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你有梦里赋诗作文的经历吗
- 山上有流不完的水,是因为山顶一直在下雨吗
- 诗歌早就死了,余秀华算什么诗人
- 孩子们最近就要考试了,孩子考好了,你会怎样考不好你又会怎样
- 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前,就存在于艺术家的心中了吗
- 张三丰再次见到无忌,心中所想武林高手,为何郭靖排到杨过前面
- 高中生如何才能写好散文
- 有人呼吁西安改回叫长安,你觉得呢
你有梦里赋诗作文的经历吗
你有梦里赋诗作文的经历吗?
我没有这个经历,一般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不太会赋诗,不是这方面的人才,所以我很少赋诗,偶尔写几句,也是一时兴趣,写的也不是诗人眼中的那种诗,也许连打油诗也称不上吧!只是随心所欲抒发一下内心想法而以,我不会赋诗,白天也就不想这些,也不会在夜深人静入睡之后做梦作诗。
山上有流不完的水,是因为山顶一直在下雨吗
如果你在南方的山上住过的话,你就会发现山上的一些泉眼真的就像有流不完的水一样,一年四季都不会停,而且还恒温,我们平时熟悉的河流也基本都起源于这些泉眼。
但是,山脉的面积往往也都不是很大,为什么山上的泉眼会有流不完的水呢?
山区经常多雾天气
我的家乡是中国有名的雾乡,常年雾气都非常浓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读小学的时候,早上从家里出门走到学校——大概1公里的路程,我整个头发都会被雾气打湿,挂水的那种。
关于我家的乡雾气,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神话传说,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王莽取代西汉建立新的政权,他发起了一系列改革,但是老百姓并没有过得更好,于是汉皇室正统后裔刘秀开始反抗王莽。
刘秀也因此被当作叛贼讨伐,在一次兵败的时候他逃到了我的家乡,而且被追围到了山顶。
就在穷途末路,刘秀自己也想着放弃的时候,山谷中突然出现了非常浓密的雾气,雾大到让人什么也看不见,就像一片汪洋一样。
而刘秀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把鞋子脱掉放在山顶,然后自己赤脚走入充满雾气的山谷中。
当追兵赶到的时候,看到刘秀留下的鞋子,以及前面一片汪洋,他们以为刘秀畏罪跳海了,也就放弃追捕。
刘秀因此躲过一劫,并且在之后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汉王朝因为我家乡的雾气续命了200年,而我家乡从此以后雾气就一直都很重。
以前,我们那边老幼妇孺基本都知道这个故事,只是大部分说不清楚是哪个朝代和哪个皇帝,后面我慢慢知道了是刘秀。
好吧,故事不一定真实,但是我们家乡的雾非常真实,以前以为只有我们那边这样,后面我才知道原来大部分山区都是差不多。
山上不一定一直下雨,但是山区的雾气都会很大,这些雾气其实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形成的。
为什么山区多雾?
