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在锐龙处理器的率领下,明年AMD是否可以全面反超英特尔
这个问题提的时间点很好,结合近几天铺天盖地的关于锐龙3的新闻,正好适合分析一下Intel和AMD接下来的市场走向。
首先我们来一次追本溯源,不要看现在Intel和AMD在CPU市场上掐的你死我活,其实这两个公司的渊源非常之深。
我们先来膜拜一位大神,著名的半导体之父,罗伯特诺伊斯先生。
诺伊斯的生平非常传奇,我这里只介绍一下他跟Intel和AMD的关系,他的具体生平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诺伊斯是仙童半导体公司和Intel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而AMD的创始人杰里桑德斯先生,就是由诺伊斯亲自招揽到仙童半导体公司任职销售总经理,两人亦师亦友,私交甚笃。后来诺伊斯离开仙童创办Intel时,曾经想带着桑德斯一起去打天下,但受到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同为半导体大神,曾提出“摩尔定律”)反对,只好作罢。后来桑德斯被仙童裁员,准备自起炉灶,但由于在半导体行业内没有技术背景,几乎连创业资金都凑不出来,辛亏得到诺伊斯先生的力挺,才成功创建了AMD公司,且AMD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Intel的核心供应商和战略合作伙伴,甚至在Intel走向世界顶尖的微处理器供应商的路程中,AMD也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由此可见,两家公司本就源出一脉。
说回到Intel和AMD的竞争本身,其实大家不要看AMD这几年被Intel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其实在两家公司几十年的竞争历史里,双方是互有胜负。
AMD第一次翻身,要从世纪之交的K6K7两代处理器说起。
K6-2是AMD基于super7平台发布的,用于对标Intel奔腾2的产品。AMD在该处理器上引入了3DNOW!指令集,大大加强了处理器处理三维运算的能力,虽然仍赶不上奔腾2的整体实力,但K6由于物美价廉,得到了个人用户大量的追捧,包括笔者人生中拥有的第一台电脑,就是选用的K6-2 300,这个阶段为K7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年之后,AMD经过一系列的试水产品,最终在K7架构的基础上推出了著名的“速龙”初代产品。
不要怀疑,这根像大号内存的东西就是当年的初代速龙处理器,基于slotA接口,竖着插在主板上,在这代产品上,AMD第一次在整体性能上干掉了老对手Intel的主力产品奔腾3,奠定了Intel头号竞争对手的江湖地位。
在之后的几年里,Intel和AMD各自推出了数代极富竞争力的产品,直到2003年,AMD率先推出了首款X86架构的64位处理器“速龙64”,而Intel的主力产品接连失利,终于把高端市场拱手让人,让AMD在2003-2006这两年多里称王称霸,甚至在2004年,AMD的CPU在台式机市场占比首次超过50%(CPU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还是服务器市场,这一块AMD一直处于劣势)。
直到2006年中,Intel推出了酷睿2处理器,得益于领先的工艺和架构,终于把速龙64压了过去,其后数年中,AMD只好改走性价比路线,重新转战中低端市场。
来到2011年,AMD憋了几年的大招,终于推出了万众瞩目的“推土机”系列CPU,众多爱好者们期待这一全新架构的产品能带领AMD找回速龙64时代的辉煌,可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推土机是一代完全失败的产品,功耗高、效率低,这款失败的产品,让AMD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之中,就是在这个时代,出现各种嘲讽AMD的梗,比如因为产品命名被叫成“农企”,因为CPU效率低下,高端U甚至比不过Intel的低端U被嘲笑“i3默秒全”。也让功耗高、效率低变成了AMD头上的一顶大帽子,甚至在数年后的今天锐龙全面翻身的局面下,还有不少朋友认为AMD的CPU是垃圾产品。
扯了这么多的典故,说回到现在,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上面的历史,会很惊奇的发现目前的局面跟2003年时非常相像,AMD的两代锐龙已经把与Intel之间的差距缩到非常小的地步,这几天7nm工艺的锐龙3在网上被传的沸沸扬扬,而反观Intel方面,不但10nm工艺难产,甚至连14nm工艺都出了问题,要回头去炒22nm的冷饭,如果明年7nm的锐龙3真有目前PPT上这么强,那难保不会重现2003年的景象。事实上根据今年下半年的消息,AMD在某些国家的DIY市场出货量已经超过了Intel,若明年真出现7nm工艺对标14nm乃至22nm的情况,保不齐那些一向瞧不起AMD的消费者要“真香”了。
另外个人分析一下这几天网传的锐龙3代产品,其实最重要的地方在于三点,一是消费级PCIE4.0,这对高端显卡和固态硬盘的市场的冲击将会非常巨大,甚至是直接造成整个市场的洗牌和变革。二是4通道内存的下放,要知道之前数代产品里,支持4通道内存的平台都是离普通消费者非常遥远的高端平台,如果真的4通道内存普及,很可能引发内存市场新一轮的爆发。三是锐龙3代的APU,目前参数不足不好判断,但网上一致认为至少有1050的性能,现在的锐龙2代APU已经把低端显卡搞死了,再这样发展下去说不定过上几年显卡这个东西都要成为历史了。
AMD YES!
