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听

如何评价徐艺洋的《聆听》?经常见到讲话者结束后说这样的话——谢谢您的聆听你认为这样表达,得体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1 03:45:34 浏览4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徐艺洋的《聆听》

关于《聆听》这首歌曲,需要重点说两个人,首先要说的,当然是徐艺洋。

《聆听》是徐艺洋的首支Solo单曲,作为个人音乐生涯第一首单曲,《聆听》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而从这个选题中,也恰恰说明徐艺洋的气质,甚至还可以从中预见她的未来。

很多新人的首单,大多会选择热血和澎湃,正是青春的年纪,似乎没有什么比一首滚烫的单曲,更能证明自己旺盛的激情、鲜明的态度,证明自己的无所不能和无所畏惧。

但徐艺洋却做出了另一种选择,她选择的是聆听,她选择的是安静。

聆听,需要歌手的耐心和从容,还需要歌手面对浮躁的大环境,有着一种淡定和沉淀。

而也正是因为歌手做到对于演唱的从容和洒脱,才能让歌迷能够在这样一种平和的姿态中,感受到音乐的静美,以及那些细微的情绪,细腻的感性。

所以,很多时候,什么样的歌迷决定了什么样的偶像,而什么样的偶像,更是指引了歌迷的音乐性格和审美走向。

延续着此前在《下一站传奇》、《创造营2020》等节目里的特色,在《聆听》这首歌曲里的徐艺洋,虽然冷静、从容,但却不冰冷、疏离,反而在清澈的音色中,呈现出足够的暖意,以及淡淡的甜美。

这种暖意,是发自内心,也是真情流露,让人不由自主被吸引、同共鸣。而这种冷暖的反差,更是让作品保持了作品立体的聆听质感,如同一首作品自带滤镜,色调饱满且层次丰富。

与此同时,徐艺洋在高音处的发挥,自然而不突兀,充满光亮色调的声线。不同于很多歌迷对于高音的理解,就是穿透力,就是高亢。徐艺洋在《聆听》里的高音,在高度中依然保持着清新的质感,而且从中音到高音,一直同步着内心的情绪,循序渐进的延展着感性从忧伤到希望的递进。

一切的美好,源自徐艺洋对于歌曲的理解。

《聆听》的重点,在于陪伴、在于守护,在于用携手前进的方式去爱,去抵御黑暗。《聆听》没有大圆满的结局,而是一首充满着过程的情歌。但也正是过程中丝丝入扣、清晰可见的真情与坚定,才让歌曲有了一种未来,那种可以遐想的未来,这比人为设置的圆满,对于一首作品来讲,显然更圆满。

而说到《聆听》这首歌曲,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那就是黄子韬。

提起黄子韬和徐艺洋,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但就《聆听》这首歌曲来讲,我重点还是要讲黄子韬的音乐创作。

《聆听》是黄子韬为徐艺洋量身定造的作品。或者,直到现在,依然有不少人,还不知道黄子韬是一个唱作歌手,但通过这首《聆听》,却可以让更多人知道,黄子韬不仅是一个全创作歌手,甚至这一次通过给徐艺洋打造歌曲,更多了创作音乐人的身份。

而《聆听》还是一首非常典型黄子韬风格的作品。

整首歌曲舒缓、优雅,就像歌曲主题所带来的从容一样,《聆听》有的是一种很清新又很精致的聆听质感。

而歌曲用一种倾诉性的副歌,来体现内心的细腻与感性,也已经成了黄子韬创作情歌的一大特色,并同样体现在《聆听》这首歌曲里。

谁说副歌就一定要有一个跨度,谁说副歌就一定要写很口水的旋律,黄子韬在《聆听》这首歌里,用的就是深情却悦耳的旋律,让情绪从容的释放,不破坏听者的聆听感受,而一直被音乐中的情绪包围和感动。

而创作上意犹未尽式的收围,又让《聆听》这首歌曲,还有一个明亮的出口,让所有的人都能体会那种“不留遗憾”的未来感、希望感。

即使你的耳朵足够“刁钻”,作为徐艺洋的首支单曲,她的演唱和黄子韬的创作,这首《聆听》也可以征服你!

