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诸葛亮隆中对到底是不是对的
- 刘备真是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吗
- 诸葛亮匡扶汉室的宏图战略《隆中对》,为何最终无法实现
- 《草庐对》是如何被篡改为《隆中对》
- 刘备与孔明在隆中的对答到底是叫“隆中对”还是“草庐对”
- 隆中对为何没有实现
- 如何看待诸葛亮的隆中对
- 《三国演义》中的“隆中对”是什么意思
- 有的史学家研究《隆中对》认为是庞统出的诸葛亮借用北伐违反《隆中对》吗
- 诸葛亮的《隆中对》最核心的知识点是什么
诸葛亮隆中对到底是不是对的
谢谢提问。我以为隆中对无可厚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刘备指出的是一条联系当时社会情况的十分正确的路线,作为战略主张,他是合情合理的。其中对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的实力估计没错,对后汉的处境、其他军阀的分析完全正确。刘备应该咋办?先取荆州,再夺益州,以后“派一猛将以出宛洛,将军则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这也是对的。联吴抗曹,更是精到之举。诚然,东汉早些时候也有人提出过“三分天下”的主张,鲁肃还在《榻上对》中提出过“三分天下”,但那个“三分天下”的具体内容和路线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是截然不同的,他们那种“天下三分”的可行性比起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的差距太远。至于《隆中对》的路线最终没有实现,那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致,我们不能以此否定《隆中对》的正确性。毛主席不赞成《隆中对》分兵北伐,那是他的看法。实际上,关羽北伐时,益州的刘备根本没有出动,成了荆州一支人马孤军作战,外加一个孙权出昏招,这不是《隆中对》的错,是执行《隆中对》的战略设想不坚决,不彻底,不完善所致。
刘备真是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吗
谢邀: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了取天下的三步曲,即:先取荆州为根本,再取益州为羽翼,笫三步,从益荆两路出击图中原,是刘备霸业的唯一选择,也是最佳选择,对于刘备来说是如魚得水,从死胡洞看到霸业道的光辉。由此在诸葛亮的安排下,战赤壁,巧取荆州,由此取得了创业根本。之后,由于刘备有取天下光复汉室的意图,也是《隆中对》的预定之策,所以取荆州之后,诸葛亮接着就制定了东连孙吴,北拒曹魏的方略,而且为取西川,守荆州广逻人才。如庞统、张松、马氏兄弟等等。待庞统定职之后,刘备开始取西川。关羽、诸葛亮留守荆州。无奈天不遂人意,庞统征战被陷,身死落凤坡,英年早失不说,刘备失去了一边脑智,且西征未果。后诸葛亮不得不移帅西从,才定益州。这时东吳索讨荊州又攥紧,而关羽又刚愎自用,加上大意,少彻察,结果让东吴乘隙夺了荆州,关羽战死,隆中对战略宣告流产。至此,刘备不是考虑的更改战略,而是为关羽报仇,当然也不乏讲狠,重夺荆州,再复隆中对战略之意。而诸葛亮需留守成都,伐吴而不能任用。刘备因气愤又不听诸葛亮和其它臣下之言,非要伐吴,结果落得兵败,至白帝拒守,忧愤而死。从这个角度看,说刘备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就不无道理了。题指问题便无异议。
诸葛亮匡扶汉室的宏图战略《隆中对》,为何最终无法实现
人算不如天算,三国时期,汉室颓废,十常侍作乱、外戚专权,已经病入膏肓,纵使刘备有冲天之志,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然,天公不作美,刘备含恨离世,诸葛亮殒命五丈原,终是,三家归晋。
诸葛亮匡扶汉室的宏图战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汉室颓废灭亡是必然!诸葛亮生不逢时,只有无奈面对现实,虽是,鞠躬尽瘁,也只能是抱憾终生,呜呼哀哉!死而后已!