水蒸气之所以会在山区冷凝出来,原因就在于温差发生了变化,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在水分上升的过程中,在山区由于过饱和而凝结了出来变成了雾。
然后雾会下沉,这就是为什么山谷中总是多雾的原因,而下沉的雾没有被蒸发掉的话,其实就是被土壤和植被吸收。
这个过程相当于山区在收集其它地方的水分,而且这个过程是一刻都没停过的,特别是在早上和傍晚尤为明显。
早上的时候,别的地区已经被加热并失去水分,而山区因为植被茂密升温较慢,水分很容易在山区凝结出来并形成雾。
傍晚的时候也是一样,随着太阳辐射的降低,那些在因为温差变化而在山区凝结出来的水滴变得更不容易被蒸发掉,所以也很容易出现雾。
另外,山区的天气也是变化多端的,你大太阳的时候山上,可能到了半山腰就开始下雨了。
事实上,山区的降雨也确实比平地要多,原因除了温差之外,高山还会阻挡空气的流动,空气沿着山坡上升,最终在山区上空形成降雨。
所以,山里的泉眼有流不完的水,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每一座大山确实都可以很好的收集水分。
不过,如果大山只是会收集水分当然不够,还得有足够的储水能力才行,而每一座大山也确实都有这个能力。
大山的储水能力强
我们经常会听说多种树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在锁水方面,植被确实可以很好地阻挡水分流失。
植被本身可以遮挡阳光,减少阳光直射地面的水分蒸发,另外落叶会像一个防水袋一样把水分包裹住。
那些没有被蒸发掉的水分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逐渐下沉,而这个下沉的速度取决于山地的组成材料,以及含水层的储水情况。
对于大山而言,地下水所在的位置不一定是在山脚下的地面之下,它可以储存在任何缝隙之中。
当所有储水的空间充满了水,而且含水层也处于饱和状态,水分的下沉就会很慢,很多收集来的水在表面就流失了。
但是当含水层不饱和的时候,水分下沉的速度就会比较快,但是这个时候还取决于材料,有一些材料——比如沙子,它下沉就会很快,而黏土和页岩就会非常慢。
其实,无论水在大山内部怎么活动,其实都相当于它被储存在了大山内部。
所以,大山真的非常像一个天然水塔,而泉眼就像水塔的一个出水口一样。由于大山可以不停补充水分,所以泉眼可以一直出水。
最后
从山和水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如果什么时候真的碰到极度干旱的时期,山脉收集水的能力弱于泉眼流失水的能力,那么泉眼也就干涸。
诗歌早就死了,余秀华算什么诗人
诗与流氓对歌,也是诗歌
她把性的欲望,得不到他还幻想性的美好喊遍了大半个中国
孩子们最近就要考试了,孩子考好了,你会怎样考不好你又会怎样
谢谢邀请。
考试,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次考试?没人统计过吧。
考试的目的就是检验和选拔。
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他们也会很在乎自己的考试成绩的。考好了,老师喜欢,同学羡慕,家长高兴。考差了,老师的脸色,同学的嘲笑,家长的生气,都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胜不骄败不馁。这是对待考试的正确态度。
孩子如果考好了。
首先是要表扬的,甚至给予奖励,让孩子清楚考好了是有荣誉和奖励,争取每次都考好。其次,跟孩子一起,总结原因,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还不如意,让孩子学会总结和分析。再就是,根据分析,制定下一步巩固和提高的方法。
孩子如果考差了。
首先要安慰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了不要紧,要紧的是要知道怎样失败的。其次,很关键一定就是:跟孩子一起找原因,找差距。同时也要找出进步了的地方,给以表扬。目的是让孩子清楚,只是哪些方面没做好,没学好,差在哪里。再就是,让孩子自己制定计划,制定改进方案。还有,制定下一次的目标,切记要切合实际的目标,不能定得太高,要一点点进步。
我来讲个实例。
