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炎培简介

“才子之乡”抚州到底出过哪些才子?鹰潭名人都有谁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4 00:54:56 浏览6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才子之乡”抚州到底出过哪些才子

抚州文化名人多、档次高、成就大。

列入《中国名人辞典》的鸿儒100多人。《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共收录了1296人,其中抚州籍名家317人,几乎占三分之一。文化之邦,才子之乡,常是名人、墨客聚会之地。“才乡代有才子出”,“临川神童今朝多”。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1993年,全市各类学校为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58415名,其中少年大学生147人,仅抚州一中、二中被录取的少年大学生就有62人,在国外留学20人。出现了像临川县河东乡农民武进兴的“大学生之家”(6个儿子,5个考上大学,1个考上中专),临川县罗针乡朱家村的“大学生之村”(全村总人口240人,拥有大专以上学生40名)。兄弟出国,姐妹留学,一家五个儿女出了三个博士、两个硕士。这类现象在抚州是屡见不鲜的。1984年以来,抚州市中小学生在全国性和全省性的数、理、化三科大赛中,共有2284人次获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的153人次,获全国二等奖的365人次,获全国三等奖的740人次。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称此为“临川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以及新闻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纷至沓来地对“临川才子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和探讨。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他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汤显祖,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陆九渊,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汉族江右民系。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位于江西省贵溪县),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有感于靖康时事,便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给事中王信所驳,遂还乡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创修军城,稳固边防,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谥文安。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曾巩,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几道,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乐史,字子正,北宋宜黄霍源村(今属江西)人。文学家、地理学家。曾在南唐时做过官,入宋后为平原主簿, 是隋唐开科举 以来抚州地区第一位进士。仕宦60余年,先后任过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员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

饶节,宋代诗僧。字德操,一字次守,自号倚松道人、倚松老人,出家后法名如壁。江西临川人,江西诗派重要诗人。就学于吕希哲,与谢逸、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其诗淳真朴实,华而不绮,陆游称其为当时诗僧第一。

谢逸,字无逸,号溪堂。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

谢过,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东馆镇乌墩谢家)人,与饶节、汪革、其兄谢逸,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著有《谢幼盘文集》,《竹友集》。

李觏,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县高阜镇)人,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安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

吴澄,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凤岗咸口(今属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宋末中试乡贡。宋亡后隐居家乡,潜心著述,学者称其为“草庐先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被征召任国子监丞,至定元年(1321年)任翰林学士;泰定元年(1324年)为经筵讲官,敕修《英宗实录》。其核定《老子》《庄子》《大玄经》《乐律》《八阵图》等,对《易》《春秋》《礼记》及郭璞《葬书》均有纂言。元统元年(1333年)因病逝世,享年85岁,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曾著《列子解》,今已佚。

纪大奎,字向辰,号慎斋,江西临川龙溪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理学名家。

李瑞清,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江西抚州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二年出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49年更名南京大学)监督。辛亥革命爆发后,离开南京学堂,移居上海。民国九年八月初一逝世,遗体葬于南京牛首山。

谭纶,字子理,号二华,汉族,江右民系,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家,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倭寇屡袭浙江沿海,谭纶受命任台州知府。谭纶在当地招募乡勇千人,练兵御倭。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谭纶率兵在台州大挫倭寇。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再率数万人侵扰台州,谭纶再亲率死士与倭寇大战,三战三捷,使军威大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受任福建巡抚,剿灭福建倭寇,收复兴化。隆庆二年(1568年),谭纶出任蓟辽保定总督,负责京畿防务。自居庸关到山海关,修建防御台三千座,加强东北防务。史称其“历兵间三十年,计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时干城矣”。明神宗即位后,谭纶被起用为兵部尚书,累加太子少保。后因遭弹劾,三次上疏请辞,均获留用。万历五年(1577年)卒于官,年五十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著有军事著作《说物寓武》二十篇。

陈自明,南宋医学家。字良甫,临川(今属江西)人。三世业医,曾任建康府明医书院医谕。因认为前代妇科诸书过于简略,曾遍行东南各地,访求医学文献。采集各家学说之长,附以家传经验,辑成《妇人大全良方》,于妇科证治方法,收集较为详备。另着有《外科精要》等。

危素,字太朴,号云林,江西金溪人,唐朝抚州刺史危全讽的后代,元末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元朝至正元年,出任经筵检讨,负责主编宋、辽、金三部历史,并注释《尔雅》。他由国子助教升迁翰林编修、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大司农丞、礼部尚书。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拜参知政事。公元1370年,危素被谪居和州(今安徽省含山县),守余阙庙,悲惨地度过晚年;一年后,即洪武五年正月幽恨而死,年七十。著有《吴草庐年谱》、《元海运志》、《危学士集》等。

