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清朝时,作为汉人的“吴棠”为何能够成为唯一的成都将军
其实关于吴棠,最让人熟悉的还是他跟慈禧太后的一段野史。
《崇陵传信录》里记载,吴棠做清河县令的时候,友人去世,丧船路过他的治下,于是让仆人送去白银三百两,哪知道仆人认错了丧船,把银子给了也刚好经过这里的惠征丧船。
这个惠征不是别人,正是慈禧太后的生父,当时叶赫家非常落魄,这三百两白银无疑是雪中送炭,吴棠知道了仆人送错了船,也没有追究,而是将错就错,到了丧船上吊唁,这让年幼的慈禧十分感激。
慈禧到了北京,选中秀女入宫,得皇帝恩宠生下皇子,之后经历丧父、夺权,最终成了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但对吴棠的这份恩情一直铭记在心,所以吴棠曾知县,忽然火箭式升迁,做过漕运总督、四川总督等要职,但最厉害的还是他成了有清以来,唯一一个汉族身份的成都将军。
这个故事说的有鼻子有眼,却经不起推敲,因为在惠征去世的时候,慈禧已经在宫中了,而且惠征去世,惠征也没在清河做官,所以说是《崇陵传信录》作者恽毓鼎编出来的,因为他对这种平步青云的权臣向来是看不起的,而和吴棠在早年又有过节,所以才写了这么个段子恶心吴棠。
真实历史上的吴棠,以举人补缺做官,但虽为文官,却精通兵法,在镇压太平军、捻军时,立下战功,才从此脱颖而出,所以,吴棠并非靠着年轻时对慈禧太后的恩情,而是靠着真本事升官的。
再说说吴棠做成都将军的事情,当时他的官职是四川总督,署成都将军。
不要小看这个“署”字,和正牌的成都将军还是差了一大截子的,就是“署理”“代办”的意思,就是以四川总督的身份代为行使成都将军的事情,所以从这一点出发,清朝还是没让吴棠真正的做了只要满人能做的成都将军。
说起成都将军,是清朝最后一个设置的驻防将军,是乾隆在平定金川后设立的,全名叫“镇守成都等处地方将军”,是全国十四将军之一,下辖八旗官兵,旗籍仍在北京,但由兵部调遣常驻地方,这十四个将军分别是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绥远城将军、江宁将军、福州将军、杭州将军、荆州将军、西安将军、宁夏将军、伊犁将军、成都将军、广州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
除了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的将军是将军直辖,不设总督,其他的将军都是与本地总督共同驻防一省,会同奏事,以将军领衔,地位虽看似很高,但是在实权方面,却远远不如总督。
话虽如此,但想要在清朝做将军,有一个硬杠就是非旗人不能担任,所以虽然吴棠是行使过成都将军的职权,但也只是一个“署“,毕竟成都不是将军直辖区,署不署的也无所谓,因为人家吴棠本人就是掌管全省最高权力四川总督,让他署理成都将军事,实际上就是清廷让其更方便的在四川便宜行事。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昔长平之战,赵王为何不用李枚为大将抵抗秦军
长平之战时,李牧还没有成名,因此不可能用无名之卒去阵秦军。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李牧死于公元前229年,假如李牧活了50岁,那么长平之战时李牧才19岁。赵国男子16岁从军,故长平之战时李牧才当兵三年,还只是一个低级军官,因此不可能让他率赵国主力对阵秦军。如果你是赵孝成王,你也不会选择一个名不经传,且无战绩的小兵去统率赵国主力大军。
长平之战时,廉颇早已以勇力闻名于诸侯,是沙场老将了;赵括虽然缺乏实战经验,但军事才能高的名声传遍赵国朝野,且赵括的父亲赵奢,是第一位击败秦军主力的赵国大将。赵括如果在长平之战存活下来,赵国的战神将会是赵括,而不是李牧。根据推测,李牧能从一个低级军官成长为一名高级将领,离不开赵括的推荐。赵括曾巡视北境,发现了李牧这个军事天才,回朝后向赵孝成王举荐了李牧,故李牧成为赵国边军的统帅。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贵人相助,否则难以步入核心高层。比如白起有魏冉的举荐,赵括有父亲的遗产,卫青、霍去病有卫子夫皇后的关系,朱元璋还有马皇后的关系。
赵国有两大对手,一是中原的秦国,二是草原的匈奴。李牧成为赵国边军的大将后,着手了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李牧率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对匈奴发起了反击,一战击杀匈奴十余万人。李牧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匈奴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约公元前246年,李牧进入赵国朝廷中枢,成为军方领袖人物。公元前243年,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方城,大败燕军。公元前234年,秦大将桓齮攻取赵国的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公元前233年,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并最终大败秦军,受封武安君。公元前232年,秦军兵分两路伐赵,李牧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再次大败秦军。
赵奢败秦一次,之后再没有上战场,因为他自己身受重伤;同时赵国也要保护这位战神,避免赵奢被秦军打败,防止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再现。李牧败秦两次,且每次都以少胜多,自己伤亡少,秦军伤亡大,因此李牧成为战神。秦国名将王翦跟李牧对阵也只能维持不败之局,最终采用反间计除掉李牧。
