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安疏

为什么清朝可以把大臣训的服服帖帖而明朝不行?一生都不被张居正重用的海瑞,难道像历史讲的一样是个无能的清官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0 21:56:49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清朝可以把大臣训的服服帖帖而明朝不行

明朝大臣:“臣有意见!”,皇上:“拉出去,二十大板!”;清朝大臣:“臣有意见!”,皇上:“拉出去,砍了!”

可以说,历朝历代,都有嘴炮喷子,甚至有的文官,就想靠忠言直谏名垂青史,那除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魏征,就数明朝时期的大臣能怼皇上了。

在明朝,除了打天下的朱元璋、朱棣时代,没有大臣敢瞎逼逼之外,老朱家剩下的皇上,大多都比较懒,爱好也比较奇葩,有喜欢斗蛐蛐的,有喜欢木匠活的,有喜欢修道的……反正就是不迷恋权力。

那皇上自己懒,就得需要干活的,也正因为如此,明朝内阁的权力不断扩大,文官的整体地位都得到了提升,所以才有明朝时的“文官治天下”一说。

那既然用大家干活了,加上自身确实有问题,所以这些明朝的皇帝,在面对大臣的指责时,往往也不会大动肝火,有时候只能默默躲在风中哭泣……

不过,明朝时期,虽然文官权力非常大,可皇权却始终牢牢地掌控在皇帝手中,因为明朝皇帝重用宦官,宦官和文官正好相互制约。

其实,明朝时期,文官的权力都是皇帝授予的,只要皇帝愿意,他随时都可以收回权力。但是,如果把权力收回来,就得自己亲自干活,他们可不想那么累。

所以,爱说啥就说啥吧!反正也不能造反,自己正好乐得逍遥,比如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整天跟道士厮混在一起,明朝依旧没有大乱,毕竟有内阁替他干活呢。

那整体来看,明朝皇帝大多不着调,几乎完全依赖文官治国,同时依靠宦官制约文官,加上兴趣爱好广泛的皇帝,性格相对没有那么霸气嗜杀。

导致明朝的文官们,批评指责皇帝,并不会出现太严重的后果,于是养成了怼皇帝的这种风气,只要发现皇帝有失德的地方,就会忠言直谏。

皇帝有时候被怼生气了,也会收拾这些文官,不过大多打打屁股,或者罢免其官职,也就差不多了,这也更助长了文官直谏的风气。

甚至出现,如果哪位大臣因为怼皇帝被收拾了,就会被世人称赞的畸形风气,如果被砍头了,那就会名满天下,人人称颂其为大忠臣。

所以,后来演化到,有的大臣,为了反对而反对,反正只要自己敢反对指责皇帝,自己就会成为大英雄,进而青史留名。

万历皇帝,就是因为被大臣怼得太过郁闷,一生气二十几年不上朝,躲在深宫中不出来,这也给了世人一种,明朝皇帝不强势的感觉。

不过实际上,明朝皇帝还是牢牢抓住权力的,只不过他们更懒,不想管太多事,就任由那些文官折腾去吧!

到了清朝,一切情况都变了,本身清朝满族就是少数民族,对以汉臣为首的文官,防备之心更是非常重,把所有权力都抓在自己手中。

并且,清朝皇帝看似宽宏大量,实则小肚鸡肠,一个让他们不顺心,就耿耿于怀,必要报复收拾大臣,比如乾隆表面上包容四海,不会因大臣直谏定其罪。

可实际上,乾隆在面对大臣直谏时,会直接以造谣、诽谤、曲解上意等治罪,大臣一个不留神,就会被扣上“大不敬”的帽子,要知道那可是死罪。

所以,被杀得多了,自然被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加上能在清廷为官的,大多骨子里,没有那份特别的刚强,奴性心理也更重,自然对皇上俯首帖耳。

PS:如果喜欢就点赞、评论、转发、关注吧!欢迎留下宝贵意见,您的支持是笔者码字的最佳动力!

