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大多数南方人不会分东南西北
- 易中天曾说中国人东南西北的概念是在南北朝时形成的,是真的吗
- 世界上为什么有很多人分不清东南西北方向
- 第一个发明方向的人,他是怎么分清楚东南西北的呢
- 为什么北方人会分辨东南西北而南方人却只能前后左右
- 为什么有些人能一下子判断东南西北怎么做到的
为什么大多数南方人不会分东南西北
谁说的,哪的人都有不辩东西的。岂止只是南方人,莫非你想说北方人比南方人聪明。
易中天曾说中国人东南西北的概念是在南北朝时形成的,是真的吗
(双墩遗址出土“+”和“亚”字图形遗物)
十分惭愧,从没拜读过易中天的著作,也没看过听过他的报告及视频,对他是否真说过题目中的这个话,无资格置喙。
但可以肯定,“中国人东南西北的概念是在南北朝时形成的”这个说法,属于太不着边际的无稽之谈。
不往远了说,甲骨卜辞可以为证,殷商,已经很郑重地祭祀“四方神”了。
胡厚宣先生曾经专门对“《合集》30393,三期”等六版卜辞做过研究——殷人的“四方神”是:“东方曰析;南方曰夷;西方曰彝;北方曰勹”。勹(bāo),是包的本字。
这些甲骨卜辞,距今3000年前,早南北朝1500年。
说到这儿,对题目所问“是真的吗”已给出回答了——
不是真的!别信这种毫无依据、不负责任的胡说,不管是谁说的。
再多说几句,中国古人,何时有了“东南西北”概念呢?
至少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个时候的古人,不但有了“东南西北”概念,而且可以精准地测定“东南西北”的方位。
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一个古文明,好像都还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在那个时期取得了中国古人这样的成就。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找一下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蚌埠市博物馆的《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报告中,展示并分析研究了双墩遗址出土的“二绳”及“积绳成亚”的遗物。
(双墩遗址出土“九宫”图形)
所谓“二绳”,就是“+”符号。
东汉《说文解字》云:“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数目字的“十”,是否来自距那时五千前的“+”符号,暂且不论,但许慎 确实讲到了中国古人辨识确认方向的“规则”。
按照这个说法,“十”或者“+”符号,包含了古人“四方”和“中宫”的“五宫”概念。
其实,从双墩遗址出土的文物看,距今7000年前,中国古人已经掌握了“八方”和“九宫”的概念——这就是“亚”字图形的含义。
《淮南子.天文》载:“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
·就是说,“子午”是“十”或“+”中的“丨”;“卯酉”是“十”或“+”中的“一”。这就是古人的“地平坐标”。
“二绳”,是“地平坐标”的一种表达方式,所指示的,就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北”,也可以用“子午卯酉”四支表示;还可以用“坎离震兑”四卦表示。
如果把“十”或“+”的横竖两条线等距离加宽,当三分横竖线的时候,古人就得到“亚”字图形。
这样,除加宽后的“子午”“卯酉”两个“长方形”外,还出现了相等“四个夹角”。
“四个夹角”,即《淮南子》所云的“四钩”——“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这“四钩”,指示了“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这四个方位,也是可以用四支表示,还可以用“四维卦”表示——即,艮主东北;巽主东南;乾主西北;坤主西南。
“东南西北”加上这四个方位,就形成了中国自古就讲究的“八方”;如果算上“中宫”,即为“九宫”。
(安徽凌家滩出土玉版“洛书”,距今约5000年)
中国上古先民形成的“五方图形”和“九宫图形”,可以细化为十二方位和二十四方位,以十二支或“四维卦”表示。
但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两套不同的“数术”理念。
“五方图”,可以用“一二三四五”表示“北南东西中”五个方位,也可以用“六七八九十”来表示这五个方位。
“九宫”体系,对“北、南、东、西、中、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九个位置,则用“一、九、三、七、五、八、六、四、二”来表示。