我有个亲戚的孩子,女孩子,小时候非常聪明机灵。她妈妈期望值太高,一直拔苗助长。谁料,学习成绩不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考一次试挨一顿打,罚一次。后来孩子害怕,居然自己改分数。她妈妈更是一天到晚督促孩子学习,方法简单粗暴,几乎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小学生啊,甚至学到晚上十二点。事与愿违,如今,孩子已经六年级了,成绩目不忍睹。也疲了,反正考不好,愿打愿骂随便。
家长的态度和方法非常关键,低年级的时候在于引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而不是唯成绩论。孩子一旦没有学习兴趣,觉得学习是痛苦的事情,那孩子基本上就毁了。我那个亲戚的孩子就是那样,被无知愚昧的家长毁了。
这里,阿呆再说一点,小学低年级的老师水平非常关键的,事情上恰恰相反,抹杀了很多孩子的学习兴趣。
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前,就存在于艺术家的心中了吗
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前,必先存在于艺术家心中,这点毋庸置疑。
有一个成语叫“庖丁解牛”,其意思很明了,庖丁由于对牛的各个身体组织结构非常熟悉,他才能游刃有余地分割好牛肉。
此成语的引申意思为,一个人经过了反反复复的动手,完全掌握了一些事情的规律和变化,他做起事情才不会无处下手,能尽善尽美的做好一件事。
创作艺术时,同样要做到庖丁解牛的程度,方可看清艺术的内在变化规律,最起码,不会创作外行的、看起来似是而非的伪艺术来。
对画家来说,画画前必先立意,立意就是确定要画什么样的主题和内容,待立意完成,则开始构思,即在大脑储存里寻找跟立意匹配的形象。
比如,画家要画一名美女,他脑子里首先必须有一个比较清晰和完整的美女形象,瓜子脸,柳叶眉,杏眼,樱桃小口,纤纤玉手,修长美腿,魔鬼身体,等等。
只有这些完美元素被画家熟记于心,画家才具备了描绘美女的首要条件。否则,画家心中若无美女,他不可能画出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美女形象。
之后,画家依靠高超技巧和成熟笔法,把所有美好元素一五一十地扭结在一起,才可以组合成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所有具备感染力的作品都这样生成。
作为一个艺术家,要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认真观察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方可把许多元素存储进大脑,它们就是艺术家从生活中收集到的基础素材。
到创作时,依据主题,反复筛选,从大脑中过滤出最符合自己审美理想的素材,再把它们一步步加工和美化,最终生成艺术形象。
因为这些素材来源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存在于艺术品之前,是艺术家在正确的时间,把它们整合、提炼、美化后,形成的一种理想型形象,有生活的气息和厚度,因此,观者欣赏起来,有似曾相识之感,会被感动。
张三丰再次见到无忌,心中所想武林高手,为何郭靖排到杨过前面
张三丰再次见到张无忌,是在赵敏让刚相偷袭张三丰的肚腑,使张三丰受了严重的内伤,呕出鲜血,又让一群武林高手去袭击武当派,而武当派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当时张三丰把自己新创的武当太极拳交给了俞岱岩,并拿出一对小铜人,告诉俞岱岩交给少林,然后准备破釜沉舟,这时候张无忌出现了。张无忌拉着张三丰的手,把内力源源不断的输给张三丰,张三丰感觉内地汩汩滔滔,如连绵不断的海水,他想到了觉远大师,想到了郭靖,却没有想到杨过, 为什么张三丰把郭靖的武功想的那么高,况且张三丰并不曾与郭靖交过手,反而是杨过曾经指点过少年张三丰的武功?
关于这个问题,许多人都以为是张三丰暗恋郭襄,爱屋及乌,所以在张三丰心目中,郭靖的地位要比杨过高那么一筹。其实不然,而是郭靖是侠之大者,他不但自己修练了九阴真经,在蒙古大帐,他小小年纪便可以与欧阳锋相抗,使欧阳锋心生惧意,而且在第二次华山论剑中,他可与五绝中的黄老邪洪七公过招三百以上,内力可与洪七公相比。再加上以后多年的修为,确实功力不可小觑。
况且他带领襄阳军民抵御外侮,护国护家,在人们的心目中,其能量绝非隐居在活死人墓的杨过可比。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不想到黄蓉呢?黄蓉也是郭襄的父母之一。
高中生如何才能写好散文