《草庐对》是如何被篡改为《隆中对》
“襄阳说”的专家好意思说“学术”吗?为了隆中属于南阳,绞尽脑汁,费尽心机。战国时期,秦王灭楚,在汉水以南设南郡,泥嘴属中庐县,万山属襄阳县,但襄阳专家非要擅自把这个夹缝以南的小山村(无名)留给六年以后设立的南阳郡。西汉时期,“襄阳有阿头山(陵之大者曰阿)”,但襄阳专家不承认襄阳最高的(隆中)山为阿头山,偏偏指万山东边一个三层楼的小山包为阿头山,让人贻笑,其心机路人皆知啊。东汉时期,尽管众多史书(包括习凿齿)均明确指出“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习凿齿语),但视而不见,睁着眼说这一段汉水“犬牙交错”(能把这么明确的记载说成犬牙交错也算本事),还拿与南郡八竿子也打不着的武当位于汉水以南(在这里专家东西南北也分不清了)来证明隆中属于南阳郡。等建安十三年曹魏设立襄阳郡,汉水北岸的樊城一带设立鄾县、邓城县了,隆中还是不能属于襄阳,一定要属于南阳。而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的时候,明确指出“今天下三分”,但二十年前设立的襄阳郡还是不能承认,说诸葛亮“坚持大汉的行政区划”,真是奇怪,大汉这个时候消亡了吗?襄阳郡不是大汉的行政区划,难道是西晋的行政区划?到了东晋,邓县划归义阳郡管辖,与隆中隔着樊城、安养二县,但还是不行,隆中还是要归南阳郡邓县。而宛县改名南阳以后,唐代刘禹锡的“南阳诸葛庐”仍不能是南阳,那是汉代的南阳之邓县隆中。他们用自己弱智的脑袋代替唐代大文豪的脑袋,真让人无语。而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说的“襄阳之隆中”也不对,说这是宋代的行政区划,司马光用宋代的行政区划去写汉代历史,脑子没毛病吧?总之,在隆中归属这个问题上,襄阳专家是尽了心的,不管什么时候,隆中必须属于南阳,甚至不惜大放厥词,有“许多人不懂装懂,不知道三国时期襄阳是属于南阳的”“南阳在襄樊一带”这样令人笑掉大牙的“惊世骇人的高论”,我等也是服了,为了一个隆中,什么没有底线的论调都有,这样的专家配谈“国学文化”吗?
刘备与孔明在隆中的对答到底是叫“隆中对”还是“草庐对”
叫《草庐对》更确切。实际上最早为这篇文章命名就是《草庐对》!不过,某地的某些人为了附会那个本在南阳卧龙岗、后被号曰到襄阳的伪隆中,把篇名偷改成了《隆中对》。但是,作假做的不严密,为什么不改成《古隆中对》?弄的驴头对不上马嘴!不过叫《隆中对》也好,因为卧龙岗就是原汁原味的隆中。最早出自《尔雅》,其后好多历史地理著作对南阳隆中都有阐释和记载,只是后来被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号曰”到襄阳去罢了!襄阳人借此以讹传讹,以假乱真,认为捡了个天大的“漏”!殊不知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历史也不是橡皮泥,任由某些人捏巴。我们南阳人也不必纠结于《草庐对》或是《隆中对》,叫《隆中对》从根本上来说,还更符合南阳的实际。因为隆中就在南阳啊!他襄阳的是“古隆中”,各叫各的,井水不犯河水,这样多好!
