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贞

按照古代的规矩,钱学森可以被授予什么样的谥号?易经中经常使用的“贞”字是什么意思,求具体解释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8 03:38:08 浏览8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按照古代的规矩,钱学森可以被授予什么样的谥号

文臣谥号,【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与之搭配的字有正、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唐代时期,以“文贞”为文臣最高等级谥号,如一代名相魏徵、张说、陆象先、宋璟等都是谥号文贞。宋代时期,为避讳宋仁宗赵祯,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文正成为文臣梦寐以求的最高级别谥号。后来范仲淹、王旦、耶律楚材、李东阳、刘统勋、曾国藩等谥号“文正”。

明武宗时内阁首辅李东阳,因病致休,临终时,他的好朋友内阁大学士杨一清来看望他,见他临死前还在为谥号担忧,言道:皇帝说了,给你“文正”的谥号,没想到李东阳听到后,直接翻身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可见“文正”对于文臣的魅力有多大!

对应的,武将谥号第一字是武,一般搭配宁、毅、敏、惠、襄、顺、肃、靖、等字。明初名将徐达就是谥号“武宁”。

此外还有一种就是文武大臣通用的“通谥”,以忠字开头,后跟武、文、定、烈、简、肃、毅、敬等字。忠武为最高级别,诸葛亮、郭子仪的谥号即为“忠武”。

回到问题,钱学森可以授予什么样的谥号?作为“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被誉为我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火箭之王”等。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曾说,钱学森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钱学森的回国让我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此外、钱学森曾历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第七、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2009年10月31日,钱老去世。

谥号正释义: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谥号贞释义: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大宪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内外用情曰贞;忧国忘死曰贞;内外无怀曰贞;忠道不扰曰贞;保节扬名曰贞;履正中馈曰贞;守教难犯曰贞;幽间专一曰贞;恒德从一曰贞;直道不挠曰贞;名实不爽曰贞;事君无猜曰贞;德性正固曰贞;率义好修曰贞;德信正周曰贞。

谥号忠释义:危身奉上曰忠;虑国忘家曰忠;让贤尽诚曰忠;危身利国曰忠;安居不念曰忠;临患不反曰忠;盛衰纯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尽节曰忠;推贤尽诚曰忠;中能应外曰忠;杀身报国曰忠;世笃勤劳曰忠;善则推君曰忠;死卫社稷曰忠;以德复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择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虑外曰忠;广方公正曰忠;肫诚翊赞曰忠。

综上,钱学森当得起“文忠”的谥号!

易经中经常使用的“贞”字是什么意思,求具体解释

在学术界,对于易经中“贞”的意义,一直是有争议的。

大陆学者大都训为“卜问、问”。但饶宗颐认为,有些“贞”应训为“卜问”,而有些“贞”应训为“当值”呈“正”或“定”;舒莱认为正确的解释应是“人们为了探求应该遵循的正确道路而测验”;倪德卫认为应解释为“正式认定占卜结果的正确性”;拉夫布莱认识可译为“主礼占仪”;高岛谦一认为应训为“正”,意思是“正命辞”。

徐有贞为何没有像秦桧一样遗臭万年

徐有贞是苏州人本名徐珵,26岁时考上了中进士。他的长相一般貌不惊人,但是很有智慧与谋略,学识渊博、博学多才,对于地理、兵法,还有水利和阴阳方术这些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除了文他对武也很喜爱,每天都会练习武艺,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

土木堡之变后,当时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徐有贞就提出了迁都,但是遭到了于谦的强烈反对,于谦当时就表态如果有人要说迁都之事,就立即斩首。也就因为徐有贞提出了迁都之事,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提升的机会,甚至还因为此事,遭到朝中大臣的讥笑。后来徐有贞想得到国子祭酒这个职务,通过于谦的门生向他请求推荐。

于谦当时向景帝推荐过徐有贞,但是景帝没同意。而徐有贞就认为于谦没有推荐自己怀恨在心。在景泰年间的时候,黄河决口七年,徐有贞就奉命去治理黄河,通过一年多时间的治理,黄河终于被治住了,他也圆满完成了朝廷交办的事情。有了治理黄河的成果,他也就成了著名的水利专家,去各处治理河道,官职也就得到了提升。