如何写好散文 文体一词,有种种含义,各人不同的理解。 其一,专指文章之体制。或曰体裁。我国古典文论里的“文体论”、“文章流别论”、“文章辨体”说等,就是对文章体制(体裁)的论说。 其二,指的是文章的本性,偏重在风格上。如简炼,如舒徐,如清新,如刚健,如沉雄,如秀丽,如凝重,如流美……等等,由于文章的体制、风格。同作家的个性、人格有密切关系,所以又往往将文体同作家艺术风格联系一起,如所谓“冰心体”,周作人的“小品体”,梁遇春的“伊里亚体”,鲁迅的“杂感体”,……等等;可是,在一篇文章里,其体制上的特点,同其体性上的特点,又常常是结合着的。比如鲁迅杂感文的“体制”,同其“简炼”的“体性”的统一;再如,称梁遇有的散文为“中国的伊里亚体”,那是由于他的散文在体制与体性上,都有点像英国十九世纪散文家查理.兰姆(笔名伊里亚,著有《伊里亚文集》)的随笔散文。 因此,人们在使用“文体”这一概念的时候,有时专指散文体制;有时系言散文之体性;有时则兼有双重含义,仅有所侧重而已。 这里所论之“文体美”乃是指体制与体性统一的,以作者个性为主导,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诸种因素融合形成的散文形式美。 一、文体美之于散文 读一篇散文,我们首先触感到的是它的文体。正是通过其文体,而逐步感受其思想内容的。所以斯密兹在《小品文作法论》里这样说:在文学上,文体的可爱是无法形容,而不是超越一切的,适如栩栩的礼仪之于社交。甚至认为:“在文学史中。文体每每较思想能永垂不朽”,“一个人所说者,并没象他用什么方法说出那样重要”,“小品文作家的成功与否,是靠其文体”。为说明这一论点还作了一个比喻:如有一乡下少年,在一车房里,向你背诵哈姆莱特伟大的独白,虽则或许字字背得十分准确,然而你却觉得其平凡适如该少年;倘如由一大戏角背诵出来,则你好象“在闪电光下读莎士比亚”。 的确,优秀的文体,能够使我们在读散文的时候,产生特殊的美感和快感。李广田说,读英国散文家玛耳廷的散文,其自然而流利的文体,“每令人感到他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一座破旧的老屋里,在幽暗的灯光下,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在低声地同我们诉说前梦,把人引到一种和平的空气里”。同样,冰心的文体,常常将读者引进一个如冰雪般澄澈的境界,聆听她温柔的低诉;周作人的文体,则又仿佛把我们带到一座雨中的“江村小屋”,一面饮茶,一面听他平淡而有深味的闲话;读徐志摩的散文,犹如在华采纷呈,瞬息变幻的夕阳里,听雨后乱泉的直流,狂流;而读梁遇春的散文,则仿佛仰首夜空,看满天星珠的闪烁……。散文文体之美,确实是丰富多采,不可形容的。梁实秋在《论散文》里曾说:有上帝开天辟地的创造,又有《圣经》那样庄严简炼的文字,所以我们才有空前绝后的《圣经》文学。 《圣经》文学,是否“空前绝后”,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既有“高超”的思想、又有优秀的文体,两者完美结合,才有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这确是文章至理。 所以,我们在不断锻炼思想的同时,不可不重视锻炼自己的文体。 二、文体美之主要表现 诚然,每位作家的散文,都有自己的文体美;但是,就散文这一体裁本身来说,在文体美上有什么特殊要求。共同特色呢? 我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精悍、清新、流动。 散文文体应当是精悍的散文的文体,首先应当是精悍的。我们从浩繁的论述散文特点的文字里,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散文是一种最精悍的文学体裁。所以,仅从形式上着眼,散文的精悍,同文体的精悍是合二而一的。 散文文体的精悍,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反映生活的集中。前面已经讲过,“集中在一点上”,“尖锐地”反映事物,是散文的突出特征之一。一篇散文,总是力求把一件事物、一种感受的最精彩的一点写出来。最忌材料的庞杂、冗漫。尽管有时旁征博引,说古论今,但其材料也是经过了精心剪裁取舍的。如周作人的《山中杂记》,无论从取材,还是从行文上看,乍读都给人以支离、繁杂的感觉,但仔细一读,就会发现其“杂”中有“精”,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每一章文字,皆有一统一的主旨和情调。 