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国家为何不对黑摩的司机用严刑峻法,把他们都抓起来吃牢饭
谢谢你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国家为什么不把黑摩的抓起来正法,让他们坐牢,吃牢饭?说实在的,对于黑摩的无证无驾照拉客营运严重影响了城市管理的良好秩序,黑摩的出现的地方就是赃、乱、差的表现,是城管严厉打击的对象。同时黑摩的营运是城市中交通事故频发的群体。给城市治安管理和车辆交通肇事带来极大的隐患,往往“马路杀手”由此而滋生。但为什么不把他们抓起来呢?是因为他们也是为生活所迫,挣钱养家糊口,只是他们采取营运方式不同,采取无证照营运拉客是违反了交通管理法,在没发生交通事故前只能收缴车辆,有抗法行为的还被拘留十天半月,没有触犯国家刑法的,不能逮捕,只能以教育为主,罚款为辅,惩治无证照经营者。对已发生交通事故后的处罚程度,有证照拉客营运与无证照拉客营运的,基于无证照营运的黑摩的在城市中的危害在被执行上,后者比前者要严厉得多。
秦始皇为什么在统一天下以后还要严刑峻法
秦始皇并未意识到主要矛盾发生的质的变化,
仍然沿用“打天下”的制度,
严刑峻法,
从而酿成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我们先要理解汉初和秦初的区别
秦统一之初不像汉时那样国力衰颓
刘邦统一全国时
天下已经遭受了秦之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秦汉争霸等诸多人祸
经济先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官员出门只能坐牛车
皇帝出门打仗甚至被匈奴给围住
好说歹说才逃了出来
这么一看,汉初不休养生息
那还有什么事可以干呢
对外打仗,打不过
对内打仗,刚打完
修宫殿,修不起
被打成残血只能老老实实回泉水
要不然容易这样
那秦始皇统一的时候呢
上来先志得意满的“功过三皇,地广五帝”
造了一个词“皇帝”
又掳掠六国财宝
那可是六国几百年存下的宝物
国内安定完了去外面走走
南破百越
扩地千里
北击匈奴
却匈奴七百余里
国内还不节制
长城、阿房宫等等一个王朝留下一件
就可以在中国历史上“高人一等”的史诗级建筑
人家几个一块修
从秦朝初期爆发的浓浓国力上看
人家需要节制吗
人家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土豪气息好不好
这种强大恰恰是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咱的古代政府在完成内部统一之后
要解决的只有三个问题
一是打击外部敌人以保障生产
二是解决内部问题以保障生产
三是改造自然环境以保障生产
这是农耕民族的本性
也是古代我们之所以需要国家的原因
秦始皇呢?
借助高效的行政体系
把国家当成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
宫殿不是不能修
仗不是不能打
但是一旦超过限度就是穷凶极恶
就是无益的消耗
只会把自己推向灭亡
听我说过去文史
秦朝自始至终秉持着法家道路
如果要给秦找到一个官方指导思想
那就是法家思想
有些“罢黜百家,独尊法术”的味道
法家制度在当时,也没有被证明不行
恰恰相反
用法家统一六国的秦
大概会觉得,这条道路是可以永远走下去的道路
韩非子
而法家的理论体系有休养生息的部分吗
很遗憾,没有。
到了那时
法家所构建的理论
是关于建立什么样的君主制度的学问
是关于建立什么样的法律体系的学问
是服务于对外扩张和君主专制的学问
是旧时代的学问
却没有能够革新
指导思想地位也没有人可以撼动
只是在台上等着灭亡
法家未必不能推导出适应大一统时代的理论
未必不能取得现在儒家一样的地位
历史给了它好的条件
给了它第一段封建王朝指导思想的地位
它却没能把握住
最终在汉朝被妖魔化
和秦朝一样
成为暴政的代名词
在“法“的指导下,秦严刑峻法
在思想的指导,名为”秦“的巨人挥动着有力的臂膀
最终轰然倒下
秦的失败,是一种模式的失败,是一种思想的失败
秦,中国封建制度的开拓者
因为没有先人,所以它有些盲目自大
因为史无前例,所以它没有听过类似于
”秦若复爱六国之人“的劝诫
秦的灭亡也是中国向新的时代交的学费
为什么中国人推崇严刑峻法
题主可能对中国传统刑法思想有误解。中国历史上多数时候并不推崇严刑峻法,而是始终坚持明德慎罚的思想。
关于刑罚的轻重,中国传统上一般坚持:“法世轻世重,治世用平典,乱世用重点“。也就是说,治世时社会治安好,不用严刑峻罚,用较轻的刑罚就行了。只有在乱世时社会秩序大乱,治安情况过乱,才用严刑峻法。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严刑峻法,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减少犯罪,减轻刑罚。这叫“以刑去刑“。《商君书·靳令》说:“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意思是说,对较轻微的犯罪处以较重的刑罚,就会使人们连轻罪都不敢犯,自然也就不会犯重罪,也就不会受更重的刑罚。
打个比方,刑罚就像火,人稍微碰着就会痛,就会怕火,因此被火烧死的人并不多。反之,人们对水亲近而不畏惧,溺水而亡的人很多。
所以,其最终落脚点仍在“慎刑、慎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