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闵子骞 文言文

闵子骞孝顺文言文闵子骞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闵子骞拒绝做官是否违背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主张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0 08:34:16 浏览30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闵子骞孝顺文言文闵子骞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孝悌之道,其为人之本与。孝悌是做人的基础,闵子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都做到位了。

子骞对后母并不记恨,反而有些同情后母,小子骞觉的不能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后母,于是他跪下来对自己的父亲说:“父亲,请你不要赶后母走,因为毕竟还有两个小弟弟呀!有

母亲

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都会挨饿受冻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在这种情形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乐。这一分真诚让他的父亲息怒,这一分真诚也让他的后母生起惭愧之心。闵子骞这分真诚的孝心转化了家庭的恶缘,致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所以,“亲憎我,孝方贤”。我们时时处处想着“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诚就能永不忘失,能时时提起关照。

闵子骞拒绝做官是否违背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主张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弄清楚闵子骞拒绝做官的原因,以及践行孔子“学而优则仕”理念所需要的现实环境。

闵子骞是孔子的高徒,不论是才华还是品行均受到过孔子的高度肯定。孔子曾夸奖闵子骞虽然平时话不多,但一开口总是能说到点子上,即“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孔子还曾将闵子骞和自己最喜爱的颜渊并举,夸赞他们都是品行高洁的君子,即“任用德行,则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不过如此优秀的闵子骞曾拒绝了去费地做官的机会。他对前来聘请自己做官的人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大意为请来者务必替自己推掉这份差事,如果再有人请他去做官,他就会逃到汶水那边去。从字面意思上看,闵子骞对进入仕途如此不感兴趣,似乎背离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主张,但如果对该理念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会发现闵子骞拒绝做官一举跟“学而优则仕”并不冲突。

首先“学而优则仕”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做官是才学优异的人最终极的归宿。因为在孔子以前做官的确是士这个阶层的终极目标,但从孔子开始士的使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做官不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他们用来践行“道义”的手段,正如孔子说的“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因此鲍鹏山先生认为,按照孔子本人的经历来看,“学而优则仕”中的“优”不宜理解为优秀,而应该理解为有余力,所以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去做做官。

其次,是否选择做官是有条件的。比如《论语·卫灵公》中就提到什么情况下可以去做官,即“邦有道则仕”,这是说是否选择做官取决于天下是否有明君当道。但当时天下大乱,鲁国被三桓把握朝政,聘请闵子骞的季氏更是僭越礼乐,多次参与鲁国政变,是鲁国权臣亦是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在这样的国家生态下儒家更主张“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而“学而优则仕”则不适用于这种场合。

综上,尽管闵子骞拒绝为官,但并不和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念相矛盾,这是由该理念的内涵和特定适用范围决定的。这也启发我们在理解一种理念时,不能将其绝对化,而需要结合它特定的条件和情境去看待。

作者:高远

小编码字实属不易,各位朋友的支持是小编努力的动力,请您高抬贵手,转发、点赞,让我们一起弘扬国学文化吧!

济南闵子骞路有什么典故

你好,我是德州水上泉城,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近日到济南出发,恰好到了闵子骞路,也就想起了闵子骞。关于闵子骞的典故有较多版本,但故事情节大致一样。

闵子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是孔圣人的得意门生,二十四孝主人公之一。最著名的典故就是“鞭打芦花车自返“。

说的是小时候闵子骞的继母对他不好的故事。有一年冬天闵子骞的父亲赶马车载着三个儿子外出。一个就是闵子骞,另两个是闵子骞的同父异母的兑弟,哥儿三个都穿着刚做的新棉袄。可是闵子骞就是说冷,父亲以为他不听话不愿一起外出,就用皮鞭打他。这一打不要紧,从棉袄里飞出的是芦花而不是棉花。再看他的两个兑弟棉祆里全是新棉花。

顿时父亲明白了怎样回事,是继母对儿子不好呀!回去后说什么也要休掉妻子。闵子骞就劝父亲,不要休了继母。继母在我自己受冻,继母不在了我兑弟三人都受冻。在闵子骞的求情下父亲留下了继母。

继母听了也很受感动,从此改过自新,对闵子骞视为己出,百般呵护。闵子骞对继母也是很孝顺。这就是“芦花顺母“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