二是语言的精确。我们说,散文的语言既要简炼,又要畅达,简炼与畅达统一的基础就是准确。没有语言的精确,状一物,写一事,费辞甚多,尚不能达情尽意,又何谈文体的精悍!杨朔的文体,是众所公认的短小精悍,干净利落的。显然这是同他语言上的精确、简炼分不开的。试以他对散文《海市》开头几句的加工修改为例:初稿是:我的故乡蓬莱是座偎山抱海的古城,景致却不错。不是小,倒也有点小小的。特别是城北丹崖山陡乱壁上的那座凌空欲飞的蓬莱阁,更有气势。你走到阁上,倚着栏杆一望,只望见海天茫茫、那种空明清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五脏六腑洗得于干净净。 经过三次修改,(一、二两次修改稿的文字在此从略),最后定稿发表时的文字是这样的:我的故乡蓬莱是个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风景却别致。特别是城北丹崖山峭壁上那座凌空欲飞的蓬莱阁,更有气势。你倚在阁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洗得干干净净。 通过两稿比较,可以看出:两处较多的、重要的改动是: (1)将初稿中的文字:“景致却不错。不是小,倒也有点小小的”删去,改写成:“城不大,风景却别致”。由原来的十五个字,锤炼作七个字。文字减少了大半,而对蓬莱古城特点的描写,却更加准确而突出了。 (2)将初稿中的“你走到阁上,倚着栏杆一望”,改为“你倚在阁上”,既交待出观景的地点,又写出观景者悠然自得的情趣;而将那“一望”的动作留给下文:“一望那海天茫茫……”这就写出了那种放眼远望的开阔气势;又将“空明清碧”改为“空明澄碧”,而“清”作“澄”,不仅词义更加精确,而且读起来也感到音调更加铿锵和谐了。 不难看出:初稿的文字不够准确、简炼;定稿的文字,则十分简洁,故其文体也显得短小精悍了。 三是表意的透彻。透彻,这是更深刻的精确。散文的状物写景,表情达意,不只要求一般的清晰、准确,而且还总是力求做到非常的强劲、透彻。所写的内容,不光使人一目了然,而且还要有“力透七札”之感。这种透彻,也就是老舍说的“一针见血”地把事物写出来的功夫。读透彻的描写,会使人感到有着“剥去一层”的明晰,古人云:“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犹如“凿开顽璞,方始见玉”。 散文家的文字,不论是抒情、描写或议论,都应当有这种开璞见玉的透彻。 透彻同真正的含蓄并不矛盾。真正的含蓄,可以说是透彻的极致,是透彻的一种“变形”的表现。批评家们认为:艺术上的“朦胧”,是一种“深奥之明白”;“幽默”,实在是一种非凡的“机智”;“反语”,正是把真相看穿的产物。 总之,上面所说的“集中”、“精确”、‘“透彻”,乃为文体精悍的三要求。 散文文体应当是清新的美好的文体给予读者的感觉,总是十分清新的。就象郑振择所描述的那样:譬若清新的朝曙,皎洁的夜月,翠绿的森林,澄明的碧湖,今天看他是如此的可爱,明天看他也是如此的可爱,今年看他是如此的美丽,明年乃至无数年之后看他,也固是如此的美丽。…… 如何得此清新之文体呢?主要途径有二: 一是洗去陈词滥调。一篇散文,如果文字中夹杂一些陈词滥调,就象是皎洁的夜月被云彩遮掩,澄碧的湖面漂着一些纸屑、油垢,其皎月。碧湖给人的清新之感,便消失了。 二是不断创造新的形式和文体。郑振择在《新与旧》一文里,着重谈的就是新形式的创造。他说:我们称某某体的文艺为新的文艺,乃是说,这种文体是新鲜的,是尚待大作家去运用他的,他的声是清新的,他的形是特异的,可以使厌见厌闻陈腐文体的人,心神为之一爽,并不是说所有这种新的某某体的作品都是好的。 他的文章里,还批判了所谓“旧皮袋装新酒”的观点,他说:“我们要知道旧的形式既已弃敝而使人厌倦,即使有天才极高的人,有意境极高的想象,而一放在旧形式中,亦觉的拘束掣肘,蒙上了一层枯腐的灰色尘,把意境和文才都毁坏无遗”。 清新的文体,常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爽,具有引人人胜的魁力和长久的生命力。那些散文名字的文体,之所以使人“可爱”,甚至有不少人争相模仿,其原因就在它是“清新”的,不仅在语言文字上,务去陈词滥调,而且在构思上,结构上,描写手法上,……都有自己的创新。当前,我们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文体上的进一步解放和创新。读者渴望读到文体清新的散文;作者应当在对于那些散文名家优秀文体认真研讨、借鉴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自己的新文体。 