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高祖论三杰

汉高祖论三杰(刘邦的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和朱元璋的三杰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哪边更牛)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6 11:31:24 浏览7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刘邦的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和朱元璋的三杰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哪边更牛

历史上有两位帝王的成长之路极为相似,那就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和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两人都是底层出身,刘邦出身略强于朱元璋,两人都有一些文臣武将辅佐于自己共创大业,由于两位帝王共同点很多人会把两位帝王手下的功臣比较一番。刘邦的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和朱元璋的三杰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哪边更牛?

当然他们一方在秦末乱世建功立业,一方在元末征战四方,不同的年代我们无法让他们关公战秦琼,可是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局势以及他们的能力比较一番。

相比较而言汉初三杰要比朱元璋手下的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厉害一些,我们要以当时的局势,他们主公的能力、他们所面临的敌人和他们的结局进行比较才行。

汉初三杰所处的时代是秦朝时期,秦朝时期的秦始皇虽然一统天下首次把人们的思想进行统一,但这个思想统一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可秦朝只有区区的几十载,民众相对来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思想统一。如此这般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还是战国时期的某国之民,对秦朝有一定的抵触,而汉初三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辅佐刘邦公举大业,面临的不单单是秦朝遗民还有其他六国子民。朱元璋所处的时代是元朝时期,元朝本身在当时的汉族眼中属于外族人,是外敌入侵,加上汉朝诸多不公平的暴政致使民怨四起,当时的汉人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抵触元朝统治者。明初三杰他们追随朱元璋奋起反抗,在民心之上比汉初三杰有一定的优势,就局势而言汉初三杰起事要比明初三杰困难一些。

汉初三杰的领导着是刘邦,刘邦虽然善于识人但其智谋不足,刘邦本身就是一个混混亭长,三十多岁还没有成家,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或许很多人都会自暴自弃。刘邦在被逼无奈之下走向了反秦之路,饶是如此在汉初三杰的辅佐之下一统天下建立大汉王朝。朱元璋虽然比刘邦更加清贫,但其是壮年之龄投入行伍,后来朱元璋随着地位的改变其谋略、心计还有治人的能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明初三杰没有一人可以全面胜过朱元璋。稍做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汉初三杰帮只会识人的刘邦要比明初三杰帮能力出众的朱元璋要困难很多。

汉初三杰的敌人不单单是开始的秦朝、各自为证的六国之后、还有强大无比千古无二的项羽。项羽的能力我们不用怀疑,项羽不但智谋过人还勇冠天下,项羽多次以少胜多并出身尊贵,有楚人的基础等等,而汉初三杰辅佐一个能力无法与之相抗的刘邦,最终打败项羽一统天下。明初三杰的敌人无非就是元庭、陈友谅、张士诚三方势力,元朝当时内部腐败民心尽失已经不足为惧,张士诚又是一位偏安一隅的守成诸侯,对朱元璋威胁并不是太大,虽陈友谅有与朱元璋一较高下的能力,可陈友谅有杀主污名,出身同样不高等因素只能算和朱元璋对等。朱元璋本身就比明初三杰中的任何一人能力出众,加上明初三杰的辅佐,朱元璋一方相对来说要比刘邦一方夺取天下容易一些。

刘邦和朱元璋建立各自的王朝之后深刻意识到皇权的重要性,他们成为一代帝王之后所考虑的不在是个人得失而是天下百姓,功臣良将虽有大功赏赐他们过多的权利对百姓和江山社稷未必是一件好事,加上这些功臣或多或少的自身原因,最终很多功臣都被帝王诛杀。

汉初三杰被诛杀的只有韩信一人,明初三杰同样如此,但汉初三杰要比明初三杰要懂得为臣之道,张良可以功臣身退,萧何可以以污名保全自身,韩信虽持功可也时刻展示自己的忠诚,可以说汉初三杰在为臣之道上并没有太多不足之处。明初三杰只有徐达懂得其中的道理,一统天下的刘伯温也难以被权利诱惑参与党派之争,李善长更是放不下权利,最后甚至有两边押宝之心,为臣更是嫉妒他人。

通过以上对比来看,汉初三杰在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明初三杰,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朱元璋的能力强于明初三杰,可能是因为这个缘由让明初三杰略逊于汉初三杰吧。

