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松 萨尔浒之战 古人

杜松在西北战功显赫,被蒙古人称为杜太师,为何萨尔浒之战败军身死?历史上的晚明猛将杜松有多厉害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9 08:51:16 浏览6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杜松在西北战功显赫,被蒙古人称为杜太师,为何萨尔浒之战败军身死

杜松这个“杜太师”的绰号是怎么来的呢?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松,榆林人,守陕西与胡骑大小百余战,无不克捷,敌人畏之,呼为杜太师而不名。”

杜松绣像

首先我们要知道,从隆庆元年册封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为顺义王,在边境开展贸易以来,明朝西北边陲,就进入了长期和平阶段。从俺答汗到他儿子黄台吉,两代顺义王都很好的履行了职责。所谓“东自海台,西尽甘州,延袤五千里,无烽火警”。和平,持续了二十多年,杜松在这个时期,是不可能有什么表现的。

直到万历十八年以后,第三代顺义王扯力克图谋将势力扩大到青海,开始窜犯边境,明朝集中大军到西北,开展了长期的战争,不过主战场在青海,杜松应该就是作为偏师,在陕西边境出击沿边的蒙古部落,作为牵制。

明朝因未失养马之地,骑兵一直保持着一定战斗力,其中精锐浑身裹甲,非孱弱的宋代可比

那时候蒙古人已经严重衰落,除了扯力克的直属精锐外,大多数部落武装不过是装备不起铁甲的牧民,在武装到牙齿的明军九边铁骑前,战斗力着实堪忧。因此说“敌人畏之”是真的,但并没有什么厉害的敌人。杜松也正是靠这些不厉害的敌人获得了战功和威名:“由舍人(明代称应袭卫所职位的武官子弟为舍人)从军,累功为宁夏守备。”

蒙古大型部落首领手下一般会有一些装备精良的常备兵,但大多数蒙古骑兵只是平常的牧民,虽然骑术好,也不过就是持弓轻骑兵而已,很难和明军甲骑正面争锋

一旦遇到厉害的敌人,杜松立刻就暴露出其有勇无谋,难堪重任的缺点。

万历二十二年,扯力克的长孙卜失兔(后来的第四代顺义王)“掠张春井,大入下马关。松偕游击史见、李经以二千余骑邀击马莲井,小胜,误入伏中,见战死,松、经皆重伤,士卒死过半。麻贵援军至,松复裹创力战,寇始败走。时松已进游击将军,论功迁延绥参将。”

从这个战例中可以看出,杜松恃勇轻进,结果中了蒙古人的埋伏,二千明军骑兵死了一大半,杜松自己也身负重伤。要不是与辽东总兵李成梁并称为“北李南麻”的延绥总兵麻贵及时救援,杜松这次就死定了,也不用等到萨尔浒之战。

当然蒙古人毕竟没文化,狡猾的不多,大部分时候杜松靠着勇力就能打胜仗,因此节节高升。万历二十三年,“(麻)贵大举捣巢,松以右军出清平塞,多所斩获,进副总兵”。三十四年,杜松已升为延绥总兵,“套寇犯安边、怀远,松大破之”。三十六年十二月,为辽东总兵时曾“败敌连山驿”

杜松性格颇为急躁,还在当参将时,就因为“尚气不能容物。尝因小忿,雉发为僧”,官不当去当和尚了。后来当辽东总兵,又因为反击朵颜部,结果误击察哈尔部。曾经被李成梁打得比较老实的察哈尔部大举入侵,“以五千骑攻陷大胜堡,执守将耿尚仁支解之。深入小凌河,肆焚掠。游击于守志遇于山口,大败,死千余人,守志亦重创。松驻大凌河,不敢救。”引发许多文官弹劾和诬陷。

杜松更加愤怒,“自提兵出塞,将捣巢以雪前耻,而所得止五级,士马多陷大凌河。松益惭愤,数欲自经,尽焚其铠胄器仗,置一切疆事弗问。”本来想报仇雪耻,结果情报工作没做好,只斩首五级,实在拿不出手,于是就把自己的盔甲武器全烧了,还想自杀,然后就是什么工作都不管。这种自暴自弃的行为导致其被解职。