散文文体应当是流动的散文的文体,应当象是一泓清泉那样的活泼流动的,而决不能如一潭死水那样的停滞和沉闷。 文体的流动,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在语言文字中的有节奏的前进。我们正是伴随着这种有节奏的流动,感受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曲折、起伏的。使人有时人新地。时见新意之感。 构成文体流动美的因素,主要是语句的变化。 短句的排比,给人以快速的流动感,象:卷地的狂风,爽利的冰雹,倾落的骤雨,震惊的疾雷,呵呵!千万铁甲中的金鼓的鸣声,无量数的健儿呐喊…… 这种急促的节奏,快速的流动,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急风暴雨、电闪雷呜、瞬息变幻的气氛。再如: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这种流动不仅是快速的,而且是有力的,它简直象是一道急流,打着漩涡向前流去。 长而散的句式,给人的流动感是缓慢的。这种流动,是很适合于娓娓叙事和绵绵抒情的,如:进屋里来便见你的影子更显得黯淡了,我就取笔在你的影子周围描出一个轮廓,你的影子渐渐的模模糊糊地,朦朦胧胧地化为缕缕的青灰的雾痕袅移着,我凝目望那烟子直扯着一根线穿出了窗棂以后,才觉到有些什么失掉了。我惘然对着你遗留下的黑曲线的轮廓掉下一滴泪来。 这种缓慢的流动,好似一根扯不断的长丝那样袅娜、缠绵。 句子的省略,或倒置,又常常给人以跳动、闪烁感。如:“这笑容仿佛在那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作者在“我曾”后面使用了省略号;后面,不说“便坐在窗口下默默的想”,而将一个“想”字,分成两个层次,在第一个“想”字后,跟进一个“默默的想”,形成一种流动的跳荡和闪烁,维妙维肖地表现出作者独自默想时的思绪活动状态。再如:在这艳丽的日辉中,只见愉悦与欢舞与生趣,希望,闪烁的希望,在荡漾,在无穷的碧空中,在绿叶的光泽里,在虫鸟的歌吟中,在青草的摇曳中夏之荣华,春之成功。春光与希望,是长驻的;自然与人生,是调谐。 这里,排比、倒装、省略的句式造成一种跳荡、闪烁而又湍急的流动美。 三、文体美之构成 如前所述,文体美乃是一个“以作者个性为主导,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诸种因素融合成功”的整体美,而不是一枝一节的美。约翰生在谈到关于作家作品的研究方法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断章取义的赞扬莎士比亚,好比卖屋的人拿一块砖到市场上去做广告。研究任何人的作品,都不能以一斑论金豹,须总观全局,看它所生的总印象如何。上乘的作品的佳胜处,都在总印象,而不在一章一句的精练。 文体的“佳胜处”,即“文体美”,也都在“总印象”,而不在“一章一句的精炼”。比如前人评司马迁之文:“连山断岭,峰头参差”,“如画长江万里图”,“如大塘上打纤,千船万船,不相妨碍”;评韩非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且有“渊然之光,苍然之色”,评周作人文体,曰“舒徐自在”,“平和冲淡”;评冰心文体,曰“温柔隽丽”,“一清如水”,评朱自清文体,曰“真挚清幽”;评鲁迅文体,曰“简炼得象一把匕首”……,很显然,这些评语,都是文章给人的“总印象”,非就文章的“一章一句”而言。 作为“总印象”的文体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概括起来,不外乎三大类,一是方法的:二是语言的,三是性格的。 (一)方法的。每个散文家都有表现思想感情的习惯方法。这方法,包括构思、剪裁、结构、描写等具体特征。 一般来看:在构思上寻找意境,或找出“焦点”的构思方法,易使文体富有“诗画境”的精致美;反之,只牵着一缕情思,围绕一个中心(题旨)即兴发展的写法,易使文体显出“行云流水”般的舒徐美。 在剪裁上对材料,严格取舍,删繁就简,再三剪裁,其文体常如疏竹、瘦石,清朗、玲珑;反之,谈古论今,东拉西扯,旁征博引,其文体也自有一种潇洒劲儿,但弄不好,就会失之于支离、散漫。 在结构上布局精巧者,其文体显得谨严有致;大开大阖者,其文体显得气势磅礴;顺势行文者,其文体显得自由流动。 在描写上工笔细描,其文体有柔腻之美;夹叙夹议,其文体有朴素之味;冷嘲热讽,其文体必使人感到严峻刻峭;反语暗喻,其文体常使人觉得蔼然有趣。 