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中国人叫炎黄子孙
- 什么是炎黄子孙
- 我们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
- 为什么有“炎黄子孙”之说,而“三皇五帝”当中却没有炎帝
- 我们为什么叫做“炎黄子孙”
- 炎黄子孙的三个特征
- 苗人是炎黄子孙吗
- 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炎黄是什么民族
- 炎黄子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人叫炎黄子孙
“炎黄之后”称呼已历2000多年
“炎黄子孙”称呼的来历, 最早出自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国语.周语下》记载太子晋言:“……夫亡者岂无宠?皆黄、炎之后也。”说那些失去姓氏的人不是没有人爱, 他们也都是黄帝和炎帝的后人。三国时期史学家韦昭说:“鲧, 黄帝之后也;共工, 炎帝之后也”, “虞、夏俱黄帝、颛顼之后”, 由此可以认为“黄、炎之后”就是“炎黄子孙”称呼的萌芽了。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黄帝姬姓, 号轩辕氏, 曾发明养蚕、舟车、指南针、兵器、衣裳、房屋、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医书《黄帝内经》即黄帝与岐伯、雷公等的医学专著。古代神话中, 黄帝为至高无上的中央之神、公正之神、文明之神。炎帝, 相传远古少典娶有虫乔氏所生, 号烈山氏 (又作厉山氏) , 最流行的看法即神农氏。他是发明农业的代表人物, 曾经发明耒耕, 立集市而通财货。在中国神话中, 炎帝是太阳神、农业神、医药神。
“炎黄子孙”称呼出自于康有为
清末最早使用“炎黄子孙”用语的是康有为,光绪二十五年(1899)4月, 流亡加拿大的康有为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国皆黄帝子孙, 今各乡里, 实如同胞一家之亲无异。”上世纪80年代后期, “炎黄子孙”称呼已经普及了。
“炎黄子孙”称呼增强民族自豪感
把自己与炎帝、黄帝这样的中华始祖联系在一起, 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而辉煌的历史, 中国是有着举世瞩目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并由此生出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炎黄子孙”称呼增强同胞亲切感
“炎黄子孙”往往表达一种“血浓于水、同文同种”的手足同胞情,许许多多前人的话语中提及的“炎黄子孙”, 无不表达了浓烈的同胞之情, 但所谓“炎黄子孙”、“五千年血脉”更重要的是文脉。
“炎黄子孙”称呼增强文化归宿感
“炎黄子孙”称呼克服了地理和政治上的中华同胞的局限性, 是一种文化归宿感的寄托。“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同义语或代称, 广大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是文化归宿感的寄托。
“炎黄子孙”称呼增强历史沧桑感
“炎黄子孙”称呼与悠久的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这正是“炎黄子孙”称呼历史沧桑感的体现。“炎黄子孙”称呼自战国时期萌芽直至今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称,提起“炎黄子孙”人们都会想起中华民族的那些过往,这是历史沧桑感的反映。
“炎黄子孙”的称呼历史悠久,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 然而学界又有很多人对“炎黄子孙”的称呼能否代表“中华儿女”有所争论, 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因“炎黄子孙”称呼既具有血缘性又有很强的文化性。这里只就“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而非血缘性进行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
