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 哪些

有哪些相互矛盾的谚语?俗话说“命里只有三个米,走遍天下不满升“有没有道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0 17:32:45 浏览7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有哪些相互矛盾的谚语

中国俗语中有些看似相互矛盾,事实上只是每句话的侧重点不同,每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也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

1.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俗话又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2.俗话说:宁养顽子,不养痴儿;俗话又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3.俗话说:站得高,望得远 ;俗话又说:爬得高,跌得重

4.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5.俗话说:糟糠之妻不下堂;俗话又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6.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俗话又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7.俗话说:皇帝女儿不愁嫁;俗话又说:酒香也怕巷子深

8.俗话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俗话又说:胜者为王败者寇

9.俗话说:男怕学错行;俗话又说:行行出状元

10.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11.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俗话又说:大器晚成

12.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俗话又说:富贵险中求

13.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俗话又说:忍字心头一把刀

14.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15.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俗话又说:人生在世名利二字

16.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俗话又说:有话好好说

17.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18.俗话说:好人一生平安;俗话又说:好人不长寿,祸害一千年

19.俗话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俗话又说:多情总被无情伤

20.俗话说:人不可貌相;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21.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俗话又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22.俗话说:宁折不弯、宁死不屈;俗话又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23.俗话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俗话又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24.俗话说:好男儿威武不能屈; 俗话又说:大丈夫能屈能伸

25.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俗话又说:相见不如怀念

26.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俗话又说:不见兔子不撒鹰

27.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28.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俗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29.俗话说:敢为人先;俗话又说:枪打出头鸟

30.俗话说:坐吃山空;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31.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32.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33.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可俗话又说:杀鸡给猴看

34.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话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

35.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俗话又说:此路不通

36.俗话说:礼轻情谊重;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37.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可俗话又说:人多口杂

38.俗话说:兄弟如手足;可俗话又说:亲兄弟,明算帐

39.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求人不如求己

40.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可俗话又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41.俗话说:要保护知识产权; 可俗话又说:要学会分享

42.俗话道:活到老,学到老; 俗话又道:人过三十不学艺

43.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44.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45.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46.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47.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48.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可俗话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49.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0.俗话说:捉贼捉赃;可俗话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51.俗话说:贫贱不能移;可俗话又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52.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53.俗话说:后生可畏;可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54.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可俗话又说:日久见人心

55.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俗话又说:斩草要除根

56.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57.俗话说:胆大妄为;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58.俗话说:量小非君子;可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

59.俗话说:日久见人心;可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

60.俗话说:光阴似箭;可俗话又说:度日如年

61.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俗话又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62.俗话说:邪不压正;可俗话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63.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俗话又说: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64.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俗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65.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可俗话又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66.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可俗话又说:三个和尚没水喝

67.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俗话又说:老虎屁股摸不得

68.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俗话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

69.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俗话又说:计划赶不上变化

70.俗话说:人定胜天;可俗话又说:天意难违

71.俗话说: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可俗话又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72.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俗话又说:过河拆桥、兔死狗烹

73.俗话说:双喜临门;可俗话又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74.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俗话又说:强扭的瓜不甜

75.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话又说:兵不厌诈

76.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可俗话又说:军师多了乱朝纲

77.俗话说:笨鸟先飞;可俗话又说: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78.俗话说:早起的鸟先得食;可俗话又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79.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可俗话又说:忠孝不能两全

80.俗话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俗话又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81.俗话说:愚公移山;可俗话又说:胳膊拧不过大腿!

82.俗话说:路见不平一声吼;可俗话又说:自扫门前雪

83.俗话说:打虎亲兄弟;可俗话又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84.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可俗话又说: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

85.俗话说:仓廪实知礼节;可俗话又说: 为富不仁

86.俗话说:相由心生;可俗话又说:美女蛇

87.俗话说:勇气可嘉;可俗话又说: 匹夫之勇

88.俗话说:树大招风;可俗话又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89.俗话说:慈悲始于家庭;可俗话又说: 三过家门而不入

90.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俗话又说:废寝忘食地工作

91.俗话说:众生平等;可俗话又说:高人一等、高高在上

92.俗话说:盲人摸象;可俗话又说:管中窥豹

93.俗话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俗话又说:而今迈步从头越

94.俗话说:柿子挑软的捏;可俗话又说:不恃强凌弱

95.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可俗话又说:这山看着那山高

96.俗话说:鸭子死了嘴巴硬;可俗话又说:坚持就是胜利

97.俗话说:人死帐不死;可俗话又说:人死账烂

98.俗话说:事在人为;可俗话又说:人能命不能

99.俗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可俗话又说:以德报怨

100.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可俗话又说:对牛弹琴

101.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俗话又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102.俗话说:知足常乐;可俗话又说:追求无止境