在景泰八年,徐有贞与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軏、太常寺卿许彬,一起谋划搞一次政变,将朱祁镇拥立为新皇帝。最后政变成功,朱祁镇成了新皇帝,在复辟的当日对政变中有关功臣进行嘉奖,徐有贞就成了明朝的内阁首辅。于谦等人被捕入狱了,对于是否杀掉于谦,明英宗还是有犹豫的,徐有贞因为怀恨在心,就谏言杀了于谦。

我觉得如果从为人处世这方面来评价徐有贞,可以说他是一个小人,算不得君子,但是如果从文化贡献这方面来评价徐有贞,他确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古代的政治斗争往往不需要真正的理由,而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就可以。就像当年徐有贞诬陷于谦一样。徐有贞诬陷于谦有意立襄王世子,并且鼓励其他官员上奏。但是英宗并不打算杀于谦,英宗说于谦是有功之臣,徐有贞回答说:“虽无显迹,意有之”。正是这句话杀死了一代忠臣,也得到了徐有贞得到千古骂名。徐有贞的这句话被后人转化为两个更有意义的词“意欲”这也成为一个不公正的案件,给人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事实上,徐有贞一直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作为明代书画大师祝枝山的祖父,他作为一个年轻人中温文尔雅的博士学士而闻名,在军事战术、天文地理等方面都有独到的造诣。明英宗早年登基的时候,是徐有贞慷慨进言,愤愤地谴责明朝的军事和政治弊病,从那时起,名望上升。

而且徐有贞在科学物理等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他的“水箱放水”实验引领其他国家好几百年,成为很多治理水工程的基础理论。后代利用他的这一理论治理水患,他也成为最杰出的水力工程学家。

但是,后期他却一直给人以“小人”的姿态,“冤杀于谦”、“夺门之变”等这些丑陋的行为。可能他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结果彻底抛弃了他唯一的羞耻,利用明代宗重病的机会,发动了“夺门之变”,而且愚弄了明英宗,明英宗本可以合理合法地继承皇位,却冒着危险发动政变,导致于谦含冤被杀。

害死名臣于谦的首辅徐有贞,为何能成为一些江南文人的偶像呢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的,人也是如此。

历史上有很多人的确有才,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和成就,但在政治上都有极大的污点骂名。

徐有贞最大的污点就是谗杀于谦。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他谗杀这个事情,可以看出两点:

一是徐有贞品行有问题,过于追求功名。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瓦剌首领也先率领蒙古大军进逼北京,徐有贞托言星象有变,建议迁都南京,遭到了兵部尚书于谦的斥责:“言南迁者,可斩也”,因此对于谦心怀不满。后来于谦带领北京军民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这相当于打脸徐有贞的南迁之议,因此他常受到同僚的取笑,“久不得迁”,官职一直原地踏步。

可是他追求名利的心很重,当初提议南迁就是想取得首倡之功的。无奈,为了升迁,他便通过于谦的门生向于谦求取国子祭酒一职,于谦也向景泰帝举荐他了,但是他提议南迁给景泰帝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说“此议南迁徐珵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便没有同意。徐有贞以为是于谦有意难为自己,对于谦更加怨恨。

二是于谦只是因为徐有贞进谗言,但这不是于谦被杀的根本原因。

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成功复辟,徐有贞立了大功。于谦被扣上谋反罪名,判为极刑。明英宗对此犹豫不决,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这话坚定了明英宗的杀于谦的决心。这里面固然有徐有贞挟怨报复的成分,更有客观需要,不杀于谦,明英宗夺门之变的确名不正言不顺。

而且历代为尊者讳,明英宗想杀于谦史书也不会明言,徐有贞不过是替皇帝背锅罢了。

除了谗杀于谦之外,徐有贞在水利上取得极大成就,那就是治理黄河,客观来说这对国家是不可忽视的大功。

徐有贞备受南方人推崇,有两个原因:

