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盈三虚

少正卯的死和孔子有没有关系?颜回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5 19:05:57 浏览6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少正卯的死和孔子有没有关系

(原创)

孔子杀少正卯,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大悬案,至今还是无法定案。肯定与否定的激烈争论,让这一大迷团更加充满着神奇的色彩。真相究竟如何,还是让我们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去追根溯源,还孔子一大清白,让这场闹剧也好尘埃落定。

少正卯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法家人物。他口若悬河,官至少正,与同时代的孔子一样开办私学,招收弟子。他们两位的讲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少正卯的讲学代表着法家思想,孔子的讲学代表着儒家思想,两者有着许多的对立和不同点。相传少正卯的课堂经常吸引着孔子的弟子去听课,只有颜回一人从未去过。为此孔子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官至鲁国大司寇,代行宰相职务。上任仅七日,就为少正卯定下了五大罪行,并将他杀死在东观之下,并暴尸三日。这五大罪行分别是:心态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辨,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孔子杀少正卯的说法,最早出现在《荀子》的第二十八篇: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少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之失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由大司寇行使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正者少正卯。后来的学者大都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孔子以少正卯的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并且异世同心,所以非杀不可。

孔子杀少正卯似乎已成铁案,又却有后来许多的学者表示巨大的质疑。他们认为这个案件存在着许多的迷团,仔细分析起来,似乎难以成立。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有以下的多种说法。

少正卯所处的时代,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局面拉开了帷幕。孔子立志以道德救世而平定天下大乱,少正卯则大放法家之言,以武力征服天下,实现富国强兵。两位同朝为官,却出现两个极端,矛盾与纷争不可避免,这也是很正常现象。但是孔子只是代理宰相之职,还只是夫子的地位,夫子并无权力去杀另一个夫子。更何况上任仅七日就能大开杀戒,那是根本没有这个权力,也是绝对做不到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并并坚决反对无故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们的想法时,孔子极其反对。诛卯案件如此重大,却在巜荀子》之前的历史典籍从未出现,也令人表示怀疑。《春秋》没有记载,《左传》没有评论,《论语》没有传说……

面对这些质疑,许多学者也表示赞同。他们认为诸子百家的寓言众多,大多来源于民间传说,并不足以为信。《荀子》是诛卯记载唯一来源的版本,也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得到证明的猜想,而这个猜想和残存的文史记载也是背道而驰的。如果这样,那么孔子杀少正卯的事件就难以成立。

五四运动期间,少正卯事件成为孔子的污点。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少正卯成为法家人物,孔子杀少正卯成为了孔子的污点,谁不相信有所反驳,谁就是反革命。这两次的诛卯评论,只是时代的产物,并不足以说明诛卯事件的成立。

少正卯的死与孔子应该没有直接的关系,至于《荀子》中记载的的诛卯事件又是从何而来,这又是一大迷团,说又说不清,道又道不白。据说荀子师从于儒家,却又对儒家有着许多的对立和质疑,是不是由此而引发出不真实的传说,我还是想作出进一步的探讨和思索。

颜回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颜回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 孔子生前,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教育学生。

  • 他曾经从这四个方面来议论自己的学生,将各科之中比较突出者加以罗列。

  • 在评论时,孔子把德行放在首位,而排列在德行一科最前面的正是颜回。

  • 颜回品格高尚,学识渊博,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学生。

  • 于是,在众多的孔子弟子中,后儒把颜回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像尊称孔子为“至圣”那样,尊颜回为“复圣”。

  • 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他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比孔子小30岁。颜回的父亲颜路也曾随孔子学习。
  • 颜回的家境比较贫寒,孔子曾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别人受不了的贫苦忧愁,颜回却能够不改变自有的快乐。
  • 不过,《庄子·让王》篇记孔子问颜回家贫居卑,为什么不出仕时,颜回回答说:“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回不愿仕。”如果这种说法靠得住,那么颜回可能出身于有一定家产的自耕农。
  • 颜回一生都没有出仕,一直跟随孔子学习和生活。直到去世,颜回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孔子。在众弟子中,颜回是深受孔子喜爱的一位。
  • 孔子青少年时代十分好学,颜回也是如此。颜回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初为孔子的弟子时,孔子为他讲学,他不仅不谈反对意见,而且连个疑问也没有,就好像一个愚蠢的人。
  • 可是后来,孔子发现他不但能够完全理解,而且还能有所发挥。孔子称赞他“不愚”,连能言善辩,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也自叹弗如,子贡说自己“闻一以知二”,颜回却能“闻一以知十”。
  • 颜回虽然才智出众,但他并不因此忘记发奋学习。在《论语》中,《雍也》和《先进》等篇都记载了孔子称赞颜回好学。《子罕》则记孔子夸奖他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颜回不分白天黑夜地学习诗、礼,孔子认为他的学生没有人能与颜回相比。