可以说中年时期的杜松精神状态已经很不稳定,有暴力和自毁倾向,如果在现代可能已经住院了。就其能力来说,也就是冲锋陷阵、斩将夺旗的匹夫之勇,不能胜任统帅的位置。

但是当时大明内忧外患,还离不开杜松这种武勇之辈。“四十三年,河套寇大入,令松以轻骑捣火落赤(蒙古多罗土蛮部)营。获首功二百有奇,复叙用。”

后金军来源是世代从事渔猎的辽东少数民族,蛮勇过人,又通过多次击败辽东明军武装了自己,到萨尔浒战前已经是一支人员战斗素质高、装备好、令人生畏的精锐武装。最关键的是,后金军打仗很会用脑子

四十七年,萨尔浒大战拉开序幕。督师杨镐对杜松寄予厚望,令其率山海关兵、保定兵为主力,从抚顺东进,“三月二日抵二道关(可能指后金修筑的建州三关之一:头道关扎喀关、二道关代珉关、三道关雅尔哈关),会李如柏等并进。”也就是说,路程最短的杜松,任务是占领后金政治中心赫图阿拉(兴京)与抚顺之间的咽喉要道二道关,守住这里,待其他三路较远的明军会合后再直捣赫图阿拉。但不能走得太快,否则就会孤军深入。

但是杜松的老毛病又发作了,他还当新崛起的后金像他海扁了半辈子的蒙古人一样软弱。为了夺头功,置杨镐的会师计划与不顾,不但提前出发,还玩起来急行军:“日驰百余里,抵浑河。半渡,河流急,不能尽渡。松醉趣之,将士多溺河中”。杜松随即抛下难以渡河的车营(装有火炮的战车),自己率轻骑渡河。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杜松没有。他距离后金最近,应该最晚出动,尽量缓进,可他所做的一切恰恰相反

结果才三月一日,杜松就已经打到了萨尔浒谷口,其他三路明军严格按照杨镐的计划缓行,结果远在天边,形成了杜松孤军深入的不利态势。而且杜松还嫌自己死的不够快,又开始玩分兵了:杜松亲率一部攻击吉林崖(界凡山)的后金军,并将主力屯驻于萨尔浒山,由监军张铨指挥。努尔哈赤乘机调集八旗中的六旗,以绝对优势兵力于三月三日先打张铨,后打杜松,各个击破,围歼了杜松所部,这时杜松扔下的车营还没有渡过浑河呢。

因此,杜松之死,就是他的性格缺陷导致,自取其祸。

历史上的晚明猛将杜松有多厉害

杜松,是明朝时期的将军,字来清,曾镇守延绥、蓟州、辽东、山海关之地,并且颇有名声。他被塞外称为杜太师。不过后来他后来却战死沙场。在明熹宗时期,被赠为少保、左都督。

那明朝杜松有多厉害呢?

杜松为官廉洁,不奉承权贵上司,同时他又勇猛。他曾和敌人进行了大小百余场,并且有很高的战绩。

曾经蒙古侵犯大明,杜松取得大胜。

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杜松虽然勇猛,但也曾作战失利。他却一气之下把粮草烧了,故而他也被打入大牢,杜松这里很愧疚,他也曾一度心灰意冷,想出家为僧,不过后来杜松又被起用。

后来因为蓟州、辽东不安定,于是任命杜松为总兵。

之后明朝和后金发生了萨尔浒战役,此战是明朝和后金在辽东战争中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决战。

在萨尔浒之战中,本来是明朝四路大军攻围后金的战役,其中中路左翼就是杜松带领。后金那时是采取防卫反击的策略,后金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最终打败明朝的几路大军。

萨尔浒之战是以明朝失败而告终,在此战中,明朝军对损失惨重,杜松也在此战中战死沙场。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虽然在大明朝廷中多是责为杜松轻进的原因,不过在明熹宗时期,杜松还是被赠为少保、左都督。同时在后来的清朝乾隆时期,杜松又被追谥号为武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