隆中对为何没有实现
三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时代,虽然短短的几十年却将星如云,谋臣如雨。在这个时期,十八路诸侯互相征伐,最终只存活下来三个政权---魏蜀吴。提起蜀国的皇帝刘备,他的一生十分的波澜。早早的进入乱世,却一次次饱受失败,一直到诸葛亮出山,制定出隆中对战略,方才占据荆州,益州成为能够抗衡曹魏政权的存在。
但是,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一份征服天下的战略构思,以占荆州,多益州,兵出秦川,北定中原为目标。可刘备终其一生也就取得三分天下的格局,虽然势力突飞猛进,却从未踏足中原一步。这一点令人感到十分好奇,诸葛亮的隆中对到底是否完善,是不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错误,致使刘备丧失夺取天下的希望?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曾经提到,荆州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地方,号称鱼米之乡。并且荆州十分繁荣,尤其是南阳,江夏等地方更是人口众多。据统计,整个荆州的人口多达近百万,占据了当时整个天下十分之一的人口,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于是诸葛亮建议刘备先夺取荆州作为根据地,巩固实力,进一步夺取益州。
益州和荆州紧密相连,称为“天府之国”,是一个休养生息,囤积粮草寻求发展的好地方。而且益州有天生的地理优势,道路崎岖易守难攻。只要能占据益州,便相当于等到了一块最为稳定的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只要等待天下发生大变,便可手提雄狮,兵出秦川,北定中原。这样便可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天下的构想。
其实按道理来说,诸葛亮的这种策略并没有缺陷,但是仔细解刨之后,却发觉其中有几处致命的缺陷,从而使得刘备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可能。大家都知道,年仅半百的刘备虽然在乱世混了很多年,但是一直没有一块稳定的地盘。并且手下的兵马很少,只有区区三千人,再加上刘琦统帅的一万荆州军。总共加起来,刘备可以调动的兵马都不足一万五。
可是荆州和益州有多大,大家也许无法想象,占地面积足足有天下的三分之一。尤其是荆州,本身就是四战之地,需要用兵的地方非常多。以刘备手中这点兵马,哪怕是防守荆州都略显不足,更别提镇守益州,夺取天下了。这时候刘备已经面临一个困境,要不只要荆州,勉强可以防守。要不军队一分为二,一部分驻守荆州,一部分驻守益州。
益州和荆州虽然相邻,但是山峦起伏,道路崎岖,非常不便于军队长行。这时候其实对于刘备来说,已经走进了一个深渊,虽然地盘很大却根本守不过来。他本身兵力便十分有限,在魏蜀吴三家之中排名倒数,要是再分兵,很容易被对手逐个击破。这一点也就造成了刘备无法夺取中原的最根本原因,兵力都不够防守,何谈夺取天下。
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还提到过,占据荆州和益州后,便可兵分两路,一路从荆州出兵,一路从益州出兵。这一策略虽然使刘备增添了几分夺取天下的机会,却也让刘备的处境更加危险。因为当时天下并不是只有两股势力,而是魏蜀吴三足鼎立。刘备想横跨荆州,益州本身阻碍就非常大,孙权不可能看着他逐渐做大,威胁到江东政权。
这一点在之后也得到了证实,刘备一拿下益州,孙权便排鲁肃前去索要荆州。而刘备想按照隆中对争夺天下,荆州肯定是必不可少。想让他归还荆州,可以说难上加难。可是这时候已经不是刘备想不想给的问题,而是东吴势在必得要拿回荆州。那么这时候便会形成另一种局势,刘备将面临两个强敌---曹魏和东吴。
这一局面,对于刘备来说极为不利。因为以蜀汉自身的势力来说,独占曹魏和东吴任意一方,都有获胜的机会。可是两家联合,刘备就必败无疑。所以说荆州虽然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但是根本不适合刘备。因为益州和荆州的地理环境特殊,根本无法遥相呼应。不管是荆州支援益州还是益州支援荆州,都的长途跋涉,耗时耗力。因此别看荆州富庶,却是一个鸡肋。
以上所述,便是隆中对最大的缺陷,占据荆州便是整个战略最大的败笔。不仅需要分兵驻守,而且防守难度倍增。毛主席曾经说过:兵力有限还要一分为二,怎么会不败呢?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决隆中对,刘备之所以能建立成为比肩曹魏和东吴的政权,隆中对占据了绝对性的功劳。说这么多不是为了抹黑诸葛亮,而是希望大家透过事实看本质,还原历史的真相!