如果加一个人进入汉初三杰成为四杰,那么谁有这个资格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我认为没有人有这个资格,因为这三个人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三个人少了任何一个人,刘邦都不可能战胜项羽。其他人虽然也有很多人有功劳,如樊哙、夏侯婴、卢馆、周勃等人,但都没有达到不可或缺的地步。

首先说一下张良。

刘邦当初能够在项羽巨鹿大战的时候率领一支偏师入主咸阳,前后就是张良的策划。这是张良的第一大功绩。刘邦进入咸阳的时候,开始享乐,是张良劝阻了刘邦,与咸阳的百姓“约法三章”,使刘邦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支持,为他日后崛起奠定了基础。在刘邦封到汉中以后,是张良出谋划策,让刘邦出蜀地,下三秦,进而东出函谷关,与项羽争夺天下。之后,联合彭越、英布等,也是张良出谋划策的结果。

在楚汉战争的全部过程中,一直是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是刘邦手下的第一谋士。

第二个我们说一下萧何。

萧何的功劳,一个就是为刘邦发现人才,尤其是韩信,他的作用就不用多说了。其次是他的内政能力非常强。在整个楚汉战争中,刘邦实际上数次被项羽打败,动不动就损失十几万人马,基本动不动兵马就被项羽干光了,但是每次项羽干光了刘邦的兵马,萧何总是能从关中拉出一支新的队伍交到刘邦手上。

如果我们把刘邦和项羽比作双方在打游戏,那么萧何就是刘邦的续命药草,每次刘邦被项羽打死了,萧何总能让刘邦复活。也等于是刘邦得到了一个BUG级的优势。项羽则不同,一旦项羽自己的主力被打败了,他就没有复活的机会了。

萧何在政治上功劳第一。

第三个我们说下韩信。

史上罕见的军事家,只能用这样的评语评价韩信。

韩信一是解决了赵国、齐国等大国的问题,帮刘邦打下了这些当时非常重要的国家,并且击杀了项羽手下第一大将龙且,重创了项羽的主力军团,使刘邦能够集中全力对付项羽,而不被其他一些国家分心。

其次,刘邦带兵始终没有战胜项羽,要获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就必须打败项羽,刘邦所有的人当中,也只有韩信才能做到。韩信统帅了垓下之战,获得了胜利,这一战,换了刘邦,以及刘邦手下的任何人,都不能赢,唯独只有韩信能赢下来。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不会有第四个人和他们齐名,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得上他们的层次。

汉高祖刘邦凭什么领导“汉初三杰”

刘邦击败西楚霸王项羽,登基称帝后,曾在原定的首都洛阳的宫殿中摆酒,大宴群臣,并和群臣讨论自己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失天下的原因。

在这次讨论中,刘邦提出了一个观点,他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天下,并非他刘邦有多能,而是因为他刘邦会用人。他刘邦用了三个堪称「人杰」之人。

刘邦口中的三「人杰」即张良、萧何和韩信,他们仨也被后人统称为「汉初三杰」。

三人到底有多能呢,值得刘邦如此夸奖?

刘邦说,张良其人,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非常地厉害,他张良在军帐中谋划谋划,千里外的战场上,将军和士兵便能战胜敌军。

刘邦说,萧何其人,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依旧是非常地厉害,他萧何经营一方土地,便能使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心甘情愿地纳粮、送家中男丁上战场,让在前线打仗的将军们没有后顾之忧。

刘邦说,韩信其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个厉害了,刘邦的军事才能也很厉害,但如果单独统兵的话,十万便是上限,同样地,项羽、龙且之流,也有上限,而韩信则无上限,多多益善,更恐怖的是,他打仗必然获胜,攻打某地必然能拿下。

那大家说说,刘邦何德何能,能让这三个人跟着他干,管他叫大哥?

其实原因各不一样。

我们先来说萧何。

最初沛县起事前,萧何本是刘邦的顶头上司,但在起事时,萧何的主吏椽的身份反而很不方便出来当头。

你就想啊,萧何在主吏椽的位子上,兢兢业业地帮着秦政府搜刮民脂民膏,待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高呼,萧何就站出来响应,说要带着沛县的百姓反抗暴秦,沛县的百姓能相信吗?自然不会相信啊,你萧何当年搜刮民脂民膏时,咋没说为民做主呢?