经常见到讲话者结束后说这样的话——谢谢您的聆听你认为这样表达,得体吗

谢谢悟空君邀约,问候朋友们!

我觉着在讲话结束后答谢听众,谢谢大家听你讲话还是很有必要,那不是无聊的客套而是最基本的演讲礼仪,也是每一位演说者都应该做到的基本礼节。

不过个人认为『谢谢对方聆听』似乎不太妥贴,因为“聆”字是由“耳”和“令”组合而成,“聆听”的字面意思是支起耳朵,象听上级发布命令似的用心去听。虽然“聆听”也是谦词,但“谢谢对方聆听”显然不适合演讲结束之后的答谢用语,既彰显不出对别人的尊重,反而让人有种讲话者居高临下的别忸感觉。

有人认为用“倾听“比较好,不过“倾听“的字面意思是指身体前倾,用心去听对方申诉或发表意见,一般适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者对晚辈。比如:“领导倾听群众呼声”、“长辈倾听儿孙辈诉苦”等,因此也是不大合适的。

个人感觉用“垂听”较为合适,“垂听”的字面意思是俯下身子去听,这说明听众是一群有素质、有身份的人,人家是在降低身段听你讲话,无形中把大家身段给抬高了,也彰显了演讲者的谦恭有礼。不过,非正式场合或普通聚会大家交流时大可不必如此,自然坦诚的来一句“谢谢大家”即好,那样做反而会让人觉着有些“作”了。

我们中国古代被誉为“礼仪之邦″、“天朝上国″,那是因为我们有悠久而先进的文明,有多元的包容性和自强精神;我们的国民不但谦恭自信、彬彬有礼,而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那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骄傲。后来,我们落后了,人“好象“也变“粗俗″了,在别人眼中我们就成了“东亚病夫″、“支那猪“,国人何其辱哉!

每个人的个人素质叠加起来就是我们这个家的整体素质,语言素质也是个人素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国家已经崛起,我们的整体国民素质还有不少上升空间,见微知著、循序渐进,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一定可以重拾“礼仪之邦“、“天朝上国“的昔日荣光!

谢谢朋友们赏读拙论,祝大家晚怡吉祥!就让我们从“谢谢您的垂听″、“多谢您的帮助″、“请多斧正”、“欢迎光临″……等等这些最普通的话语开始吧!

聆听和倾听有什么区别

拼音:líng tīng 词义:词目:聆听

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因此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倾听VS聆听:倾听指细心地听取,表示中性的感情色彩,就是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一般指上级对下级 。

【词目】:倾听【发音】:qīng tīng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的倾听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其主体者是听者,而倾诉的主体者是诉说者。两者一唱一和有排解矛盾或者宣泄感情等优点。倾听者作为真挚的朋友或者辅导者,要虚心、耐心、诚心和善意为倾诉者排忧解难。