一生都不被张居正重用的海瑞,难道像历史讲的一样是个无能的清官吗

海瑞是无能的清官只不过是近几年来一些网文作者为了博取流量,哗众取宠,甚至是某些人别有用心的谣言而已。海瑞是否无能,只要翻看史书,了解海瑞的生平就一目了然了。

海瑞生于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父辈五人中便有四人功名在身,唯有海瑞的父亲只是一个廪生,并在海瑞出生四年后去世。从此孤儿寡母便依靠祖上传下来的几十亩地勉强度日。

海瑞母亲性格极其刚强正直,从小便对他要求严格,每天只能攻读诗书,不许像普通小孩子一样玩耍。在海母的严厉教导下,养成了海瑞刚正不阿、不惧奸邪的性格,并在成年后自号“刚峰”用于勉励自己。另外海瑞年轻时,正好是阳明心学流行的时候,其倡导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都对海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他日后行事的重要准则。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中举,次年参加会试,期间上《平黎策》:

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明史·海瑞传》

就海南黎患提出了修建道路、设置城池、开设学堂等策略,得到了不少人的赏识,却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这年海瑞名落孙山。1554年,海瑞再次参加会试,却依然落第,于是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并在当年接受海南承宣布政使司指派,成为福建南平县教谕。

其实从《平黎策》和之后著名的《治安疏》来看,海瑞没有中进士,绝对不是才能问题,而是当时的朝廷,更喜欢辞藻华丽、夸夸其谈的文章,对海瑞更趋务实的内容并不感兴趣。

但是只要有能力,在哪里都能脱颖而出。

海瑞在任南平教谕期间,不仅传授文章知识,更身体力行的教导学生,读书人应该重视的道德思想建设。当时御史来到学宫视察,别人都是跪地迎接,只有海瑞一人长揖行礼,并说: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明史·海瑞》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海瑞被任命为浙江淳安县令。但海瑞来到淳安之后,发现当地富豪有几百亩的地,却不用交一分钱的税,而贫苦百姓,一粒米的收入都没有,却要交几十上百亩地的税,非常的不公平。

于是海瑞在全县重新清仗土地,规定税负,大大减少了当地普通百姓的负担,使不少因为税负过重而外逃的贫民重新回到故乡。此举其实也是之后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另外,海瑞在任期间,整饬吏治,严禁官吏奢靡浪费、假公济私,并以身作则,穿布衣吃粗粮,就连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甚至一次,为了给海母过寿,海瑞割了两斤肉,总督胡宗宪吃惊的就像不得了的大新闻一样到处和人说。

《明史》记载,一次胡宗宪的儿子要到浙江看望父亲,沿途狐假虎威,收受贿赂。来到淳安之后,因为没有得到预想的款待发怒吊打驿吏。海瑞闻讯后,立刻抓捕胡宗宪的儿子,没收黄金数千两,并以假冒胡公子诈骗的名义上报给胡宗宪。事后胡宗宪并没有追究海瑞。

还有一次,严嵩党羽鄢懋卿出巡两浙、两淮盐政,沿途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勒索,唯有在淳安没有得逞,但因为海瑞的清廉之名,只有收敛自己的威风,悻悻离开。

海瑞在淳安期间政绩斐然,被提升为嘉兴通判,但因为鄢懋卿从中作梗,又被贬为兴国州判官。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主持文官选拔,海瑞被提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

同年二月一日,海瑞在家中买好棺材,并将家人托付给朋友后,向嘉靖呈上了后世有天下第一疏之称的《治安疏》,批评嘉靖痴迷修道,生活奢华,不理朝政。嘉靖看完后大怒,直接扔到了地上,对左右说:“快去抓住他,别让他跑了!”