所以,沛县主公的位子,萧何做不得,不但萧何做不得,当时所有不曾表现出反抗秦政府的故有官吏都做不得。

而当时的刘邦,私自释放了押往秦都咸阳的徭役,并已经走上了武装对抗秦政府的道路,手下已经有了百十来个愿意跟着他亡命天涯的亡命之徒,在这样的情况下,沛县主公的位子,只能刘邦来做。

君臣关系一旦确定,以后再想翻盘,就不容易了。

更何况,在刘邦组建革命队伍,称沛公时,萧何虽是二把手,但在他上边,还有两个没什么官位但却很重要的人物在,其一曰卢绾,其二曰刘交,二人经常出入刘邦卧室,跟刘邦密谋一些隐秘事,也就是说,作为二把手的萧何,其实很有可能是在卢绾和刘交的监视当中。

待到刘邦称汉王,萧何被拜为相国,君臣名分更是定得死死的,即便这样,在前线打仗的刘邦也未完全放心于经营大后方的萧何,经常询问萧何的身体状况,萧何知趣,主动把能打仗的子侄送上前线,跟刘邦一起打仗,同时也算是作为人质吧。

也就是说,萧何最初向刘邦称臣,是形势所迫,最后称臣一辈子,是因为刘邦用心腹和制度,牢牢地控制住了萧何。

说完萧何,再说说韩信。

韩信是「汉初三杰」中最晚一个归顺刘邦的。

不同于曹参、周勃、樊哙等武将,韩信加入刘邦队伍的时间较晚,所以错过了军队早期发展的红利,上升机会较少。

另一方面,韩信也不同于郦商等武将,郦商这样的武将,加入刘邦阵营时,自己已经有了一匹人马,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所以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将军。

而我们的韩信,在军中没什么党羽,没什么支持率,因此,韩信想快速上位,只能走上层路线,只能靠刘邦。这是刘邦在韩信发迹早期能够掌控韩信的最主要原因。

后期,韩信虽在代、赵、齐等地接连打胜仗,但韩信所统帅的军中,最主要的将领,都是刘邦的心腹,张耳、曹参、灌婴等人,几乎一直围在韩信身边,韩信除了忠于刘邦以外,没别的选择。

也就是说,韩信是刘邦一手提拔上去的,所以韩信在早期只能靠刘邦,虽然韩信在后期展露了才华,很能服众,但韩信的身边又全是刘邦的人,韩信被牢牢地控制在刘邦的手掌中。

最后来说说张良。

照理说,在反秦队伍中,张良原本比萧何和韩信都具备优势,张良出身于韩国相国世家,张良本人也搞过刺杀嬴政的行动,这样的人,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应当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但张良和刘邦第一次相遇的时候,张良却只拉起百十来的队伍,而且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只能率众投靠他人,张良投景驹不成,反倒留在了刘邦的帐下,替刘邦出谋划策。

但这也不是什么问题。

问题是张良很快便离开了刘邦的队伍,而张良和刘邦再次相遇时,张良正和韩王成在韩地打游击,和秦军玩你争我夺的游戏,更要命的是,这时候的张良只有千把号人,而刘邦已经拥有几万人了,刘邦替张良和韩王成打下了韩地十多座城池后带着张良继续西进。

这时候的张良,纵使有跟刘邦掰手腕的心,也没那个能力了,两次,两次的实践证明,在发展队伍和攻城略地上,刘邦比张良有一套。

但这也不是终点,刘邦受封汉王后,张良回到韩王成身边,不久,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张良逃到刘邦身边。这一回,张良彻底向世人证明了,只有在刘邦的帐下,他张良才能发光发热。

张良这一次来到刘邦 身边,就不曾再离去,整个楚汉战争中,张良都待在刘邦身边,刘邦自然也能轻易掌控张良了。

说来说去,「汉初三杰」之所以能为刘邦所用,一个因为刘邦占据了天时,二是因为刘邦找到了掌控「汉初三杰」的方法,把「汉初三杰」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的汉初三杰之首是谁有人说汉高祖刘邦对萧何从来不起疑心,为什么

