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浪亭记

沧浪亭记全文?沧浪亭记的作品原文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6-12 02:53:17 浏览6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沧浪亭记全文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2,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3郡学4 ,东顾5草树郁然,崇阜6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7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8,三向皆水也。杠9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10,近戚孙承右11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2,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13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14小舟,幅巾15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16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17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18。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19。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20。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21,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22。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

沧浪亭记的作品原文

沧浪亭记
浮图1文瑛2居大云庵3,环水,即苏子美4沧浪亭之地也。亟5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6有国时7,广陵王8镇吴中9,治南园10于子城11之西南;其外戚12孙承祐13,亦治园于其偏。迨14淮海纳土15,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16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17,复18子美之构19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20改易21。尝登姑苏之台22,望五湖23之渺茫24,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25之所建,阖闾、夫差26之所争,子胥、种、蠡27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28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29。诸子姻戚30,乘时31奢僭32,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33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34者,则有在35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36游37,呼之为沧浪僧云。

求助:沧浪亭记 翻译

一、白话译文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祐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

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

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二、宋代·苏舜钦《沧浪亭记》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沧浪亭记》由宋代文人苏舜钦所创作。全文以不到三百字的篇幅,记述了沧浪亭由“园”到“亭”、由“亭”到“庵”、再由“庵”到“亭”的历史变迁,并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化的感慨,表现了自己对名利等的淡泊胸怀。

作者模仿了柳宗元的文章的基本格调和具体表现方式,并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心态,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更显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

篇文章是苏舜钦遭受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以后所作的。庆历四年(1044),进奏院祠神之日,苏舜钦作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循前例以卖旧公文纸的钱宴请同僚宾客。

当时朝中的保守派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对宰相杜衍、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副使富弼等人力图改革弊政之举心怀不满;而苏舜钦得范仲淹荐举,又是杜衍之婿,因而保守派抓住这件事,借题发挥,弹劾他监主自盗,结果,苏舜钦被罢去官职,在席的有十余人被逐出朝。

区区一件小事,竟得如此严惩,苏舜钦激愤不己,他带着心灵上的创痛,流寓苏州,不久,在城南营建沧浪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

苏舜钦(1008—1048年),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参知政事苏易简之孙。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人,迁居开封。景祐进士。曾任大理评事。庆历中,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岳父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杜衍,支持范仲淹改革,他遭反对派倾陷,被勤除名,退居苏州沧浪亭,以诗文寄托愤懑。诗与梅尧臣齐名,风格豪健。文多论政之作,辞气慷慨激切。又工书法。著有《苏学士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