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怎样写好七律诗
七律的全称是七言律诗,是近体诗中的一种形式。和所有近体诗一样,七律也有着特定的体制,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构章方法、对仗句式等等。
正常情况下,这样的题目,我是不敢作答的。我自己都写不好,又凭什么回答怎样才能写好呢?今人和唐人写的律绝,差距不在于技法,而在于气象。盛唐气象的雄浑两字,就足可以将今人拉开千年的距离。而观今人写七律,能做到工典雅正的尚有不少。能称“雄”者则屈指可数。
所以我们还是先回归基本,说说怎样写七律。
很多人说近体诗要比新体诗容易学,这是因为近体诗经历代诗人的发展,已有了成熟的创作体系和创作方法,而有法可依一定是比无法可循容易掌握,所以要了解七律应该怎样写?就可以先从七律的创作方法上进行学习。
学习近体诗的写作,通常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训练,二是构章成诗,基础训练部分不论七绝、七律还是排律都是一致的,包括平仄声律、句法字法、对仗修辞、意象运用等。
在完成基础训练后,习诗者多会从七绝入手,同时加强对仗训练,成熟后再进行七律的创作。很多人觉得,从写七绝到写七律是一道很大的槛,其一是因为七律和七绝在气象上有所不同,七绝可以大开大合,七律则要求工典正雅。其二就是对七律的构章方法缺乏了解,不知如何铺排。
事实上,七律的成制要比七绝晚,因此,我们可以将七律看作是在七绝的基础上扩展而成,不论声律上和构章上,我们都可以从七律中,看到七绝之影,以下我分两部分进行简述,希望通过这篇答文,大家能对七律的创作有更深的了解。
一、制式
1、平仄格律和用韵
我们知道七绝在格律上是由四句七言律句依粘和对的规则构建,那么在格律上,七律可看作是七绝的扩展,也就是在七绝的基础上,继续以粘和对的规则增加四句七言律句,在用韵上也可看成是七绝的延续,依然是要求用相同的韵部,不可换韵。例如:
七律的其余三种平仄格律也是如此类推。
2、诗句与联句
在七绝中,我们习惯上以句为单位,依起承转合,将四句律句分为起句、承句、转句、合句(结句)。而七律,习惯上会用联作为单位,每两句为一联,由于七律在构章上不似七绝般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因此习惯上将四联分为起联、颔联、颈联和结联,起联和结联没有规定要对仗,对不对仗全由作者依主题自己把握,而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所以学好对仗,是学写七律的前题。
以上的叫法我们是要稍加注意的,其意味着七律的构章方式,不一定是按起联、承联、转联、合联进行铺排,下面我说说七律的构章形式,这是在众多诗词教科书中鲜有讲述的,建议大家收藏起来,方便以后学习七律创作时阅读。
二、七律的构章
1、七绝扩展法
如上所述,七律是在七绝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因此初学写七律,建议先按这种构章方法进行。
我们先读一首七绝:
这首七绝是我从一首七律上裁出来的,但不论平仄押韵,还是起承转合,都完全符合七绝的要求,而且也很完整。现在我们再看看原作:
我们可以这样看,杜甫写的这首七律是由一首七绝扩展而成的。这种构章方式,颔联和颈联这两组对仗句式,通常用作对主题进行扩展和补述。
现在,有兴趣的,不妨拿自己过往写的一首七绝,试试以这种构章方法,扩展成一首七律。
2、起承转合法
起承转合构章法,是从七绝的构章方法直接移植过来,只不过单位从七绝的句改为七律的联,也就是说七律的四联,依次承担起、承、转、合的作用,这也是七律中一种很常见的构章方法,仍然以杜甫的诗作为例:
以上两种都是七律的基本构章方法,但此两种方法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明代诗人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就说道:
“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柱对待,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闲可之余,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秒,是不可以强致也。若并而废之,亦奚以律为哉?”
因此,学写七律仍应以古法为本,待熟练后,再寻求变化。写七律,中间两联的对仗句,是重中之重,要写好七律,对仗训练不能断。
至于七律要求写得工典雅正,气象雄浑则是另一个层面的事了,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以后有机会再讨论。
什么样的诗可以称之七绝
所谓“七绝”——
七个字为一句,共计必须是四句。
又分两种:一为律绝,一为古绝。
古绝比转简单,故先说。不必讲平仄,不必讲对仗,只要押韵就行。
律绝比较复杂一点,首先,心须讲平仄。其次,必须讲对仗。可以前后两联都用对仗,可以前一联对仗后一联不对仗,可以前一联不对仗后一联对仗,可以前后两联都不用对仗。再次,要押韵,一般都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押平声韵的第三句末字必须用仄声字,押仄声韵的第三句末字必须用平声字)。
另外,不论是古绝还是律绝,要有意境,要有情感,要有思想,要讲含蓄。
有的朋友认为:讲平仄对仗不好,很麻烦。那是因为你还不熟悉它,就认为它不好。如果你熟悉它了,就会感觉它很好。平仄对仗是古诗词艺术中精华的元素,不能抛弃,必须继承下来。
有的朋友喜欢讲创新二字。安知创新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来进行。不能推陈,安能岀新。不掌握优秀的传统元素,怎么谈得上创新呢?那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已。
20191130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七夕、七星、头七、五七中国古代人为何特别喜欢数字七
七夕、七星、头七、五七……中国古代人为何特别喜欢数字七?
关于七这个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讲到,“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凡七之属皆从七”。在咱们中国古人的心目中,七是一个典型的吉数,在《汉书》有这么一句话:“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在咱们老祖宗心里,七是一个令人敬畏的数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七字最初是写作十的,那时有四方的观念,但还有上中下三方没有被包容,也就难以表达天地人共存的意识,所以对这个字进行了改造,四端代表四方,两线交叉处代表上中下三个方位,于是七便成为无限大的宇宙循环基数。咱们天上的七星,七仙女等,都是这么个说法。什么全真七子啊,什么江南七怪,七剑下天山啊,都是咱们熟悉的。
与七相关,也从此产生了许多魔法的,禁忌的神秘意义,比如七宝啊,七苦啊七宗罪什么的,咱们的旧时习俗里,人死后每七天为一祭,直到四十九天为止,也就是有头七,五七,七七这样的说法。
封建时代,七除了与宇宙循环相关之外,还与女性相关,比如七出,比如《黄帝内经》里的关于女子的生理变化周期,七岁换牙,十四岁初潮,二十一牙换齐,二十八身体盛壮,三十五憔悴,四十二掉发,四十九绝经,在这本书里,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数字——咱们现在看来,也算差不多了。
咱们民间所说的七夕,也称乞巧,拜星,又因为咱们中国地域广,习俗多,所以有种种相关的做法,比如接七夕水,扎七姑亭,结七娘会等等,有各种各样的寓意,都是与咱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
简单说几句吧,以待高人。期待各位朋友的关注。(文/宛如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