聆听技巧有哪些

  1.尽量把你的语言减到最少,因为说话和聆听是不能同时进行的。  2.建立协调关系。了解对方,试着由他的角度看问题。这是提高聆听技巧的主要方法之一。  3.表现兴趣的态度。让对方相信你在注意聆听时的最好方式,是发问和要求阐明对方正在讨论的一些论点。  4.简要说明讨论的要点,包括主要论点。这是有效的沟通方法,不过在简述要点时不要做详细论述和批判。  5.沟通中的聆听是为了表达意见和感受,而不是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相互间要尽量了解沟通的意见。记住简单原则,就是用简单易懂的常用文字。  7.面向对方的脸、嘴和眼睛。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的外表。这能帮助你聆听,同时,能完全让对方相信你在聆听。  8.对准焦点。试着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谈话的要点。努力地检查、思索过去的故事、轶事和统计资料,以及确定对方谈话的实质。  9.抑制要争论的念头。你和你的对手之所以为对手,意味着你们之间必定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纵使只是内心有打断他谈话的念头,也会造成沟通的阴影。学习控制自己,抑制自己要争论的冲动。放松心情,记下要点以备一会儿10.不要猜测。猜测会让你远离你所要沟通的目标。所以,你要尽量避免对你的对手做猜测。不要猜测他想用眼光的接触、面部的表情来唬住你。有时候猜测可能是正确的,不过最好尽可能避免,因为猜测常是沟通的最大障碍。  11.不要立即下判断。人们常会在一件事情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就下了结论,所以要保留对对手的很多判断,直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注意自己的偏见,即使是思想最无偏见的人也不免心存偏见。诚实地面对、承认自己的偏见,并且聆听对手的观点,容忍对方的偏见。  12.记录。做记录不但有助于聆听,而且有集中话题及取悦对方的优点。如果有人重视你所说的话并作了记录,难道你不会感到受宠若惊吗?  13.适时用自己的话语查证对方。避免误会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主要利益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让对方加以证实。只有运用这样的方法,你才能正确地沟通。  8种提高倾听技巧的行为诀窍  1.目光接触  当你说话时对方却不看你,你的感觉如何?大多数人将其解释为冷漠或不感兴趣。虽然你只是用耳朵在倾听,但是别人可以通过观察你的眼睛来判断你是否真的在听。  2.要适时地点头表示赞许,还要配合恰当的面部表情  有效倾听的倾听者会对所听到的信息表现出兴趣。通过一些非语言的信号,表示同意的点头、恰当的面部表情,与积极的目光接触相配合,都可以让说话的人知道你在认真地倾听。  3.不要做出分心的举动和手势  尽量避免做出让人感觉你的思想在游走的举动,这样说话者就知道你确实是在认真地倾听。在倾听时,不要进行下面举动:一直看表,心不在焉地乱翻档案,随手拿笔乱写乱画,这些举动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很厌烦,对话题不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这表明了你并没有集中注意力,因此很可能会漏掉说话者传达的一些有效的信息。  4.带有批判性的倾听者会分析自己所听到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这样做可以确保对倾听内容的有效理解。  5.有效重复  就是说用你自己的话把说话者要表达的信息重新再叙述一遍。有些人在倾听时会这样说:“你的意思是不是……?”或者“我觉得你说的是……”这样说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有效重复是检查你是否认真倾听的最佳手段。如果你的思想并没有注意倾听或者在思考别的内容,你一定不可能准确地叙述完整的内容。二来这也是一种精确的控制机制。复述说话者的信息,并将此信息反馈给说话者,也可以检验自己理解的准确性。  6.不要在倾听中途打断说话者  在你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之前,先听完说话者的想法。在别人说话时不要试图去猜测别人的意思,等到他讲完,你自然就一切都明白了。  7.少说为妙  大多数人都只愿意倾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聆听别人。很多人愿意去聆听,其目的也只是因为这样可以换取别人对他的聆听。尽管说的乐趣可能要远大于听的,因为沉默会让人难受,但是一个好的听众懂得我们不可能同时做到听和说这个道理。  8.顺利转换听者与说者的角色  在大部分工作环境中,倾听者与说话者的角色常常在交换。有效的倾听者能够使说者到听者以及听者再回到说者的角色转换十分流畅。从倾听的角度而言,这代表着听者正全神贯注于说者的谈话内容中。  现实生活中喜欢抢发言权的人比比皆是,因为人们通常都更在意和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高兴的事情,不吐不快,对于烦闷和痛苦也同样需要宣泄。但在大多数交流中,我们用于应答和倾听的时间,大概和讲话的时间一样多。只是我们自己常常无法意识到这点,而且善于听取他人谈话的人也并不多。由于不善于倾听,很多商家也因此失去了客户;过于热衷的畅谈自己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其结果就是谈而不畅,因为别人对于倾听你的谈话已经失去了兴趣。因此,在沟通中我们要牢记:和你谈话的人对于自己的一些需要都要比对你的需要、问题感兴趣千倍、万倍。卡耐基说过,他曾与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聊天,听对方谈大麻和马铃薯的种植,结果他被对方评价为“最有意思的谈话家”。其实卡耐基本人并没有说几句话,只不过是表达出了一种受益良多,并愿意了解更多的愿望。许多人不能留给别人好的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注意听别人讲话,他们太专注于自己下面要讲的话。在普通人的交往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希望我所说的对你有所帮助 欢迎采纳!!