宦官黄锦在旁边说: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明史·海瑞传》

嘉靖听后沉默无言,过了一会又拿起《治安疏》来看,之后的数月时间里每天都要看好几次,最后说:“海瑞可以比作比干,但我也不是纣王。”

到了秋天,嘉靖召徐阶讨论禅位给太子的事,并说:

“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明史·海瑞传》

于是将海瑞下诏狱,追究谁是主使。最后刑部判决海瑞死刑,但关于执行的奏章却一直被嘉靖留中不发。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驾崩,隆庆皇帝登基,海瑞才被释放,官复原职。后调任大理寺尚宝丞(管理皇帝御玺、 印鉴的官员)。

之后又被调往通政司,历任左通政、右通政之职。隆庆三年(1570年),海瑞被升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明史》记载,海瑞到任后: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海瑞在应天十府推行“一条鞭法”,雷厉风行,颇具成效。但在推行的过程中,也有奸民趁机诬告世家大姓,而海瑞也未加详细分辨,导致一些士大夫含冤受屈。另一方面,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经过海瑞辖区时不再受到很好的公费接待。

由于应天是大明的富庶之地,不少家族都有人在朝为官,海瑞在应天的这些改革触犯了这些豪强的利益,因此也遭到了朝中很多官员的弹劾。

都给事中舒化认为海瑞迂腐,“滞不达政体”,应该用南京清闲的职位安置他,不过没有收到隆庆的采纳,反而下诏鼓励海瑞。不久后,给事中戴凤翔又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

于是海瑞不得不被调任南京粮储,这时距离海瑞巡抚上任只有半年。听闻海瑞被调离

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明史·海瑞传》

结果当时刚好是讨厌海瑞的高拱主持吏部,就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了空闲的南京吏部中,于是海瑞称病引退,回到琼州老家。

万历元年(1572年),张居正开始主政,虽然有不少官员向他推荐海瑞,但忌惮于海瑞过于严峻刚直,最终还是没有任用他。

万历十二年(1584年),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朱翊钧器重海瑞名望,重新起用他为南京右佥都御史,赴任路上又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

在任上,海瑞再次上疏,大致内容是:

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诸臣莫能言其故,反借待士有礼之说,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礼,而民则何辜哉?

直指官员们以礼待士大夫为借口,横行不法,鱼肉百姓,其中不少建议都切合实际。但唯独建议万历效法朱元璋用“剥皮囊草”“枉法八十贯论绞”等酷刑整治贪官的内容,被其他官员抓住不放而遭到非议。御史梅鹍祚甚至以此弹劾海瑞,最后万历认为海瑞虽然言辞过激,但是初衷依然是出于忠心,于是罚夺了梅鹍祚的俸禄。

后来万历多次想重用海瑞,都遭到了其他官员的阻挠,最终只能任其为南京右都御史,并于万历十五年病逝于任上,享年74岁,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明史》记载海瑞去世后,南京为此罢市,百姓自发的身穿孝服为海瑞的灵柩送行,祭奠哭拜者连绵百里。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老百姓其实是最简单,也是最现实,最能分得清谁好谁坏的。他们的判断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谁真正为他们考虑,为他们带来好处,这就是民心。一个能够得到百姓自发的百里送行的人,会是一个无能的官吏吗?有哪个老百姓会记住一个空有清名,却从来没有为民办过实事的官员?

一个小小的举人出身,最后能成为正二品的右都御史,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怎么会无能呢?

相反,海瑞不受重用,正是因为他的能力太强了,性格又过于刚正不阿,才受到其他官员的忌惮和打压。无论是徐阶,还是张居正,其实从百姓角度来看,依然还是贪官,只不过是相对有作为,功大于过的贪官而已。那么从贪官的本质上来说,他们怎么会重用海瑞这样一个嫉恶如仇,又有能力的官员呢?这不是耗子给猫当伴娘吗?

当然,海瑞也有他的局限性,如在断案上缺少刑侦调查手段,判决偏激,过于依赖于封建道德的主观判断。《海瑞集》中就写道海瑞断案:

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

这以我们现代法治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不合理的,但是从当时的封建德道角度来说,却是完全符合封建礼教的。这完全是海瑞思维的时代局限性导致的,如果从当时角度考虑,海瑞完全可以称的上是当时官员的楷模。

其次海瑞要求争议的解决必须以书面契约为依据,这在现代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对大多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来说,无疑是很难实现的。在《海瑞集》中,海瑞自己也提到自己经手的案件中,被批准赎还的仅占全部典押借贷案件的二十分之一。这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做法,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另外,曾有记载海瑞一生有三个妻子,两个小妾,私生活混乱,甚至饿死五岁的亲生女儿。如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中曾写道侍御房寰曾听海瑞的老乡巡抚王元敬、广东巡按御史邓炼提到海瑞的家事,“作事多不近人情”、“居家九娶而易其妻,无故而缢其女”、“今瑞已耄,而妻方艾”等。

