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周杰伦的唱功为什么下降得如此明显
长期高喉位,缺乏声乐学习、认知,2013年演唱会打封闭针,声韧带机能不可逆损伤
周杰伦唱功下降的拐点有两个2007年的巅峰演唱会和2013年的南宁重感冒演唱会,前者是个人唱功的巅峰期之后就存在唱法改变,有一定的高喉位倒嗓,但可以接受。2013年是重感冒时依旧为了追求演唱会效果,打了一针封闭针,直接导致后续唱功炸裂。
封闭针在声乐上就是指肌肉封闭针。封闭针的原理是封闭疗法,是用不同剂量不同浓度的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在咽喉部声韧带肌肉群,压制嗓子发炎,红肿的神经痛感。封闭疗法之后应该做的事情是休息静养。但是周杰伦选择的却是继续高喉位飙高音。
本身声韧带发声肌肉群已经处于病态的发炎、疲惫、拉扯、过度使用的危险状态,一针封闭针下去,直接让周杰伦感受不到嗓子的痛楚状态,得以继续飙高音,为了给粉丝呈现较好的演出效果。结果就是,因为周杰伦本身的发声就是高喉位严重,在封闭针的作用下,声韧带直接不可逆损伤,一场演唱会导致今生以后的所有演唱会Live唱功下降,不可逆。
这里暴露出周杰伦关于唱功和声乐认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基本的声韧带机能认知,认为嗓子不适时,打一针抗一抗就没事了。实则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声韧带直接退化,不可逆。
2:缺乏喉位认知,从出道时《Jay》专辑开始就是超级高喉位,年轻时可以硬抗,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应该去弥补声乐知识,却并没有去完成。
3:缺乏科学性的长期开嗓训练。周杰伦没有任何开嗓训练的视频流出,而且平常爱喝奶茶,又因为本身就是非科班出身,对于声乐的理解和王力宏的学霸性质、林俊杰的后期拜访迈克尔杰克逊、玛丽亚凯莉的声乐老师,拉开距离。掉队。
4:喜欢喝奶茶,奶茶是有高糖分、高脂肪、高咖啡因及反式脂肪酸含量,会导致肥胖。肥胖对于腔体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导致咽喉部肌肉缺乏锻炼。好的腔体习惯可以放松声韧带的紧张。
这几点问题之中,导致周杰伦一系列唱功下降结果的核心原因是缺乏声乐认知。以下,简单从唱功声乐方向将林俊杰、王力宏与周杰伦做一个对比,三个人三个档次。
1:声乐学习背景对比,王力宏>林俊杰>>周杰伦。
在声乐学习背景上,王力宏是比林俊杰和周杰伦都具有更好的音乐环境,因为人家就是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的,代表着具有科班知识,王力宏在大学威廉姆斯学院主修音乐,随后又在伯克利音乐学院获得双学位硕士。
这样的教育背景,让王力宏对于声乐的启蒙比林俊杰和周杰伦都要高,所以实际上王力宏的Live水准,对于声乐技巧尤其是发音点的集中度上,都高于林俊杰和周杰伦。
林俊杰和周杰伦都是一样早期存在高喉位,但是不同于周杰伦成为周董开始沉迷游戏,林俊杰开始前往欧美寻找迈克尔杰克逊和玛丽亚凯莉的声乐老师Seth。
Seth,是SLS唱法的创始人,在他手下有过非常多的顶级大牛。Seth为林俊杰制定专门的声乐练习,其中SLS唱法的核心就是增加了美声喉位对于流行音乐的表达,林俊杰也拥有了喉位对抗的高级声乐技巧。
回到华语乐坛后,林俊杰直接开始秒杀模式,各种强混金属性,各种完美声压,各种炸场,各种声乐名场面,成为了唯一一个逆生长,越唱越好的顶级音乐制作人和歌手。
在王力宏在开发弱混D5、E5唱法时,周杰伦在玩游戏LOL。
在林俊杰在接受SLS唱法学习时,拥有A4-D5的完美强咬字混声时,周杰伦在玩游戏。