如何看待诸葛亮的隆中对
隆中对不仅高屋建瓴,而且是当时刘备集团唯一具有执行可行性的战略方针,可以说是为当时的刘备量身打造。如果隆中对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刘皇叔有祖爷爷刘邦的格局和器量,关羽也没有轻敌冒进,刘备集团是有机会赢的,虽然很大程度上需要等招,等待曹魏集团的出错。
隆中对中占据荆益的战略没有错,虽然占领荆益并不能保证刘备集团得到天下。制定战略需要考虑形势与执行的可行性,当时以刘备的基本面来说,北边的曹操惹不起,也不大存在从曹操手里抢到地盘的可能性,诸侯基本都被曹操收拾完了,东边的孙家不好惹,不占荆益就没地可占了。
问题出在进攻的时机。隆中对中明明写的清清楚楚“外結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说好了是等到天下有变的(即曹魏内部出现问题),现在曹魏好好的,曹操还没死,虽然败走汉中,可总体实力依旧占很大优势,根本就没到战略进攻的时候好吗。还有自大赤壁之战后和孙权集团关系一直磕磕碰碰的,不稳住孙权就进攻曹魏这样的庞然大物,作死。等到夷陵之战后,基本上是注定失败的了。
由上可以看出,隆中对压根就是执行到一半,就完全变形了。当然隆中对有诸多问题,比如说刘备控制不了关羽,荆州和益州相距太远,两路进攻起不到互相配合的问题。孙权也不可能放弃荆州等等。但你不能说诸葛亮纸上谈兵,因为这是刘备当时唯一一个可行的选项。有些地方可能可以修改,比如尽可能結好孙权,把荆南四郡和一些没有战略价值的地方送给孙权,许诺攻入中原后把荆州整片地方送给孙权,或者索性荆州一路和孙权一方组成联军一起进攻。成大事者就要有过人之器量,刘备的器量和刘邦相比就远远不及。当然以上这些措施还是不能够保证孙权不反水。那就只能先把自家的地盘守好了,休养生息待机等变。先保证自己这边不出错,等待对方出错。比如说曹丕出个昏招率大军垮江进攻孙权那边两边,刘备这边就赶紧动员起来。一方面荆州拼命向孙权示好打气,送钱送粮甚至许诺战后割让荆州部分土地,就是要力挺孙权千万别和曹魏求和,另一方面在出汉中想办法把凉州吃下来,荆州方面攻入南阳想办法占领荆北,但要避免和曹魏战略决战,一点点和曹魏缩小差距。反正就是要和孙权配合尽量消耗曹魏,不给曹魏休养生息的时间。
即使局势按照最乐观的情况发展还是不能保证刘备集团一定能赢。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刘备政权先天不足,等曹操一统中原时这边刘皇叔还在新野县城打酱油呢。如果不是曹操优势太大了赤壁之战开始瞎打送了一大波 ,可能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前就要打出GG了。优势大的一边本钱多,容错率就高,容许犯战略错误。刘备这边犯不起呀,像关羽丢荆州夷陵之战那都是致命的战略,基本犯一次就不可能赢了。再到后面诸葛亮北伐,那就是以攻为守,说白了就是拖时间不肯GG,其实根本不可能赢。虽然看着声势浩大,但三国后期大型会战基本都是东吴那边打的,这边最多算骚扰经济外加延后敌人总共攻时间,起不到决定作用。
总结一下,像刘备这样的弱势方,根本不可能有必胜的战略,隆中对实现不了的其他战略更实现不了。而且可能如果没有隆中对,刘备集团早就被灭了,根本不可能有后来的拥益跨荆。
强势的一方胜利,是常态。刘备作为弱势方,往往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坚忍,等待出手的时机。这才是隆中对的要义。其他人都光顾着研究是占据荆州益州凉州啥的了,没细看诸葛亮隆中对给的前提条件
《三国演义》中的“隆中对”是什么意思
谢邀。
南阳卧龙岗古称隆山。
隆山有草庐,草庐有诸葛;《隆中对》故事就发生于此处。