AMD第三代锐龙处理器什么时候到来值得期待吗
数一下手指头,AMD第二代锐龙处理器已经发布了大半年,是时候准备新品了。也就是采用7nm工艺打造、Zen 2内核的第三代锐龙处理器,油管Up主 AdoredTV就详细地“介绍”了一番第三代锐龙处理器产品情况,一共有10款型号呢,还包含新的锐龙APU。
还记得AMD公布了7nm Zen 2架构EYPC罗马处理器,CPU核心数目相当炸裂,提升到了64核128线程,显然这是与Intel多核大战下的产物,那么64核心是如何炼成的呢?答案就是MCM技术,因为这64个核心不处于同一个die上,因为从生产难度上来考量,保证64个核心完整无缺陷太难了,良品率可能低得可怕。但如果采用MCM胶水技术拼接多个die,实现64核就变得容易多了,7nm 罗马处理器就是这样,8+1架构,CPU die与I/O die分离,DDR内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IF控制器等IO单元单独做成了一个die,8个八核心CPU die,如下图所示。
此外所谓的7nm CPU不是纯粹的,因为I/O die依然是14nm,GF代工;CPU die才是7nm,台积电代工,这样既降低成本,大家都能一起代工赚钱,一举两得。AdoredTV表示这种情况同样会出现在第三代锐龙处理器身上,MCM还能粘合I/O die、CPU die、GPU die。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在上一期超能课堂讲得很清楚了,超能课堂(161):AMD、英特尔为何争相走向胶水多核处理器?
锐龙3 33××系列:
锐龙 3 3300,6C12T,3.2-4.0GHz,50W TDP,99美金,CES 2019发布;
锐龙 3 3300X,6C12T,3.5-4.5GHz,65W TDP,129美金,CES 2019发布;
锐龙 3 3300G,6C12T,3.0-3.8GHz,集成RX NAVI显卡,15组CU单元,50W TDP,129美金,2019 Q3发布;
锐龙5 36××系列:
锐龙 5 3600,8C16T,3.6-4.4GHz,65W TDP,178美金,CES 2019发布;
锐龙 5 3600X,8C16T,4.0-4.8GHz,95W TDP,229美金,CES 2019发布;
锐龙 5 3600G,8C16T,3.2-4.0GHz,集成RX NAVI显卡,20组CU单元,95W TDP,199美金,2019 Q3发布;
锐龙7 37××系列:
锐龙 7 3700,12C24T,3.8-4.6GHz,95W TDP,299美金,CES 2019发布;
锐龙 7 3700X,12C24T,4.2-5.0GHz,105W TDP,329美金,CES 2019发布;
据说,真的是据说,为了对标Intel Core i9系列处理器,AMD似乎也准备了锐龙9系列,也有两个型号,锐龙9 3850X/3800X。两个CPU die都是8核心的,一共是16核心32线程,就是AMD Threadripper级别了(或者就是改名字)。
锐龙9 3800X:16C32T,3.9-4.7GHz,125W TDP,449美金,CES 2019发布;
锐龙9 3850X:16C32T,4.3-5.1GHz,135W TDP,499美金,2019.05发布;
不过这份规格表似乎过于详细了,而且部分参数看起来挺梦幻的,令人不禁怀疑,7nm真的有这么神吗?我看未必,看看就好了。
想了解更多有关科技、数码、游戏、硬件等专业问答知识,欢迎右上角点击关注我们【超能网】头条号。
锐龙将于2019年推出哪几款锐龙3000系列处理器
我们早已听闻,AMD 即将推出基于第二代 Zen 架构的锐龙 3000 系列高端处理器,它们将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
虽然官方尚未正式公布,但 YouTube 视频播主 AdoredTV,已经迫不及待地分享最新的爆料。
作为 3000 系列桌面处理器的旗舰型号,锐龙 R9 3850X / 3800X 均采用了 16 核 / 32 线程的设计。
锐龙 R9 3850X / 3800X 的热设计功耗(TDP)为 135 / 125W,基准频率 4.3 / 3.9GHz、动态可超至 5.1 / 4.7GHz,价格为 499 / 449 美元(约合 3434 / 3090 RMB)。
两款旗舰芯片的区别,类似于英特尔产品线上‘带 K’和‘不带 K’的型号。尚不确定的是,它们是会成为‘线程撕裂者’家族的一员、还是与英特尔酷睿 i7 / i9 展开竞争。
从规格参数和定价策略来看,AMD 这边依然是满满的诚意,此外锐龙 3000 系列的 TDP 也小得多。
作为锐龙 3000 系列的入门之选,锐龙 R3-3000 系列的 TDP 为 50 / 65 / 65W 。
R3-3300(基础)、R3-3300X(高频)、R3-3300G(APU)的定位依然很明确。此外有消息称,R3-3300G 有望用上未发布的 Navi 核显。
其采用了 6 核 / 12 线程的设计,基础频率 3.2 / 3.5 / 3.0GHz、动态可达 4.0 / 4.3 / 3.8GHz,售价 99 / 129 / 129 美元(约 680 / 888 / 888 RMB)。
目光转向中端的 R5-3600 / R5-3600X / R5-3600G,其采用了 8 核 / 16 线程的设计,TDP 65 / 65 / 95W 。
基础频率 3.6 / 4.0 / 3.2GHz、动态可达 4.4 / 4.8 / 4.0GHz,售价 179 / 229 / 199 RMB(合 1232 / 1577 / 1370 RMB)。
基于从服务器级霄龙(Epyc)芯片积攒的经验,AMD 在 InfinityFabric 架构模块上的操作已经相当熟练。因而适当地将线程撕裂者的福利下放到锐龙中高端平台,也并不难理解。
锐龙 R7-3700 / 3700X 采用了 12 核 / 24 线程的设计、TDP 95 / 105W,基础频率 3.8 / 4.2GHz、动态可达 4.6 / 5.0GHz,售价 299 / 329 美元(合 2058 / 2265 RMB)。
上述新品有望在明年 1 月的消费电子展(CES 2019)期间亮相,但个别型号要等到三季度才会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