从声乐上将,周杰伦是必然会倒嗓的,因为他对于声乐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多少概念,没有太多追求的状态。和陶喆很像,都是早期高喉位,然后倒嗓。周杰伦认为的音乐核心是在于作曲、制作层面,对于声乐上并没有太多的学习兴趣。
缺乏声乐系统学习,是周杰伦倒嗓的必然原因。
2:缺乏每天的声乐训练,而且奶茶喝的太多了,咽喉部肌肉羸弱。
基于上一条,周杰伦没有学习声乐的主动性,就几乎意味着周杰伦生活之中很少去每天有规律的开嗓、吊嗓子、练声阶。
如果你身边有声乐系的学生,或者去看传统戏曲的孩子和老人,都会发现。戏曲或者音乐生,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嗓,开嗓的方式就是练声阶。戏曲老人可以唱到60岁,乃至于70岁,凭什么?凭的就是五十年如一日的练习基本功。
每天的开嗓可以让咽喉部肌肉得到强大的锻炼,这也是为什么唱戏的老人声音依旧洪亮的原因,因为肌肉机能一直在锻炼与维持。
而实际上开嗓练习,这对于林俊杰和王力宏而已是每天必做的事情。声乐这个东西,就是要练,去锻炼咽喉部的发声肌肉群。
周杰伦的奶茶会让肥肉增多,这一点对比一下林俊杰的咽喉部肌肉和周杰伦的咽喉部肌肉强弱就能清晰分明。林俊杰的咽喉部肌肉几乎是周杰伦的好几倍。
成为老板的周杰伦,最大的下降就是缺乏对于声乐的练习。声乐是一个非常需要开嗓练习基本功打底的艺术,而周杰伦成为老板之后,游戏、电影、广告、代言成为了他的主体。当然还有家人,还有孩子。
这些因素之下,周杰伦是很难完成声乐的每日开嗓练习的。
3:演唱会次数过多,导致声韧带过度劳累。
在2013年南宁演唱会封闭针的前后,周杰伦开的演唱会如下:
2013-2015年,摩天轮演唱会:76场。
2016-2019年,地表最强演唱:120场。
这意味着周杰伦一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嗓子要好也好不了。2019年一听之后,直接歇息了3年,到了2022年,高强度工作之后的休息区是问题最多的爆发期。
其实从周杰伦和林俊杰合唱的《稻香》视频之中,就感觉到了周杰伦的嗓音状态不对。
缺乏被动的声乐教育,缺乏主动的声乐学习,缺乏每日开嗓练习,缺乏声韧带认知,加上超强度的工作,加上封闭针,加上年龄。造成了周杰伦的唱功迅速下降。
我是Michael的小辫子小号,来点关注哇!
是不是能唱高音的就是实力歌手
不是,抛开质量说音高,都是耍流氓。高音质量才是衡量歌手实力上限的标准。
先上回答的结论:高音很重要,但是质量更重。质量高音很重要,但是整体性更重要。高音是上限,整体性是下限。
最好的反面例子:张韶涵。
非科班出身的张韶涵,凭借着《我是歌手》的G5高音(《阿刁》)成功逆袭,再度重回商业巅峰。
张韶涵的G5,就是典型的低质量高音,强混能力不足,听觉偏向刺耳,内容度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她的强混能力不足,导致声压过低,过于尖锐。第一点,她的音高不高?高,G5已经很高的,但是质量不过关。
第二点:整体性不足。
张韶涵低音能力颇有局限,最低音是G3,而且G3-C4的听觉上还是有胸声过载,此外张韶涵的音准、乐感都有一定欠缺,导致风格过于单一。总体性不足,个人实力只是T2。
说完质量,说出第二个问题:
质量高音是衡量唱功上限的标准。
为什么国家认同的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有三大男高音,有国家队女高音。却很少见过三大男低音?女低音?
一个歌手的实力等级,会有对应的能力要求,而高音就是最高难度的要求。同时,高音也是拓展一个乐坛音乐作曲能力和音乐丰富度的重要维度。就好比,欧美乐坛拥有三个八度的可听性,那为啥我们华语乐团只有两个八度的丰富度?