但是《补遗卷》是《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的五世孙沈振在康熙年间增补的,而在时代略晚于海瑞的沈德符原书中却没有这类记载。相反,在《万历野获编·十九卷》中记载侍御房寰弹劾攻击海瑞“矫情饰诈,种种奸伪,卖器皿以易袍,用敝靴以易带”,但他的行为却引起众怒,被其他士人群起而攻之。

另外在高拱的《高文襄公文集》中也提到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偏向宠妾,殴詈正妻”,导致“其妻愤激自缢身死,妾亦慌惧相继而缢”。但是实际情况是,海瑞的妾韩氏先死,而妻子王氏后死,只不过海瑞对于韩氏因为什么而死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反正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再至于海瑞杀女一事,除了道听途说类的记载,也就是来源于一些野史小说,在明朝相关的正史中完全未见记载。更重要的是,海瑞一共只有三个女儿,且全部长大成人,所嫁的夫家也都可考。所以又拿来的五岁女儿被逼饿死?

古代政治斗争,常常是无所不用其极,如王安石也被政敌戴上过“爬灰”的帽子。海瑞的政敌都能够通过编造一些私生活的问题来攻击海瑞,就更不要说诽谤海瑞只是一个没有能力的清官了。

大明王朝:海瑞上治安疏,嘉靖为何破先例让众臣独审他一人

嘉靖四十五年春,海瑞上了一份著名的《治安疏》,直指嘉靖朝弊端:

“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盛怒之下的嘉靖帝,指使陈洪彻查此事是否有人指使,底下人一番操作之后,嘉靖帝醒悟过来。面对世子的话语,顺坡下驴,一把火烧掉了众臣辩状和裕王的请罪本章,并说了一句话:

“他想做比干,无奈朕不是纣王,他想青史留名,乱的却是朕的江山,朕也想清楚了,朕不上他的当!”

那么嘉靖帝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一、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以直谏著称,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商纣王没有听从建议,执意伐周,结果在牧野大败。而比干由于极力阻止商纣王,又提出固守朝歌,被商纣王以慢军之罪诛杀。

之所以嘉靖帝把海瑞比作比干,就在于海瑞的举动:

“户部那个海瑞在几天前就送走了家人,还买好了棺材,他这是死谏!”

这个情节特别像《雍正王朝》中废太子老师王掞的直谏,他当众提出康熙帝废掉太子就是“不教而诛”。而且他也是买好了棺材,做好了抗旨被杀的准备,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逻辑问题。

如果康熙帝真的杀了王掞,那么他就真成了“不教而诛”,也就表明王掞说的是正确的。而如果不杀王掞,那么他就不能随便废掉太子胤礽,那就得解释为什么。

同样的道理,海瑞在《治安疏》中第一句话就说了:

“海瑞瑾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

他一下子就站到了道德制高点,出发点是正君道、明臣职,那么杀了海瑞,显然就违背了这条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那么一旦大明朝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归咎到嘉靖帝头上,是他不进谏言导致。

而嘉靖帝就真的成为:

“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下人早就觉得嘉靖帝你不圣明了,杀了海瑞,就验证了他的不圣明,留下海瑞,那么他就必须得改,这才是逻辑陷阱。

二、

嘉靖帝既然决定不杀海瑞,那么他就必须给出一个理由,那么嘉靖帝是什么心思呢?

首先他得搞明白,海瑞为什么上谏“骂皇上”,是出于私心,还是出于忠君报国?毕竟纵观整个大明朝,为了博出名,骂皇上的大有人在,而海瑞显然是为公,是出于一片赤诚之心,这一点嘉靖帝很清楚。

一方面海瑞的出发点是好的,另一方面海瑞确实不是被有心之人指使的。更重要的是海瑞所说的话句句属实,让嘉靖帝无从辩驳,嘉靖帝霸道归霸道,但并不昏庸,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放过海瑞呢?

