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书坑儒的意思 目的

焚书坑儒的意思(秦始皇焚书儒坑的真实政治目的是什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6 12:18:27 浏览5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秦始皇焚书儒坑的真实政治目的是什么

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事,而且没有关联。

焚书的起因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第8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大宴群臣,有七十位博士祝酒,仆射周青臣恭维秦始皇的功绩,博士淳于越进言:建议取消郡县制,仿造古制,恢复分封制。

秦始皇没有回复,将此事交由朝臣廷议,廷尉李斯建议:禁止百姓以古制否定今制,以私学诽谤朝政,烧毁《诗》、《书》及诸子百家典籍,否则诛族。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焚书的表面起因是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实质根本原因是大一统王朝不同思想之争。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思想空前开放,那是因为诸侯国众多,彼此争战,没有统一的国家。现在秦始皇己经统一天下,确认了政体国制,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己不能再允许多种思想,那样国家会大乱的,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车轨、文字、度量衡,唯独没有统一思想。

秦始皇焚书的根本目的是:统一思想。

确认好的政体国制是不允许更改的,否则国将不国。况且焚的书籍主要是民间收藏的思想类书籍,对于医书、农书、占卜书等技术类书籍都没有焚烧。

坑儒,其实不是坑儒士,坑的是方士。方士是指为秦始皇寻术长生不老的那一批江湖术士。

公元前212年,术士卢生、侯生等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失败,续而卷款逃跑,并非议秦始皇为人及执政,秦始皇大怒,抓了460名方士全部活埋。

众知周知,长生不老根本不存在,这些方士是欺骗了秦始皇,犯了欺君之辈,以当时的秦法来说,该杀。

秦始皇坑儒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秦法。

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他焚书坑儒的举动到底是利还是弊

焚书坑儒是两件事,人们通常会放在一起说,那么接下来我们详细说一下,焚书坑儒到底是怎么回事。

焚书的前因后果

始皇三十四年,始皇帝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席间有不少溜须拍马之人,给秦始皇歌功颂德,拍的秦始皇很是受用。在秦始皇心情大好的时候,齐人淳于越顺势进谏,说道:“臣听说殷、周能有千年的国祚,都是因为他们分封子弟功臣,来共同拱卫天子。现在陛下一统天下,富有四海,为了防止出现权臣乱国,理应效法殷周,分封天下。凡事遵守老规矩,总不会有什么坏处。”

秦始皇听了以后,其实是有些心动的,但是自己不好马上做出决断,就让淳于越和丞相李斯商议。李斯的回复很决绝,坚决反对分封制。李斯上书给始皇帝,说道:“殷周时期,天下散乱,诸侯之间攻伐不断,这都是分封带来的弊端。现在天下一统,好不容易结束了战乱,怎么能再走回老路子呢?现在的人动辄以古非今,粉饰一些虚妄的东西来作为治世之道,贻害颇深。”

李斯认为学者们都善于鼓噪自家的学说,完全不理会是否切合实际,这些学说“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用今天的话说,这些学者就像大V,他们有各自的粉丝,所发出的言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哗众取宠,以搏取眼球。这些人实际行政能力不行,但是特别擅长造谣诽谤朝廷的政策。“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意思是说这样的乱象不加以禁止,皇帝的话语权就会被“专家”们夺去,皇帝的权威就会荡然无存。

接下来,李斯发布政令,要求全面收缴《诗》、《书》、百家之言,各国档案等毁掉,如果有私藏不上交的,就施以黥刑。当然也不是所有书都要毁,像是医药卜筮种树这样的工具书,可以保存,被毁的书李斯也在宫中藏有备份,不过这些备份后来又被项羽一把火烧掉。

坑儒的前因后果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面对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他也意识到了死亡的可怕。为了能够长期霸占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迷上了长生术。有需求就有市场,秦始皇也因此着了江湖术士的道。

始皇三十五年,术士卢生对始皇帝说:“陛下多年求取奇药仙草,为何总是求之不得呢?都是因为有小人从中作梗啊,他们就像是恶鬼一般。陛下治理天下,常与小人打交道,内心无法做到真正的恬静,这样真人是不会现身赐给陛下灵丹妙药的。为了早日迎来真人降临,陛下应该远离他们,独处修行才可以。”秦始皇求长生鬼迷心窍,还真就信了。为了表达对真人的崇拜,连自己的称呼都改了,称真人而不再称朕。

术士卢生的一番操作,相当于把秦始皇与群臣给隔离开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架空了秦始皇,这样的秦始皇更好欺骗。在得到大量财物以后,卢生和另一位术士侯生就相约逃跑了。为了给自己找到一个完美的道德出口,二人诽谤秦始皇滥用刑罚,专横跋扈,搞得民不聊生;在强制推行秦法的过程中,滥杀无辜,造成许多名士的枉死,以至于天下名士都噤若寒蝉,不敢仗义执言,匡正他的过错等等。最后还不忘诅咒秦始皇,像这般贪恋权势之人,根本就是不得好死,怎么可能得到灵丹妙药呢?