103.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可俗话又说:回头是岸

104.俗话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可俗话又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

105.俗话说:被生活重担压弯了腰;可俗话又说: 压力大,动力大

106.俗话说:墙倒众人推;可俗话又说:雪中送炭

107.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可俗话又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108.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可俗话又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109.俗话说:照葫芦画瓢;可俗话又说:东施效颦

110.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可俗话又说:树欲静而风不止

111.俗话说:一碗水要端平;可俗话又说:十个手指有长短

112.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可俗话又说: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113.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俗话又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114.俗话说:班门弄斧;可俗话又说:强中更有强中手

115.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可俗话又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116.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可俗话又说:会哭的娃有奶吃

117.俗话说:眼见为实;可俗话又说:有眼无珠,有眼不识泰山

118.俗话说:后来居上;可俗话又说: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

119.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可俗话又说:衣冠禽兽,徒有其表

120.俗话说: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可俗话又说: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121.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俗话又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22.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俗话又说:舍小家为大家

123.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可俗话又说:出淤泥而不染

124.俗话说: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可俗话又说:百年好合

125.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俗话又说: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

126.俗话说:人心换人心;可俗话又说:忘恩负义、白眼狼

127.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俗话又说:心血付诸流水

128.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可俗话又说: 空穴来风

129.俗话说:神不知,鬼不觉;可俗话又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130.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可俗话又说: 无疾而终

131.俗话说:打开天窗说亮话;可俗话又说: 无骗不成媒

132.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话又说: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133.俗话说:物以类聚;可俗话又说:皇帝也有两家穷亲戚

134.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可俗话又说:文人相轻

135.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可俗话又说:墙内开花墙外香

136.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俗话又说:倚老卖老

137.俗话说:熟能生巧;可俗话又说:河里淹死会水人

138.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可俗话又说:嫌货才是买货人

139.俗话说:狗眼看人低;可俗话又说:狗不嫌家贫

140.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可俗话又说:一棵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141.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俗话又说:知子莫若父

142.俗话说:丁是丁卯是卯;可俗话又说:大活人还能被尿憋死(要学会变通)

143.俗话说:珍惜眼前人;可俗话又说:跑了的鱼大一些

144..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可俗话又说:万事万物都有变化

俗话说“命里只有三个米,走遍天下不满升“有没有道理

有没有道理,持此言论的还真不少,实质就是一种宿命论,人的命、天注定,命里只有三个米,走遍天下不满升。人的能动性、主动性跑哪去了呢?不要听天由命,努力奋斗是正路。真的努力了、奋斗了,效果不佳,但起码你也经历了这个过程。

俗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历史上有关的典故是怎么回事

  出处:《说唐全传》  故事:隋朝末年,政治腐败,天下大乱。有一个强盗名叫尤俊达,他想抢夺隋炀帝的皇杠,就在全国物色胆略过人、武艺高强的人做助手。最后,他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名叫程咬金。  当时程咬金家很穷,老母亲体弱多病,全家全靠他在市场上卖竹筢子维持生活。尤俊达把程母接到自己的庄园里奉养,和程咬金两个人抢劫皇杠,结果满载而归。  隋炀帝的皇杠有三次都是在押运途中被他们抢劫而光。不管押运皇杠的官兵有多少人、本领有多么高强,都被从半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用斧头杀的大败而去。程咬金因为帮助尤俊达抢劫了许多皇杠,从此威名大震。  程咬金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投瓦岗寨。失败后归顺唐朝,西平突厥,功劳赫赫。此人憨厚耿直,手执板斧,常伏于半路杀出,故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之说。  

程咬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小说人物。他原名程(粤音咬)金,后称程知节,是隋末唐初的人,在小说《隋唐演义》中,写成程咬金。他是一个带兵官,在隋末曾跟从李密、王世充等,后来跟随李世民,讨平隋末群雄,到唐高宗时,官至大将军,其长子袭卢国公爵。  在小说中,他是一员福将,用一对板斧为武器,武艺不太好,但运气却好。打仗时,遇到不强的对手,三板斧已经奏功,遇到强的对手,耍完三十六道板斧,仍无法取胜,便拍马逃去。现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三十六道板斧」、「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等谚语,便出自这历史小说人物。

