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掷弹筒 大量

抗战时期间中国重火力奇缺,为什么不大量仿制日军掷弹筒增加重火力打击?二战时日军为什么不将掷弹筒的底板改为枪托式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0 21:49:50 浏览5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抗战时期间中国重火力奇缺,为什么不大量仿制日军掷弹筒增加重火力打击

首先掷弹筒真的不算重火力,其次中国也确实大量仿制了掷弹筒。

掷弹筒是一种轻型武器,重量不到5公斤,口径一般在50毫米以下,论重量和口径,最多和超轻型迫击炮相当。而且因为掷弹筒结构简单,没有瞄准具,因此射程也近,大多只有200多米的有效射程,和枪榴弹差不多,所以有些人吐槽掷弹筒只是手榴弹远抛器。

而重火力一般是指身管火炮,即使在放宽了说,起码也是中口径迫击炮之类的,掷弹筒这种玩意,也就加强个班排火力的东西而已,算不上重火力。不过因为掷弹筒结构简单,生产容易,操作简便,加上是轻便易携带,很适合当时中国交通条件差的环境,所以在抗战期间国共双方都大量仿制了掷弹筒,仅国民政府下属的各兵工厂,在抗战期间就生产了4万多门掷弹筒,而根据地的兵工厂更是把掷弹筒玩出了花,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掷弹筒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几乎成了一种新武器。

根据地对掷弹筒的改进之一是去掉了膛线。因为缺乏加工膛线的条件,所以根据地所产的掷弹筒一般都没有膛线,转而在榴弹上增加尾翼,以保持弹体稳定飞行,这么做的另一个好处是节省了黄铜弹带,而黄铜在当时是稀缺物资,这样无疑有利于大规模生产。

改进二则是增加了瞄准具,极大的提高了掷弹筒的射程。根据地后期制造的掷弹筒大多加配了两脚架,增加了发射的稳定性,同时安装了仿民三一年式的机械瞄准具,这极大的提高了射击精度,可以和60毫米迫击炮相媲美。

而晋冀鲁豫野战军玩的更狠,他们改进了掷弹筒的发射机构,使之能平射,用来对付日军的各种工事。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八路军真的太缺武器了,掷弹筒对于他们来说,也真的可以算重火力了,自然要不断改进,发挥它的每一份潜能。

二战时日军为什么不将掷弹筒的底板改为枪托式

这是因为二战时日军的掷弹筒的后坐力比较大,不适合抵肩射击,所以不使用枪托式。

二战时日军的掷弹筒和超轻型迫击炮很相似,其作用是填补手榴弹和中口径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掷弹筒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廉,重量轻便,易于携带,而其射程和火力又不错,所以在二战中日军大量装备了掷弹筒。

不过掷弹筒虽然轻便,但是其后坐力还是不小的,因此使用的是半圆形底板,以减少后坐力产生的压强,通常情况下底板是放在地上射击,如果改成枪托式的话,肩膀是承受不了的。

此外,使用半圆形底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抵在工事里的圆木柱上不会滑动。在紧急情况下还可以将掷弹筒架在大腿上发射,不过这种情况下对姿势要求很严格,必须将大腿和小腿紧密靠在一起,如果姿势不对的话,很容易造成大腿腿骨受伤。当然即使姿势正确,如果骨骼本身不够好的话,一样会受伤。

所以在二战里只有少数日军老兵才会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这种发射方式,有一些美国人在缴获掷弹筒以后,因为在抵腿射击时姿势不正确,造成了腿骨受伤,所以又给掷弹筒取了一个“腿骨粉碎器”的外号。

大腿腿骨尚且承受不了,可见如果把这玩意抵肩射击的话会出什么幺蛾子。

抗战中日本人用的掷弹筒是迫击炮的一种吗

图注:侵华日军在作战中,频繁使用八九式掷弹筒,它是日军中近距离步战的火力之源

掷弹筒,也有将其称之为“超轻型迫击炮”的,它在发射原理上与迫击炮有相似之处,但不同之处也有很多,掷弹筒口径一般50毫米以下,比迫击炮口径更小,同时单兵携带不占编制,如果说迫击炮是一种步兵炮的话,那么掷弹筒则划归“单兵轻武器”更为合适。可以说一个是炮,一个则可以划分到轻武器(枪)的范畴。

具体到掷弹筒的用途,我们可以看到,50米以内是手榴弹的有效杀伤区域;500米以上是火炮的有效杀伤区域,而在二者之间却是一个压制火力的空白区域,掷弹筒的出现恰恰解决了50米到500米的距离上压制火力薄弱的问题,它是介于步兵炮和手榴弹之间的压制武器。

抗日战争中日军大量装备了掷弹筒,用得非常普遍和频繁,因此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一提起掷弹筒,大家就会首先想到抗日战争中的日本军队。日军使用的掷弹筒是“八九式掷弹筒”, 以其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等优点,被美、苏等国称为“日本陆军极具创意的一种步兵支援武器”。

八九式掷弹筒射角大,弹道弯曲,可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目标;体积小,发射筒长254毫米,重仅4千克,便于携带,可随一线步兵行动,并随时提供曲射火炮支援;操作方便,虽然也像迫击炮那样将弹体从炮口放入,但并非通过自由落体击发,而是在炮弹落入炮管底部后,手工操作发射装置,将榴弹推出炮管。这种击发方式的好处在于易于操作,可发射手榴弹、燃烧弹等多种弹体;爆炸半径约10米,对50米到500米距离上的集群目标杀伤力较大。

日军一个步兵连,编制9具掷弹筒,比起一连仅有2门的“60小炮”,可以说掷弹筒是日军连排作战威力最大,火力最强的压制武器。如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攻打涞源作战中,就因遭到日军密集掷弹筒的严重杀伤,被迫放弃攻城。而在长沙战役中,日军集中使用掷弹筒作为压制武器,火力非常密集,压得国民党军队抬不起头,无法有效还击,造成重大伤亡。

当然,八九式掷弹筒也存在一些缺陷,射速较慢,远远比不上轻型迫击炮;由于没有瞄准具,只能由炮手用手固定进行概略瞄准,射击时靠的是射手的感觉和经验,这就使命中率存在着很大的运气成分,而且掷弹筒发射的榴弹,不像迫击炮弹那样有控制方向和弹着点的尾翼,从而导致射击精度不高。但在正面激烈作战集中使用的时候,这种缺陷往往得以弥补。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抗日战争中,可不光日本人有掷弹筒,咱们中国军队也曾大量仿制和装备掷弹筒,仅国民党军队就仿制装备了4万具以上。不过掷弹筒这玩意儿,瞄准不易,太依靠单兵个人素质和经验,因此需要在训练有素的老兵手里才能充分发挥威力,而当时国民党军士兵训练时间短,一线士兵伤亡比例极高,往往一场战役下来,战斗骨干损失8成以上,没有高素质老兵操纵,掷弹筒的威力无从发挥。因此在抗日战中中后期,国民党军队已经放弃掷弹筒这一装备,转而装备和发展轻型迫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