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谋

战争中有哪些奇特的计谋?计谋最强的是谁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7 20:07:02 浏览8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战争中有哪些奇特的计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奇特的计谋,恐怕就是陈明仁在四平撒豆对付林彪了。

四平这个地方,在东北内战中连续打了四次。

在四平四次作战中,国共双方累计投入兵力达94万余人次,总计作战时间长达63天。

夏季攻势三战四平的时候,战役已经对国军极为不利。

当时守军将领陈明仁麾下只有71军2个师的残部,54师1个团是正规部队。

然而,71军在之前战斗中伤亡很大,部队残缺不全,战斗力大减。

另外,陈明仁还有辽北2个保安团及3个铁警大队。这些部队都是非正规军,战斗力虚弱,理论上不能打硬仗,一打就跨。

就算上非正规军,陈明仁一共只有2万多人。

战前,又有一些被林彪打散的各路残兵败将,已经躲避解放军大军的地方民兵自卫队,纷纷溃逃到四平。

这样,国军守军一共才3.4万人,其中主力最多一半。

这些部队大部分装备都很低劣,地方保安团尚且有几挺轻机枪,自卫队连机枪都没见过。

相反,当时林彪对四平志在必得。

此次,林彪围攻四平的部队有5个纵队10多万,同时还有上百门大炮。

无论兵力,武器装备,林彪都强于陈明仁三倍以上。

陈明仁当时急红了眼,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发挥抗战时候的本事,修建防御工事。

四平本来就是战略要地,有着不少现成的防御工事。

城墙一丈多高,护城河五米之宽,城墙下有钢板式碉堡群,护城河里布有梅花桩、绊马索、地雷、铁丝网等。

陈明仁又下令修筑了很多碉堡,很多是暗堡,里面不开枪,外面根本看不出。

同时,陈明仁又做好巷战的准备,城内修建大量防御工事,将民房打穿,墙壁开了枪眼,一街一巷都派兵固守。

开始解放军有些轻敌,毕竟敌人都是残兵败将,只有这点人,很容易对付。

结果,炮兵开始猛烈攻击,掩护解放军步兵冲击。

谁知道,炮兵数量是不少,也发射了很多炮弹,但效果很差。

当时解放军炮兵组建时间不长,训练水平低,实战经验太少。炮兵对准一个碉堡稀里哗啦打了半天,没有一发炮弹打中。

甚至,打不中敌人,有的炮弹还打中了准备攻击的自己人。

一些解放军军官被打急了,破口大骂:妈的,炮兵里面肯定有特务。不然为什么不打反动派,光打老子!

这样一来,炮兵的作用不明显,步兵就倒霉了。

二战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缺乏炮兵火力掩护,步兵攻打坚固城镇往往会伤亡惨重。

就比如苏军占绝对优势的柏林战役,最终苏联人也死伤了30多万,非常惨重。

此次也是一样。

敌人拼死防御。

很多保安团、自卫军如果打野战,一个团都打不过解放军一个营。但现在既然是在碉堡、战壕里面向外放枪,就都还能打一打。

结果双方就是苦战,解放军进展缓慢,伤亡还大。

1947年6月21日,解放军西满纵队突破国军外围防线,从天桥北侧杀向康德火磨方向。

冲锋期间,解放军战士眼见就要攻到碉堡群下,突然纷纷摔倒。

国军趁机扫射,解放军官兵死伤惨重,被迫撤退。

由此,连续攻打了几次,就是上不去,每次到这里就走不了路,稍有不慎就摔倒,暴露在敌人火网下。

后来解放军发现,这里地下都被撒了黄豆。

原来,东北盛产大豆,籽粒饱满。

陈明仁见碉堡难以挡住解放军攻击,灵机一动就命令将数百公斤的黄豆都撒在大路上。

解放军战士在高速运动中踩中黄豆,立即就会失去平衡摔倒,攻击就这样一次次失败了。

四平攻坚战,历时15天,我军付出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仅歼1.7万余人,未能攻克四平城。

不过,夏季攻势中,国军损失惨重,东北局势由此不可扭转。

在第四次四平战役,国军惨败,四平被解放军占领。

计谋最强的是谁

计谋是智慧的化身,在中国智慧与计谋化一身的第一人,就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毛主席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集一身的伟大人物。

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毛主席的智谋在于他站在更高的境界和高度上去看问题,因此他能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他能推演出无数步之外的可能性,总是让别人感到出乎意料,不合时宜,甚至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毛主席的游击战、运动战、人民战争的思想以弱胜强的战略决策,让敌人头疼,顾头顾不上尾,又没有好的办法,结果我们的队伍很快就壮大起来了,这个都是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毛主席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伟大战略家。

