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秦灭六国为何先赵后魏
自秦王政十七年(前230)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最后秦国以摧枯拉朽之势,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周幽王十一年(前770)西周覆灭后长达五百余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状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大致和平稳定。
在这场六国统一的战争中,先赵后魏的这个顺序引起众多议论,总让人想要一探究竟!为什么秦会选择先赵后魏的顺序呢?
其一,我们来看赵魏两国的历史渊源,韩魏赵本自一家,三家平分了晋国的领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如果先灭魏国,那么魏国部分土地和人员编制可能会被赵国吸收,而这个时候综合实力本来较强的赵国如果吸收了魏国部分的军队和土地后,将会大大阻碍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而且赵国是新崛起的潜在对手,在不犯齐国、结好魏国下,灭赵是最好选择。
灭赵的影响,没有灭魏的影响大。灭赵一是消灭潜在对手;二是防止三晋联盟;赵国被灭了,魏国的屏障作用不存在了,那就可以一举灭了魏国——因为三晋已灭其二,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其二,从魏国的地理位置来看,先灭魏不合时宜。首先魏国处在赵楚之间,楚国地广人多,综合国力在六国中最强。而攻打魏国,一定会激怒赵楚,魏赵楚三家合纵,秦国必败。另外一点,魏国介于秦国和齐国中间,算是秦齐两国的屏障,有了魏国,秦齐之间不接战,这也会减少一大势力对秦国的威胁,因为若是灭魏国对于齐国来说无异于唇亡齿寒。
其三,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攻打魏国的地理位置和秦灭六国的大势已经具备,此时又具备了赵国当年逢大旱的天时,应侯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也已有成效:攻打赵国,既可以吞并赵国的土地,又不会遭受其他诸侯国的袭击,那秦先赵后魏何乐而不为呢?而且秦赵两国多次交锋,虽各有得失,但不可避免的是两国间的仇恨也随之增长。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大战,也是两国战略决胜之战,双方共投入百万兵力一决胜负,应侯范雎以反间计使赵王换下了老当益壮的廉颇,任用年轻气盛的赵括,结果是白起坑杀赵国45万甲士。长平之战秦国虽胜,但是消耗了太多的国力,不久后的邯郸之战,秦国战败,加深了其和赵国的矛盾!
赵国即便长平大败,但赵国还有名将,赵军在庞媛、李牧等名将的带领下还可以多次单独大败秦军。秦之所以不间断的攻赵就是不想给赵国以喘息之机。长平战后仅仅暂缓,未及时攻打邯郸,就造成了后面邯郸保卫战秦国的大败,白起的冤死。赵武灵王之后到六国灭亡之前赵国之强一直甲于三晋。
而魏国自惠王之后,“东败于齐,西失地于秦,南辱于楚。”国力已然不能单独抗秦。秦灭六国要先攻魏,北面赵国会合纵来救,或者骚扰秦后方,而攻赵,魏国仅能自保,不能对秦造成威胁。还有一条攻赵的重要原因就是当时赵国大地震,民心不稳,国力受损。秦国是不会错过这个灭掉最强对手的机会。
以上便是秦在灭六国的时候先赵后魏的原因,魏国虽然不复之前的强大,但处于战略要地,若秦轻易取之,反而还会陷入不利的境地,而赵、燕世仇,秦齐连横,韩魏太弱,楚国比较远,天时地利人和,灭了赵国,也算是为秦国一统天下铺好了路。由此可见,秦国灭六国是缜密的战略布局和强大实力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何现在说的秦灭六国顺序与史书不符
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这样说明:
第一,现在说的秦朝灭掉六国的顺序也是根据众多历史资料记录总结而来的。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花了10年的时间,扫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结束战国动-乱的时代,迎来秦朝大一统的历史。
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在当时,秦国是实打实的天下第一强国,灭掉其它六国应该轻而易举。实则不然,历史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能是多种偶然性的结果,毕竟当时多国之间关系复杂“连横合纵”多国参与状态下。
秦国在扫灭东方六国的过程中,如果走错一步,可能就会导致全盘皆输。前者之师就有齐国,齐国在战国中期也是天下第一强国,一次五国合纵就把齐国打瘫了,从最强国跌到三流国,快得很。
同样,秦国在东进途中,如果遭到其余六国一次团结的合纵共伐,仅仅只需要一次,就极有可能将秦国打崩,历史从来不会开玩笑,没有任何人或者国家能够操纵历史的进程方向,所以任何一次事实的改变,便是历史的改变。
六国被灭的先后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这个顺序并不是秦王嬴政随便瞎想出来的,总的来说,遵循两层原则规律,第一层原则规律是远交近攻,第二层原则规律是先弱后强。
离秦国最近的第一组,韩国和赵国,
第二组,先弱后强,所以秦国进攻的顺序是先魏后楚。
第三组仍是如此,先弱后强,所以先燕后齐。
第二,史书在不同时代记录,有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历史真实验证,从历代史书资料文献中寻找和考古出土文物作为佐证,不断验证的过程,越来越真实的呈现历史的真相,不同时代史书出现差别也是会有的。
第三,历史是让后世人民更清晰认识历史的智慧和吸取教训,取其精华
秦灭六国历史上记录到现在得到的灭六国的顺序,就是历史智慧和精华的集中反馈,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时代背景的发展趋势,才不会出现矛盾和不合逻辑。
秦国当时遵循的历史规律和当时局势优势:先近后远,先弱后强也是战略局势的最佳之选。
历史上任何国家的发展和更迭都是符合历史顺势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视频加载中...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一系列壮举,也被誉为千古一帝,请收看视频说明介绍,供参考!