他之所以被列为四科之首,是因为他有十分突出的仁德修养。

  • 孔子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其忧乐所系,不在富贵利达,惟在道德学业。

  • 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这种忧乐观,颜回领悟至深,并切实地加以实行。

  • 颜回在“人不堪其忧”的陋巷居住时,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这种精神境界深得孔子赞赏。

  • 颜回尊师重道是其德行中最为突出的一点。
  • 孔子曾说:“回也视予犹父也。”后人也评价说:“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这就是说,颜回对孔子十分尊重,简直就像儿子孝敬父亲那样。
  • 颜回不仅本人敬重老师,而且也影响了其他的孔门弟子,所以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颜回对孔子言听计从,崇信至极,以至于达到了“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的地步。
  • 据说,鲁国的私学之风兴起后,鲁人少正卯也进行讲学,与孔子争弟子,当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颜回对孔子的信任简直达到了迷信和盲从的地步。

颜回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 在孔子思想中,“仁”占居了重要的地位。颜回也信奉并躬行孔子之学。

  • 孔子说他“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处处坚持道德教化的基本原则,君主应当“为政以德”,君臣关系也应当以道德来调节。

  • 颜回就是这样,他主张用道德来协调君臣关系,并用以教化人民,他说:“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蛮”。

  • 他认为只要通过道德来治理,社会就会安宁,君臣上下就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使得“动作中道,从容得礼”,各国诸侯也都“从义尚风”,使“壮者趋而勤,老者扶而至”,天下从而获得永久的安宁。

  • 颜回虽然没有离开过孔子,但他也曾打算进行独立的活动。《说苑·敬慎》中说“颜回将西游”,《孔子家语·贤君》也记“颜渊将西游于宋”,不知是否真实。孔子以后的儒家各派中有“颜氏之儒”,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当与之有关。
  • 不过,颜回在孔子生前就已经去世了,当时他只有41岁。颜回也可能独立收徒授学,“颜氏之儒”也可能是在颜回思想的影响之下,逐渐从儒家学派中分出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派。
  • 不过,在儒家八派中,虽然其他各派对孔子思想取舍不同,“颜氏之儒”的特点却应该是恪守师道。

孔子杀了少正卯还要暴尸三天,心中要有多大的怨毒才能做到这样

孔子诛杀少正卯,可以说是其一生中无法洗涮的一个污点。我们都知道,孔子创立儒学,被奉为儒家圣人,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在道德情感上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完美地步。

那么,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以致于暴尸三日?作为大圣人的孔子,手段何以如此残忍呢?

少正卯是什么人?

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有名而无姓,在公元前496年被孔子所杀。少正卯中的“少正”其实是一个官职,古人将官职加诸于人名之前,和今天将职位和姓氏结合起来称呼某一个人类似。

春秋时期,各种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少正卯是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早期法家主张修订律法,变革社会,属于革新派,与孔子的儒家所宣扬的恢复周礼的守旧思想相冲突。卯在鲁国担任大夫,官至少正。卯在工作之余,还有一个成为教育家的梦想。

少正卯开馆讲学,宣扬法家思想,以其能言善辩而知名,在鲁国一度掀起了学术高潮,很多人都纷纷跑去听他的课。甚至连孔子大半的学生,都受到了卯的吸引,常常从孔子的学堂上悄悄溜出来去听少正卯的课。

孔子在春秋时期,也是儒家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法家代表人少正卯的讲学太过火爆,对孔子的学术地位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孔子怀恨在心。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行摄相事,相当于一国之宰相,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第一个被孔子开刀的人,就是其死对头少正卯。法家的代表人少正卯,反而被孔子用法律的武器杀掉。孔子公报私仇,以“小人之桀雄”的罪名诛杀少正卯,并将其暴尸三日。

孔子为何诛杀少正卯?

