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鸿章评价

晚清权臣李鸿章一生劳于洋务,后人对其评价真的很客观吗?怎样理解李鸿章这个人,客观事实评价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5 22:58:18 浏览5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晚清权臣李鸿章一生劳于洋务,后人对其评价真的很客观吗

年少不识李鸿章,

而立方知真中堂。

中堂何曾负天下,

万千史书尽负他。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李鸿章是晚清末期朝廷主和派首领之一,他一直主张对洋人忍让,同时寄希望于洋务运动。义和团出现后他便被冠以“汉奸”之名;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李鸿章拒不奉诏出兵勤王,而后代表中国与外强签署诸多不平等条约之一《辛丑条约》。大部分国人对李鸿章的认知就是卖国,认为所有卖国的事都是李鸿章出面干的。认为他一手造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不公:比如他主和拒战,兵败甲午,割地赔款。

笔者认为这样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社会在进步思想在开放,应该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去审视过去的人物事件,而这样会有新的结论和看法。

应该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只不过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地位,也注定了他的无奈和身不由己。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李鸿章对国家现状和前途有更清醒、更开放、更切实的认识。

在晚清末期内忧外患、经济落后、列强俯视的时代背景下,李鸿章主张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他曾上书直言:大清国已没有继续封闭锁国的必要,西方势力有侵占中国的野心,已经从在文化上侵蚀着中国,大清对此必须保持警惕。世界发展至今日,一国已不可能关闭国门而安然生存。大清应该打开国门参与世界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还可以制约别人。在对外开放中,李鸿章坚持开放与主权并重。李鸿章访问美国,答记者问时说: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同时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

李鸿章主持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

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开创了多个中国近代第一。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第一条电报电缆线。李鸿章为大清国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李鸿章的大逆不道行为保护了中国的根本利益。

在甲午海战之前,朝廷上普遍认为日本国小不足畏,故全国主战,唯独李鸿章知道小日本的强盛,认为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诟言和。但是朝臣都认为李鸿章误国,最后李鸿章不得已而备战。实际上大清海军多年未检阅,设备老旧、弹药过期、设备也不全,完全无力开战。结果甲午一战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浩浩大清败于一个弹丸小国,国人举国愕然。试想当时李鸿章的意见如果被采纳,至少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

又如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天津进兵北京。清朝廷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李鸿章深知国家忧患日深,北上必败。“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因此李鸿章面对朝廷的“北上勤王”,李鸿章选择“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是的,李鸿章抗旨成了“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但是他们确保了大清南方半壁江山的稳定。

李鸿章多次在国家出现存亡危机时出面收拾残局,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思想境界,与外国列强谈判,忍辱负重,利用他个人的智慧和才能,为中国争得了在当时条件下的最大利益。

甲午战败李鸿章去日本议和。日本人提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在朝廷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的态度下,与日本首相伊藤博唇枪舌战,并以自己的被刺逼迫日本停战,削减战争赔款1亿两,最后两害取其轻签署了《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朝廷仓惶西逃,又请李鸿章从广东回京与侵略者谈判。李鸿章不顾家人劝阻,以老病垂死之身与列强周旋,力排众议,在保全国家体制的前提下,与列强签署了《辛丑条约》,而后他便吐血去世。

结束语:可以说李鸿章完全是在为清廷的无能背锅,在那个世纪之交那段悲伤的日子里,清廷需要一个罪魁祸首,让国人的屈辱得到宣泄。国家落后必然挨打,打则必输,输则必割地赔款,割地赔款必有条约签署人。李鸿章就是落后国家的代表,因此笔者妄言如不是李中堂在,谈判桌上中国输得会更多。

怎样理解李鸿章这个人,客观事实评价

对于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其实历史早有定论。在此问题上我反而觉得李鸿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才最为精准到位:那就是“大清裱糊匠”。事实胜于雄辩,一场甲午海战,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把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戳了个大窟窿。在日本明治维新的上下一心、坚船利炮面前,晚清时期看上去轰轰烈烈、煞是热闹的洋务运动,就好像是一个纸糊的大灯笼一样一戳就破、一点就着。而在这其中,关键中的关键,还是人的因素才是核心。

李鸿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后人对他褒贬不一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堂、张之洞齐名,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被不可一世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当时的大清中,唯一有能耐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由于身处动荡的年代,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参与诸多的历史事件,后世对他的唾骂多过褒奖,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个原因。

1.拜曾国藩为师。

李鸿章的父亲是进士,当过中等巴样的官,他望子成龙,希望鸿章学而优则仕。由于自幼聪慧伶俐,也潜心钻研过学问。在父亲的引导下,他进京城参加过乡试,可时运不济,李鸿章名落孙山了,他有些心灰。

