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孔明就是诸葛亮吗
- 诸葛亮的字为何叫孔明呢
- 诸葛亮为何要起名为孔明
- 诸葛亮和刘伯温相比,刘伯温差距在哪诸葛亮为什么能成智慧代表
-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孔明灯,那外国古代有跟孔明灯同样原理的灯吗
- 宋江作为孔明、孔亮的师父,武力值究竟有多高
- 如何理解《大元大一统志》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 正月十五为什么放孔明灯有什么意义
孔明就是诸葛亮吗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因为羡慕一位叫“孔明先生”,于是取字为“孔明”。这和清朝林则徐名字的来历很相似,林则徐出生时,父亲林宾日非常敬佩的清廉官员——福建巡抚徐嗣正巧路过林家,林宾日大喜,认为是吉兆,于是给儿子取名“则徐”。
诸葛亮年少的时候,十分景仰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孔明先生”,这位“孔明先生”叫胡昭,字孔明,颍川人,三国时期著名隐士。胡昭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擅长书法,尤其精通隶书,和书法大师钟繇齐名,书法界有“钟氏小巧,胡氏豪放”的说法。
胡昭在冀州躲避战乱的时候,袁绍很想得到这位世外高人的辅佐,就任命他为官员,但胡昭不愿做官,婉言谢绝后,回乡隐居,胡昭实在是高,他仿佛预知到了袁绍之败。
曹操当了丞相,也想请胡昭出山,多次以礼征召。可是胡昭到达京城,自称是一介乡野书生,对治军理政一窍不通,坚持要归隐。曹操无奈,也不勉强,尊重他的选择,放他回乡。
三国群雄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找到胡昭求学,后经证明,年轻人学到的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大智慧。这个比胡昭小十八岁的年轻人就是司马懿,后来牢牢掌控了曹魏的政局。
胡昭隐居陆浑山,自耕自种,自给自足,闲来研读经籍为乐。魏国齐王曹芳正始年间,骠骑将军赵俨、尚书黄休等多人,向朝廷举荐胡昭。
司马懿也非常想得到老师的帮助,就派人请胡昭入朝为官,胡昭仍然不肯出山,司马懿也没有为难老师。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曹魏朝廷再次派人征召,胡昭已经仙逝了,享年八十九岁。
诸葛亮的字为何叫孔明呢
为何诸葛亮字孔明?在古代的姓名里,包含字号的。姓氏是祖宗流传下来的,通常出生时就固定了,名父母取得,用来区分他人,也代表父母的美好祝愿,而字在古代是男子成年之后才有的,通常是为了让别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包含两个,一个通常是备份,一个是名相呼应。但也不一定按照这个规则来。男子在成年后自己或其请他人给自己取名字。但取字义式也没有那么慎重。字一般有三种依据,与名同义反复,或者关联推想或者是反义相对。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参考五行金木水火土来命字。字是名的别称,注释和呻吟。古代通常有身份文化地位的人才有字,普通老百姓不一定有字号,到了现在我们说的名字就是姓名就是姓氏和名,字号都省略了。
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后来释义,一说孔是类比词有很,接近的意思,明是亮的表字,也有同洞悉,明见的意思。但也有人说,孔是洞,小的意思,表示诸葛亮的字有自谦的意味。孔是有无辈分之义就不得而知了。在古代,直呼姓名是不礼貌的,平辈中人为表示尊重通常都用字来称呼他人,而公共场合也是。
命字与命名方式基本相同,要求意义优美,含义深远。还有因为是长辈所取,所以在尊老方面十分明显。
诸葛亮为何要起名为孔明
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名与字有关联性。
姓氏的历史最为久远。按史料记载,“诸葛”是诸葛亮家乡的多个外迁来的“葛”姓家族的统称。所以严格地说,诸葛亮应该姓“葛”。
名分乳名和正名。一般人一出世,就有乳名了。二狗子之类属于乳名,乳名如果低贱,往往寓意好养活。“亮”是诸葛亮在家族内部的称呼,诸葛亮自称也为“亮”,这是他的大名或者正式的名。兄弟几个,必须各有其名,总得便于区分吧。
字是诸葛亮走向社会时,外人对他的称呼。一般来说,男子20岁举行加冠成人礼时取字。“孔明”就是诸葛亮的字。
“字”与“名”往往有关联。比如,孔明与亮是近似的意思。后人也是一样,比如“泽东”与“润之”,即是如此 。
不过,名与字的关联性,不仅仅只有相似,还有相反等等情形,在这儿就不展开讲了。
诸葛亮和刘伯温相比,刘伯温差距在哪诸葛亮为什么能成智慧代表
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智多星,谋士,但时代背景的不用,所造就的人物形象的不同,如果诸葛亮保明,而刘伯温保蜀那结果就显现出了刘伯温和诸葛亮的差距了。他们的差距有以下几点。
一,诸葛亮是受命于败军之时,奉命于危难之间,刘备在几大军事强团的夹缝中苦苦挣扎,而刘保的朱就不同,他的空间大,而朱的势力也强于刘,这叫天时,刘的天时就赶不上朱。
二,刘备被逼在小小的四川境内,发挥困难,而朱元璋就好的太多了这是地理不如人。
三,刘备的起步晚,而一直受制于几大集团的排剂,兵源稀缺,而朱元璋的起步就接管了大兵团,并统兵多年根基牢固,这人和刘备也没占上。
诸葛亮能把一个面临灭亡的刘备能保的坐上江山实在是刘伯温不能比的,刘伯温出山时朱元璋已有大片的根据地了。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忠心于后主刘禅,从无二心,可以说鞫躬尽粹,死而后已了吧?不是刘伯温能比的
诸葛亮文能沉国,武能统军,吃苦耐劳是千古名相不能比的。
1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孔明灯,那外国古代有跟孔明灯同样原理的灯吗
谢谢邀请!