谢头条!刘邦当讲自己为何能打败项羽时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响找不比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因此,刘邦心中的三杰之首当首推张良。

历史上,刘邦作为帝王,不是对萧何没有一点堤防,曾有过三次怀疑萧何的地方,一次是刘邦和项羽打仗过程中派人搞赏在关中的萧何,被门客提醒大王不相信你,萧何便将自家子侄送往前线,让刘邦才放下心来。二是刘邦带兵讨伐陈豨,得知萧何杀了韩信,刘邦从前线派人来封赏萧何,并派500兵卒守护相府,保卫萧何安全,正当萧何高兴准备请人喝酒庆贺时,知己东陵侯召平却素衣前来给萧何吊丧,萧何很不高兴,听东陵侯解释说高帝真意是在不相信自己时,萧何吓出一身冷汗,立即做出拒绝封赏,并拿出家中部分财产充入国库了事。第三次是刘邦在外征讨黥布时,不断打听萧何在长安干什么,萧何知道后用自毁名誉的办法消除了刘邦的猜忌。

但总体上,萧何跟随刘邦几十年,最后能得到善终,除了萧何能机智化解外,还与刘邦对萧何的放心和信任有关系,他们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主要表现在:

一是同乡和发小。萧何和刘邦都是沛县人氏,年龄和刘邦差不多,他们结交也比较早,可以说是一起长大的发小。刘邦和樊哙、卢绾、周勃等人平常如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都喜欢向萧何讨教,萧何也和他们几个人关系密切,乐于给这几个人出谋划策,解决棘手的问题。

二是同事和老师。两个人一起在沛县为官,萧何曾是沛县主吏掾,后任沛县功曹,而刘邦任泗水亭长,相互关系不错,并处处得到萧何的庇护,尤其是刘邦押送劳役,私自解散大伙,并带众人到芒砀山避难,县令得知后把刘邦一家老小抓进大牢,又是萧何、曹参照顾并保释放了一家老小。

三是知己和战友。刘邦对萧何信任有加,萧何看重的是刘邦的非凡和领导才能,是萧何把刘邦一手推上了领导岗位,辅佐刘邦成就了伟业,刘邦从头至尾都对萧何委以重任,主管兵员和粮响补给,萧何也出色地完成了刘邦赋予的后勤保障任务,源源不断为刘邦输送去了打仗需要的兵员和粮响,确保了楚汉争霸汉军的后勤供应。要知道,打仗讲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萧何筹措军响和粮草,并从关中征召兵大量的兵马补充前线,刘邦就很难打败霸王项羽,最后夺取天下。

所以后来刘邦在封赏时,认为萧何功劳最大,被封为首功,名列功臣第一位,封侯拜相,萧何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后勤保障上,当年刘邦攻入咸阳,当大家都沉迷于咸阳城的繁花和美色时,萧何却迅速派人控制了秦朝丞相和御史封,收藏了秦朝的各种文档,为刘邦后来打天下和坐天下提供了地形、户口和法律依据,特别是萧何根据秦法令,在刘邦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制定了汉朝法律《九章律》,为汉朝依法治国提供了法规制度。

“汉初三杰”谁与刘邦关系最近为什么

这里是芒果论史!

西汉建立之后,刘邦曾经总结过他取胜的原因在于善用萧何、张良、韩信三人,汉初三杰的说法正是来自于此。要论三人中谁与刘邦的关系更亲近,我认为是张良,他和刘邦之间已经不再是君臣,而是朋友。

谋略无双的“子房”

在秦末的时代,称呼一个人的“字”是尊称,而直呼一个人的“名”则代表了对此人的不屑。刘邦建立西汉之后不允许天下人称呼项羽为项王,只允许称呼其为项籍,“籍”就是项羽的“名”,如此称呼正是代表了刘邦对项羽的不尊重。

