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如果景泰太子朱见济没有夭折,夺门之变还会发生吗
朱见济是景泰帝朱祁钰独子,如果他没有夭折,笔者以为夺门之变发生的可能性依然有,但失败的概率更高。为何这么说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人心向背来做解读。
易储风波
发生于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的“土木堡之变”,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轨迹。御驾亲征瓦剌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俘,扈从的文武重臣全军覆没。消息刚传回北京之时,朱祁镇的生母、皇太后孙氏还抱着皇帝能安全回到京城的幻想,因此只是让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而立其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但是随着瓦剌人不断利用手中的皇帝人质来攻城掠地,北京城内的文武大臣认为不能再让敌人这样为所欲为下去,重新立一位皇帝势在必行。于是当年九月,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帝,朱祁钰则被立为新皇帝。明廷的果断举措,断绝了瓦剌人的痴心妄想,但也为日后的皇位归属埋下来隐患。
按孙太后原先的设想,正统还在英宗身上,景泰帝百年之后,皇位必须还给朱祁镇的子孙。但此后瓦剌人包围北京,景泰帝领导于谦、石亨等人击退敌军,捍卫了大明王朝的社稷和宗庙。此战过后朱祁钰声望大涨,自然不再甘心只当一个过渡皇帝。“父有天下,必传于子”这句话,如魔咒一般在朱祁钰的脑海中时时回响。
明英宗与景泰帝剧照
随着朱祁钰本人羽翼逐渐丰满,终于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强行通过了易储的决定。原太子朱见深降封为沂王,景泰帝独子朱见济则被册为皇太子。朱祁钰的决心异常坚定,谁都不能阻止。他的原配,原先的郕王妃、现在的皇后汪氏反对易储(朱见济不是她亲儿子),那就坚决废黜。当然为了面子,还要说汪皇后是自动退位,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恶心孙太后。
朕长子序在伦先,宜正东宫,以明继体。事方闻于圣母,遽见允于舆情。复以皇后之谦冲,固逊轩龙于有子。再三陈恳,理顺名鸿,肆循慈训之谆,兼遂贤情之切。乃于五月初二日,册朕长子见济为皇太子,其母杭氏为皇后。—《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十六》
朝廷中的英宗同情者
景泰帝虽然有功于社稷,但他废立太子的举动仍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英宗毕竟做了近十五年的皇帝,在朝中有着相当多的支持者和同情者。对于封建王朝来说,正统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英宗虽然丧师辱国,但其子孙的合法性仍然毋庸置疑。
朱祁钰逆命改天,虽然看上去很爽,但同样有很多人看他不爽。比如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朱见济只做了一年的太子就不幸夭折。结果很多大臣非但对痛失爱子的皇帝缺乏同情心,反而认为这是上天报应。朱见济死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五月礼部仪制司郎中章纶上疏请复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还特意指出当时天灾频繁,就是因为沂王被废的缘故。
更请复汪后于中宫,正天下之母仪;还沂王之储位,定天下之大本。如此则和气充溢,灾沴自弭。—《明史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
廷杖剧照
说实话,章纶说得还算客气的,另一位监察御史钟同的奏文内容,才真真可以让人气炸了肺:
父有天下,固当传之于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臣窃以为上皇之子,即陛下之子。沂王天资厚重,足令宗社有托。伏望扩天地之量,敦友于之仁,蠲吉具仪,建复储位,实祖宗无疆之休。—《明史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
接到这样的奏文,景泰帝自然是气得浑身发抖,好在此时他尚没有失去理智,只是下令将章纶和钟同打入诏狱。到了七月份,南京大理寺左少卿廖庄再度上言要求皇帝时时朝见太上皇帝,并复立沂王。由于廖庄身在南京,景泰帝一时顾不上收拾他,故而只是“疏入不报”,就是“已读不回”。但第二年景泰六年,廖庄因为母亲去世奔丧,去北京办理勘合。结果在东角门朝见皇帝的时候,一下子让朱祁钰想起了他去年的上疏内容。景泰帝心想好家伙,正愁没法办你,居然主动送上门来,立刻下令“廷杖八十,谪定羌驿丞”。此时有人打小报告,称廖庄上疏由钟同主使,余怒未消的景泰帝立刻派人带着“巨梃(特制的粗棍子)”到狱中给钟同用刑,竟然将其活活打死。而章纶则继续监禁,直到英宗复辟才被释放。
由此可见,当时朝中复立朱见深的呼声是如何高涨。哪怕朱祁钰动用廷杖立威,依然难堵悠悠众口。这实际上就是英宗发动夺门之变的政治基础。即使没有石亨,也会有土亨,只要有需求,就永远不会缺乏野心家。
朱见济若在,夺门能成功吗?
但是以上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朱见济已死的基础上,若是景泰帝仍然有后,则夺门之变不可能成功。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后,景泰帝还没有去世,朱祁镇在早朝时给出的理由是“卿等以景泰皇帝有疾,迎朕复位”。
换句话说,朱祁钰是因病无法视朝,太上皇帝才勉强即位。那如果太子尚在,皇帝不豫,那就应该太子监国,太上皇帝出山“名不正而言不顺”。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景泰帝无嗣,包括于谦在内的文武大臣才会默许太上皇帝复辟。道理很简单,倘若将太上皇帝治罪,则包括沂王朱见深在内的众皇子都要被打为逆党,那大明的天下谁来继承?