一、他本身是苏州人,而且官至内阁首辅,可谓位极人臣,家乡人自然会称颂。这在讲究地域关系的士大夫阶层和官场仕途升迁的利益面前是很正常的。

二、在于他在文化上的贡献,尤其是诗文和书法。

明代人评价他:“其学自天官、地理、兵法、河渠、阴阳方术,无所不通。诗文雄伟奇丽,词尤妙绝。晩而喜作草书,遒逸变化,人莫能及。”

徐有贞是对吴门书派崛起具有先导作用的重要书家,在书法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他擅长行草,小行书尤为精妙,时人公认他“书法古雅,名重当时”。他的弟子吴宽、外孙祝允明都收到过他的指教与提携,后皆成为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大家。明代李诩曾见过徐有贞早年墨迹,认为其字画“甚是遒美”,将他誉为“吴中艺林冠冕”。

徐有贞的确有才,只是沾上谗杀于谦的罪名成为其一生不可抹去的污点。

历史上像他这样的人不少,如蔡京,秦桧,严嵩,有背负奸臣乃至汉奸的骂名,但是的确有才,他们都是书法大家。

不同于谋害了岳飞的秦桧,谋害了于谦的徐有贞为何背负了较少骂名

主要是因为结果吧,汉人最忌被异族统治,按照历史流传的说法,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宋人失去了一位重要将领。

岳飞之死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岳家军丧失主心骨,朝廷也失去了力主收复中原的大将,而整个战略也发生了转折,此后宋人主动攻势减少,一直处于挨打状态,直到最后被异族所灭。

后人大多把异族统治之耻归结于秦桧害了岳飞,秦桧自然会成为众矢之的,留下千古骂名。

而徐有贞等虽然谋害了于谦,但对当时的明朝没有决定性的打击,就算百年之后被后金统治,也不能怪到于谦之死上。

假设历史在北京保卫战的时候出现变化,徐有贞将在北京保卫战表现出色的于谦谋害,以致瓦剌攻破北京,那徐有贞等人的罪行就堪比秦桧了。

土木堡之变后,如果明廷真的采纳徐有贞的意见迁都南京,会有怎样的结果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这么一下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有没有迁都的必要。在土木堡之战中,明朝的确损失惨重。明朝最精锐的京师三大营即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损失殆尽,京城中的守卫只有不到十万的老弱病残。看样子感觉瓦剌很强大。不错,土木堡之战虽说瓦剌赢了,但也不过就是因为明朝指挥失利,让他们由一个小便宜占到了一个大便宜。并不能证明瓦剌有多强,确切的来说,瓦剌也不强。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以北京的老幼病残和各地上的运粮军、备倭军等二线部队,就给他们打败了,所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对手并不强大。跟宋朝面对的辽、金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只要指挥得当,不存在败给瓦剌的问题上。

第二,迁都肯定是迁往南京。要知道南京可是有一套自己的工作班底的。有自己的三省六部,运行方式。你北京的工作班底迁都到了南京。两个班底的人怎么可能能搭档干活呢。到时候别的不说,不考虑什么和瓦剌打仗的问题。单是南京和北京两个班底就得相互斗起来,到时候先搞个朝廷内部党争不断,相互倾轧。恐怕后来明朝所出现的阉党和东林党的党争就得提前了。单着一点就对国家的发展不利。

第三,明朝之所以定都北京。就是为了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说白了是祖宗定的规矩。一旦南迁之后,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心。要知道人心这个东西一旦失去是找不回来的,如果皇帝迁都到了南京,就等于放弃了北方的百姓,到时候北方的百姓们是不会再支持你的,即便你在南方经略的好,但是想在打回北方来,可是恐怕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了。