秦灭六国用了多长时间,其顺序怎样的
秦灭六国总共用了16年的时间将其余诸侯国灭掉,完成了中国统一的战争。
秦国统一中华的顺序:
1、公元前230年俘虏了韩王安,韩国灭亡。
2、公元前229年天灾人祸,秦国施反间计陷害李牧,后占领赵国。
3、公元前226年,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发生了,这一举动惹怒秦国对燕国的愤怒,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燕国灭亡。
4、公元前225年,秦军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后被杀,魏国灭亡。
5、公元前225年,大举讨楚,公元前223年俘虏楚王,次年楚国宣告灭亡。
6、公元前222年,齐王投降,秦国终于完成一统中华大业。
秦灭六国的顺序有何深意为何第一个灭的不是最弱的韩国
其实很简单,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以战养战”。
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曾经介绍过“以战养战”。
什么叫以战养战?
就是从人少、粮少、道路不畅、民心不驯、容易水土不服的地方,往人多、粮多、道路畅通、民心顺服、不容易发生疫病的地方打。
秦军很强大,但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怎么办?
《孙子兵法》里说:久守则须屯田,进击则谨粮道,深入则必因粮于敌,古今之定理也。
所以,秦军就要想办法“因粮于敌”,并且要保证能够及时补充战斗减员,没军粮了可以就地取粮,兵员不足了可以就地征兵,还要保证占领的地方道路能跟大后方联系上,保证在远离大后方的时候不易发生民变和疫病灾害。
你往粮少的地方打,粮少的地方人也少,那么你战斗减员上哪补充兵员去?就算你有粮食,你没兵……那不成了给敌军送粮食的运输队了吗?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看战国七雄的地图。
韩,在河洛处,可以说还算富庶,离秦近,路途、粮食、战斗人员的方面都不用担心。韩人少势弱,最容易欺负,最容易抢他们的资源又不必担心民变,先端了它。
赵,秦欺负他们已经很多年了,赵国人不太多,但粮少,民心不驯,不太容易马上拿下。但秦国经常冲击赵国,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道路也不远,端了它。
魏,跟赵差不多的情况,但是魏国比起赵国,民心稍驯,且更富庶。拿下了赵国,秦已经没什么战斗资源了,用魏来补充补充。
楚,更加富庶,民心软弱,但秦国人到楚国容易水土不服,所以晚一点对付它。它的富庶,正好为秦军补充军需。
燕,简单来说,可以“鬼地方”形容,打燕地,别的问题都不大,主要是民心不驯且消耗很大。但是先打了楚,得到了足够的给养和休整,这时候再去打燕国就不怕消耗战了,利用强大的军需后援磨损燕人心志,成功。
齐,不如燕国那么费劲。鲁地人多粮多、道路畅通、民风淳朴,不管怎么说都是一块肥肉。最后吃掉它,即使是长期作战的士兵,以疲兵对付它们问题也不大,拿下了齐,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军需补充,有了这些家底,秦军照样生龙活虎,有余力对付残余分子的作乱,天下大势也就彻底定下来了。
所以说,秦灭六国的顺序也谈不到什么“深意”,仅仅是最基础的军事常识。
这就叫以战养战。打下来的地方,不仅要能够给军队补充军需,并且要保证队伍不会因长期作战成为战斗力锐减的疲师,此外还要参考各种具体的自然情况,总之,这就是一个固定的思路,应该说是军事学的一个基本常识,倒谈不上什么“深意”。
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么一个顺序
要回答这个题一般人都得查一查资料才能答出来,我也不倒外,据资料显示,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至于说为什么是这个顺序的话题,我想应当是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原因吧。要统一天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商秧变法以后,秦国的国力大增,又经过了秦国七代秦王的努力,最终秦始皇才得以灭六国,统九洲,实现了大一统的华夏。其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还在于苏秦连横措施的最终破产,否则灭六国实现大一统的宏大工程也是无法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