养花真能带给人快乐吗

养花的确能给人带来快乐,这是我的答案。首先邀请您看两张我今天去小区里溜达时拍下来的关于花的图片吧。请您仔细的盯住看个三秒钟 您看了之后心情如何了呢?有什么感想呢?我猜您第一感觉应该是“挺漂亮的”,至少绝对您不会有厌恶甚至恶心的感觉。赏心悦目应该可以形容您的内心的涟漪了吧?至少您认真看的话,会给内心带来一份祥和的平静。

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生旦净末丑,喜怒哀乐忧,人生白百态。生活向来不是只有一种颜色,当然也向来不是只有一种滋味,喜怒哀乐,苦辣酸甜,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养花,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赏花可以安抚我们的心灵。在养花的过程中,每日辛勤的浇水、施肥、防病害等等,都是修身养性的锻炼,提升我们的心性,磨练我们的意志品质。

你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吗

关注的艺术,正确的关注孩子。家长选择正确的倾听,能带来最大收益。

我们知道,拓展自我界限和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目的,所以,爱需要不断的努力。真正的爱一定需要努力和勇气,不然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爱,这一点毋庸置疑。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孩子,一定会关注他,细心照料他,帮助他成长。我们对对方的关注,一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能促进对方心智成熟,还可以对抗自己内心的懒惰,让我们付出努力。

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努力倾听。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别人说话,可多数人却不懂得如何倾听。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学校里,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孩子如何去倾听。教孩子学会倾听是明智之举。即使取得的成就有限,起码也应该使孩子明白,倾听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更应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倾听是对他人表达关注的具体表现。大部分人不懂得倾听,是没有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或者不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但在大部分的倾听中,我们扮演的角色都不是接受者,而是给予者,尤其是在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根据孩子的年龄的不同,倾听的方式也应有不同。幼儿园学前班的孩子,说起话来可能没完没了,对于这种情形,父母如何处理呢?

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让孩子闭嘴。在有的家庭里,父母甚至做出规定,决不允许孩子说个没完。

第二种方式是不管孩子说什么,大人都不予理睬,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自言自语,他们跟大人之间丝毫没有互动和交流。

第三种方式是假装倾听,实际上仍在忙自己的工作,想着自己的心事,偶尔说一声“嗯、啊”或者“好极了”,以此应付孩子。

第四种方式是有选择的倾听,孩子说到某些似乎重要的事情时,家长才会竖起耳朵,集中一下注意力,试图以最少的精力获取最多的信息。

在以上五种倾听方式中,父母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一种比一种多。其实孩子也能够意识到,父母有时是在有选择的倾听,但这种“倾听原则”同样能使他们感到满足。父母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听与不听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找到最佳平衡点,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真正的倾听,不论时间多么短暂,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植物也喜欢听动听的话吗

任何声音,包括音乐,都有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声波的振动似乎刺激了生长因子。此外,声音可能不仅仅影响增长;进化可能给了植物“耳朵”,这样它们就能听到捕食者的警告。

音乐与成长

研究表明,任何声音都有刺激植物生长的能力。在一项研究中,一天暴露在声音中六个小时的植物比无声对照组的植物表现出更多的生长。然而,同样的研究表明,音乐确实有助于植物生长 。音乐对植物影响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人们认为植物可能有对压力做出反应的“机械感受器”。声波由压缩空气分子组成。在人类中,耳朵中的机械感受器能够在声波撞击内耳时以压力的形式检测和区分声波。如果植物有相似的受体,它们也能对声波的变化做出反应,比如来自音乐的声波。