秦始皇知道这些以后,气得直跺脚,损失大量钱财不说,还遭受如此奇耻大辱,这怎么能够容忍?于是他就立刻派人去查,把散布谣言的相关术士和学者,都抓了起来,大概四百六十人,其中有一部分是儒生,把他们坑杀在了咸阳。这里秦始皇确实有点气急败坏了,但是他坑杀的四百六十人都是犯禁的,没有再扩大化,这比起后世明朝的蓝玉案,胡惟庸案以及清朝的文字狱,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焚书坑儒的影响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动,到底是利还是弊?其实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破坏性创新。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特别难。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移风易俗,改变他人的习惯,是非常难的。睡虎地秦简出土了一些秦朝外派官员、士兵的文件和书信,官员抱怨秦法推行困难,不理解百姓为什么不愿意遵从新法。士兵则劝说在老家的朋友,一定不要到新征服的土地上去当兵,因为那里都是抗法的“刁民”。

一个地区的文化和习俗,其载体无非是文化人和书籍。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本质上还是战国时期秦国地盘的扩张。无视各地实际情况,实行一刀切,强行推行秦法,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焚书坑儒破坏性地消解了一部分抵抗因素,项羽一把火彻底毁灭了与过去的羁绊,有机会重新开始。汉朝建立之初,都是前朝遗老凭借记忆在重建文化大厦,这给了汉王朝的统治者很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可以从容的选择有利于淡化地方意志,有利于大一统的文化元素,然后将其发扬光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直到汉武帝时期,大汉才真正成为一个跨地域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化和政治相对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最后,我想借用电视剧风云里的剧情设定,来诠释自己的观点。帝释天凤血的功力与龙元冲突,想要得到龙元的功力,就必须先化掉体内凤血的功力。这个过程像极了从封建到大一统的过渡,想要真正的大一统,就必须要化解掉封建。从破坏性创新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焚书坑儒整体上是利大于弊。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期间,之前的文化典籍是怎么保留下来的

读者,您好!针对秦始皇焚书期间,之前的书是怎么保留下来的这个问题,我非常乐于为您做客观的解答,因为我刚好是这方面的博士。

第一,秦始皇并非一定是暴君,他自身对于焚书坑儒这件事的出发点是为了当时思想的统一、国家的治理。为何这么说?自商鞅、韩非变法以来,秦朝就接受了这种思想,法家思想在秦地位很高,远远超过儒家思想,而始皇在位期间,丞相李斯是法家思想的绝对信奉者,法家所推崇的就是法制,这个法特指刑法,也就说稍有不慎,就会对你用刑,丞相李斯多次谏书始皇,再英明的人也会被左右,故而始皇听从李斯、赵高等人的劝谏,才下令焚书坑儒。

第二,要搞清楚,焚书坑儒到底是焚的哪些书?坑的哪些儒士?其实除开医药卜筮之书没焚以外,还有四书五经幸免于难,为何这些会幸免于难?因为焚书的目的是出于坊间不能私藏书籍,必须上交,这是为了思想统治教化,那些不听劝的私藏的,后来经查出,全部焚毁,这是焚书的原委。关于坑儒,这个儒并非全部儒士,《史记》记载,始皇多好长生之术,因此有坊间术士毛遂自荐说能为其找寻长生不老之药,于是始皇下重金派这些术士去寻找,不料被这些人蒙骗,一气之下杀掉了坊间术士,而这些人当中一部分也是儒士,这就是坑儒的原委。

第三,实际上,真正对文献焚毁的,汉远超秦,当时兵燹之灾,大火连烧几日不绝,古籍文献惨遭毒手。相反,秦朝有很多博士,就是那些精通文献的人,并且始皇多次登琅琊山刻述功勋,他自身其实是认为自己在文化统治上做出了很大功效的,比如统一字体小篆,比如设立博士。想要对历史了解更深入,可以关注我的账号,出于兴趣,会分享一些历史小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焚书真的是秦始皇干的吗依据是什么

风吹云淡淡,晚上好?