对于歌手而言,高音能力对于歌手就像昙花一样,众多歌手为了他而倒嗓(费掉嗓子)。究其原因,是在于高音能给与的极致听觉感受和扩大流行音乐丰富度。这正因为如此,高音能力才如此珍贵。
质量高音对于歌手实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上是高音的重要性。但是能唱好高音,并不代表就是实力歌手。整体性能力,更为重要。
以下为具体的歌手实力分档:
- 普通人:音准偏差(一度以上),节奏感,乐感、语感能力稀碎,音域一个八度的质量听觉都费力。
- 业余歌手:音质偏差(半音),节奏感、乐感可通过训练达到要求,音域能力一个半八度。注重音准和节奏。
- T3歌手:绝对音准/半音偏差,音域两个八度,开始注重情感。拥有真假声转换能力,但腔体共鸣上,腹腔支撑过低,整体听觉过于弱质量,live水平较差。譬如:陈粒;
- T2歌手:绝对音准,音域两个八度,拥有C5爆发,拥有腹腔支撑能力和发音点上挂,部分理解声带压缩,弱混能力。但是存在喉位不统一,声带摩擦的问题,倒嗓问题的一大片。譬如:谭维维(未倒嗓)、周杰伦、陶喆等人都是倒嗓的例子。
- T1歌手:绝对音准,腔体共鸣完美,腹腔情感渐变,胸腔参与点缀,咽喉声带压缩,发音点上挂,面罩共鸣,质量强混能力,高音区域开发。整体声乐系统搭建完美,处于世界职业歌手的水准。譬如:周深。
T0歌手:在T1的基础之上,拥有着独特的艺术理解,展现出成熟的个人音乐艺术表达。可遇不可求。譬如:王菲、邓丽君。
职业和非职业的主要差别,在于音准和乐感、节奏。
T3和实力歌手T2的区别,在于发声系统的科学与否,科学关系着听觉质量。
T2和T1的区别在于,整体声乐系统的高质量音乐表达。同时伴随着高质量的强混会顺理成章展现出高音魅力。在T2歌手之中,他们的高音能力会有着强烈的时间线,他们非科学状态的唱法,会让高音能力慢慢消失。
T1级别歌手之中,存在着两个流派。一个是蔡琴为代表的中低音区专业级走向。一个是林俊杰为代表的流行性听觉走向。很有意思的是,张学友就处于两者游离处于反复横跳之间。
先说蔡琴的专业级走向:蔡琴的声域不过一个半八度,她的歌曲大部分都是处于G4以下的音高,很悠扬唯美。整体性很高,商业性不错但低音表现力过弱,因为女低音真的很罕见。相比之下,还有一个男中音王晰(C3-C5)。
商业音乐依旧是需要大量表现力,这就导致不论是蔡琴还是王晰,他们的演唱会能力过弱。
林俊杰为代表的流行性听觉,是华语乐坛越发进步的一个维度。自从张雨生让华语乐坛感受到C5的听觉魅力后,在整个华语音乐的作曲上,头部作曲人开始变得大胆。譬如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三人,开始大量使用G4以上的音高。这在当时的华语音乐圈内尤其是HK乐坛,是十分罕见的。
HK乐坛的流行音乐,不论是四大天王还是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等人,都是谁十分局限在G4上下波动,这种G4以下的唱法,建立起了无数的平易近人的歌曲。这也是他们的歌曲传唱度较高的原因。即使现在,依旧有着大量非音乐专业的听众,将张学友当成华语乐团的唱功标杆。
但是时代一直在进步,不论是周杰伦的《发如雪》E5,还是王力宏的《唯一》D5,以及林俊杰的《不为谁而作的歌》High C。观众的听觉上,开始越来越和国际音乐维度拉近。
重要的是,这种质量高音,能让音乐受众在live时感受到高音带来的听觉震撼,开发出本该正确的音乐欣赏力。
高音能力,大部分歌手都有,但是质量高音,真的是凤毛麟角。而质量高音能推动起更为大胆和丰富的作曲。high C的普及,是在《死了都要爱》之后才让普通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分水岭。
在过去几十年之中,华语音乐的音高,大都是在C3-G4之间,这个音高程度,是人类之中最舒适、最大众、最适宜的频率位置。同样在专业度上,他也是最重复、最缺乏丰富度的音域区域。
这样有问题么?大众喜欢听不好么?
当然有问题,千篇一律的泛滥,会造成音乐内卷,作曲抄袭成灾,而听众的音乐审美毫无提升。会造成华语音乐无法突破,继续成为欧美音乐、日韩音乐的附庸。
当四大天王的时代被周杰伦四人盖过去时,自然引发出更高的审美需求,华语乐团是需要不断进步的。而高音能力,就是流行音乐最好的方向。
综上所述,质量高音依旧是衡量实力歌手的硬性指标,也是华语乐团音乐听觉性进步的方向。
听没听懂,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