植物似乎也能听到彼此的振动。靠近其他植物的植物往往比那些单独生长的植物生长得更快更健康。研究表明,植物可以通过振动相互“交谈”,这些交流让植物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安全生长。其他研究表明,来自音乐等声音的振动可以开启和关闭基因,表明植物可以“倾听”周围的环境,知道何时表达某些基因。如果科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像音乐这样的声音很可能被用来促进增长。

植物防御

其他进化方面的考
虑可能导致植物发展了感知声波的能力。研究表明,植物可以感觉到吃树叶的昆虫的振动,植物可能会将危险传达给其他植物。然后其他植物知道准备好防御,甚至停止生长直到安全为止。也有证据表明植物已经进化出对振动的反应,比如风引起的振动。当植物感觉到由风引起的持续振动时,它们可能知道不要长得那么高。变短可以避免它们被强风折断或弯曲。这一领域的更多研究可能有助于科学家设计声音和音乐,帮助植物抵御或防备可能的伤害。

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要修的一门重要的功课。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都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的时候,他就会变的毫不迟疑、无所顾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的正视和处理问题。

有些父母小时候可能做过一种游戏,就是玩传声筒。那时,最简单传声筒就是用火柴盒做的。可是就是这样简单的传声筒,当你认真倾听时,传声筒里面的声音就变的奇妙无穷。是的,当你带着专注去倾听,任何的声音都是有趣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变的越来越快,现在,很多父母却没有了倾听孩子心声的专注和乐趣。他们或许会给孩子买一大堆的玩具和衣服,却很难得坐下听孩子说会儿话。孩子的快乐、烦恼都堵在心里,在同学朋友那里不能倾诉,在父母那里又得不到到肯定,他们就会郁郁寡欢,心灵备受打击。时间久了,性格变得内向,成长的快乐也就远离他了。

一、认真听,了解他的想法

现代的男孩,头脑鬼机灵,有时向家长表达想法时也是婉转百回,粗心的家长很难明白他们真正的想法,也不深究就过去了,于是就错过了了解他想法的机会。所以这类家长不注意倾听男孩的话,就很难捕捉他心里思考的东西,而心细的父母,就可能通过更多的倾听,及时捕捉他的小小变化,观察他没有明确表达的想法。因此,想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就乐于做他的倾听者,多花一点时间,多花一点精力,慢慢地听他说,这样才可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进而对他的生活和学习进行一些指导。

二、对他说的保持兴趣,并给予回应

在有些家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孩子在兴致勃勃地给父母讲着童话故事,讲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绘声绘色,父母只是以“嗯” “是吗”应付着,只顾玩游戏、发信息或看报纸,根本没有在意孩子说的内容。而孩子说着说着,看到父母这样不在意,也突练觉得索然无味,放弃了自己的故事,很沮丧地离开了。

没有回应的倾听,无疑会让诉说者备感沮丧、失落,也没有了说的欲望。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话,要表现出兴趣来,注意他说的话,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这样他才有可能向你呈现更多他内心的东西。不时地对他的话给予回应,比如提出疑问,或者肯定他的聪明才智,来鼓励他的表达。

三、倾听时保持冷静,不要中止他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思想还不成熟,说出的话也常常不假思索,让家长很难接受。于是,一场猫驯耗子的事情就在家里上演了。

对于孩子不成熟的顶撞或冒犯,家长不要过早表态,让孩子继续把话说完,当他申辩之后,他的思维也完成了一个回炉。而很多父母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就火冒三丈,与孩子立即形成对立局面。使他陷于一种自我“犯罪”的境地,从而失去了说下去的勇气。父母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认真听孩子说,是否对他的问题给予帮助,是否打断他的诉说。

倾听,并不意味着去纵容他,而给他表达的机会。做个与时俱进的好爸爸或好妈妈,就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诉说。

倾听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非常亲密的朋友关系。孩子会感受到你的关怀和重视,对你更信任,他就会给你坦露更多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