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六七十年代,冬天都是用什么过冬
这个问题以切身径历回答。
1968年,我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人从公和下放到兴城,住入大庙房产的三间平房,秋后天气变冷,母亲叫舅舅请大车拉了二车煤块,散碎煤做成煤球凉干,生产队分了玉米棒子和高粱杆秸,这是家里一冬的取暖物资,每天除做饭锅台过火炕取暖,屋里还烧了炉火,从炕头热到炕稍。这是室內取暖,当时没有公共取暖和地热。
当时过冬主要储备的粮食蔬菜很杂,我们家主要有高粱、玉米、土豆、地瓜(南方叫番薯)、还有一袋小米和十几斤黄豆,堆在下屋。
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高粱米稀饭、玉米粥、玉米饼子(窝窝头),烀土豆、地瓜,副食是酸菜肉(冻肉)粉,大白菜,炒鸡蛋,咸菜等。有几天我病了,二姨来家里,带了五、六斤大米看望(商品粮家庭有细粮供应),母亲在我病好后,叫我挑了二袋地瓜送给二姨,二姨家很高兴,也很喜欢吃烤地瓜。
秋收时,家里还分了许多大白菜,母亲就用来做了一缸酸莱、一缸咸菜(有芥菜圪塔、萝卜樱子、青萝卜等),还在院子的地窖里存下白菜、芹菜(摘叶)、红萝卜、青萝卜、西葫芦等青菜准备过冬。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母亲在集上花50元钱买了二大篓黄米饽饽(冻着的),自已家留了一百个,其他的就送亲友邻居,还买了猪肉和羊肉冻上。好象生产队还分了驴肉或是马肉。
我们家还养了一只狗,几只鸡,几只只兔子,还有一群鸭,这群鸭被大水冲走了,估计冲到了海边,母亲上火嘴都起了泡,过了十多天,这群北京鸭又一摇一摆的回来了,母亲赶紧地抓了一只一只地走亲戚,姥姥家人可高兴了。
我家每天能拣几个鸡蛋和几个鸭蛋,生活过的比较滋润,蛋炒蒜苗、猪油焖黄豆,还有父亲邮寄来的腊肉、香肠都是下酒菜。姥爷经常过来喝二盅,叫我去买卤猪头肉,大冬天的就是喜欢我家炕热,一来二去的,我(南一小学学生)也能喝地瓜干酒和抽蛤蟆赖旱烟,姥爷外孙二个还能碰一杯,妈妈说我是姥爷惯出来的。
家里的兔子都是舅舅拾弄的做了下酒菜,好象除了宰兔子,一冬天就没见过舅舅来家几回。
可惜了我家的大黄狗,大雪天,冷哈哈的被隔壁老孙小五下冰窟套给弄吃了。母亲说,他家人口多,劳力少,缺粮食,饿了的人啥都干得出来,一条大黄狗够他家吃几天的。还叫我送过去20多斤玉米面,不让我提大黄狗的事。
我们从南方到北方,衣裳都很单薄,姥姥在入秋时,就用妈妈买的棉花和布,给我们做棉袄、棉裤,絮垫棉花,然后用一行行针线密密的缝起,做的厚厚的,穿在身上很暖和。姥爷说我是小南蛮子,怕冻,给我一顶狗皮帽子,还给了妈妈一领白狐围脖,说是解放前给解放军送药材得的地主浮财,当作传家宝的。
过二年形势好转,父亲被允许春节探亲。我们接到父亲的电报,兴奋了好几天。临近年根,大雪下了一米多厚,我们每天在院门口向城墙根张望,数着来往行人。腊月二十九傍晚,我们看到了父亲的身影,戴着风雪帽,穿着军大衣,背着个大行李,一手提一个旅行包,向着大庙方向走来。舅舅接站扑了空,父亲对兴城熟悉的超过本地人,他在兴城北大营驻防了十几年,在军民联宜会上结识的母亲,因此,父亲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家。正月初五,家里来了一大群解放军,有二辆吉普车,带来不少东西给父亲拜年,父亲当年接的兵,已经当团长了。这年春节,我们好温暖,好喜庆,光鞭炮就放了几个大长挂,大庙的小伙伴都叫我团长,我便说我是李向阳。
在你家乡有哪些传统民俗来度过这寒冷的冬天值得你回味吗
我们家乡冬天非常寒冷,都喜欢吃羊肉,特别羊肉手抓,这样冬天补壮,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