其实放不放海瑞对嘉靖帝来讲,无关大碍,但海瑞的这种行为,却挑战了皇权。

不要觉得过去的人都愚昧,要知道愚昧的永远是老百姓,真正当官的人,心中都清楚,什么真命天子这一套,根本忽悠不了他们。更不会相信嘉靖帝是什么仙人下凡,他能当皇帝,全靠老朱打下了天下,跟上天任命不任命,无关。

之所以大家仍然拿上天说事,说到底,就是群臣跟皇上达成的一种默契,你当你的皇帝,我当我的官,大家互相协作,共同管理天下。

但是,一旦其中一个人坏了规矩,跳出了这个平衡点,那么很容易引发“印随效应”。而作为皇上,他必须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开篇周云逸的死,就是这个道理。

本身海瑞的上谏是一个孤案,但没想到的是,有人竟然替他求情,这对于嘉靖帝来讲,就无法容忍了。如果是为公,把海瑞骂一顿,关上几天,教训一下,也就罢了。万一海瑞被有心人利用了呢,或者说,海瑞上谏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铺天盖地的上谏都来了呢?

三、

这才是嘉靖帝最担心的地方,杀海瑞,是行不通的,放海瑞,同样得谨慎再谨慎。

也就是说,嘉靖帝本来有意退位,却不曾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他必须谨慎处理此事,既能维护自己的圣明形象,又能维护自己的权威,还能镇得住下面的百官,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杀人诛心,不仅要诛海瑞的心,还要诛百官的心!

如同嘉靖帝后来说的那段话:

“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喻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泛滥了怎么办?

那就得治,治理的同时,还得预防其他的有可能泛滥的水,这才能达到杀人诛心的效果。所以,他提出让百官同时给海瑞定罪,这在整个大明朝,还是头一次。

之所以嘉靖帝做出如此的判断,就是因为他清楚,百官对这段时间出现的问题很不满。所以人眼睛都盯着看呢,有些人嘴上就表明出挺海瑞,有些人嘴上不说,但心里也是挺海瑞。

比如高拱,就给不给海瑞解镣铐的问题,不惜跟赵贞吉,跟小太监争论不休,最后不惜放下狠话:

“你们既然不按《大明律》办,那我们就退场,叫陈公公来审!”

高拱说的是我们,就等于他的行为举动,并不仅仅代表他自己,他身后还有很多跟他一样心思的人。

四、

整个问罪的过程,其实只有一个赵贞吉挡在了海瑞前面,之所以是他,就是因为内阁成员中,只有他最擅长揣摩圣意,甚至为了圣意,忘记礼义廉耻。

嘉靖帝让大家来审海瑞,其实就已经消除了海瑞是被人指使的嫌疑,但是赵贞吉惜名如命,看到海瑞博得众人的支持,反而嫉妒上头。他以为强势打压海瑞,就能博出名,就能得到嘉靖帝的青睐,实际上没等来嘉靖帝垂爱,先惹得同行的痛恨:

“我现在要问你,这样做,到底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你,还是你自己丧心病狂以邀直名?”

同样是高拱,头一天还赞赏赵贞吉,此时突然觉得他很恶心,并得出赵贞吉“貌似忠勇,内实奸猾”的结论。

赵贞吉被海瑞怼的毫无脾气,开始耍赖:

“你又要正君道,又要明臣职,君道有何不正,臣职有何不明,你又有什么职权来管?”

这个赵贞吉已经有点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在座的各位内阁官员,心里都清楚,如果君正,臣明,那么何来百官上谏之事,又何来百姓饿死之事?

果然,赵贞吉这句话也激怒了海瑞,索性给他扒了个底朝天,先是重翻当年在浙江的旧案,赵贞吉不顾百姓生死,执意追还款,还要半价买丝:

“卑职抗了赵大人的命,赵大人上疏参劾卑职,那时便曾经说过卑职是为邀直名,收买民心。”

现在赵贞吉又这么说,还不是怕自己被牵连,还不是想在皇上面前邀功?

