故应该也不会如此脍炙人口。

吕端这人虽侍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做过的大事真不算多,这老兄长时间似乎就是凭长得帅、性格好、交游广混,这种大咧的个性难免让人觉得他有点糊涂。但李贽对他的点评不应该着眼于是否糊涂上,无可否认的是他的眼光很准。

说个故事大抵就知道他的眼光如何了,太宗年间李继迁反叛,宋朝地方官顺手就把老李的娘亲给抓了。当时太宗和寇准都觉得宰了这老太太以儆效尤比较好,但吕端觉得成大事者皆狼心狗肺之辈,即使杀了他老娘也挽回不了损失,不如留在手里当筹码。这一手果然起了作用,李继迁死后他的长子李德明归附宋朝。

政变达人王继恩

吐槽机之前说的段子里提出过宋朝大号太监辈出这个事实,作为吕端的对手,王继恩也是个超级太监,他同样侍奉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宋初很多大事都有这货的影子,包括皇位的继承。

烛影斧声那个夜晚,就是这货本来该出宫去找赵德芳,然而他却跑到晋王赵光义的府上,一手促成了宋太宗的登基。这份拥立之功让他平步青云,在镇压王小波起义后,宋太宗给他单独设置了一个官职——宣政使。

到了公元997年宋太宗病重,这位政变达人的心思又开始活泛,他准备重操旧业,让自己的仕途更坦荡一些。这次他不会像多年前那个雪夜一样孤军奋战,皇宫内外有无数盟友可以利用。

捡漏太子赵元侃

吐槽机估计是真有报应这回事,得位莫名其妙的宋太宗在选继承人这事儿上也一直莫名其妙,本来顺理成章的长子赵元佐因为叔叔赵廷美被贬一事气疯了,失常之下不仅伤了人命,还把宫殿烧掉,宋太宗只能把他废掉。

第二人选自然是次子赵元僖,结果没等立太子呢这货就挂了,无奈之下宋太宗只好在公元995年把老三立为太子。可我们都知道997年的时候宋太宗就崩了,这太子哥还没磨合完毕,培养就更说不上。

这一番操作下来很多臣子都是蒙圈的,当初大皇子英明圣武,俺们都是下了重注联络感情的,结果你丫说废就给废了,立了新太子又不给我们培感情,你丫说挂就挂了。那俺们咋办?万一新皇帝跟你一样小心眼儿,咱们是不是全掉里了?不行!这事儿必须给我们个说法!

熟悉的配方

这些下了重注的人包括宣政使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还有宋太宗的李皇后。李皇后本来没主动参合这事儿,反正哪个都不是自己亲生的,争它干嘛?可架不住王继恩口舌如簧,再加上娘家确实有需求。

但这次政变其实有点不走心,王继恩同学太迷恋之前的成功经验,认为只要守住快咽气的皇帝就行,只等赵光义俩腿儿一蹬,遗诏还不是想咋写就咋写?到时候把老大赵元佐找进宫,哥依然是再造玄黄之人啊!

这种不走心的计划其实注定破产,其他大臣虽然不是圣斗士,但也没那么容易被同样的招数打败第二次,那个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很快就发现了端倪,他决定让王继恩之流学习一下真正的技术。

不熟悉的味道

其实吕端看出端倪很轻松,他去给快挂的皇帝问安时发现李皇后一直在榻边,隔壁老王也一直在榻边,唯独改名赵恒的太子不在。于是他给太子写了一封信,上面就俩字——“大渐”,所谓大渐的意思就皇帝快挂了,如果赵恒还不晓得赶快进宫丢了皇位都活该。

说来事情也巧,也就是这前后宋太宗挂了,王继恩也是个老青皮,看太子进宫察觉事情有变,于是太宗挂后去中书省诏吕端进宫开会。老王的意思大约是把这户忽悠进宫,然后我的地盘我做主,先控制住这个文臣之首再说。

