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儿子病亡,留有一幼子,儿媳不愿抚养,奶奶有义务抚养小孙子吗
- 二婚女方带有一幼子,两年后女亡,幼子无亲,有权要求继父抚养吗
- 明太祖朱元璋幼子朱楠活了多少岁
- 放开二胎,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爱幼子吗
- 窦太后为什么喜刘武而不喜景帝一些父母为什么偏爱幼子,而不喜长子,那么偏心
- 蜂王还在,有少许卵,有封盖子,有粉有蜜,但没有幼子,正常吗
- 李世民幼子李明有后人吗
- 成吉思汗最倚重的幼子为什么甘愿赴死,拖雷若放手一搏,能改写元朝历史吗
儿子病亡,留有一幼子,儿媳不愿抚养,奶奶有义务抚养小孙子吗
儿媳抚养幼子是她的法定义务
丧偶不同于离婚。因为不管归谁抚养,不是父就是母,都是给予生命的人。《民法典》第二十六条"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父母对幼子有法定抚养义务。只不过离婚了,直接抚养只能归一方。不满2周岁的子女,归母亲直接抚养,对己满2周岁的子女抚养,由父母协商,协商不成,由法院判决,子女跟谁有利就判给谁抚养。己满8周岁的孩子,应当征求其愿跟谁,尊重其真实意愿。
我说丧偶不同于离婚,因为你的另一方不在了,把抚养幼子的责任推给奶奶是不合适的。儿子不在,儿媳还在,做为奶奶没有抚养孙子的法定义务。只有儿媳不在人世或者无力抚养的情况下,奶奶有负担能力才养孙子。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儿媳既没丧失劳动能力,又不缺生活来源,说不愿养她的幼子,从法定抚养义务上说不过去,从情理上讲也说不过去。无非嫌带着幼子再婚难,这是事实,再婚难,也不能把抚养幼子的责任,让年迈的婆婆来承担。
如果丧偶儿媳不离家,或将幼子放在婆婆家,白天上班让婆婆帮着带,那是两码事,是可以的。等孩子大一大,儿媳再婚也不迟。孩子是跟随妈妈,还是跟随奶奶,到时候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意愿。
二婚女方带有一幼子,两年后女亡,幼子无亲,有权要求继父抚养吗
谁有权要求继父抚养,谁就是合法抚养人。
继父抚养是爱心!继父不养千万别道德绑架。
明太祖朱元璋幼子朱楠活了多少岁
公元1394年,在朱元璋67岁那年,朱元璋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又有儿子了,要知道朱元璋的第25子是在公元1388年出生的,这一年距离1388年已有将近6年之久。朱元璋第26子的出生让朱元璋新欣喜非常,然高兴点额心情还未持续多久,一个月后,噩耗传到了朱元璋的耳边,皇二十六子夭折了。对此《明史》用了这么一段无感情的话来记述:皇子楠,太祖第二十六子。洪武二十六年生,逾月殇。
幼子的夭折我们无从得知朱元璋的心情,但可以从朱元璋的幼女身上管中窥豹。朱元璋的幼女比幼子还小一岁,公元1395年,朱元璋最小的幼女出生了。对于这个幼女,朱元璋临终前,为了她竟特批了一道遗诏。
我们都知道在明英宗未下旨废除殉葬制度之前,明朝有殉葬的规矩,其规则为凡被封为贵妃等高等名号的,生过儿子并且儿子被封潘的,可以不殉葬,娘家原有功勋的也可 “恩免“。其余的皆殉葬。按照这个标准,朱元璋幼女的母亲张美人是要被殉葬的,但只因朱元璋对幼女也即宝庆公主的喜爱,在遗诏中特批张美人不用陪葬。
对幼女都如此喜爱,想来对于自己晚年得子的幼子,朱元璋也会表现出特殊的关爱了,可惜天不遂人愿,幼子夭折了。
不过话说回来,幼子夭折了虽然对朱元璋来说是不幸,但对大明王朝来说也算是一种幸事,最起码大明王朝不用再无节制的供应一支王爷及其后代了。因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之祖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后代太优待,有兴趣的可以去搜寻一下或者私信,这里就不再阐述了。
放开二胎,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爱幼子吗
会啊,我就有个弟弟,我爸爸妈妈从小就偏心我弟弟。理由很充分:你弟弟比你小,你要让着他。
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弟弟比我小我就必须让着他,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爸爸妈妈偏爱弟弟,不爱我的烙印却深深的印在了心里。
因为爸爸妈妈的偏心,小时候我哭了不止一次,甚至有的时候想过自杀,死了算了,但最后都没有勇气去死。
有的时候还会想他们是我的爸爸妈妈吗?我的亲生父母在哪里?他们不是我的爸爸妈妈有多好,我亲生父母要是别人有多好。
可惜,他们就是我的亲生父母。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长大了,我情商低,不容易相信任何人,脾气也不好,我觉得这些都和我童年的经历有关系,就是没有被深爱和好好的照顾过。
但我又很任性,因为在我3岁前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那个时候父母和家里亲人都只围着我一个孩子转,所有的爱和关注,赞美都围绕着我,所以,我觉得我任性又自信和3岁前独自受宠有关系。