一番对答,赵贞吉洗脱了指使海瑞的罪名,但是也名声扫地,也宣示着,挡在嘉靖帝面前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扯开。

随着赵贞吉名声扫地,海瑞已经无人能挡,也预示着,嘉靖帝要亲自出马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为什么明朝时期敢骂皇帝的海瑞没有被处死

海瑞作为明朝名臣,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而享誉古今,被称为“海青天”。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十月,50岁的海瑞被封为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此时的嘉靖皇帝已步入中年,却痴迷天道教,一意修仙,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刚愎自用, 拒绝廷臣劝谏, 使得国势渐衰, 人民生活困苦, 怨声载道。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月, 海瑞对当时的种种弊端非常愤怒, 为维护封建皇朝的统治, 胃着触怒龙颜的危险, 上疏直谏, 严厉抨击嘉靖皇帝, 名日《治安疏》。

因该疏主旨为“直言天 下第一事。以正君道, 明臣职, 求万世治安”, 因此又称为《直言天下第一疏》。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被后人所称颂的“海瑞骂皇帝”, 也是海瑞一生在政治上影响较大的两件事之一。

海瑞名声大噪, 人尽皆知。海瑞想呈上此疏, 肯定会触怒皇帝, 将自己处死。因此买好棺材。遣散僮仆, 告别妻子, 托人料理后事, 毫不畏惧, 从容处之, 等待着灾难降临。果然不出海瑞所料, 皇帝大为震怒, 当场将奏疏扔在地上, 命令左右:赶快把海瑞抓起来, 不要让他逃跑了。宦官黄锦说:海瑞素有痴名, 听说上疏时知道自己将是何下场, 所以已安排好后事, 在朝中听候处置。皇帝听后沉默了片刻, 然后又将奏疏看了一遍, 被其内容所打动, 因此将其留在宫中数月。

至次年二月, 皇帝余怒未消, 还是以“骂主毁君, 悖道不臣”之罪, 下旨速捕海瑞, 打他六十大板, 投人锦衣卫狱, 后转刑部狱。户部司务何以尚上疏朝廷请求将海瑞释放, 皇帝命锦衣卫打他一百大板也关进监狱, 昼夜审讯。

同年十二月, 世宗病逝, 第三子朱载星继位, 即穆宗。次年改元隆庆, 颁布遗诏, 大数天下, 海瑞、何以尚因此获释。海瑞被复官后任户部主事。不久, 改为兵部武库司主事。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 升为尚宝司丞。海瑞上疏请求归家养母, 遭到了拒绝。四月, 升为大理寺右侍丞。

遇到海瑞那样的官员,对老百姓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

海瑞是个好官,是个清官,怒骂嘉靖更是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是,仅此而已。他要是做你的父母官,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

这么说吧,也许他的境界太高,操心的都是高屋建瓴的大事,反而做不了具体的实事。通俗的说,他适合战略层面,不适合战术层面。

他曾经也当过地方官多年,但政绩平平。他治理一个县,那个县就成了最穷的县。他治理一个府,那个府就成了最穷的府。说明他的执政能力确实有限。

他确实节俭清廉,不拿不占,但走得太极端,反而很多时候误了大事。

曾经拨给他三百万修堤坝,他只用三十万就修好了,结果就是堤坝成了豆腐渣,不到一年就垮了,然后继续修,继续垮,每次都把节约做到极致,直到三百万用完,堤坝还是豆腐渣工程。然后,他就站在垮掉的堤坝中满含热泪,仰天长叹,誓与堤坝共存亡,誓与百姓共患难。请问,这样的官员你喜欢吗?

关键是,老百姓还认为遇到了好官,海青天的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按理说,他是严党倒台的最后一根稻草,清流的大英雄。可事实是,不管是徐阶,还是高拱,还是后来的张居正,都对他礼遇有加,但就是不委以重任,放到南京吃闲饭。因为他们太了解海瑞了,他就不适合干实事,他也干不了实事。

如何评价海瑞的《治安疏》

谢谢!知道一点,海瑞是个清官《治安疏》,个人这点墨评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