俗话说:酒债寻常处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它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酒债寻常处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语出唐代杜甫的诗: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此诗有一种悲观消沉的情调,有点人生无奈的感觉,似没积极向上的斗志,我不是很喜欢。人生不可太悲观,应奋发有为,积极向上才是。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谁能十全十美,一帆风顺,事事如意?人生不如意,不顺心就有忧愁,有忧愁就借酒消愁,酒真能消愁吗?只可醉人一时,酒不解真愁,借酒消愁会愁更愁。多少人不明白这一点,一有不顺心不如意事就烦恼就忧愁,就借酒麻醉自己,这不是真男人所为,却有不少男人沉溺迷醉其中,所以为借酒解愁而欠下酒债的就成了平常事,处处都有了。话里话外都有一种悲观很无奈的情调。

过去人寿命多不长,能寿过七十的就很少,有人生苦短之意,言外之音,要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有愁明日忧吧,不必管那么多。药可治病,酒难解真愁,借酒解愁不是好办法,酒多成瘾而又伤身,奉劝有愁者莫以酒解愁,改变心态思想,去掉悲观消沉情结,坚定意志,培养自信,积极向上才是。

农村老俗话,晴清明,烂谷雨,是什么意思有啥道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缅怀祖先,扫墓祭祀的日子,这个时候草长莺飞,春暖花开也是出去踏青的好机会。而作为我国24节气里的第6个节气,清明节同样对农业生产也有较大的影响。农村老话“晴清明,烂谷雨”,就是古人根据清明天气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指导的一句俗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由于古时候农业生产科技落后,人们种地大多都是靠天吃饭,所以人们就根据日常的生产积累,总结了一套俗谚俗语,来作为农业生产上的指导。而“晴清明,烂谷雨”的大概意思,说就是清明节如果天气晴朗,没有雨水的话,庄稼就容易减产减少,同样的道理,如果雨水节气没有雨水的话,庄稼收成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这句话说的有些夸张,但是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老话说的好“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庄稼不发”,清明正是仲春暮春交替之时,这个时候南方海洋湿润空气正在活跃北上,大气层里的雨水含量较多,而北方的干冷空气还没有完全退却,冷热交替活动频繁雨水天气就会增多,所以每逢清明之时,雨水天气就会增多。这个时候北方小麦正是缺水之时,如果该下雨的时候没有雨水的出现,庄稼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清明前后也是我们这里冬小麦的浇灌时候。

而谷雨时节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正是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得时候,这个时候也是南方地区春耕插秧的时候,农作物的播种,插秧需要大量的雨水滋润,谷雨天气适当的下雨有利于农作物的快速生长,所以在我们农村也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不过万事都有度,虽说谷雨下雨有利于谷物庄稼的生长,但是如果雨水天气太多的话,同样也会对庄稼造成一定的危害,少了太阳的光合作用,庄稼不光会生长缓慢,而且还容易出现各种病害,所以谷雨雨水过多的话,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在农村也有“雨洒清明,狗吃蒸饼”的说法,老一辈的人们认为清明这天下雨话会是一个好兆头,预示着今年的庄稼会有一个好收成,就拿我们这里来说,小伙子老家是豫北地区的,我们这里这个时候地里的主要作物,就是冬小麦种植,清明时节正是小麦拔节时期,对雨水需求量较大,如果不及时浇水灌溉的话,就会对庄稼造成一定的减产。所以这句俗语老话还是存在一定的的道理,只不过随着农业科技的发达,已经没有多大的准确性了!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为什么蛇能吞下大自己很多的猎物

古语有云:“人心不足蛇吞象”,讲的是一个书生因为救了一条蛇仙,蛇仙决定报答他,保佑他仕途顺利,又给书生一颗自己的眼球,让书生有升官加爵的机会,一步步当上宰相,最后却因为要治好皇太后的病当九千岁,满足自己无底洞般贪婪的私心,想要割掉蛇仙的整个心脏,得寸进尺,于是被蛇仙吃了,把贪婪无厌的人性形容的非常透彻。

因此这里的蛇吞象一开始其实吞的也并不是大象,而是宰相;不过不管蛇吞的是什么,这都成一个侧面反映了蛇的吞食能力,它可以吞下大自己很多倍的猎物。为什么蛇能够这么厉害呢?