我是松头土豆,我来聊一聊这一段历史,若感兴趣,请点击关注,不胜感激。
第一章 小小孔明灯 内有大智慧
元宵佳节,天空中飘过一片灯,那是人们祈福放的孔明灯,小小的一盏孔明灯,装满人们的祝福与愿望,热气鼓鼓的飘向天空,最终的归宿在何方,那就不为人知了,如同人生一样,世事无常,未来的路在何方,谁又能说的清楚。
我就是一盏小小的孔明灯,人们有时候也叫我天灯或者文灯,也许那是我的乳名吧,我自己也不太清楚。我从古代来到现在,已经活了几千岁了,见识了繁荣盛世,也经历了衰败景象,现在依然受人们欢迎,我还是倍感欣慰。
我的名字叫做孔明灯,名曰“孔明”,估计和诸葛孔明还是有些关系的,相传是由诸葛孔明发明的,当时诸葛孔明发明的我是用来传递情报用的,有时也用于超度将士们的亡灵,不是用于祈福的。在宋代时期,被文武百官们用来庆祝重大节日,增添节日气氛,一直沿用到现在,人们便将我当做祈福,互报平安的工具。
那说到我到底是怎么飘到天空的,那就是一项物理知识了,对于现在物理发达的世界来说,那就是很简单了,简单的解释就是燃料燃烧使周围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减小上升,从而排出孔明灯中原有空气,使自身重力变小,空气对它的浮力把它托了起来。
第二章 小小孔明灯 还有小兄弟
我虽然是一盏小小的等,可是我还是有小兄弟的,虽然称作小兄弟,可是他的个头可比我大多了,他能够带着人们飞上蓝天,估计你们也已经想到了,他就是热气球。他虽然个头比我大,可是我们飞上天空的原理是相同的,都需要燃料燃烧才能够飞起来,还是很同源的。
早在十八世纪,法国造纸商孟格菲兄弟受碎纸屑在火炉中不断升起的启发,在欧洲发明了热气球,他们用纸袋把热气聚集起来做实验,使纸袋能够随着气流不断上升,这也就是我兄弟的雏形。
一七八三年六月四日,孟格菲兄弟在里昂安诺内广场进行公开表演,一个圆周为一百一十英尺的模拟热气球升起,共计飞行了一点五英里。
同年九月十九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前,孟格菲兄弟又为国王、王后、宫庭大臣和十三万巴黎市民进行了热气球升空表演。
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下午,孟格菲兄弟又在巴黎穆埃特堡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热气球载人空中飞行,大约飞行了25分钟,飞越半个巴黎之后降落在意大利广场附近。
这就是孔明灯的兄弟热气球的历史。
我是松头土豆,为您解读历史事件,呈现历史故事。
这些只是个人的一些愚见,若有正解,请关注留言,谢谢!