第四,从战略上看,迁都就意味着放弃北方。北方一直都是抵御侵略的门户,一旦放弃,将失去大面积的战略纵深,到时候人家想打你就会容易很多,而且一旦放弃,领土就会成为瓦剌的领土,瓦剌也可以经营北方,到时候割据在所难免了就。即便往好的方面想,迁都之后,北方各地的守军依旧同瓦剌作战,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可是这样一来,势必又会形成割据势力,明朝的中央统治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第五,从历史上看,晋朝迁都后和宋朝迁都后,都没有再重新打回北方。吸取历史的教训,也不应该采取迁都的战略。

我对徐有贞所提出的迁都所持的观点很肯定,迁都或许可以保一时平安,不会面临和瓦剌的正面冲突,但从历史经验,还有战略发展来分析,迁都都是弊大于利的,当国家被侵略的时候,这些朝廷重臣,还有国家君主应该做的是镇定对待,指挥作战,而不应该考虑迁都这种退缩式的战略方针。

徐有贞为什么要害于谦

应该说:英宗对杀于谦是相当犹豫的。徐有贞、石亨一再催他下决心,他说:“于谦……实在是有功。”不忍下毒手。但徐有贞攘臂说:“不杀于谦,今日之事何名?”也就是说:他们自己也知道:“夺门之变”是不得人心的,只有杀了于谦,才能为此事变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理由就是于谦、王文谋迎立外藩襄王,这是篡立的大罪,以此罪杀害于谦,使得”夺门之变“显得合情合理。

这样记载对吗?对,没有错,于谦确实是以此罪被处死的。但这事真吗?显然是假的,因为后来英宗查明襄王不但毫无此意,还在他幽居南宫期间,两次上书景泰帝对英宗要恭敬,英宗为此大受感动,并悔杀于谦、王文,但是人死不能复生了。

那么,徐有贞为何一定要害于谦呢?这事要从他们为什么要迎立英宗说起。

徐有贞、石亨之流想迎立英宗的目的何在?是出于对英宗的忠心吗?当然不是了。若是真的忠于英宗的话,根本不应该让英宗去冒这么大的险:要知道此事若失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若是不干呢?正如后来李贤对英宗所说:“夺门之变”根本没有必要!因为景泰帝已经病重不起,又没有亲生儿子,他若死了,欲立新帝,舍英宗其谁?那么徐、石之流要害于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徐有贞在蒙古兵打到城下时,但倡议南迁,受到于谦等大臣的痛斥,从此不被景泰帝待见,一直郁郁不乐。石亨对自己的官位也不满意。一句话,他们发动政变的目的,就是为了拥立之功,受到英宗重视,从此高官重爵。除此外,别的都不重要。

但是,论政治、军事才能,论在京城保卫战中的功劳,论在朝野的声望,他们能与于谦比吗?当然不能。若不杀掉于谦,他们怎么上去?他们追求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到少也是二三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可是,于谦在,英宗会用谁?是个人都知道谁才是国家的栋梁。所以于谦只有死,否则他活着,徐有贞、石亨等人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官位和财富!若是于谦仍是兵部尚书,王文依然是内阁大学士,徐有贞、石亨至多只能给他们打下手,拿不到实权。那么,他们冒了那么大的风险,“夺门之变”岂不是白搞了?这话自然明着讲不出口,所以他们捏造了迎立外藩这样莫须有的事,再三催促英宗杀了于谦。

但是,自己想上去就一定要于谦的命吗?赶他下台不也可以了吗?在这里,不可否认:于谦自己也有毛病。那就是:尽管他军事上是个专家,却在人事关系上只有业余水平,甚至比普通人还不及!请看:

他指挥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朝廷自然要论功行赏。经他保荐,石亨升了官,出于对于谦的感激之情,向朝廷推举于谦的儿子做官。于谦知道了,不但不领情,反而公开斥责石亨故意拍领导的马屁,人格卑劣!这下子弄得石亨下不了台,从此怀恨在心。换了一般人,就是不同意石亨推荐自己的儿子,至多在心里想想:这人专会奉承上司,从此要防着他。但人家毕竟是一番好意,面子上总要过得去,应该把石亨叫来,诚恳地说:“将军的好意,我父子心领了,十分感谢。但小儿实在是没有什么功劳,这样让他做了官,招人物议,反而对他不好。就请将军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了。”然后客客气气地请他吃顿饭,送些小礼物,礼送他出门。这样,人家心里也不会有什么疙瘩,甚至还会更加敬佩他。可是你这样公开斥责他,谁受得了?从此石亨就对于谦怀恨在心了。