谢谢你的邀请!受当时时代背景的限制和应响,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谈论诗书,以古非今,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烧毁了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后来,秦始皇追究一些儒生和方士,最后活埋了400多人。这两件事,历史上称为“焚书”、“坑儒”。可见,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儒生攻击郡县制,非议秦始皇所引起的!

历史没有错与对,错与对只是后来的人用自己所站的角度去衡量的结果。秦始皇焚书坑儒,必定有他的历史背景和理由,我们可以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或者我们现代人都是文化人,只有文化人才是引领世界发展的带头人的思路去评判那个时代的事情和事困!

本人对历史知识学浅,这只是个个观点和看法,如有不妥,请请赐教!

古代什么是焚书坑儒和文字狱,什么时间出现的,为什么这样做

焚书坑儒就是烧毁书籍,把有文化的人活埋了。

这件事是秦始皇做的。公元前213年,一个叫淳于越的儒生反对秦始皇的郡县制,引发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焚毁书籍的运动。

次年,又有两位年轻人,没有接受焚书事件的教训,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将秦始皇拨给他们的用来炼丹的巨资带走,逃亡了。秦始皇大怒,查得与此事有关的人员460余人,全部活埋!

焚书已经让老百姓吓破了胆,坑儒更加剧了对不同政见者的残酷镇压。

历朝历代对不同政见者的镇压方式都是不同的。

清代以文字狱陷害读书人。

一个文化上的弱势民族从蛮荒之地入主中原,统治一个智慧的民族,其自卑心理是定然存在的。这种心理继而又转化为民族敌视。于是,整个的清朝都充斥着文字狱。

《清实录》记载,从康乾盛世初期,反清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字作品已经在民间流传,对满清政府构成的威胁日甚一日。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大兴文字狱。

《明史》案,《南山集》案,吕留良案,曾静案,胡中藻案等都历时甚长,株连甚广,影响极大!朝廷也从怀柔一改而为刀斧伺候!

一批批的反清志士倒在了朝廷刀斧之下。然而,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清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对清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文字狱,都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对人民采取的镇压手段!

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国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是哪个朝代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所为。在那个年代背景下,秦始皇没有错。那些书也该烧,那些预谋反叛的儒士也该杀。总之秦始皇是为了维护执政贴手腕,而为之。应当说秦始皇功不可没,一统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筑万里长城。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秦始皇时代的”焚书坑儒”是有历史记载的,因时代遥远无遗留证据,引起争论,但均以各种记载重复验证。焚书坑儒发生在公元前213_212年之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

秦始皇认为当时的儒生、术士有诽谤朝庭、妖言惑众、以丹术等乱纲之举,怒而毁焚其书,并坑埋儒、朮之士四百六十余人。但凡涉及医学、农业及其科技之书不在焚毁之列。西汉孔子后人孔安国在〈尚书序〉中皆有记载焚书坑儒的纪录。当时文人传“术士坑,六艺绝“,六艺大慨泛指丹术耋黄之秘藉一类之书。

秦朝被推翻后,后人称其残暴,焚书坑儒並没有保住江山,唐代诗人章碣做诗讥讽:焚书坑

竹帛烟消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火未熄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实质上历代朝政、皇帝更有甚者,大兴文字獄,清代曾有诗人一句

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而遭杀身之祸的。

焚书坑儒年代较远,亦有学者提出其真实性,较特出的是民国年间的”疑古派“学者认为无真凭实据来证明。但都被陸续出土的文献所否决。故在历史上“焚书坑儒“是存在的,只是在焚坑的对象和内容上存在争论而已。

如误望方家正之

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的什么书,儒指的是哪些人如何评价焚书坑儒对后世的影响

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有关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对不属于博士官藏的《诗经》《书经》及百家著作之类,要在一定期限内交出并烧毁。不准民众私藏,私自谈论诗书的即予斩首示众,以古非今的则诛杀全族。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侯生、卢生借口始皇无道,求仙药不果,而潜逃无踪,由此可见,学者们对秦始皇的愤怒爆发了,而秦始皇却认为,他过去厚遇卢生之辈,却遭此诽谤,由此开始调查咸阳诸生,非要找出妖言惑众的人。焚书,一直持续到秦朝灭亡,但是有些禁书并没有全部烧毁,秦始皇曾下令将一些禁书收藏在咸阳的皇家图书馆里。历史上的,焚书坑儒之说,其实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咸阳的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因私下议论秦始皇,说他逆行倒施,秦始皇知道后,开始派人追查,并坑杀有确凿证据的464人,无罪的被释放,这就是秦皇,坑儒。秦始皇,他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征战纷乱的局面,但不能因为他的功,抹杀他的过,过,一人定罪,全族连带遭殃,但也不能因为他的过,抹杀了他的功。总之,他的功过举措,虽然受到争议,但出发点,都是为护统一!???