对于前者,古人称之为“河图”;对于后者,古人名之“洛书”。
(1.四方五位图“生成数”;2.八方九宫图“阴阳数”)
不过,无论如何,上古先民对方位的辨识和确认,都是从天文观测,观象授时开始的。
简单地说,古人通过日月升落区分了日夜;通过“斗星”找到了天空的“北极”而确认了“北方”;通过夏至的太阳确认了“南方”;通过东方夜空的“苍龙星宿”确认了“东方”;通过西方夜空的“白虎星宿”确认了“西方”。
精确的的“东南西北”方位,则是古人由最早的“人体测影”发展到“髀表测影”确定的。
测定方位的同时,古人也校准了“四季”,形成了统一的时空观。
(二里头出土圆仪)
前面说到了七千年前的双墩遗址。
距今6500年的仰韶时期西水坡墓葬蚌壳图形表明,当时古人,已经精确测定了“子午、卯酉”的“东南西北”方位。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配合“立表测影”的水平校准仪,上面是盛水的圆盘,下部承盘为指示四方的“+”形,说明距今4500年左右的古人,测定方向的方法已非常成熟了。
世界上为什么有很多人分不清东南西北方向
应该不是分不清,是很多人根本沒打算分清。
早些年便拥有了一辆小汽车,傻傻地开了好几年,却并不能说出本市道路的名称,干道的只是有些印象,其他的都是一脸茫然,反正没有开错过地方,总能到达目的地。后来,为了赚点油钱,入了滴滴快车,麻烦来了,接客要知道客人的方位,要用到路名,送客目的地的方位也要用到路名,导航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跑错路、耽误时间、客户抱怨已成家常便饭!于是下决心解决,否则别跑了,受罪,也赚不到钱。买来本市地图悉心研究,每过路必用心铭记,模拟行程找出捷径的路线……,一个多月的时间便能熟练自如。原来我不是路痴啊,只是没有用心而已。现在巳不玩滴滴了,但我记路的习惯却沒有改,也算一点经历、乐趣吧。
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有很多人是根本用不上分清东西南北的,偶尔用到也只是应付一下而已,并不用心,经常会有人说,“别跟我谈东西南北,我分不清的“,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一个发明方向的人,他是怎么分清楚东南西北的呢
方向不过是标记罢了。最初时是没有“东南西北”这个概念的,给每个方向下定义,源于人类进入农耕时代。
“向”字的造字的本义就是指东南。
但是,东南西北这种说法,是在商代才建立的 。
商以前怎样说?
东,称为“析”;西,称为“因”;南,称为“夷”;北,称为“伏”。
上古时代,古先民只知天有四神,代表四方,即析、因、夷、伏。
也可以这么说,古先民的“方向”概念,源于神祇崇拜。
这种观念,称为雏形的“四正四维”观念,起源于畜牧时代跨入农耕时代的时间段。
古先民开始进入农耕时代了,农耕最重要的是什么?天气。
古先民不知有四季,只知有“四风”:
能带来小雨,适合播种了,此风为“劦”;
带来大雨,天气炎热,这时的风称为“(上韦下木)”;
雨水消失,庄稼可以收获了,这时的风称为“(上凵下兀)”;
天寒地冻了,这时的风为“(阝殳)”。
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后,以影响农耕最为明显的四个特定方向的来风,把它们区分开,定名为某风。
又因当时的人类是神祇崇拜的,他们认为,一定有特定的神祇负责操控着某风的出现和消失,那个神就是方向神,以神名为方向名,称为析、因、夷、伏,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东、南、西、北。
后世只不过是将古先民创造的名字改了改,至于方向概念,则是一直传承的。
为什么北方人会分辨东南西北而南方人却只能前后左右
大概是因为北方盖房喜欢坐北朝南、正南正北,而南方人喜欢依水而居,水无定式,不会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而是曲折环绕,南方就习惯以前后左右分辨方向!
为什么有些人能一下子判断东南西北怎么做到的
谢邀。说一下我的方法。白天有阳光的日子,我一般是看阳光,基本可以确定方向。如果没有阳光的白天,那只能看周围景物标志物,用以确定方向。知道方向了,就知道东西南北了。
比如在杭州,你住在传统老城区,那么西湖就在西边,那么如果你去远离西湖的地方,基本就是往东,当然东北还是东南就还要看其他景物了。又比如,就整个杭州城而言(不过钱塘江的老城区所在位置),钱塘江在杭州城的东边,西溪湿地在杭州城的西边,拱宸桥在杭州城北边。
当然看路牌上的方向标志也行。另外在野外农村,房子一般是南北方向,卧室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