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后来成为晋武帝女婿的王敦,早年是如何成为朝廷重臣的
王敦出身是琳琅王氏,琳琅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是中古时期中原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美誉。琳琅王氏从秦汉时兴起,延续到唐末五代,直到南朝后走向衰弱。
说到王敦可能大家很陌生,但如果提到王翦、王贲,大家就知道琳琅王家的底蕴了,没错,辅佐始皇帝剿灭六国的大将王翦、王贲两人就出自琳琅王氏。
才学过人的驸马,东宫太子的嫡系。
王敦年轻时相貌俊秀,生性洒脱,善于评鉴人物,精通《左氏春秋》,尤喜清淡,深得族兄王戎赞赏。这位王戎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就是三国至西晋时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他因娶晋武帝之女襄城公主为妻,被拜为驸马都尉,后又担任太子舍人。说到这里大家会发现,王敦之所以能成事,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他的妻子襄城公主,一个就是太子。
一帆风顺的仕途,出了一点小插曲。
但一个女人的出现,打乱了王敦的仕途,这个人就是晋武帝的儿媳,晋惠帝的皇后贾南凤。贾南风废除太子司马遹,将其送往许昌幽禁,并禁止东宫的官属送行,王敦违反禁令与同僚在路侧送行,结果被收捕入狱,本来是要被砍头的,但在河南尹乐广,都官从事孙琰的营救下,最终得以释放。
按道理王敦得罪了贾南风,不会再被启用,可后来王敦又被改任为给事黄门侍郎。这个官位虽然不高,但是却能侍奉在皇帝左右,负责传达诏命。
琳琅王氏的支持,东晋王朝的建立。
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西晋八王之乱开始,在这个乱世之中,王敦在族兄王衍的庇护下,外任广武将军,青州刺史,后又被征拜为中书监。当时天下大乱,王敦将襄城公主陪嫁侍婢百余人全部许配军中将士,散进府中库财,独自返回洛阳。
这个时候,王敦结交了一个关键人物,就是琳琅王司马睿。王敦的从弟王导在司马睿幕府担任安东司马,深受司马睿信任。王敦于是和王导一起共同帮助司马睿在江东树立威望,使得司马睿逐渐获取了江东士族的拥戴。
王与马,共天下。
在王敦、王导的帮助下,司马睿在建武元年称晋王,建立东晋,于次年正式称帝,史称晋元帝。王敦此时已升任征南大将军,又进拜大将军,加侍中、江州牧。
司马睿能立国于江南,是因为得到了南北门阀大族的支持,其中琳琅王氏在其中起到的是决定性的作用,故而在东晋建立后权势极盛。王导内掌朝政,王敦外握兵权,王室子弟皆位居要职,以至于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但是位高权重必然引起君主的猜忌,王敦的命运似乎在冥冥之中,已经有所预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皆出自琅琊王氏,为何王澄会被族兄王敦所杀
王敦杀王澄的原因,并不见得那么简单。
王澄和王敦都是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在《王澄传》当中记载,王澄出任荆州刺史不利,逃亡江东的路上碰到族兄王敦,依然用以往的傲慢态度侮辱王敦,王敦气急败坏之下以王澄私通叛军杜弢为由,杀死王澄。
仅从这个结果来看,王澄的死是因为当时王敦无法忍受王澄的侮辱,才想办法诬陷并杀死了王澄,但是日后在江东兴风作浪的“大将军”王敦,会仅因为私仇而杀死素有名望的族弟王澄?
王敦杀王澄的原因自然并非只是无法忍受侮辱:
一、王敦嫉妒王澄的名望,担心王澄渡江威胁自己的地位
需要知道的是,王澄渡江南下,是因为接受了当时在江东准备自立的司马睿的邀请。虽然王澄之前在荆州刺史任上并无亮眼的成绩,但是司马睿当时在江东,急需像王导、王敦和王澄这样的士族力量支持。
结合后来司马睿建立东晋的过程,就是依靠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和江东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在江东稳住阵脚。而当时王澄的名望素来又比王敦高,若是王澄到江东,必然也会受到司马睿的重用。
时王敦为江州,镇豫章,澄过诣敦。澄夙有盛名,出于敦右,士庶莫不倾慕之。兼勇力绝人,素为敦所惮,澄犹以旧意侮敦。——《晋书·王澄传》王澄素来的名声都比王敦高,又加上王澄在武力上还不输王敦,这般情况之下,声望和武力都比王敦强的王澄,若是入江东之后,当然会比王敦更受司马睿重用。
因此来看,王敦所表现出来的忍受不了王澄侮辱,其实是掺杂嫉妒情绪的。王敦深知,若是王澄入江东,可能依然延续之前几十年在族内的情形,自己依然被才学、声望等都胜自己很多的王澄压一头。