还有一件事,则是误会了:徐有贞被压抑多年,心中着急,就请于谦帮忙,向景帝说句好话,以便升迁。于谦虽然不同意徐有贞当年倡议南逃,但事隔经年,已经淡化了,也认为徐有贞毕竟是个人才,就答应帮忙。谁知景帝对徐有贞的印像很坏,于谦一开口,景帝就连连摇头。于谦感到事情没办成,也不好意思去向徐有贞解释。但徐有贞见事情没有办成,却认为是于谦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景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就把于谦恨入骨子里了!

这样,二人勾结在一起,只等机会来,就要置于谦于死地。在这里,请诸位牢记郭子仪的话:决不可得罪小人,否则他们是会弄死你的!你看:小人报复起来,是多么厉害啊!

事情到后来自然真相大白,徐有贞被贬,石亨死得很惨,也算是罪有应得。但于谦的命却是拿回不来了,皇帝的一纸平反书又有什么用?后人览书至此,也只有一声长叹而已!

大明王朝里嘉靖让内阁把贞字补上,徐阶问是不是赵贞吉,嘉靖为什么说徐阶真是聪明,如果是严嵩就不会这么问

《大明王朝1566》中,由于严嵩倒台后,内阁就只有徐阶、李春芳、高拱三人,出于多方考虑,嘉靖让内阁首辅徐阶在内阁填上一个“贞”字。其实,他们都明白,说得就是他的学生赵贞吉,可是徐阶故意装傻,多问一句。问了后,嘉靖帝说要是严嵩就不会问了,而且特意说徐阶聪明。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具体分析见下:

嘉靖难得地笑了:“宋朝有个人曾经出了个绝对,叫做‘三光日月星’,愣是没有人对上。苏东坡大才子,只有他对上了,徐阁老你应该记得他是怎么对的。”

徐阶:“是。回圣上,苏轼连对了两对,第一对是‘四诗风雅颂’,第二对更为高明,是‘四德亨利元’,为避仁宗的尊讳,略去了亨利贞元的‘贞’字。”

嘉靖:“到底是大学士,说出来头头是道。你现在是内阁首辅,内阁眼下只有你、李春芳和高拱三个人,太辛苦了点。把苏轼省略去的那个字补上吧。”

徐阶:“启奏圣上,臣愚钝,请问圣上,是不是在内阁添上一个‘贞’字?这个‘贞’字是否就在眼下几个人中?”

嘉靖:“贞者,吉也。徐阁老也是天纵聪明哪!”

“臣领旨。着户部尚书赵贞吉即日入阁!”徐阶大声传旨。

赵贞吉连忙磕了三个头:“臣谢圣上隆恩,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为什么说要是严嵩就不会问了呢?

其实这里面有三层意思。

第一,在嘉靖帝看来,严嵩是真正懂他的人,如今严嵩倒台了,徐阶当了内阁首辅,嘉靖帝期望徐阶也可以像严嵩一样懂自己。嘉靖帝最大的特色除了沉迷于修仙问道之外,还有就是说话不明说,让大臣去猜然后办事。其妙处在于可以高超地驾驭朝臣,大臣猜对了办事如自己的意,是照旨办事,大功属于自己,大臣办事的小功赏与不赏都合情合理,赏是天恩浩荡,不赏合情合理;大臣猜错了办错事,或者猜对了但是按照嘉靖自己的旨意办事后的结果并不如意,那都是大臣的错,错在误体圣意办事不力,或者就是大臣借圣名,以公谋私。

严嵩任内阁首辅二十年,能够担任那么长时间的内阁首辅,说明严嵩在“懂”嘉靖这件事情上,是非常让嘉靖满意的。如今严嵩倒台,徐阶上位,嘉靖这么说一句,也是希望徐阶也能“懂”自己。