朱祁镇剧照
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俩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就他们这两个儿子,现在朱祁钰无嗣,朱祁镇被打为逆党,这天下难道让宣宗的弟弟襄王来继承吗?大伙都是先帝和太后的臣子,谁又能承担得起这个历史责任呢?
但是太子在世的话,一切都不一样了。于谦当年在北京保卫战之时,也并没有顾忌英宗在瓦剌军队大营之中,依然下令炮轰敌营。那么现在太上皇帝发动政变挟持皇帝,只要太子登高一呼,相信锦衣卫、三大营仍然是效忠于景泰帝的。在绝对的实力碾压面前,即使是石亨这样的勇将,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日后曹吉祥之乱是如何被镇压的,可以拿来作为参考。
结语:对于景泰帝卸磨杀驴,废太上皇帝之子而立自己独子为皇太子的行为,在朝文武虽有腹诽,但总体上是持支持态度。毕竟英宗和文官集团不和,景泰帝又立有不世大功,大家对于“父有天下,必传于子”这句话也是认可的。所以如果太子在世,那么太上皇帝在南宫之中是难以兴风作浪的。而大明的天下,也将就此在朱祁钰的子孙后代中传承下去,朱祁钰本人至少可以在死后得到一个世宗,乃至世祖的庙号,在太庙中百世不迁。可惜历史没有假如,朱见济死了,朱祁钰再也生不出儿子,一切都是天注定。
如果景泰八年太子朱见济还活着,夺门之变是否合理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所以合不合理,看最后的胜利者是谁!大概率而言最后的赢家还是明英宗。
这样说的理由在于,明代宗的儿子朱见济太小,若没有强力的内阁班底辅佐,根本难以坐稳皇位,明英宗便是典型的少年天子误国。
而明英宗虽与朝臣隔绝,却影响力并未消散,在朱见济尚在的情况下,各臣工依旧对朱见深为太子呼声极高
明朝的国情更适合成年又有能力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虽然土木堡之变被俘,但气节不失,维护明王朝的尊严。
而明代宗囚禁英宗,又违背誓言令满朝文武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明代宗失去朝臣的拥护,才会在未病逝之前就发生夺门之变!
朱见济死后,景泰帝可不可以将朱见深过继给自己来稳住帝位
景泰帝朱祁钰当上皇帝实属意外,是当时形势所迫,当初朱祁钰并不想当这个皇位。
哥哥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大明50 万精锐大军被瓦刺首领也先消灭,北京城岌岌可危。
说句难听话,明朝眼看就要完了,此时当皇帝不是享福而是找死。
在这节骨眼上,于谦挺身而出,他和孙太后商量拥立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异母弟,以朱祁镇的儿子,3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
于谦这样做有两个目的,其一是粉碎也先用手中的人质朱祁镇当要挟勒索大明的砝码,其二是联手朱祁钰开展“北京保卫战”。
讲真朱祁钰是在提心吊胆情况下即位的,然后他和于谦等人齐心协力进行了京城保卫战,最终打败了先先,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
转眼八年过去了,这时候朱祁镇已被也先放了回来,朱祁钰当然不肯把皇位再让给哥哥,他把哥哥奉为太上皇软禁在了南宫,此时太子朱见深已经10岁了。
有一天朱祁钰突然生病了,这时他想到了将来,心想“如果我死了,不用问侄子朱见深会接替皇位”。
朱祁钰心有不甘,自己好不容易打拼来的皇位,当初哥哥接回京城时都没把皇位让出去,现在皇位更不可能让给10岁的侄子。
朱祁钰病情好后,用尽计谋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位,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当了太子,也就是百年之后由自己的儿子接替皇位。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当了一年太子就死了,这是朱祁钰万万没想到的,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
既然景泰帝没有儿子了,他可不可以再把朱见深过继给自已稳住皇位呢?答案是不可能,原因如下:
朱祁钰好不容易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位,不可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再立侄子为太子。
当初许多大臣反对废太子,景泰帝用优厚的赏赐来拉拢重要的大臣。比如他加王文、杨善等人太子太保等衔,另赐内阁大学士每人黄金50两、白银100两。
有道是拿人的手短,何况还是收了皇帝的东西,这些大臣再也不好提反对的意见了。
大家想一想,皇帝乃九五之尊,一年前废除的事,怎么可能一年后再否定自己呢?皇上的威严何在?
景泰帝有自己的想法,儿子没了,但自己才28岁,正值生育旺盛年龄,生儿育女不成问题,虚置也不会再恢复朱见深的太子位。
历史上一般被废的太子没有再立的可能,除非太子发动政变夺权。
这是因为太子位很重要,是将来的接班人,废立向来很谨慎,一但被废翻身的机会很渺茫。
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