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清朝的左都御史是做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 明朝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有什么区别
- 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有什么区别都是几品官
- 明朝的左都御史是什么官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
- 请问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区别,两职务分管什么谁更大
清朝的左都御史是做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都察院则是古代的监察机构,因此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
(鲁穆,曾担任明朝都察御史一职)
清承袭明制,都察院主要由以下机构组成:
左都御史。左都御史官秩为从一品,总领监察之责,统辖六科、十五道等诸多官员,可弹劾王公大臣的一切不法行为。作为朝廷命官,左都御史日常也要参加朝政事务。
六科。都察院在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分别设置一科,监察六部官员的不法行为。
十五道。十五道是都察院派驻地方的监察机关,按照地域可划分为京畿道,河南道,江南道,浙江道,山西道,山东道,陕西道,湖广道,江西道,福建道,四川道,广东道,广西道,云南道,贵州道。因此,十五道主要监察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
其他监察机构。比如清王朝为避免“宦官专权”,特别设置了稽查内务府御史处,专门监察太监们的不法行为。
清代监察院不仅体制健全,还拥有完备的制度:
高度的独立性。清王朝为了避免都察院在行使监察权时受到外部的干扰,给了监察御史非常高的独立性。监察御史在弹劾某官员时,可以不经过任何人,直接上奏给皇上。也就是说即使是左都御史,也无权干涉下属的弹劾行为。
可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清王朝之所以要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无风不起浪。民间的传言,一般都有其依据,尤其是鱼肉百姓的官员风评更是好不到哪里去;二、为避免因言获罪的情况出现。所谓“伴君如伴虎”,古代官员在进谏时都十分小心。皇帝让监察御史在弹劾时“直言不讳”,以此来打消他们的顾虑。
权力极大。“凡政治得失,官方邪正,有关国计民生之大利害者,皆得言之”,也就是说只要官员的行为牵扯到国计民生,那么都察院都可以管。而且在处理官员时,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对于六品以下的官员可直接处理,处理完毕再奏报给皇帝。
总而言之,左都御史是清代负责监察职能的最高官员,权力要比现在大得多,基本上官员的所有问题,他都可以管。
明朝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有什么区别
明朝都察院左都御史与右都御史的区别,看了底下各位作者的描述,答案均是左都御史为部门主管领导,右都御史为巡抚地方兼职,说的大致为事实,但朱元璋在最初设都察院时,两班人马的职责都是一样的,后来如何演化为“左主内,右主外”,本人作些补充与详述。
信国公汤和,明朝第一任左都御史,那时还称左御史大夫。
朱元璋时期,改了前代御史台为都察院,是全国最高的监察机关,长官为左、右都御史,开始是三品,后来升为正二品,与六部尚书平级,下设左副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分别为左、右都御史的副官,为三品,左、右都御史与副左、右都御史均为堂官,下设十五道监察御史,巡察地方州县,监察百官。
杨涟,官至左副都御史,东林六君子之一,图为杨涟故里。
在明初期,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品级是一样的,工作内容也一样,都是掌院事,随时接受皇帝的指派和平时监察工作,只是古代官制有左、右之分,唐宋时期左为尊,朱元璋建明推行恢复唐宋之制,所以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唯一区别是,在礼仪上有“左尊右卑”的区别,但两班人马并行办公,长久以来影响了工作的协调开展,从永乐开始,左、右都御史在职能上有了变化。
邢宥,海南人,官至正二品都察院左都御史,今天文昌市保留有大型的邢宥墓。
比如永乐时期的王彰为右都御史,他的工作内容是随皇帝北巡、督运粮饷、赈济、抚恤等,都是在外面跑;宣德时期的右都御史顾佐,主要职能是监察各地的御史,考察各地官员,也是外放,虽受皇命在地方荣耀但也辛苦奔波,而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一直都是堂官,在京师坐堂掌院事。特别是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了留都,北京与南京各有个都察院,渐渐形成了“北左南右”的格局,左都御史在北京坐堂,成为都察院第一人,而右都御史在南京坐堂,成为外放官员。
中国科举院试博物馆,明初为抚使院,后改为都察院,清为学政试院。
并且右都御史这一支巡视全国百官成了定例,明朝中后期,总督、经略、提督、巡抚等职各自为政,治理地方,为了更好协调工作,总督、巡抚都加右、副都御史衔,比如景泰时期的右都御史李实,职能是巡抚湖广,成化时期的右副都御史,职能是巡抚山东,后来升为左副都御史,才到北京帮着长官佐理都察院事,万历时期的右都御史李维翰,职能是巡抚辽东,所以明朝的都察院,左都御史为第一长官,主内,掌院事,右都御史为外放第一长官,主外,纠外官,清朝延续明制,也更加清晰,左都御史为都察院第一长官,右都御史为地方都督加衔。
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有什么区别都是几品官
左、右都御史为明清两朝的官职,是都察院的两位最高长官,都察院是前朝的御史台演变过来的,御史台的长官叫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是丞相之副,负责监察百官,后来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仍专掌监察、执法等事,与六部平级。