后来有了弟弟,待遇天差地别,又造成了我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这个父母一碗水没有端平有关系。
有人说,父母生了二胎,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其实也不是,只要有这个意识,差不多就行,不要像我父母那样太明显,就没问题。
我父母做的太明显,比如,给我弟弟买雪糕,让我看着,不给我吃一点,给我弟弟买新衣服,却没有我的份,小孩子看这些比大人还要在意,受得伤害比成人大。
还好我不是一个计较的人,长大了该孝顺孝顺,该对父母弟弟好,还是对他们好,但不知道父母心里会不会有时候有愧疚。
所以,生两个孩子的父母,记得一碗水端平,不要有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因为他们都是你的孩子啊。
窦太后为什么喜刘武而不喜景帝一些父母为什么偏爱幼子,而不喜长子,那么偏心
窦太后为什么喜欢刘武,而不喜欢汉景帝?窦太后就是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这是大汉朝初期的传奇人物,她本来是吕后的一个婢女,后来赏赐给了还是代王的汉文帝,没想到这两人相亲相爱了起来。他们一共生了三个孩子,第一个是女儿也就是后来的馆陶公主刘嫖,第二个便是后来的汉景帝,最后一个也是窦太后最喜欢的刘武了。那么窦太后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小儿子呢?难道天下父母都喜欢小儿子吗?江湖小晓生为您揭晓其中的秘密。
第一,汉景帝已经是皇帝了,不需要窦太后操心。
窦太后确实比较偏爱刘武,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是个王爷,而汉景帝本人已经是皇帝了,根本不需要窦太后操心。皇帝谁也管不着,可是王爷就不同了。窦太后自己是有私心的,他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能做皇帝,孙子不是自己生的,跟她自然没那么亲了。在帝王之家中,这是很正常的想法。她不是不喜欢汉景帝,而是汉景帝并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因为他本人有好多儿子,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就是其中一个。他自己当然也有私心,跟兄弟比起来,自然是儿子要亲密一些,而且自古以来传承都是这样,有儿子自然要传给儿子,哪有传给兄弟的道理呢?正是因为这件事,窦太后跟汉景帝才会闹得不愉快。
第二,刘武可不是个窝囊废,他是有真本事的王爷。
大家或许认为梁王刘武是个只懂得靠老妈的人,本人是个窝囊废。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一种想法,刘武本人文韬武略,一点也不比汉景帝差,甚至比汉景帝要强的多。当年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刘武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吴楚联军声势浩大,眼看着就要碾压梁国了,刘武带领军士死守梁国都城睢阳,为汉景帝赢得了充分的时间。正是因为这件事,所以梁王就更加受到窦太后的喜爱了,认为他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一位好皇帝。而刘武本人也是自信满满,他自认为自己比优柔寡断的哥哥要强得多,所以不断向窦太后暗示自己要等级为帝的想法,那作为老妈的窦太后自然不会轻易反对这件事了,毕竟都是自己的亲儿子。
第三,窦太后爱子心切,岁数大了希望小儿子留在身边。
西汉时期的诸侯王跟后来的王爷不同,满清时期的王爷全都要留在京城,基本上属于软禁状态了。而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只要给了封国就必须要老实地呆在自己的封国,没有皇帝的召见,绝对不能越雷池半步。这就造成了窦太后跟梁王分别的场景,窦太后当时还算年轻,所以没有强烈的感受,可是她岁数大了一些以后,忽然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急需小儿子的安慰。只有皇帝才能留在京城,汉景帝已经留在这里了,可是汉景帝百年之后,窦太后可就要孤独终老了,她不希望自己的晚年处于见不到儿子的状态,所以她才会留有私心地想要让小儿子做皇帝,完成自己的这个心愿。刘武常常要求汉景帝自己可以留在长安居住,却从来没有被汉景帝允许过,这也增加了窦太后的逆反心理。
第四,窦太后的三个孩子对汉朝的历史走向有重要影响。
不得不说,窦太后是一个有才能的女子,她所生养的三个孩子都不是简单人,每一个脑子都十分灵光:
- 比如说长女刘嫖,她是馆陶公主,为了自己的地位能够长久,所以她不断想要跟汉景帝结为亲家。她家里有个女儿陈阿娇,本来是想要嫁给太子刘荣的,可是刘荣他妈看不起馆陶公主,拒绝了这件事。刘嫖十分生气,转而就找到了刘彻的母亲王夫人,跟王夫人结为亲家。随后便策划了刘荣被废,刘彻上台成为太子的剧本。
- 而汉景帝就不要说了,平定七国之乱,延续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积攒了不少钱粮和实力。