历史上有哪些令人拍手称好的计谋

说到令人拍手称号的计谋,绝对少不了红军长征时期的四渡赤水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也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西方评论家称赞四渡赤水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就连毛泽东也多次谈到,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战役背景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受“左倾”教条主义影响,中央红军采取了错误的战略计划,导致人数锐减。危急关头,1935年1月7日,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由毛泽东辅助周恩来指挥军事,后期改为由毛泽东负责指挥军事。

与此同时,国民党方面,蒋介石调集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战役过程

一渡赤水河,迫使国民党军汇聚川南,造成黔北空虚;

二渡赤水河,红军向黔北猛杀回马枪,突破桐梓、攻克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蒋介石亲赴重庆,指挥部队实行南北夹击,企图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狭小地区。

三渡赤水河,将国民党重兵再次引入川南,红军虚晃一枪,国军主力被忽悠到黔西北;

四渡赤水河,南下突破乌江,直逼贵阳,吓得身在贵阳的蒋介石急调云南部队火速东进“救驾”。红军却绕过贵阳,以秘密神速的动作向西直插云南。云南军阀大惊失色,一面向蒋介石紧急求救,一面命令云南北部军队南下增援,从而导致金沙江防线空虚。中央红军直驱金沙江,从容渡江北上,将国民党军40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彻底摆脱被动局面。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说到历史上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当然没有能比得上空城计的了。

我们知道历史上诸葛亮使用过空城计,可是,诸葛亮那是在小说中用的。在现实当中,根本不存在的。

现实当中,真正的用过空城计的人是毛泽东。

下面我们就说一下,看看当年毛泽东是如何用的空城计。

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正是在革命圣地延安。国民党将领胡宗南一直都是对这里虎视眈眈。

可以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胡宗南就收到蒋介石的命令,让他带领大部队开始要秘密进军延安了。

在他们看来这样只要偷袭了延安,他们就可以给中共造成巨大的打击。

本来胡宗南以为自己偷袭延安这件事,他做的保密工作是十分的到位的。在他看来,打延安的中共党员一个措手不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他并不知道在他还没发兵之前,毛泽东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当毛泽东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他就开始妥善安排一切事情了。他要摆一个空城给胡宗南,让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失落。

在这期间,毛泽东一直监视着胡宗南的动态,了解他们的行军速度。另外,延安城里的所有重要物资和人员,也都安全的撤离了。

最后到了胡宗南的大军,快要到延安城的时候,毛泽东才在最后一波人员当中撤离。

胡宗南满怀期待而来,但是,来到了之后,他才察觉到有点不对劲。为何没有遇到强有力的阻击呢?

这还不算,很快他们就进入到了延安城。

到了延安城胡宗南才得知,自己竟然是得到了一个空城。

他到了毛泽东住的地方查看了一番,据说当时毛泽东故意给他留下一个杯子,这个杯子上还存有余温。

这说明毛泽东等人,刚刚走了不久。

也就是说,他的一举一动,等于都是被人家所知晓的。

另外,毛泽东还给胡宗南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胡宗南占领延安其势如骑虎,上也上上不去,下也下不来。只能把几十万大军空空的消耗在延安这个空城之上。

后来果然如毛泽东所料,胡宗南这一支部队是国民党中最没有用的一支,因为东北战场上的战役打响,他们参与不来,淮海战役打响他们参与不了......。

这就是他们占领延安空城所付出的代价,关键是最后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被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牵着鼻子走了几个月,并且被彭德怀所打败。、

所以,毛泽东在延安城用的这个空城计,就是最令人拍案叫绝的一个计策。他不费一兵一卒,就让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空空的消耗在了延安这个空城之内。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历史窗外,木桥观点,感谢阅读,欢迎关注—窗外木桥

历史上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当属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与围剿的国民党军队斗智斗勇,最后成功摆脱蒋介石集团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1月19日至5月9日,地理位置在贵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区,

红军参战兵力为:红一方面军共计3万人。

国民党军参战兵力为: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共计40万人。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为1:14,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实属红军自创建以来面临的最大一次危机。

自长征以来,红军经历了大小数十战,部队减员严重,装备缺少,给养不足。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

一渡赤水,中央红军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

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

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

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中央红军不但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成为我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1960年,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访问中国时,对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赞不绝口,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

在这次作战中,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

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