宋江作为孔明、孔亮的师父,武力值究竟有多高
咱们读《水浒》的时候,总会有这么一个错觉,那就是宋江这个人,武功很拉胯,基本属于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书生那种,要不是整天有着一帮兄弟簇拥着、给罩着,谁都能上去踩他一脚。
然而,当我们仔细翻阅书中对宋江的描述之时,却不难发现,刚开始宋江亮相的时候,书中对他的介绍,可不是如此描述的。
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
对于宋江的武艺如何,书中虽然没有说明,但在宋江新纳了阎婆惜不久,渐渐因为整天忙于练习枪棒,冷淡了阎婆惜。
从熟能生巧,就能推测出,宋江的武艺,应该不会太差。
原来宋江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枪棒,於女色上不十分要紧。
在后面宋江向武松介绍孔明、孔亮两兄弟之时,曾如此介绍道:
“因他两个好习枪棒,却是我点拨他些个,以此叫我做师父。”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看,能当别人师傅,在枪棒方面,给别人指点一二,其本身武艺,应该也不会太差。
那么宋江的武功到底怎么样呢?通篇《水浒传》之中,其实施老爷子,差一点儿就给咱们将谜底捅破了,不过,也就差那么一丁点儿。
在揭阳镇时,宋江赏了一个使枪棒的教师,然而却遭到了当地一霸的穆春无情的辱骂。
当时的宋江确实表现有几分豪情,放开架子跟对方对骂,惹得穆春大怒,随后,双方准备单挑。
穆春先出拳,宋江灵巧一闪身,轻松躲过,从这个动作看来,宋江的武功其实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那大汉提起双拳,劈脸打来。宋江躲个过。大汉又赶入一步来,宋江却待要和他放对,只见那个使棒的教头,从人背后赶将来,一只手揪这那大汉头巾,一只手提住腰胯,望那大汉肋骨上只一兜,踉跄一交,颠翻在地。
眼看宋江就要出手,被别人给截胡了,没有出手的机会,而且这也是宋江最后一次,表现很刚的亮相。
后面的表现,让人乍一看,都有些怀疑,施老爷子是不是患了健忘症,写着写着,忘记自己笔下的宋江,其实曾经是有武功的了。
因为在后面的《水浒传》中,宋江的武功,仿佛突然消失了一般。
浔阳江头,宋江和公差们误上了“船火儿”张横的贼船,行到江心,张横让宋江和两个公人选择是吃“板刀面”还是“馄饨”时。
宋江根本不像是会功夫的主儿,不断乞饶。
宋江又求告道:“我们都把包里内金银财帛衣服等项,尽数与你。只饶了我三人性!”
这一通怂的一匹的描写,都让人差点儿忘了,眼前这位黑三郎,可是一位惯使枪棒,堪为武师的行家子。
在随后的文章桥段中,宋江披挂整齐,要打祝家庄,结果被扈三娘一路狂追,差点被人追上逮住了。
这一顿丢人的操作,让宋江没啥武功的概念,自此深入人心。
那么施老爷子为啥会塑造出这么一个矛盾的人物呢?
后人曾做过这么一系列的比较,看完,咱们也就明白了,人家施老爷子,文章写得非但不矛盾,反而还挺现实。
宋江的武功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呢?更妥帖地说,应该归属到武术爱好者的范畴之内。
古代武功,讲究的是一个力气,宋江面黑身矮,身材短小这一个劣势就让他学功夫的道路,很艰涩。
虽说笨鸟先飞,宋江白天练枪,夜里练棒,但练和练得好,毕竟还是两码事,就像咱们现在很多学渣们,家长嫌他学习不好揍他,可人家哭着跟你说,我真的学了,就是学不会呀!
因此,宋江经常喜欢舞枪弄棒,和他的功夫很厉害,应该是两码事。
接下里,咱们看宋江认下孔明、孔亮这两位当徒弟,都说名师出高徒,那么孔明孔亮两位的本事怎么样呢?
一个在武松手下,过不了三两招,就被打翻,另一个在呼延灼猛攻之下,二十招后束手就擒。
这样看来,宋江的武力值下限,应该是可以跟呼延灼过上二三十招的,武力值在梁山上,还不算太渣。
那么为何宋江后面会出现一会儿猛,一会儿怂的表现呢?