信国公汤和,明朝第一任左都御史,那时还称左御史大夫。
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长官为左、右御史大夫,从一品,下设御史中丞和侍御史,早年的刘伯温就是正二品的御史中丞,洪武十三年因为胡惟庸一案,朱元璋裁撤御史台,改立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为长官,正二品,下设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都察院与六部平级,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们合称为七卿。
清朝时,都察院派官员查核内务府,图为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
明朝的左、右都御史都是最高主官,两人做的事是一样的,两人都有各自的副职,也就是左、右副都御史,但古代以左为尊,所以左都御史虽与右都御史官职、品级一样,但地位要高。因为御史是代表中央巡查各地,掌司风纪,察中外百司之职,于是在明初就有左都御史领总督之职,右都御史领巡抚之职的先例,比如洪武时期的右都御史王彰领河南巡抚,到了清朝时也沿用了此例。
比较出名的纪晓岚、刘墉,都担任过左都御史。
顺治时清廷沿用明制,设立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满汉各1人,均为正二品,康熙时拔高左都御史地位,将其列入议政大臣,雍正时左、右都御史定为从一品,使其成为都察院最高长官,左副都御史为其副官,正三品,而右都御史虽也为从一品,但已不是实职,而成为兼职,各地督抚有治理一方道官考察处分之权,所以雍正以后,右都御史成了各地总督兼衔,右副都御史成了各地巡抚的兼衔。
明朝的左都御史是什么官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
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最高长官,与右都御史同掌都察院,轶正二品,并与六部平行,合称为九卿。明初左都御史地位稍低于右都御史,后明官制改为尚左后,左都御史的地位开始高于右都御史。
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将元所设的御史台改名为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之权,简单而易概就是“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明都察院设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各一名,下辖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和十三道监察御史。其中十三道监察御史掌地方监察,负责全国各州府县的官员考察和举劾的权利,每道七至十一人,编制大概在一百一十人上下,轶正七品。
都察院除了拥有监察机构,还下设经历司、司务厅、照磨所和司狱司等机构。其中经历司掌收发内部公文、司务厅掌收集及整理外省衙门文书,并分别呈堂、发司,同时管理都察院的书吏和工役、照磨所掌都察院的文书和卷宗,及司狱司掌都察院监狱事务。
而都察院的御史们权利不仅仅只是对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遇到一些官员违法乱纪之事时,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之权,可以说都察院的权利极大。而当遇到重大案件时,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亦或右都御史还会与大理寺、刑部的长官们一起交进行三司会审,以此来做出最终的审批。同时在明朝当官员升迁亦或嘉奖的时候,都察院的长官们会会同吏部等长官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借此来决定是否要升迁亦或嘉奖于此官员。所以简单的说明朝的都察院就等于我们现在的中纪委,而左都御史就等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
此外都察院的御史们的职责还有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监督乡、会试及武举的公平进行。并且在京师的御史们还会有专门的人员巡视京城各处的国家机构及地区,包括京营、内库、皇城和五城等,而一旦看到有违反乱纪之时,小事可自行决断,大事可直接奏明皇帝处理。同时在明朝还会有专门的御史值守在京城的登闻鼓中,一旦有人上京告御状则可因事的大小来决定事情的处理方式,小事则自断大事则奏禀。当然御史的权利巨大,但处罚也一样大,明朝规定若御史犯罪则罪加三等,如贪污则从重论处。
请问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区别,两职务分管什么谁更大
1.定义区别:
左都御史是封建社会设有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的长官;右都御史为明,清两代的官职。
2.品级区别:
左都御史:清代以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其品级几经变化后定为从一品;右都御史:正二品。
3.职能区别:
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左副都御史协理都察院事;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为外省总督、巡抚之加衔。
出处:《明史》: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清史稿》:外省督、抚,并以右系衔,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为督、抚坐衔。乾隆十三年停右都御史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