《隆中对》(亦称《草庐对》或《草庐对策》),文章内容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讲述刘备到诸葛亮隐居地隆山草庐拜访,促膝对谈,研判时局,谋划“三分”。
诸葛亮在《黄陵庙记》中记述: “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讲的也是同一件事情。
宋末元初诗人、学者元好问在其史诗级作品《丰山怀古》中对三顾茅庐情节有更加精彩的刻画:“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川原郁佳气,自古南都雄。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时事有可论,生晚恨不逢。汉贼不两立,大义皎日同。吴人操等耳,忍与分河潼。夺操而与权,何以示至公。一民汉遗黎,尺地汉故封。守民及守土,天地与相终。”——落落奇策,天下三分,明主遇孤忠之臣,卧龙起隆山之中。
《隆中对》,刘备与诸葛亮的美丽邂逅,一千七百年前发生在南阳诸葛庐的知遇故事。
甫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我是「飄逸的歷史」,谢谢大家。
(注:1、丰山:南阳第一名山,“丰山霜钟”、清冷渊闻名于世。2、白水:指白河(古淯水)。3、川原:指古宛邑(今南阳盆地)。4、南都:指南阳市。东汉都洛阳,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宛城),故以宛城为陪都,世称“南都”、“帝乡”。)
有的史学家研究《隆中对》认为是庞统出的诸葛亮借用北伐违反《隆中对》吗
诸葛亮百无一用,《隆中对》不论理论与实践,都是失败的。
第一,曹刘孙三家,刘备兵力最弱,荆益分兵致使刘备更弱,取败之道;诸葛亮设想的两路北伐,是书生臆想,结局是首尾不顾,关羽人死地失。
第二,荆州为吴魏夹击,没有战略纵深,加上关羽刚愎自用,焉能不败!
第三,曹操平定北方后,南下与孙权必有一战。刘备应该隔岸观火,坐收渔利,同时进取汉中。得手后,上可取陇西以建立强大的骑兵军团,这是统一天下前提条件;下可得益州,以建立根据地。
第四,诸葛亮六出祁山,在绝无胜算的前提下,劳师袭远,穷兵黩武,耗尽蜀国民力民心,实为蜀国败亡的罪魁祸首。
第五,诸葛亮害刘封、李严、魏延、廖立(隆中对已经害了关羽),自领益州牧架空刘禅,已经篡国。
诸葛亮的《隆中对》最核心的知识点是什么
在20世纪80年代有专家给出了权液的论断说:是关羽破坏了诸葛亮“北拒曹操,南和孙权”的战略思想,和孙权闹僵了关系,以致两面受敌,兵败麦城,丢失荆州,致使诸葛亮隆中对中,分别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夺取中原的决策变成只从益州一路单向出兵,从而孤掌难鸣,大事难成!这个说法在学术界的较长时间里得到了认同。几年以后,又有了新的说法,说关羽在荆州时听说马超被降服,竟然写信给刘备要人川与马超比试武艺,诸葛亮为此则写了一封信给关羽,说关羽文武双全,马超等人与他不是一个层次的,因而关羽没有必要入川与马超比试武艺。关羽收到诸葛亮的信以后十分得意,让部下传阅此信,果然不再提要与马超比武了,因而刘备集团减少了一场内耗,但却助长了关羽的骄横气焰。因而大意失荆州,造成了刘备集团最大的战略失误。
这两个看法不无道理,又是专家之言,然而,我个人却不是很认同这种说法,因为上述说法是一个执行问题,并不是决策问题,至多不过是因为执行不力而导致了决策不能落实的问题这也就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包含了重大的决策错误,因为“隆中对”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里就暗含了今后刘备要建都于成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