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最早记录在《荀子》一书中。《荀子·宥坐》记载,孔子为鲁国摄相,上任七天之后就诛杀大夫少正卯。

孔子的门人对此表示质疑:少正卯是鲁国知名的学者,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孔子主持国政没有几天,不问罪名就诛杀了他,这样鲁莽的做法是否妥当?孔子回答道:

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

孔子为自己辩白,少正卯有五大罪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什么意思呢?

心达而险,是说少正卯通晓古今世事,但是不安好心;行辟而坚,是说少正卯标新立异,有违周礼还不知悔改;言伪而辩,是说少正卯宣扬歪理邪说,还强词夺理为自己狡辩;记丑而博,是说少正卯关注的,都是社会阴暗面,而且学识广博以蛊惑人心;顺非而泽,是说少正卯违背道德风尚,而且造成了广泛的不良影响。

人恶者,有这五条就是罪大恶极,与一般的偷盗抢劫不同。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孔子所罗织的这“五大罪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质的证据。接着孔子又说:

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少正卯虽然不偷不抢,但是他聚众讲学,宣扬反动邪说,妖言惑众,其社会危害更加巨大,堪称“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杀,而且杀之还要暴尸三日。

孔子诛杀少正卯之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呢?《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在诛杀少正卯后,执政三个月,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政绩:市场上贩卖猪、羊的人都不敢哄抬物价;道路上的男女都不敢走到一起,以示男女有别,不违背周礼;路不拾遗,四方的宾客来到鲁国的都城,需要办事也不必像管事的官吏送礼行贿,而且能够得到满意的接待。

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的时间很短,其执政水平如何?无从得知,但是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政绩,有违常理,所谓的“政绩”不过是史学家的粉饰。

孔子发明了“文字狱”

周王朝的末期,因为王室的衰落,诸侯国纷纷脱离周天子的统治,相当于单方面宣布独立。周王朝对诸侯国的反叛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所以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互相征伐,以致于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于是各种思想主张应运而生。百家争鸣,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等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希望以自己的政治主张说动一方诸侯国,统一战乱纷争的局面。

儒家宣扬的是“仁政”,主张恢复周礼,维护贵族阶级的特权,回到周天子统治时期。这一倒流逆施的主张,虽然符合了儒家和周王朝的利益,却与各诸侯国的利益相冲突,所以孔子在各诸侯国之间奔忙三十余年,一无所获。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并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所提出的恢复周礼,更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因此法家在民间广收欢迎,却遭到贵族门阀的反对。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维护贵族利益,因此孔子在鲁国得到支持;而法家代表人的少正卯,虽然在民间享有很大的名声,却因为反对贵族特权而遭到贵族阶级所排斥。

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一上台就诛杀少正卯,而且暴尸三天。这一做法其实是在向鲁国的贵族集团大献殷勤,希望换取他们对其在鲁国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的支持。

自古文人相嫉恨,同行是冤家。因言获罪,少正卯无罪而被诛杀,沦为政治牺牲品;而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则制造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起“文字狱”。

后人儒家的维护者倾向于将“诛卯案”定性为“圣人诛杀小人”,少正卯是孔子口中的“小人之桀雄”。有意思的是,宋朝轰动一时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李定等人指责苏东坡的罪名中,就有孔子为少正卯罗织的“五恶”中的“言伪而辩,行伪而坚”。

乌台诗案后世已有公论,李定等人才是真小人。那么孔子的“诛卯案”,是否是另一个“小人斗君子”的翻版呢?期待大家的评论。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春秋战国时,因材施教的孔子,为何却在业务上惨败给同行少正卯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和少正卯处在春秋末期,正是周王室走向衰败的时侯。两人虽然都很才华横溢,但政治立场不同。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以周礼治天下。而少正卯则顺应着新兴地主阶级的潮流主张以法治天下。

孔子逆历史潮流而动,因此他的弟子出出进进很不稳定。

少正印顺潮流而动,属新生力量而生机很旺,不断有门徒聚集在其门下。

孔子与少正卯势不两立,当孔子在鲁国当代理宰相(司寇)仅仅3个月便杀了少正卯。

孔子为什么杀少正卯

因少正卯的口才十分,说道理比孔子还高,孔子说的就没人听了。孔子是一个当权者,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相容。把他杀了,自己的主见得己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