总之,表现方法上的特征,都是构成散文之文体美的重要因素。 (二)语言的。在文体美的构成上,语言的因素,似乎比方法的因素更重要。 周作人在《志摩纪念》一文里,谈到散文流派时,有这样一段话:……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大的一个贡献了。确实,文体变迁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和标志,就是表现工具语言上的变化。 我们说,语言并非是构成文体美的唯一因素,但确是一个较“方法的”因素更为重要的因素。诸如:文字的精确、简炼,必然带来文体的明晰、简洁;词藻的丰富、华美,常使文体显得繁褥、浓丽;多用长句者,其文体自有一种浩瀚流转之势;而短句的排列,又使文体显得精悍、紧凑;古文成分稍多一些,其文体常有简古之风;而多用口语者,其文体自有活泼之趣。偶句,使文体凝炼。散句,使文体流动;排比,给文体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重复,给文体带来一唱三叹的节奏;…… 还有,如字音的清浊,语调的低昂,节奏的快慢等等,所有这语言上的种种因素,都深刻、有力地影响着散文文体的特色。而一个作家的性格,他的文体美,也是通过他的语言具体表现出来的。象徐志摩散文的那繁富而艳丽的词藻,那排比而自由的句式,那抑扬而变化的音调……,无疑正是徐志摩的自由华丽文体的具体体现,也是其个人主义、乍喜乍愁、热烈冲动的性格的具体体现。 (三)性格的。构成文体美的因素,不仅有“方法的”,“语言的”,还有“性格的”。有人说:文体“绝对不是一个个别的品性,却是一个人所有智识和道德的总集合,适如光之于别的集合住而成为日球”。这话是颇为中肯的。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在文体美的构成上,作家的性格,乃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是因为:不论是“方法的”或“语言的”选择,无不受着作家性格的制约;同时,作家的性格,又无不暗暗透入“方法的”、“语言的”因素中去。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正是结合作家性格来分析其文体、风格的。他说,鲁迅是“一味急进,宁为玉碎”,“尽是诛心之论”,表现事物,只求抓住要害,三言两语,把主题道破,文字“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其文体“简炼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而周作人则性喜平和、中庸,作文追慕朴素自然,故其文体舒徐自在,平和冲淡。他评论冰心,曰:“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命,亦即是女土的文章之极致”。其它像:朱自清、丰子恺、叶绍钧、许地山……;其文体的特征,无不一一同其生平、性格有直接关系。 只不过作家的性格在文体构成上的作用,是暗中调合、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具体分析文体构成的诸种因素时,它常常被忽略,而不被单独拿出来加以论述。 实际上,如果我们忽视了性格的作用,那么,在文体美上所表现的异采纷呈的现象,便难以得到圆满的解释。
有人呼吁西安改回叫长安,你觉得呢
谢邀,我是漫谈长安,我有靠谱的答案!
我觉得不仅西安应该把名字改回长安,而且还有很多其他地方的名字应该也改回来。比如:临沂(琅琊),枣庄(兰陵),南京(金陵),驻马店(汝南),包头(九原),正定(常山),苏州(姑苏)......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
每当读到这些古诗的时候,心里总会对古代长安充满了各种想象。不仅是对古代建筑、文化、历史的想象,更是对国家富强,繁荣、一统天下的希冀!
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强国梦,长安这个看似简单的名字,其实背后蕴含的内容远比字面意义丰富得多。
所以,如果能改回长安,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西安城市的品牌形象,也是对中华儿女期盼国家富强的信心提振!
虽然是个不切实际的梦,但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