《雪中悍刀行》中,北凉王妃吴素是怎么死的
北凉王妃吴素怎么死的?简单地说,就是油尽灯枯而死,也可以理解为被离阳王室害死的。
早年间被离阳王室加害,留下了病根,一直没有调理好,又过了几年动荡而又充满危险的生活,再生完徐龙象不久之后就故去了。
起因,当然就是徐骁和离阳王室之间不可调协的症结了,一方手握重兵、睥睨天下,功高盖主,一方身为主君,胸怀狭隘,不能容下。
徐骁出外领军,王室要留下质子,也就是当时徐骁的妻子吴素和其腹中的胎儿徐凤年,后来乱世将结,王室当然想收回兵权了,召徐骁回京。
想控制住徐骁很难,所以要先抓住吴素,来威胁徐骁。
要说这种事也不少见,老赵还杯酒释兵权呢?老朱也是不留余地的对老兄弟们下手啊!古往今来的开国君王在这方面都挺狠的。
只是在这部剧中王室失败了,《雪中悍刀行》是一个高武的世界,吴素有极强的武力,即使有孕在身,也杀出了重围与徐骁汇合,病根、旧伤就是在此时留下的。
这两个人汇合了,王室就有所顾忌了,就暂时没有动手。
有些事虽然大家心照不宣,但明面上真不好撕破脸,当时徐骁战功赫赫并没有犯错,王室也要维持自己的颜面。
王室还想着徐徐图之呢?结果底下的人不争气啊!对外连战连败,王室最终只能再请徐骁出山,徐骁也是的,真就是一个不懂权谋的武夫,被忽悠两下就出战了,结果平定天下,掌控三十多万北凉大军。
徐骁掌控大军,是为了自保、是为了保护家人,可徐骁要是反叛了,谁能阻挡这几十万兵马了,徐骁也就成为了离阳王室眼中的心腹大患。
吴素是离阳王室害死的,但跟徐骁也有关系,一路莽到底不知进退,要换做是后来的徐骁,绝对不会像当初那么做,千金难买早知道啊!吴素之死跟徐骁也有间接的关系,有些事真的是过犹不及,当然离阳王室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手段太卑劣了。
癸酉本石头记是真本么
真的故事梗概。石头记应该是吴枚村所作,曹学芹改写润色、艺术加工,后28回是反清复明的,所以曹学芹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改写或没有流传下来。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吴令》是最讽刺的一篇小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143条回答。
这个故事确实很有意思,我们先看看原文:
吴县有位年轻的县令,为人刚毅梗直。吴县当地的民俗非常尊敬城隍神,除了修建富丽堂皇的城隍庙以外,每年都要为这个神举办大会,要花费全县不少民间的金钱。即便县里遇到灾荒,其他什么开销都可以节省,却不能在城隍神上面省钱。
有一次,这位县令外出,正好碰到民众大办神会。得知做神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县令勃然大怒,对着神像大骂:“你是主管一个县的城隍神,就应该知道爱惜民力。你怎么这样耗费民脂民膏呢,实在是笑话!”然后县令命差役把神像拉倒在地,打了二十板子。民众吓得要命,从此不敢再大办神会了。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很不错,这几乎是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翻版啊。
这个县令应该是很伟大的人。
没想到,故事还没完:县令为官清正无私,只是年龄比较小,很喜欢玩耍。一年多后,有一次他偶然发现官衙屋顶上有个鸟窝,就贪玩自己用梯子爬上掏。结果,他不慎摔了下来死了。没多久,县城的老百姓就听到城隍庙中传出县令的声音。
仔细辨别,竟然是县令的魂魄在和城隍神争执。原来县令死后也成为城隍神,就住在城隍庙里,接受民间的香火供奉。但这个庙容不下两个神,两人激烈争吵,都让对方离开。
吵闹声不分昼夜,让民众感到惊恐,加上县令生前也做了不少好事,他们就找来神婆协调,许诺会为县令建立一个新庙。
于是吴县就有了两个城隍庙,争执吵闹声才停止了。由于两个城隍互相竞争,都希望民众多给他供奉,所以较原来的城隍神更加灵验。一年一度的神会,又开始大办起来。
大家觉得搞笑不搞笑。
县令生前怒骂城隍神不体恤民情,只顾自己享乐,住豪华的庙宇,接受大量供奉,享受神会的奢华仪式,都是混账行为。县令为此还打了神像!
此举做的正气凌然,然而县令死后却做了同城隍神同样事情,甚至为了争夺供奉同老神仙大吵特吵。
这很荒谬吗?
一点也不荒谬。
有很多贪官,在没有爬到很高位子上,没有什么资格贪污时都表现得正气凌然,大肆攻击贪污腐败、权钱权色交易,言语猛烈,痛心疾首。
搞笑的是,这些贪官一旦爬到这个位子,往往比前任做的更差更坏。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不在其位,没有相关的利益纠葛,自然可以高谈阔论,占领道德制高点。
一旦自己到了那个位置,涉及到自己的密切利益,就可能完全不同。
以前中国有2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家里如果出现什么纠纷,不会找同族人来处理,反而会找舅舅主持公道。
这主要是同族人可能会因为利息关系有偏颇,但舅舅其实是外人,同你家不相干,才会相对秉公处理。
上海人的“娘舅”最大,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一个就是分家产时,通常会找略有些亲戚关系的远房情人,甚至完全不相干的人来主持。
为啥?
道理也是一样。只有完全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才会相对秉公处理。
所以,说来说去靠人性是完全靠不住的,很多事情必须依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