在这种情况之下,出于嫉妒情绪,王敦不想自己在江东的机会被王澄夺走,因此才想方设法诬陷王澄进而杀死这位“优秀”的族弟。
二、王衍、王澄兄弟和王导、王敦兄弟血系亲疏,以及琅琊王氏稳定格局的改变
王澄和王敦虽然皆是出自琅琊王氏,但可能并非太过亲近。仅从血系上来看,王澄的亲兄是当时的太尉王衍,而王敦与王导的关系更近。
王澄与王衍皆为西晋平北将军王乂之子,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
王敦则是曹魏征南将军王基之子,王导为西晋抚军长史王裁之子,两人皆是名士王览之孙。
由此来看,仅从血缘上来看,王澄与王衍关系亲近是自然,因此王澄也得到了王衍的重用,在西晋末期王衍掌权之时,王澄被任命为素来是要职的荆州刺史。
并且,王衍还曾经品评天下人物认为王澄第一,庾敳第二,王敦第三,从中可见王衍对于王澄的看重。
在这种血系亲疏的情况之下,王敦对于素来被王衍看重的王澄心生怨恨,也早就不是仅仅靠一时的侮辱才引发的。
并且结合西晋末期的时局来看,当时与王敦血系更近的王导,辅佐司马睿在江东巩固势力,而王衍则与东海王司马越在洛阳掌控中枢权柄。
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当中,这本是以中枢王衍为主,王澄、王敦等琅琊王氏子弟辅之的格局。即便后来作为东晋开国功臣的王导,当时的地位也并非那般被看重。但是这样的格局随着永嘉之乱西晋的灭亡和王衍的身死而发生了改变。
当时,王澄入江东之时在永嘉六年,而王衍身死在永嘉五年,没了王衍在中枢保护的情况下,王敦素来对于王澄的不满,也就可能在那时不再掩饰。
三、王敦与王导不愿王衍和王澄的势力影响自己在江东的发展
结合当时两晋之交的时局变动,原本处于西晋权力中心的王衍身死,而亲近王衍的王澄在荆州无力平乱而难逃。
反观,之前并未处于中枢的王导和王敦兄弟,借助到江东发展的司马睿,逐渐有了成为琅琊王氏“扛鼎”人物的潜力。
从王敦和王导希望自身在乱世之中,借助司马睿发展自身实力和地位的角度来看,王敦和王导自然不愿意之前压自己一头的王衍和王澄势力,再次进入江东,从而造成对两人的地位威胁。
由此来看,王敦杀王澄的原因,除了嫉妒和血系的原因之外,还有着警惕王澄入江东,影响自己和王导地位的考量。
四、司马睿与王敦、王导之间的利益冲突
结合东晋建立之后的士族门阀压制皇权的格局来看,当时司马睿在江东名望不足,尚需要依靠王导和王敦来维护。
王导在江东笼络江东士族,王敦率军平定上游江州、荆州形势,这都是司马睿得以逐渐在江东稳住阵脚的重要基础。
但是,不得不让司马睿警惕的是,当时逐渐势大的王敦和王导,虽然还没发展成为东晋初期王敦之乱时的势头。但是,在乱世之中,司马睿若想在江东建立新朝廷,自然是要警惕王敦和王导兄弟的取而代之。
需要知道的是,当时王导有心想要辅佐司马睿称帝之时,王敦就建议让东海王司马越的世子来继承皇统,可见当时王敦和王导兄弟与司马睿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
在司马睿无法分割关系紧密的王敦与王导兄弟的情况下,拉拢在荆州的王衍之弟王澄到江东辅佐自己,形成对王敦和王导的挟制,这是司马睿能够稳定自身地位的重要策略。
并且,结合王澄路过豫章对王敦颐指气使的行为,可见当时王澄若是真得到江东受到司马睿重用之后,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王敦和王导造成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王敦和王导最终做出杀王澄的谋算,是完全符合当时两人想要稳定自己在江东地位的利益需求的。
总而言之,同为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的王敦杀掉王澄,除了简单的不忍其辱之外,还可能是王敦嫉妒素来名望才学高于自己的王澄。再就是出于血系亲疏关系,王敦和王导并不想要王衍、王澄势力影响自身在江东的地位。而且,为了避免王澄到江东之后,形成对自己的发展,进而被司马睿利用打压自身,王敦和王导也不得不做出杀王澄的谋算。
参考文献:
《晋书》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王敦、桓温为何先后放弃称帝东晋皇位为什么不好篡位
世族与皇权之间互相制衡,世族之间互相制衡,为保持平衡东晋前期.中期,中央政府执政者都会在将其他家族人士担任各州刺史,都督军事。谢安执政之时,桓温虽死,但桓家人仍然在方镇掌军政大权 。这样的政治形势下,司马家仍然有号召力,诸家族合力便可以推翻篡位者。
但是桓温之子桓玄,力图打破这种平衡,在阴谋称帝过程中和诸军镇,王室展开军事斗争,结果最终两败俱伤,庶族刘裕崛起。东晋亡
历史上真实的王敦是怎样的一个人
王敦西晋武帝的女婿,当过扬州刺史,镇压过农民起义,因而当上镇东大将军。东晋初年拥重兵驻武昌。东晋元帝为平衡朝中势力,引用刘隗、刁协为心腹。王敦不满帅兵攻入建康,杀了刁协等人。后晋明帝乘王敦病重,发兵讨伐王敦,王敦死于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