什么是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是我们华人的自称,因为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祖先,所以炎帝和黄帝的后辈也就被称为炎黄子孙。传说炎帝和黄帝原本是同一部落的族人,后来各自发展成了两个敌对的部落。在阪泉之战中,黄帝击败了炎帝,然后黄帝统一了两方的部落,这一族的族人就被称之华夏族。而在汉朝以后都被称为汉族,直到今天汉族依然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人数最多。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关于“炎黄子孙”的远古传说,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新编初中历史教科书将黄帝与炎帝定性为“远古的传说”,其中并提到: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远古的传说”、“人文初祖”这些定性很准确。“炎黄子孙”之说的由来,也是很值得补充的信息。
“黄帝”这个人物,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
春秋以前的文献,像《诗经》、《书经》,所载最古老的帝王是禹,没有黄帝;稍后一点的《论语》、《墨子》、《孟子》,所载最古老的帝王,是尧、舜,也没有黄帝。①
到汉代,出于“五德始终说”的现实需要,司马迁父子综合战国以来对“黄帝”的各种描述,将其作为帝王谱系的首位,写入了《史记》,并以之为始祖,构筑了一套“完整”的帝王血脉传承体系,尧、舜、禹是黄帝后人,被视为“戎狄”的秦、有“蛮夷”之称的楚,与西汉连年交战的匈奴,他们的君王也都是黄帝后人。②
《史记》开此先例后,之后的新兴“蛮族”政权,在势力深入中原后,常选择抛弃原来的祖先传承,转而宣传自己是黄帝后裔。比如,鲜卑慕容氏自称“高阳氏(黄帝嫡孙)之苗裔”;建立辽的契丹,自称“炎帝之后”、“轩辕后裔”。不过,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建州,都无意自诩黄帝之后。这既有自身统治实力强大的缘故,也与儒家的“华夷之别”在于文化而非种族有关。③
上述种种攀附与排斥,都只是皇权游戏。
黄帝成为国人共同的“人文初祖”,“炎黄子孙”全面进入普通中国人的意识,与梁启超等人在晚清对历史的重新发掘有关。
戊戌之前,康有为、梁启超曾试图将儒学改造成儒教,来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抗衡。梁启超曾言:“我辈宗旨乃传教也,非为政也;乃救地球及无量世界众生也,非救一国也。一国之亡于我何与焉。”——我们的核心工作是传(儒)教,不是从事政政;是拯救世界,不是拯救区区一个大清国。④
1898年维新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眼界有所开阔。其理想从“救世界”退回到“救中国”,救亡的法宝,也渐渐从孔子和儒学,变更为黄帝和种族主义。
当然,时代所限,梁当时的种族主义思想,在今天看来有许多很荒唐的地方。比如,梁曾在文章中写道:
“彼夫印度之不昌,限于种也。凡黑色、红色、棕色之种人,其血管中之微生物,与其脑之角度,皆视白人相去悬殊。惟黄之与白,殆不甚远。故白人所能之事,黄人无不能者。日本之规肖西法,其明效也。日本之种,本出于我国。”⑤
其实康有为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更为极端。他认为只有白种人和黄种人有资格谈平等,至于那些“性情太恶”的棕、黑种人,应该“饮以断嗣之药绝其种”。⑥
这些荒唐之言,属于时代局限,今人自然不必苛责。此种思想背景下,黄帝成了新的文化资源。1899年,康有为在加拿大对华侨演说,开口即称:
“我国皆黄帝子孙”。
革命党人也在晚清有了“黄帝子孙”的种族认同。
当然,出于推翻清廷的现实考量,他们将满人排斥在了“黄帝子孙”之外。比如,章太炎认为,纯血统层面的黄帝后裔并不存在,黄帝后裔指的是所有被华夏历史文明同化的种族,他责备满人以高高在上的外族统治者自居,不承认他们是“黄帝子孙”。⑦
当时的维新派与革命党知识分子,之所以对黄帝情有独钟,还有另一层很重要的背景。那就是:这些流亡知识分子,在日本接触到了拉库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的学说。
拉库伯里认为,黄帝其实是两河流域的一位君主尼科黄特(Nakhunte),后率部族东迁,越过昆仑山,辗转来到中土定居。这种“黄帝西来说”,正可弥补当时受种族主义影响极深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文明时的自卑感。所以,1903-1905年间,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甚至专门撰写了论文,来“佐证”黄帝的家乡就是遥远的巴比伦。宋教仁、梁启超也积极宣传这种观点。