蛇能够吞下大自己很多倍猎物的秘密:

我们人类的嘴巴能够张到30度就非常大了,但是对于蛇类来说130度都不是问题,甚至有的蛇还能够张到180度,简直就是妥妥的吞噬狂魔,区区大于自己身体几倍的猎物只要能吃都能被蛇整个吞到肚子里。为什么蛇能够很自然地吞下大自己很多倍的猎物呢?主要和蛇的骨骼有关。

蛇的骨骼主要分为头骨、椎骨和肋骨,其中,椎骨又分为寰椎、枢椎、颈椎及尾椎。而且蛇没有典型的四肢,也没有附着四肢的肩带、腰带及骨盆,这为蛇吃下更大的猎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当然,这里蛇也并不是说就绝对没有四肢,只是在进化的路上,出于适应一些必要的生活方式,蛇的四肢慢慢退化,现在在蟒蛇等较为基干的蛇类中,它们的尾部泄殖腔附近还能看到小爪子一样的脚,不过已经没有行走的能力了,但还可以在交配时起到固定的作用。

拥有适合吞食大自己很多倍猎物的骨架还只是基础,关键是蛇和摄食相关的关节都十分的灵敏,全身肌肉也很有弹性,特别是蛇头骨和下颌的关节非常的松弛。举个例子,我们人类虽然上下颌可以活动自如,但是要吃下比我们嘴巴大很多的东西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因为我们嘴巴的骨头之间是固定的,就像是用“榫头”联结而成的;但是蛇可以张开到令人惊讶的角度,不过这里你们不要以为蛇是通过把自己的关节张开到脱臼,所以能吃下很大的猎物,而是这几个部分之间以肌腱等软组织紧密连接。

如果大家还不了解,我们不妨这样做一个实验:“人们烧饭时用的火钳,由于用榫头镶嵌着,火钳嘴就不容易张大,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是,如果把火钳分成两片,在原来镶嵌榫头的地方绑上橡皮筋,那么火钳就可以张开到相当大的程度了。”而这里的橡皮筋就是指肌肉、韧带了,火钳片就是头部和摄食相关的骨骼,特别是指上颞骨和方骨构成的悬器,它们可以在肌肉、韧带的牵引下进行一定角度的旋转,进而控制上下颌的开合运动,因此,蛇类的上下颌往往可以张开相当大的角度。

另外,蛇还有一处与其它动物非常不同的地方,这使得蛇横向加大了吞食更大猎物的可能,那就是蛇的下颌左右两边其实是可以分离的。蛇类的下颌最前端的骨块为齿骨,两侧齿骨的前端彼此独立,各自可以分开活动,且完全不接触,只是靠着韧带的松弛连接着的,不像我们人类,两块齿骨是高度愈合的。

因此,蛇能够吞下大自己很多倍的猎物,关键就在于蛇既可以上下张开得很大,也可以左右展开,每当蛇咬住食物的时候,全身与摄食相关的骨头都被调动起来,上颌骨、腭骨、悬器等以及下颌骨都能有条不絮的运动将食物往后拉,上、下颌骨还前包住食物。与此同时,上面我们说了蛇没有胸骨和胸腔,也没有骨盆,它的胃肠肌肉的消化能力以及扩张能力又很强,因此蛇理所当然的能吞咽、消化比自己的脑袋大几倍的动物。

结语:

蛇吞象,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因为与蛇摄食相关的关节都十分的松弛,特别是可以两端左右分开的下颌,蛇确实比绝大部分动物都要能吞下更大的猎物。因此,对于大多数蛇类而言,吞下直径比自己大3-4倍的猎物是不在话下的;非洲的食卵蛇属那就更厉害,只有钢笔那么粗,却可以吞下大自己很多的鸟蛋。

蛇就是这么厉害与神奇,在亿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反其道而行之,丢掉四肢、拉长身躯、拥有大嘴和巨胃,可以说是地球进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奇葩。

俗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怎么解释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实际上是哲学问题,告诉我们看事情要一分为二,辩证对待,不能只看问题的某个方面。

如何辩证地看问题,我们暂且不论。从另一个角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对哲学问题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比较,简单明了,无须去背诵概念。当下的“既打老虎,又打苍蝇。”与其类似。形象思维易懂,抽象思维深奥。华夏先民形象思维占优,抽象思维欠佳,勿庸讳言,这是我们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