奈何那吕端也是老狐狸,反手就把老王锁在书画阁里,还派人看守起来。再带着人溜达进宫找李皇后,史书上说吕端还据理力争一番,但吐槽机以为李皇后只要不傻就知道啥情况,太子赵恒必然先于大哥进宫,政变主将还被人家抓了,还能咋整?认栽呗!宋真宗就这么登上了皇位。


最后吐槽机得承认宋真宗的心胸比他爹宽广的多,立功的吕端加倍信任不说,参与政变的李皇后也没被清算,反而更加孝顺,特意为后妈建了一座万安宫。即使主谋王继恩也没杀掉,下狱审问后贬黜了事。甚至连几乎抢了自己皇位的大哥赵元佐也没处置,反而恢复了爵位。起码在人性这点上,他比他爹强太多,扯淡完毕。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请问吕端是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吕端是北宋著名的丞相。

他是一个不在乎小事,但对于大事非常重视的人。

中国人有很多的所谓聪明人,其实都是些小聪明。

这些聪明人喜欢在一些小事上面算计,一旦算计赢了就自鸣得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这种人,我想有过职场经验的都知道。

萨沙说个故事:以前公司有个女同事,入职以后半年就怀孕了。

我们这种公司,基本都是男人,工作激烈,每个月加班很多,一般不招收女人。

当时招人的询问过她有没有结婚,近期是不是准备结婚,她都说没有。

结果进了公司过了3个月试用期,就立即领证随后备孕,3个月内就怀上。

自然,要孩子无非厚非,所以她刚怀孕2个月就要求回家,科长部长之内也没说什么。

大家都是通情达理的。

这样生完以后又修了4个月,回来以后因为有哺乳期,也不认真工作,随便混混。

在我们这种每个月加班80小时以上的公司,她从不加班。

科长人比较厚道,认为可能第一次生孩子比较辛苦,也就没说什么。

而且她的情况特殊,哺乳期1年也不能解雇,所以她随便做做工作,也没法管,听之任之。

我们这种行业,是按照团队来算的。因为工作总量是固定的,干活的也就这几个人,多一个人少一个人,区别还是很大的。

现在这个女人这样搞,等于差不多2年没有正经工作,就导致团队内其他人分了他的工作,压力就大了。

不过,我们这些人都是比较老实的,说难听了就是比较呆,都体谅女人生孩子,也没有谁抱怨过。

然而,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哺乳期结束没多久,她竟然又怀了第二个,又把之前的情况重复了一遍。

然而更厉害的是,她第二个孩子哺乳期一结束,就立即提交辞职走人。

这样前前后后,她在我们团队工作了差不多4年,然而休假就有2年多时间,其余1年多也是放羊状态。

团队几个同事,白白为了她干了这几年活。

有过职场经历的人都应该明白,她是用小聪明算计公司。

为什么辞职呢?

她自认为孩子已经生完了,现在条件比原来好了,可以去薪水更高、工作强度更大的公司了。

然而南京的同类企业无非就是这几家,公司员工互相都是什么同学、朋友、前同事之内。

她去的公司团队,很快就知道她的这些事,领导和同事都认为她人品不好。

加上这几年她多是在放羊,没正儿八经工作过,新的技术也不会,老技术现在没人用,所以也不能胜任工作。

在这家公司才工作了半年,就被淘汰了。

之后她又想去别的公司,但人家看她连续从业界两家巨头离职,认为她肯定有问题,都不愿意录取。

而她又想回我们公司,然而公司规定自动离职的人,3年内不得录用,所以也不行。

最终就是,她一个名牌大学硕士生,最终在十几个人的小公司打打杂。

我们这行是青春饭,女人一般干到30出头就不能做了。

等于她的职业生涯提前结束了。

如果她不是小聪明胡来,生育后还是留下公司继续做,最低程度现在还是能够有份好的工作。

吕端就不是这种小事聪明的人,他大事聪明,小事就装糊涂。

比如有人当众讽刺他,他知道这是当时大家的看法,就装作听不到。

他发现寇准不服他,就主动降职,以求同僚和睦。表面上他似乎倒霉,其实由此被皇帝赏识,认为他识大体,给予重用和信任。

所以,吕端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就是因为小事装糊涂、大事不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