这其实也是很现实的,毕竟见谁打谁,还能打得赢得武松,只有一个。
当宋江面对赤手空拳的地头蛇——穆春之时,两个人都是赤手空拳,能跟呼延灼走上几十回合的宋江,自然不惧穆春这个愣头青。
而到了江中,张横手拿大板刀,兼之他这块业务一直做得很熟稔,各种流程都很流畅,赤手空拳的宋江自然是料定不敌。
因此,随后,他表现出怂的姿态,也是很正常的,毕竟会武功和不怕死,这两个概念并不是绝对挂钩的呀。
综合上面看来,施老爷子在描述宋江武力值飘摇不定的时候,确实是根据现场环境、以及双方彼此的情况进行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描写各个时期的宋江,非但并不矛盾,反而细致入微。
如何理解《大元大一统志》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先提出我的观点,《大元大一统志》关于“躬耕地”的记载是卧龙岗篡改史料伪造躬耕地的铁证。
对《大元大一统志》关于躬耕地的记载,必须结合史料全面分析。
首先,在《大元大一统志》之前没有任何史料提到“卧龙岗是躬耕地”,甚至没有任何史料提到南阳有“卧龙岗”。
《大元大一统志》以前所有史料公认的躬耕地是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
南北朝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呤。注《汉晋春秋》云: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是最早关于诸葛亮 “躬耕于南阳”的具体地点是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的记载,也是正史中唯一的记载。
- 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记载:“蜀诸葛亮居隆中躬耕,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北宋释契嵩《镡津集》记载:“孔明始躬耕于隆中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有许者。”
- 南宋郑樵《通志》记载:“元卒,亮逐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记载:”
- 南宋黄震撰《古今纪要》记载:“诸葛武侯躬耕隆中,自比管乐。”
- 南宋陈亮《龙川集》记载:“孔明之游学也,颍川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往往务精熟孔明独观其大略,及耕隆中而庞德公在焉。”
同时在《大元大一统志》以前所有史料也都记载刘备三顾地也是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
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
- 南北朝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图副》记载:“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也表明刘备三顾处在汉江南岸。
- 唐李善等注《文选》记载:“汉晋春秋曰: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荆州图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记载:“又曰襄阳西北十余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襄沔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于隆中诸葛故宅立碑表庐,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 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记载:“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
- 北宋叶廷珪《海録碎事》记载:“学业堂,在襄阳县,诸葛孔明之地,亮家在南阳之邓乡,曰隆中先主三顾于此。”
- 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记载:“隆中:郡国志,县西七里——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三顾门: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 南宋朱熹《通鉴纲目》记载:“刘备见诸葛亮于隆中,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毎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 南宋罗璧《识遗》记载:“诸葛孔明用蜀,只隆中初见刘备数语。”
- 金朝李俊民撰《庄靖集》记载:“三顾门,世传襄阳水西门为三顾门。先主自此三往见武侯。”
从上可知,在元代以前所有史料都公认诸葛亮“躬耕南阳”的具体地点是南阳的邓县隆中(后来划归襄阳)。所有史料同时也都记载刘备三顾地也是汉江南岸的南阳邓县隆中。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大元大一统志》的记载。
《大元大一统志》为了把正史《三国志》中的躬耕于南阳“邓县隆中”的记载改造成躬耕于“宛城卧龙岗”,在这里公然篡改史料做为证据!
“卧龙冈,在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又荆州记云:南阳县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孔明尝登此山作梁甫呤......”
这里《大元大一统志》把荆州记里的独乐山搬到南阳县西七里,那么真实的荆州记是怎么记载的?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记载:“邓城西七里有作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为梁甫吟。”
- 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记载“独乐山,盛弘之荆州记云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
- 宋代郭知达注《九家集注杜诗》记载:“盛弘之荆州记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
- 宋王洙注《分门集注杜工部诗》记载“盛弘之荆州记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甫吟。”
元代以前史料都记载的是“邓城西”,而《大元大一统志》却改成“南阳县西”。而实际上不论是元代以前还是元代以后,除了《大元大一统志》以外没有任何史料再说独乐山在“南阳县西七里”,甚至南阳历代地方志也没有说过!在这里《大元大一统志》是不是在篡改史料?
邓城在那里呢?
《晋书》记载:“襄阳郡魏置,统县八,户二万二千七百。宜城、中庐、临沮、邔、襄阳、山都、邓城、鄾。”
- 《旧唐书》记载:“邓城,汉邓县,属南阳郡,古樊城也。”
原来邓城就是古樊城一带呀。而《大元大一统志》把古樊城一带的邓城篡改到了200多里以外的南阳县!把襄阳邓城的古迹搬到200多里外的南阳县卧龙岗,这就是躬耕之争的根源啊!
再来看看《大元大一统志》中关于隆中的记载。
元代《大元大一统志》记载:“隆中,汉晋春秋云: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葛井,在襄阳路,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三顾门,在襄阳路,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大元大一统志》明确记载:刘备三顾草庐所经过的“三顾门”在襄阳路。一方面说三顾地在襄阳隆中,但另一方面又说宛城卧龙岗是躬耕地,但没提卧龙岗与三顾有关,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打脸!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大元大一统志》说“卧龙岗是躬耕地”不但与正史记载不符,与前代记载不符,而且是赤裸裸的篡改史料,把荆州记中“(襄阳)邓城西七里”篡改为“南阳县西七里。”这种通过篡改史料证明的躬耕地能是真躬耕地吗?
所以,《大元大一统志》中记载的“卧龙岗是躬耕地”不但不能证明卧龙岗,反而是卧龙岗篡改史料伪造躬耕的铁证,也充分证明所谓“躬耕之争”的起源就来自《大元大一统志》的这次篡改!
正月十五为什么放孔明灯有什么意义
让孔明灯带走我们的烦恼。悲伤。给予你们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