- 刘武虽然没有登基做皇帝,但是他文韬武略样样都行,显然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七国之乱中帮助哥哥平定内乱,也是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切都少不了窦太后的功劳。
总结:窦太后虽有私心,却尊重汉景帝的选择。
在很多电视剧中,将窦太后刻画成了一个刻薄的女人,一心就想着让小儿子刘武登基为帝。其实这是很错误的一种说法,她的确提过这件事,也希望这件事能按照她的意思来办。可是当汉景帝表示拒绝以后,她再也没有提过这种事情。因为她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性,她明白必须要尊重汉景帝。这也是自己的儿子,而大汉的天下对她的小心思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所以她宁愿放弃自己的想法,也要尊重大儿子的想法。窦太后不是偏心,而是兼爱,如果你们觉得她岁数大了以后,没有孩子陪在身边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那应该就能体会她的感受了。
蜂王还在,有少许卵,有封盖子,有粉有蜜,但没有幼子,正常吗
作为一群蜂,蜂王还在,并且蜂群内还有糖粉,有少许卵,有封盖子脾,就是没有幼虫。对于这种蜂群,是蜂群极其危险的生存和生存的现象。它的下一步就是要面临着自己毁灭性的打击到来。为什么这样垦定的说法,因为这是严重恶劣循环造成的后果。作为一群健康的蜂群,无论何时都是封盖子,幼虫,和卵都是成正比的。
作为在我们养蜂界的一切养蜂杂志书刊上,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报导说法,但是没有实际经验的养蜂人,他是无法写出真正恶性循环的前后过程的。作为恶性循环的蜂群,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有养蜂经验的人指导过,是自摸养蜂造成的原因和后果。因为他不懂蜜蜂的生物学,更不懂哺育蜂的哺育比例是多少,和怎样集聚采集蜂,更不懂严重伤力危害性有多严重,使蜂群长期处于恶劣的循环中发展才造成的,现在题主所提到的一切情况。
这种情况是那些养蜂新手不懂,使蜂群一直处于脾多余蜂造成的。这些新手养蜂的朋友,开始就认为,蜂王所产下的每一粒卵,都会培育出来一只正常的蜜蜂,就象经常看到的马蜂窝一样,稀稀拉拉几只马蜂,可是所有的马蜂窝所有的巢房中都有卵,过一段时间这窝马蜂就多了。所以就会想一切办法让蜂王多产卵。就是在有的地方有稀稀拉拉几只蜜蜂的地方,造成蜂王也会去产卵。因为越是垮掉的蜂群,往往蜂王还产卵非常旺盛,蜂王完全和初养蜂人的心理一样,也是想多产卵不让蜂群垮掉,不管有没有哺育蜂去哺育幼虫蜂王只管产卵。结果就造成开始还有一部分蜜蜂去哺育这些部分卵的幼虫,使很少一部分幼虫在得到极少的营养成份下封盖。严重造成哺育蜂伤力,因为这些封盖的幼虫是不健康的幼虫,就是出房后,不是残就是寿命短。作为蜂王产的卵,蜜蜂已经完全彻底失去了哺育能力,所以才出现了只有封盖子和卵没有幼虫的情况。以上才会说下一步会面临着蜜蜂自己毁灭的可能。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把蜂王扣起来,等待所有封盖蜜蜂出房后,抽出多余的巢脾,尽量使蜂数密集。如果蜂数过于稀少,采取用一脾大糖脾,当中很少空巢少房让蜂王产卵,严格控制空巢房蜂王产卵的比例。一切从零做起,这才是维一能够使蜂群慢慢恢复的方法。如果不这样处理,这些不健康的蜜蜂就会很快自己全群灭亡。
李世民幼子李明有后人吗
谢阅,曹王李明系李世民弟十四子,江西丰城王子,李明因武则天改周不服起兵亡与贵州,(李明生有四子),后李隆基搬灵骨葬于昭陵!后人李胜等,现有后人几十万。(家谱有载)。
成吉思汗最倚重的幼子为什么甘愿赴死,拖雷若放手一搏,能改写元朝历史吗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就是历史,至于是否真实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成吉思汗最倚重的幼子为什么甘愿赴死,拖雷若放手一搏,能改写元朝历史吗?成吉思汗最倚重拖雷倒未必,拖雷放手一搏,那么历史必然会改写,怎么改写就不好说了,但是拖雷绝对是一个可以改写历史的历史人物。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有四个嫡生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按理说他们都有资格继承汗位。可是由于察合台质疑术赤的血统问题,因而两个人的矛盾极大,不可调和,术赤的血统问题,由暗里也转换到了明处,这是整个蒙古统治集团里的大问题。成吉思汗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把术赤和察合台都排除在继承人之外了,来解决这个矛盾。下面就只有窝阔台和拖雷两个选项了。
无疑成吉思汗是更中意拖雷、爱护拖雷的,但是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他还是选择了窝阔台。为什么这样呢?