张良是与众不同的,刘邦对他的称呼从始至终都是“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这样的尊重是汉初三杰其他二人未曾得到过的待遇,如此殊荣仅限于张良一人。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良位列汉初三杰之中却几乎不受刘邦的猜忌。刘邦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猜忌张良是在鸿门宴之前,当时刘邦与张良相识不久,项伯为搭救张良而深夜前往汉军军营泄露了项羽的作战计划。
对于项伯的到来,刘邦很是怀疑,他问张良的第一句话是“子房你是如何与项伯相识的呢?”张良一番解释之后刘邦赶紧接见项伯,由此才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这是刘邦唯一一次猜忌张良,此事之后一直到刘邦去世为止,张良都没有再受到过刘邦的猜忌。

坐镇后方的“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老相识,可是这对老朋友却没有能够一直维系他们的友好关系,在吕太公刚搬到沛县的时候,刘邦大放阙词“贺万钱”,惊得吕太公赶紧亲自迎接,萧何却在一旁放言说,“刘季这个人就是爱说大话,实际上办不成什么大事。”

也就是说,萧何和刘邦算是知根知底的老友,但随着刘邦和萧何身份地位的转变,两人逐渐从可以揭对方老底的好友变成了尊卑有序的君臣,表面融洽但实际上却已经逐渐疏远了。

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的时候,萧何坐镇大后方,关中在萧何的治理下秩序井然,充满了勃勃生机。在外打仗的刘邦时不时的就要派人慰问萧何,次数一多萧何就免不得心中打鼓。一个叫做鲍生的人就告诉萧何,汉王是在怀疑你呢,你不如把自己的家人亲信都送到汉王身边,这样就可以消除汉王的疑心了。
萧何用其计谋之后,刘邦果然不再怀疑萧何,萧何派出去的亲信其实就相当于质子,刘邦把萧何的家人软禁在了身边,萧何也就不敢在关中胡来。毕竟刘邦整天在外和项羽打仗,萧何却在关中大本营安抚人心,如果有一天萧何来一手釜底抽薪将关中据为己有,那刘邦可就真是一无所有了。

刘邦猜忌萧何是迫于形势的巨变,他没有办法如以前那般信任萧何了。即便是西汉建立之后,刘邦和萧何的感情也始终没有升温,正是由于萧何这个丞相干得太好,干得太称职,太得民心,所以刘邦才会忧心忡忡,甚至将清清白白的萧何投入牢狱之中。

萧何与刘邦本是老友,最终却沦落到“自污”以求生存,难道说不可悲吗?

多多益善的“韩信”

张良几乎不受刘邦猜忌,萧何曾经受到刘邦信任但后来被逐渐疏远,韩信与前面二人不同,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刘邦的信任。这既是因为韩信优秀的军事能力让刘邦忌惮,又是因为韩信自大的性格让刘邦无法安心。

韩信得到军事指挥权是殊为不易的,夏侯婴举荐韩信之后,刘邦封韩信为治粟都尉,萧何举荐韩信之后,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但实际上,此时的韩信并没有得到兵权。无论是平定三秦大地,还是东进攻占彭城,最高军事指挥官都是刘邦,韩信仅仅充当一个参谋的角色。

等到项羽用三万精兵击溃刘邦五十六万大军之后,刘邦才彻底意识到,论打仗他是不如项羽的。于是他向张良请教,有谁可以帮他击败项羽,张良为他推荐了三个人,分别是韩信、彭越、黥布,自此之后,韩信才真正有了独立指挥一支军队的权力。
韩信灭魏之后,刘邦夺其兵权,韩信灭赵之后,刘邦夺其兵权,韩信助其灭项羽之后,刘邦夺其兵权并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韩信。刘邦伪游云梦泽,削楚王韩信为淮阴侯,后来淮阴侯韩信死于吕后之手。

应该说,刘邦是忌惮韩信的,他收韩信的兵权既是出于与项羽军事对峙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避免韩信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但即便如此,韩信拥兵自重的情况还是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韩信灭齐之后,刘邦下令让韩信一起攻打项羽,韩信不从,要挟刘邦封其为齐王,第二次是刘邦违背鸿沟之约,与韩信约定一起夹击项羽,韩信不从。

如此情况之下,刘邦哪里还敢信任韩信?封韩信为真齐王也好,承诺给韩信土地也好,都不过是为了稳住韩信,至于信任,刘邦是万万不敢给的了!

亲密度排名

张良》萧何》》韩信

这是我的看法,大家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评论区分享呀!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