不过,到了1907年,出于现实需要,章太炎又抛弃了这种观点。章解释道:如果承认黄帝来自巴比伦,中土原是苗人地盘,那么,汉人排满是正义,苗人排汉也同样正义,这对排满革命不利。⑧
其实,黄帝是战国时代才出现在文献中的传说人物,讨论他究竟是不是来自巴比伦,在史学层面并无多少意义。不过,清末民初这场“种族主义救中国”的思想潮流,确实重新发掘了黄帝这一文化符号的历史内涵,使之走向了“国族共祖”。滔海志士陈天华在黄帝的肖像前的恸哭,即是这种文化发掘的典型成果:
“哭一声我的始祖公公,叫一声我的始祖公公,在天之灵,能不忧恫?望皇祖告诉苍穹,为汉种速降下英雄。”⑨
进入1920年代,“种族主义救中国”得到纠正,渐变为“民族主义救中国”,黄帝的“国族共祖”身份,也因之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1929年,顾颉刚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学用本国史教科书》被国民政府查禁。原因是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较真精神,在书中写道:
“(黄帝)实在的事迹,还是暧昧难明,……或许是后来的人推想出来的一个奠土建国的古帝。”
此说引来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震怒。戴认为,值此内忧外患之际,“中国所以能团结为一体,全由于人民共信自己为出于一个祖先;如今说没有三皇、五帝,就是把全国人民团结为一体的要求解散了,这还了得!”⑩
1937年清明节,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国共两党派出代表赴陕西共祭黄帝陵。“炎黄子孙”这一身份认同,已成为国人抵御外侮的重要精神资源。
①中道敏夫之《三皇五帝夏禹先秦资料集成》,对73种先秦文献做了数量化处理,统计得出:“黄帝”在文献中共出现950次,若加上“轩辕氏”等异称,则有994次(含《黄帝内经》497次),具体而言,始于《逸周书》(2次)、左传(2次,另有异称2次)。这些文献都出现在战国时代。
②“五德始终说”源于战国思想家邹衍。汉武帝时,自认本朝属土德,往前推演,秦乃水德,周乃火德,商是金德,夏是木德,在夏之前,须有一个属于土德的朝代存在,才能完成一个五行循环。黄帝遂成为帝系之首,《史记》称其“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③王明珂,《论攀附:近代炎黄子孙国族建构的古代基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2年第3期。
④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P39-40。
⑤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
⑥康有为,《大同书》。
⑦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⑧孙江,《拉克伯里“中国文明西来说”在东亚的传布与文本之比较》,《历史研究》,2010年第01期。
⑨陈天华:《黄帝肖像后题》。
⑩顾颉刚,《商务印书馆和我的史学研究》。
PS:“炎黄子孙”中之“炎帝”,在该概念的流变过程中长期处于附属地位,故略而不论。
我们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
中国是中立国家,不霸权成霸,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文明礼节,世世代代在中国文明发展,炎黄子孙,是中国对后代文明尊称。中国传统文化文明让炎黄子孙永久发扬广大。
为什么有“炎黄子孙”之说,而“三皇五帝”当中却没有炎帝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氏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生太昊,太昊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太昊、伏羲、少典即是“三皇”。少典生炎帝、黄帝。黄帝是少典族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轩辕时代,炎帝神农氏已经没落,各部落之间互相侵伐,残害百姓,可是神农氏却没能力征讨他们。