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月 刘方平

刘方平写夜月这首诗的创着背景?《八月十五夜月》 这首诗的全面解释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6-12 02:07:54 浏览7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刘方平写夜月这首诗的创着背景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月》又题作《月夜》。
本诗写的是初春月夜黎明前的情景。夜深人静,月光斜照着半边庭院;北斗星和南斗星横斜着,天将亮了。低微唧唧的虫鸣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春意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 诗的前两句写环境的幽静,后两句写感觉到春天的气息。以“虫声新透绿窗纱”来表达春回大地的信息,“透”字传神,读来亲切有味,境界全出。

《八月十五夜月》 这首诗的全面解释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意思: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 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割刮!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 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 路上的霜露象雪一样洁白, 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 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啥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这句话出自唐朝王建写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王建 【朝代】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白话翻译: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扩展资料: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