秦始皇”焚书坑儒“坑的到底是什么

“焚书坑儒”可以说是秦始皇被称为“暴君”的重要罪行之一,一直以来关于“坑儒”中的儒生,到底是指儒士,还是术士,目前仍有争论,更为要命的是,《史记》关于此段的记载,并未准确指出坑杀目标。因此,要搞清秦始皇坑杀的到底是什么人,我们目前只能根据秦始皇“坑儒”的原因进行推测。

秦始皇“坑儒”的原因,术士逃走后非议朝政

秦始皇为何要“坑儒”,这件事情还得从秦始皇“焚书”事件讲起。彼时,由于秦国推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官员直接由中央朝廷派遣,而当时又没有诞生出配套的官员选拔制度,因此便等于断送了法家以外学子的上升通道,自然引起了大量知识分子的反对。

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设立了“博士”职位,以各学派声望卓著的士子充任,虽不具有实权,却可以参议朝政。不过,此举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但显然无法令各学派士子满意,因此虽有不少人充任博士,但态度却极为怠慢,参议朝政时一言不发,却又在私下对朝政议论纷纷。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酒设宴,七十余位官吏、博士上前献酒颂祝寿词。在仆射周青臣上前歌颂了一番秦始皇的功德后,齐人淳于越上前,然而他非但没有称颂之意,反而对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再次展开抨击,并重提分封制。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虽然对于淳于越的言论极为反感,但却未当场斥责,而是交由朝臣廷议,结果丞相李斯上前不但对淳于越的言论予以了驳斥,同时提出了著名的“焚书”建议,即将除秦国史书之外的列国史书,以及除博士官保留的《诗经》、《书经》及诸子百家之书全部焚毁,医药、卜筮、农业等技术类书籍不在焚毁之列。李斯的这个建议其实就是以暴力手段达到思想的统一,从而防止这些知识分子随意在街头巷尾非议朝政,而面对这个提议,秦始皇最终表示了同意。

然而,就在秦始皇下令焚书的次年,颇受秦始皇重用的侯生、卢生两位术士,不仅逃走了,而且在逃跑之余,还说了一大堆非议秦始皇的话,结果再度触怒秦始皇,“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秦始皇本纪》)

关于秦始皇下令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的原因,《秦始皇本纪》中有着明确记载,“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也就是说促使秦始皇动了杀心的,并非术士的逃跑,而是他们再度对朝政尤其是自己本人的非议,这才诛杀犯禁者以儆效尤。

丨秦始皇坑杀的犯禁者,到底是儒生还是术士

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坑儒”事件虽然是因侯生、卢生两位术士的逃亡所引发的,不过这个“犯禁者”到底是指儒生还是术士,至今却仍然存在着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坑杀的就是方士。这种观点认为,既然“坑儒”事件是因侯生、卢生的逃跑引发的,那么秦始皇一怒之下,坑杀当时还在咸阳的所有术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毕竟,当时秦始皇为寻找长生不老药,不仅花费了大量金银钱财,且对这些术士极为礼遇,如今这些术士不仅逃跑,还敢非议朝政,自然会惹怒秦始皇,且《史记·儒林列传》中明确有“坑术士”的记载。例如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便是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秦始皇坑杀的乃是儒士。而这种观点同样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术士的“术”乃是通假字,“术”通“述”,而古代学者遵从孔子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信条,学述(学术)而不自造作(创作),因此儒生也可以被称为“述士”。另外一派则认为,犯禁者显然是指那些违反了前一年“焚书”制度,私下抨击朝政和私藏书籍者,而这些人主要便是以儒家学派为主的知识分子,因而虽然引发事件的是术士,但被诛杀的却是儒生。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术士和儒生皆有。这种观点认为,既然秦始皇诛杀的是“犯禁者”,那么自然不会太过重视学派划分,而是以其是否违反禁令为标准,因此不论认为坑杀术士还是坑杀儒生都太过绝对,因而认为秦始皇坑杀的既有儒生,也有术士。例如《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便持这种观点。

而在以上三种观点中,个人认为第三种观点最为合理,“坑儒”事件虽然是由术士引发,但其实“坑儒”事件可以看作是“焚书”事件的延续,且让秦始皇做出坑杀决定的,仍然是违反“焚书”制度者,因此应该是既有术士,也有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