于是轩辕操练军队、动用武力去征讨那些不归顺的部落,炎帝试图侵犯各部落,各部落纷纷归附轩辕。轩辕推行德政,强化军队,顺应四时五方的自然气象,播种五谷,安抚百姓,训练勇孟威武的军旅,与炎帝展开激战,经过几番战斗,终于取得胜利。蚩尤发动叛乱,轩辕征调军队与蚩尤在涿鹿决战,擒杀了蚩尤,各部落都公开推举轩辕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炎帝,他就是黄帝。颛顼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他登上帝位后,热爱人民,广施仁政,各部族在他的统领下到处呈现一派清明祥和的景象。尧是继炎帝、黄帝、高阳帝之后又一个最有威望的部落首领,他勤于政事,认认真真的治理着国家,他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建立了很有效率的行政机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萌芽。尧年级大了,于是满天下寻找贤人,准备把帝位禅让给他,各地的族长们都推荐舜,说他既孝顺又有才干,可以继承,于是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做妻子,把帝位禅让给了他,舜继承帝位之后心里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把天下治理得非常好。大禹是黄帝的玄孙,舜命他治理黄河流域的水灾,大禹身负治水重任,三过家门而不入,和百姓一起劳动,吸取了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终于治理好了泛滥的洪水,他的威望也大大的提高,舜便帝位让给了他,他继承了帝位之后,继续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作风,更加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黄帝、高阳帝、尧、舜、大禹是五位有作为的部落联盟首领,史称“五帝”。“三皇五帝”里面虽没有炎帝的名字,可是神农尝百草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中华民族血管里都流淌着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血液,所以中华儿女都称之为“炎黄子孙”……
我们为什么叫做“炎黄子孙”
要了解炎黄子孙这三个字,首先要知道炎黄是谁,炎帝神农,黄帝轩辕,还有蚩尤,基本中国人的种都出自这三位大神,也就是说你身上的基因源头一直往上追溯可以找到他们身上,不然你以为你身上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毫无理由凭空出现的呀,当然也人说我们的存在就是一种电波
炎黄子孙的三个特征
一、铲形门齿。上颌两颗门齿的两边缘翻卷成棱,中间低凹,活象一把铲子。我们的“炎黄子孙”们98%以上的人是这种门齿,而白种人和黑人生就这种门齿的只占8.2%和10.8%。即便其他亚洲黄种人有这种门齿的也仅占30%左右。
二、眼内眦褶。眼的内角处,由上眼睑微微下伸,遮掩泪阜而呈一小小皮褶,即现在我们常说的“蒙古褶”。我国绝大部分人都有这种褶,而所有外国的其他人种极少会有这种褶。
三、屁股青斑。这是最不可思议、不好理解的特点特征。“炎黄子孙”的新生婴儿,在屁股的骶部(绝大多数是)或其他部位(一般在背部),必有淡灰色或青灰色的斑块,通常至一、两岁方能退去。这一特点特征,在其他黄种人新生婴儿中很少有,在白人和黑人的新生婴儿中几乎没有。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经研究得出结论:这三项“印记”是由我们的祖先遗传下来的。眼内眦褶和我们祖先的生活环境、作息方式、饮食习惯有关;铲形门齿则可追踪到旧石器时代,是我们的远祖和大自然、其他生命作斗争的方式方法所至。
关键是屁股青斑,这一“印记”,始终没人能给出最合理、最科学、最令人信服的结论。我倒想起小时侯曾听母亲说过(很多地方上年纪的人都有这说法):新生儿的屁股青斑是让阎王老爷给打的(阎王老爷管投胎?)——人都不愿做人,做人太苦,宁可去做猪做狗。于是,一旦有生命投胎,都纷纷抢着要去做猪狗。世界没“人”哪行?这就有了阎王老爷赶着、打着让新生命一定得去做人,去接受苦难、面对苦难、解决苦难。
我当然不会信这个,但在权威们尚没有找出屁股青斑的合理解释之前,就权当它是一种美丽的童话、一种神奇的传说、一种超自然的现象。
传说,从山西洪洞县出来的人小脚趾趾甲都分瓣。周文王的后代小指要短于无名指第一关节。
苗人是炎黄子孙吗
(扫盲帖)汉族出自羌系北三苗,你说苗人是不是炎黄子孙?