于是,父亲带他去见了名满京师的曾国藩,这一步为他走上仕途后开拓坦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皓发穷经读死书强多了。所以,有个好爸爸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流行拚爹也不无道理。

李鸿章跟随曾国藩学习经世致用的学问。三年后,他考中了进士,进入了翰林院,人生开始开挂了。此后不到五年的时间内,他的官职竟然连升七级。然而,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李鸿章因此成为了众矢之的,处处遭到排挤和打压。

李鸿章冷静下来,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心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航线。在35岁的时候,他辞去了的官职,再次到曾老师门下进修。

2.镇守上海。

  李鸿章摆脱了俗事的困绕,有了充裕的时间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学问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曾老师派他前去镇守上海;李鸿章运用曾老师教给自己的理论知识,大胆地指导自己的战场实践,以不足一万人的武装力量,打败了太平军的十万人马。

这一仗打得利落、漂亮!籍此再度回归官场后,他担任了江苏巡抚。之后,他在官场风生水起,大约平均每两年要官升一级。到了知天命之年,已经成为了伍英殿大学士了。可以说,是曾国藩成就了他的人生。

3.倡导和参与了洋务运动。

而大清当时已逞奄奄一息之势,各国列强虎视眈眈,清政府只有低眉顺眼当奴才的份;位高权重的李鸿章透过现象,抓住了本质,他认为大清要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必须通过变法来增强军力国力,以抵抗外敌,这在他与朋友的来往书信可以看出来。

此后,他利用自己对朝廷的影响力,派人前往他国购买机械设备,聘请外国技师,建立当时东南亚最大的兵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民族能开办自己的武器加工厂壮了声威。富国强兵需要培养人才,他亲自挑选学员前往美国深造,期冀他们学有所成后归来,报效自己积贫积弱的祖国。在近代实业的发展上,他不拘一格,创造了诸多个“中国第一个”。作为大清重臣,身体力行于改革的实践,师夷之长以制夷,难能可贵,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阻止中国的继续沦落,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4.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腐朽不堪的大清帝国在世界列强的武力逼迫下,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有文韬武略,能与之一较短长,又作为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依赖的股肱之臣,事到临头,每每被指定为清政府签订条约的代理人。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代表清政府,亲手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弱国无外交,由于条约极大地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加速了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所以,他遭到了千夫所指、万人唾骂,这就是李鸿章老来名节不保的原因。

究其实,他生在华厦大地,深知中华民族具有不屈服任何一个帝国列强的个性与气慨,但他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代理清政府出卖国家利益以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可耻的,遗臭万年是罪有应得!

如果当时他能当即立断,拒绝出席签约行为,相信历史对他有不同评价,可惜,偏偏 这位痛恨列强的人却在风口浪尖上为众列强输送利益,这是不可饶恕的,至今,李鸿章 仍是“卖国贼”代名词,活该!

5.两件小事体现了自己的尊严。

条约签订后,他受到了国人的口诛笔伐,在中央的安排下,他前往别国进行访问,以避谴责之声;在巴黎运动会的开幕仪式上,伴随中国黄龙旗的升起,老态龙钟的他满怀深情唱起了家乡的民间小调《茉莉花》。这在西方所谓的文明人的眼里树立了很高的形象,被认为他展现了一个大国重臣应有的气度,彰显了一个民族应有的尊严。

在沿航线的回国途中,必须在日本停靠后,转换航船才能回国;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时,曾有誓言,毕生不再踏入日本国土,为此,他通过一条狭窄的木板,以75岁高龄,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后,启程回国。

6.李鸿章要为误国行为承担责任。

李鸿章也曾做过错误决策。如他过于避战,重视海防,甚至提出过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的建议!

1885年,在大清完胜日本的情况下,还是签订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让日本有恃无恐地派兵进入了朝鲜。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由于指挥失误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以损害本国的利益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而告结束等。

虽然这些做法受制于当时的客观因素,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的责任。另外,他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杀人过多;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晚年的他,沉默寡言在辛丑条约签完字后,他便吐血不止,后被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而后病逝北京!

李鸿已逝,千古功罪,留给后人评说!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李鸿章一定会成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博学多才的梁启超先生说他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发人深思!