第二,嘉靖这么说,也是对倒台的严嵩的怜惜。嘉靖帝年纪轻轻就死去父亲,当上皇帝后几经波折,骨肉亲情甚少,实在太孤寂了,没有多少人懂自己。年纪轻轻作为藩王登基为帝,环境和心理的压力是非比寻常的,与朝臣斗智斗勇,甚是疲倦。大臣们之所以和嘉靖斗,虽然核心是利益问题,其实也都是不懂嘉靖的内心。好不容易出现一个懂自己的张璁,却没多少年就去世了。后面出了一个懂自己、办事还可以的严嵩,对嘉靖来说,是一种心理的宽慰,一相处就是二十年。但是君臣有序、有别,终究不能一直相处。如今严嵩倒台了,嘉靖对严嵩是有感情的,自然充满了怜惜。

第三,嘉靖帝这么说,也是在警示徐阶。严嵩的倒台,罪名之一就是弄权。其实这个弄权换个词说就是太有主见,都是嘉靖允许的,当然严嵩的主见是符合嘉靖心意的。但是,作为帝王,很忌讳大臣太有主见,大臣有主见就是与皇帝分权,这是绝不容许的。嘉靖这么说也是在提醒徐阶,你懂我可以,但是太有主见,想弄权,结局也将与严嵩一样。

为什么说徐阶聪明?

徐阶明知故问这一行为确实非常聪明。

第一,是嘉靖对徐阶过去的所做所为的认可,也是对徐阶新任内阁首辅的肯定。表面上看,嘉靖说徐阶猜出了“贞”字代表赵贞吉是聪明,其实也是有在夸赞徐阶过去多年的表现很聪明。严嵩任内阁首辅二十年,无数人都栽倒在他的脚下。可是,徐阶却在严嵩担任首辅期间,不断地稳步上升,一直到了次辅,并且潜伏在严嵩身边,直到将严嵩搞到。这与那些倒在严嵩父子脚下的众多官员相比,不可谓不聪明。

徐阶的种种过去,嘉靖都是看在眼里的。徐阶能够稳步上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嘉靖认可他。如今,严嵩倒台,徐阶出任内阁首辅。嘉靖此时说他聪明,是对徐阶的肯定和认可。

第二,徐阶装傻充愣,其实是在向嘉靖确认答案,的确非常聪明。毫无疑问,可以说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嘉靖所说的“贞”字就是指赵贞吉,徐阶却向嘉靖装傻,其实他是有目的的。嘉靖是个喜欢让人猜的主,一旦猜错或者不满意,背锅的肯定是大臣。毕竟内阁大臣这种重大人事调动,一旦出错,风险极高。徐阶向嘉靖确认,就是为了防止万一猜得不对或者嘉靖不满意赵贞吉,他是要背锅的。向嘉靖确认一下,可以降低风险。所以嘉靖说徐阶聪明。

第三,徐阶明知故问,也是在向嘉靖表明态度:我懂你,但是我以严嵩为戒。一方面,刚刚倒台的严嵩有“太聪明”的原因,严嵩时期,基本都能猜对嘉靖的心思,办事也可以。还是上面提到的问题,太有主见的大臣,有与皇帝分权的嫌疑。徐阶这时候示愚,就是向嘉靖表示我聪明,但是不会像严嵩一样擅做主张,我徐阶唯皇上是从。另一方面,嘉靖说徐阶聪明,也是在警示徐阶,聪明可以,但是别聪明过头。严嵩那么懂我,相处二十年的感情都可以被拿下,你好自为之。

结语

嘉靖帝可能是古代皇帝中最聪明、最精通帝王术的一个,嘉靖朝是明朝最为精彩的一朝。大明王朝里嘉靖让内阁把贞字补上,徐阶问是不是赵贞吉,仅仅从嘉靖帝说徐阶聪明和严嵩不会问可以品味出很多东西,当然不止这么多,还可以品味出其他更多东西。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嘉靖要的是权力的平衡和江山永固,徐阶等大臣要的是安全、位置和荣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