之所以人们不知道苗族与汉族的关联,那是历史造成的误解。从《史记》开始出于政治需要杜撰和歪曲了很多事,当代历史学届又普遍无能,这才使得人们有了这个误读。有人把苗瑶说成是九黎,说成是百越。那都是文盲想法。所有黄种人都出自九黎,九黎时代也是伏羲时代,而百越是沿海支夏后氏。所以别搞笑。
从民系迁徙视角看,苗瑶是最后南迁的,到了汉武帝时代不满汉朝与乌拉尔匈奴的战争,也就是汉朝与蚩尤后裔的战争,所以认了蚩尤为祖先并南迁。而苗瑶与古楚先羌融合的畲族压根就没有南迁。乌拉尔N系是黄种老大支系,也就是赤峰红山文化的蚩尤后裔。
历史上老大支系乌拉尔与老三支系苗蛮都是被老二支系大鲧族抛弃出九黎的群体。也就是应龙杀蚩尤和夸父这件事。夸父就是苗蛮,也是苗瑶的盘瓠,汉朝树立的祖先神为盘古。蚩尤是汉代才被抹黑的,并且在《史记》和《尚书》里杜撰和篡改了黄帝战蚩尤这件事。目前看,不存在这个历史。
蚩尤和夸父被抛弃出九黎后形成了内陆支帝喾帝尧体系,后来他们通过大洪水时的鸿门宴复仇,鸿门宴也叫饕餮盛宴。指的就是帝鸿氏混沌和缙云氏饕餮发起的狗肉宴会。也就是老大支系和老三支系了。湖南话三一如六就是指他们。复仇后,他们驱赶沿海支北支去到了赤峰形成红山文化,而北三苗则形成山东、河北、山西地界的龙山文化。他们一字排开防御沿海支。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苗瑶对汉武帝时与乌拉尔匈奴决战的国策严重不满,这才使得认蚩尤并南迁。
从文化角度看,苗族的十三数理与汉族一致,甚至龙山文化陶寺遗址的十三根观星柱就戴在苗族头饰上。
苗族有拉鼓节,汉族有拉鼓文化。更重要的是,轩辕黄帝就叫轩辕拉鼓,指的就是车拉鼓。
羌系北三苗有专属礼器牙璋,而苗族有牙璋造型的酒器。牙璋就起源于龙山文化,殷商武丁时代突然废弃了牙璋,因为牙璋代表着三苗。
从基因看,苗瑶与羌系北三苗都是O3基因,属于苗蛮系里的同一个家族。苗蛮系里境外一个家族叫契,也就是建立殷商的O2支系。比如泰民系O2a和朝鲜基因O2b。他们也隶属于古楚,朝鲜的檀君就是帝尧陶唐氏,泰族则有轩辕拉鼓一词。苗族自称蒙,而泰族把勐用作地名。曼谷一词就是苗族芒勾一词,泰语芒勾指龙,芒勾也是蒙古一词。因为蒙古是羌系北三苗建立兼并而来的。
古罗马地区不仅存在苗蛮系文化,还存在夸父文化元素。因为古罗马是羌系北三苗与扫帚星斯拉夫首先缔造的。抛弃苗蛮夸父和乌拉尔蚩尤的大鲧族都是夏后氏,何况苗族这个华婿氏南支。
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炎黄是什么民族
严格来说,炎黄时期不存在“民族”,“民族”只是近代西方传到中国的术语。所以我们不如说“部族”。那么炎黄是什么部族呢?要从炎黄是怎么产生的说起。根据《史记》,炎黄二帝都是少典的后代。但是根据历史学研究,炎黄二帝更可能是周人塑造的。从名字来看,炎帝(赤帝)、黄帝和玄帝(黑帝)、白帝、青帝都来自五行天帝,并非真实存在的人物。而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中,也没有炎黄的记载。
关于炎黄最早的记载,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候炎帝才被作为姜姓始祖,黄帝才被作为姬姓、姒姓、子姓、芈姓等始祖。为什么这样安排,应该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势力有关。商末姬姓征服姜姓建立周国,这可能就是黄帝战败炎帝的原型。而到了战国时期姜齐灭亡,所以大家也都附会到黄帝一系之下。所以炎黄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而不只属于一两个部族。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炎黄子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炎黄子孙【拼音】:yán huáng zǐ sūn【释义】: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