为什么李鸿章做了那么多事,还是很多人骂他

论曰: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清史稿•李鸿章列传》

虽然《清史稿》中对李鸿章的过错有避重就轻之意,但是赵尔巽对李鸿章这段整体的评语还是有一点客观之处的。(恐怕有的人不知道赵尔巽是谁,清史稿就是他担任总编的。曾做过清朝的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当年张作霖的顶头上司。)

李鸿章有功吗?当然有

有过吗?当然也有

宰相合肥天下瘦可不是说说就完了的

轮船招商局都快成李中堂的私人产业了

再说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李大人一直在背后使绊子,主张放弃新疆,危难关头是左宗棠是抬棺上阵,最终收复新疆,从俄国手里要回了伊犁地区。

放到现在,谁敢说把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出去?不说知乎了,平民老百姓吐口水也能把他淹死。

再说了,人家李大人自己都“自诩为大清国的裱糊匠”。我们跟着啥掺和什么?

在此奉劝一句题主,多看史书

只有在你全面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之后,你才有资格评价。

而这个资格,很遗憾,我认为知乎上的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这个资格。

当然我也没有资格。

我不粉李鸿章,也不黑李鸿章。

历史孰是孰非,全凭后人评说。

你如何看待李鸿章在清末的作用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邓公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香港回归问题时,对李鸿章作出了评价,李鸿章是个卖国的晚情政府的卖国贼。

在中国历史上,李鸿章会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

李鸿章到底是爱国忠臣还是千古罪人应该怎么正确评价

李鸿章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伪君子和小人,说李鸿章是千古罪人也没有错。其实李鸿章就是慈禧太后养的一条哈巴狗,李鸿章连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也算不上,李鸿章为了自己一家人荣华富贵连灵魂都丢掉了,李鸿章就是社会上一个不知羞耻的大流氓。李鸿章一生就没有办过一件好事情,李鸿章从屠杀太平天国义军起家,李鸿章两手粘满了义军的鲜血,这个大流氓为了荣华富贵没有一点民族精神。李鸿章喜欢签订卖国条约,清朝好多不平等的条约都是李鸿章代替主子慈禧太后签订的,李鸿章没有其他能力只有卖国求荣的能力,李鸿章是一个没有一点爱国精神的大汉奸。

按照你的评价来说,李鸿章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鸿章历来是一个争议不断的历史人物。

从文人的角度来说,他是卓越的;从军人角度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说, 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从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相终,晚清时期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印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 他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

李鸿章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他热衷权势,长期掌控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权,聚集一批军政人才为其所用;有同僚称其可杀,康有为拒绝他加入强学会,孙中山向他上书变法,如此等等,使得李鸿章的一生极富传奇性。

然而说起晚清的李鸿章,人们会想到“卖国贼”,想到“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01 有文化有觉悟的读书人

作为一个有文化有觉悟的读书人,他在国家面临分裂的时候,弃笔从戎,编练新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政权的稳固:1851年在金田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五年内迅速席卷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并数次打破清军对它的战略包围,逐渐形成与北方满清正统政权相抗衡的农民政权,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安全和政权稳固。

1860年,因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清政府失去了长江中下游制约太平军的最后一支力量。应钱鼎铭的邀请,曾国藩 转商于李鸿章,着手招募并组建淮军,最终成为抵抗太平 军进军上海的重要力量。

02 开展洋务运动,以求自强

作为一方大员,他在国难当头时积极改良现状,在不触及国本的情况下,带头发起了近代一场由上及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李鸿章在率领淮军于上海抵御太平天国的实战过程中感到西洋军械的威力,开始了早期的改良摸索,在军制上,他从实战中领略到西洋军械的威力,使得淮军到沪未及一年,“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在管理上,他罢免了以杨坊为代表的媚外过甚的买办官吏, 改为起用郭嵩焘、丁日昌等一批务实肯干的洋务派官员,同时建立了以务实干练、通晓洋务为基准的淮军幕府。

其后随着他地位和权利的上升,淮军逐渐承担国防军的责任,而其淮军将领、幕僚,以及志同道合的官僚便形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启了洋务运动。并在相关领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帝国主义的资本入侵。洋务运动虽然没能让清庭在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但是国内的一系列军事与民生的变革使中国军队得以转变为使用近代火器的军队;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改变满清的命运,但却提升了它的军事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侵略,维护了政权的稳固;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却种下了学习西方的“星星 之火”,同时发展了中国近代教育,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03 迟暮帝国的肱骨之臣

作为一个迟暮帝国的肱骨之臣,在风云变换之时,他敢于抛弃自己所有。

李鸿章曾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但是从处理天津教案签订《中日修好条约》后,先后签订《中英烟台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也成为他被人骂作“卖国贼”的主要原因。就如同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我办了 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俯仰一时。”

总结

李鸿章作为一个通过八股取士起来的官员,虽然没有彻底革命,但是也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色彩。

他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行为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传统文化上采取彻底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 即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与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所以,李鸿章身处晚清时代,适逢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在皇权的重重压制之下,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之中, 没有实现其抱负, 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时势可以造英雄,也可以毁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