蔡上翔,抚州金溪人(现为江西省金溪县东门镇蔡家村),字元凤,别号东墅,汉族江右民系。乾隆十七年(1752)举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中进士,任四川东乡(今宣汉县)知县。在官8年,清廉政肃,不受托赠,不偏听偏信,深得巴蜀民心,《四川通志》将其列为“名宦”入传。是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史学家。

吴与弼,初名梦祥、长弼,字子傅(一作子传),号康斋,明崇仁县莲塘小陂(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东来乡)人。崇仁学派创立者,明代学者、诗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在清代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一书中,《崇仁学案》位列第一,吴与弼为《崇仁学案》的第一人,显示了吴与弼在明代学术思想界的重要地位。

罗汝芳,字惟德,号近溪。学业者称为近溪先生,江西南城泅石溪(今南城天井源乡罗坊村)人,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

陈彭年,字永年,江西省南城县人。北宋大臣、文学家、音韵学家。最重要之古韵书《广韵》的主要修撰人。彭年博闻强识,才华出众,深为宋真宗所重。参加编纂《册府元龟》。所撰《江南别录》,为记南唐义祖、烈祖、玄宗、后主四代历史的原始资料。史载彭年官至贵显而居室陋敝,所得俸赐,惟市书籍。

危亦林,字达斋。祖籍抚州,后迁南丰(今江西南丰县)。元代著名医学家,与陈自明、崔嘉彦、严用和、龚廷贤、李梴、龚居中、喻昌、黄宫绣、谢星焕并列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

徐奋鹏,字自溟,别号笔峒先生。江西临川云山巷口徐村人。明代著名学者、文史学家。 父国墀,嘉靖间明经选。奋鹏自幼才华过人,博览群书,通晓六艺。18岁时参加县、府考试,皆列榜首。其同乡--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所素重其才,为之延誉,两人为莫逆之交,时以诗文相切磋。徐奋鹏常与之研讨戏剧创作问题,对汤氏《临川四梦》的创作和修改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

陈际泰,字大士,号方城,江西临川鹏田陈坊村人。明末古文家。“临川四大才子”之一。 其父仪生,号西园,流寓于福建汀州武平,教书为业,陈际泰生于该地。崇祯七年(1634年)陈际泰68岁才中进士,任行人。

罗万藻,字文正。江西临川腾桥人。明末古文家。天启七年(1627),乡试中举。崇祯中行保举法,祭酒倪元璐非常赏识他的才华,多次劝说、极力保举他入朝,而罗万藻婉言谢绝。弘光元年(1644),福王朱由崧召他为福建上杭知县。第二年,唐王朱聿键偏安福建,提拔罗万藻为礼部主事。当时明朝政治腐败,国弱民穷,四处乱起,清兵进关,他忧国忧民。翌年(1646)八月,因挚友艾南英去世,数月之后,为人天性静穆、感情专注的罗万藻也忧愤地离开人世。罗万藻天资聪颖,英敏过人,幼年拜戏剧大师、文学家汤显祖为师,博览群书、广纳百家之言。万历末,与同乡陈际泰、章世纯、艾南英结“豫章社”,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大力倡导唐宋派文风、制义时文,名噪一时,并称为“临川四才子”,时称“江西四家”、“艾、章、罗、陈”。他在制义创作方面独辟蹊径,自成一体,取得较高的成就。其时文坚洁深秀,囊括百家之言,颇引人入胜,且能切中时弊。清代方苞评价他能“以深微高韵远情,超然尘埃之表”。罗万藻学识广博,著述颇丰,有《此观堂集》12卷、《十三经类语》14卷,均存于《四库全书总目》;另有《罗文止稿》、《制义》专集。

章世纯,字大力,明临川箭港(今属江西省丰城市)人。明末古文家。与陈际泰、罗万藻、艾南英结“豫章社”,推崇唐宋,力抵王世贞、李攀龙的秦汉派,与张溥的“复社”分庭抗礼,并称“临川四大才子”。

艾南英,字千子,号天佣子,抚州府临川东乡(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人。明朝末年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天启年间中举人,策文讥刺权宦魏忠贤,罚停考三科。因深恶科场八股文章腐烂低劣,与临川人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等力矫其弊,以兴斯文为任,刻印四人文章,世人翕然赞同,人称临川四才子,或江右四家。清军南下,江西郡县尽失。入闽见南明唐王朱聿键,授监察御史。隆武二年,病卒。著作今存《禹贡图注》。