一、窝阔台情商高,在蒙古这个凶悍民族里是一个另类,所以人缘好;
二、窝阔台理政能力强,这在蒙古这个新兴草原帝国里,是难得的人才;
三、窝阔台足智多谋,能够带领蒙古帝国战胜诸多帝国,比如金国、南宋等等;
四、窝阔台仁慈,能服众,这是相对拖雷而言,拖雷过于嗜杀、强硬;
五、窝阔台武功高,能够当统帅,他能文能武,是全才,能够完成成吉思汗的大业;
六、窝阔台地位高,他是三哥,威望高,能服众;
七、窝阔台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这有利于蒙古内部的团结,能够得到各方势力的拥戴,是各方势力妥协的最好标的;
八、窝阔台是帅,拖雷是将,成吉思汗的眼光一定独到,他相信窝阔台能够为蒙古帝国开拓更多的领土,那么各个藩王就都有足够的领土去建国。
所以成吉思汗把汗位公然传给了窝阔台,并且把一万祛薛军给了窝阔台,要知道祛薛军是成吉思汗的禁卫军,是各个蒙古贵族的亲子组成的,这无疑给窝阔台当汗以极大的帮助。但是这样的操作,明显违背了蒙古贵族的继承传统,蒙古贵族大会是选择汗位继承人的大会,这是公认的传统,这个大会就叫做:忽里勒台大会。只有被这个大会的参与人员共同推举,那么这个大汗才在法理上有了正统性。但是成吉思汗的威望如日中天,他可以用遗言的方式,交代了接班人:窝阔台。这无疑是对蒙古各部落贵族集体民主权力的挑战。一定意义上也剥夺了其他各系蒙古贵族当选可汗的可能。再当可汗,就必须是成吉思汗的直接后裔了。而这个改变到了元朝建立后,就更狭隘地变成拖雷后裔了,也就是黄金家族正枝。
我们说成吉思汗爱拖雷:
一、拖雷是幼子,一般父母更爱小儿子,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更甚;
二、成吉思汗把自己崛起的蒙古心脏地带和富饶的牧场以及百分之八十的蒙古精锐部队交给了拖雷管辖,也就是把自己的灶传给了幼子:幼子守灶;
三、成吉思汗魂归在拖雷的领地内。
俗话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拖雷有最强大的枪杆子,那么在诸宗王里就最有实力,随时有称王称霸的可能。这是成吉思汗的谋略。
选择窝阔台当汗王就可以极大地团结蒙古诸部,把枪杆子留在拖雷系手里,就能让拖雷系起码自保。这样才是最有利于蒙古团结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对外部势力持续压迫和征服而不至于内乱。但是窝阔台可不是一般人!
果然如成吉思汗的预料,忽里勒台大会上纷争不断,最后只能由拖雷监国两年,来暂时平息纷争。可是拖雷监国两年,估计政绩不佳,否则他就可以在这两年里把事情搞定了,各个宗王也就都支持他了。可以说拖雷自己的能力不足是主要原因。相反,窝阔台却渐渐取得了更多的支持。因此,在两年后的忽里勒台大会上,如愿当上了大汗。这个时候拖雷想反也没机会了。第一各个宗王不一定支持他,蒙古的全部军事实力也不仅仅是蒙古本部,况且有着成吉思汗的遗嘱,他也不好公然反对,否则他自己的部属忠于成吉思汗的人,大有人在。这个时候拖雷基本上就是人为刀俎,他为鱼肉了。强弱之势已经改变了。
窝阔台狠啊,他一当汗王就开始了对金的最后征讨,1234年秋,蒙古军分兵三路出师,约定在次年春在南京(汴京)会合。东路由其叔斡陈那颜率领,出山东济南,从东面牵制金军;中路由窝阔台亲率,从白坡(今河南孟县西南)南渡黄河,正面威逼南京;拟西路为主力,由拖雷率领,从凤翔南下,长驱入陕南,胁迫宋将协助顺汉水东进,过天险饶凤关(今陕西石泉西),在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一带北渡汉水,进兵河南腹地,从侧后威逼南京。
看似妥妥帖帖的部署,但是这里暗藏杀机,可是拖雷也无可奈何。他只分到了4万多精锐,却被号称为主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南宋并没有同蒙古结盟,拖雷是强行在南宋境内行军,说白了就是打着南宋,绕道到金的后背偷袭,这是极具冒险的行动。想隐蔽是不可能的事,因此金国主力15万精锐就来个以逸待劳等待着消灭这股蒙军,再回头对付其他两路。总结下来就是:
一、没有根据地,没有后勤给养;
二、孤军远征,腹背受敌;
三、南宋、金都是难啃的骨头;
四、战斗会异常艰险;
五、打胜了,九死一生;
六、打败了,九死一生;
七、逃回去,必死无疑,正好可以军法处置拖雷;
可想而知当时拖雷的心情!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硬着头皮打下去吧,击退了南宋军队的阻拦,到了金朝的后背,可是心也就凉了大半截,金朝的精锐已经集中在一起等待他的到来,总共15万精锐,主帅和将领都是金朝最出色的将领,比如:完颜合达、移刺蒲阿、完颜陈和尚。按理说拖雷这个疲惫之师会和对方拼个最多两败俱伤,可是老天照应着拖雷,居然气温骤降,漫天大雪,泥雪没膝,金兵不耐严寒,又没有粮食补给,连武器都拿不起来,手指都伸不出来。而蒙军从苦寒之地而来,无惧这样的天气,所以战斗演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三峰山大战,蒙军全歼金军主力!看来老天都要灭金,拖雷能打不是吹出来,是真的牛。这个时候拖雷的威望直线上升!要是他监国的时候有这个政绩该多好!
这次蒙军三路出击,居然就把强大的金朝眼看着就灭掉了,金朝回天无力,就剩下几个小城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窝阔台却以天气不适应,把军队留给兀良哈台,然后率领拖雷等人返回草原本部。就在这个路上,窝阔台开始作妖了。他联合萨满巫师一起毒杀了拖雷,虽然史书上写着都是拖雷主动去做的,但是当时拖雷还有别的选择吗?当时人信仰萨满,可是其他人都不是傻子,也因此蒙古内部开始同情拖雷的遭遇,这个时候拖雷系就慢慢地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据史书记载,当时拖雷和窝阔台是处于回家的路上。向神灵祈祷以及喝“洗病水”都是拖雷主动而为。拖雷从喝“洗病水”到去世,前后长达3个月的时间,年仅41岁。萨满巫师说只有自己的至亲骨肉代替,那么窝阔台的疾病才能好。那就只能是拖雷了,在拖雷喝完洗病水后,窝阔台马上就好了。
那么拖雷能不能不喝那洗病水呢?不可以!
一、拖雷的军队都不在身边,都交出去了;
二、窝阔台是正式的大汗,权力在那里;
三、拖雷不喝,也会被别人逼着强迫喝下去;
四、拖雷主动喝,可以给自己的妻儿留下一条活路,使得窝阔台不至于斩草除根;
五、拖雷必须死,功高震主了,如果战败还有万分之一的侥幸,可是他胜利了,既然最强大的金朝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了,之前的担心也就没必要了。
天道好轮回,也因此才有后来拖雷系的隐忍和厚积薄发,拖雷的死,取得了众多宗王的惋惜和同情,他们只记得拖雷的英勇和美好,三峰山战役的伟大,而忘记了他的嗜杀和当初糟糕的两年监国,换来了后来的黄金家族专业户。苦了拖雷一人,幸福他一家族。反观窝阔台,是幸还是不幸,算计那么多,结果用最蹩脚、龌龊的方法杀死了拖雷,这应该是窝阔台最郁闷的地方!这世事谁又说得清呢!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 回答又粗糙又蹩脚,就是所谓的又臭又长,既然朋友已经阅读到这里了,说明是真的有缘,请点赞、评论、关注、转发吧,奇迹就会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