欧阳渐,字竟无,近代著名佛学居士,生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卒于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江西宜黄人。欧阳竟无一生著述甚丰,晚年自编所存著作为《竟无内外学》,凡二十六种,三十余卷,均由支那内学院蜀院刻印,今则有金陵刻经处新版本流通。

黄禄祥,近代教育家。字齐生、号青石,晚号石公。祖籍江西抚州,后移籍贵州安顺。早年自学商道。1898年任“群明社”商店经理,并热心开展业余教育工作。多次主持兴办贵州达德学校。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旋发动贵州起义,成立贵州军政府。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积极倡办勤工局、农事试验场、商品陈列所和妇女习艺所等实业场所。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发动了贵州护国起义。1917年率领贵州学生赴日本留学。1919年又率学生赴欧洲勤工俭学,积极支持留欧学生的革命活动。回国后任贵州省视学等职。旋以“接近共产嫌疑,主张自由恋爱”被通缉,遂徙流上海。1929年与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后因学生有革命活动被迫解散。1931年经黄炎培介绍,先后往江苏昆山、山东邹平、河北定县开展乡村教育。后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和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任职。1937年“七·七”事变后,组织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同年冬赴延安考察。嗣后任云南开蒙垦殖局董事和四川歇马场乡村建设育才学院文史教授。1946年4月8日与叶挺、王若飞、秦邦宪同赴延安时,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难。史称“四八烈士”之一。

饶毓泰,名俭如,字树人,江西临川钟岭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研究了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放电机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倒斯塔克效应、分子光谱等方面取得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物理学教学和科研事业,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大力建设研究实验室,使北京大学物理系迅速位居国内物理教学和研究的前列;执教40余年,培养了吴大猷、马仕俊、马大猷、郭永怀等一批知名物理学家,“文化大革命”中惨遭残酷迫害,自尽身亡。

游国恩,字泽承。江西临川湖南乡洪塘游家村人。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毕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对《楚辞》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享誉中外著名的文学史家、楚辞学专家。

萧涤非,江西临川人。1930年于清华大学毕业,1933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到山东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时期去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回山东大学,历任中文系主任、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过项怀诚等一大批国之栋梁。新时期,萧先生在耄耋之年以多病之躯,仍致力于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培养,培养了我国古典文学专业的首批五名硕士和两名博士,指导美国高级进修生。他的有些老学生称他为“20世纪的杜甫”,美、日等国学者以之为“汉学伟人”。

舒同,字文藻,又名宜禄。东乡人(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书法大师。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舒同1905年12月14日(农历11月25日)出生在东乡县孝冈镇(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孝岗镇),1998年5月27日在北京病逝。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1920年6月在家乡与进步同学成立“金兰同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8月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抚州),与李井泉等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积极研读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5年发表《中华民国之真面目》,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所谓“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虚伪性,表现出为国为民追求真理、伸张正义的革命精神。

鹰潭名人都有谁呢

1:陆九渊1139-1193 字子静,号存斋,人称象山先生。今江西省鹰潭市 陆九渊贵溪市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于宋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曾任隆兴府(今南昌)靖安县主簿和建宁府崇安县(今属福建)主簿。淳熙九年(1182)任国子正改删定官,修订奏章律令。淳熙十四年至绍熙元年(1182一1190)主管台州崇道观,以祠禄官闲居。象山书院遗址仍在贵溪市南三峰山下之徐岩,今已辟为贵溪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塑有陆象山先生遗像,三峰山石壁上遗有明武宗诏赐镌刻的“象山书院“四个大字亭旁立有一碑,记袁甫迁学院之事。2:吴武陵约784一835,初名侃。今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人(注:唐时贵溪建县,属信州,明清时属广信府,府治在今上饶,但1983年后贵溪市划归鹰潭市管辖,故说是信州人没错,但如今仍说是上饶人则不妥当)。唐元和二年(807)进士,拜翰林学士。元和三年,因得罪权贵李吉甫流放永州,与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相遇,“两人意气相投,同游永州山水”(《新唐书·吴武陵传》)。元和七年,吴武陵遇赦北还,柳宗元不在赦归之列。他们在永相聚时间长达四年之久,来往甚密。 吴武陵北归长安后,曾主持北边盐务,太和初(828)入为太学博士。太和中出任韶州刺史,后遭权贵构陷,贬为潘州司户参军。3:夏言(1482-1548)字公谨,号桂洲,今江西省鹰潭市上清镇桂洲 夏言村人。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授行人,摧兵科给事中,机敏善论,廷辩刚直,明嘉靖内阁首辅大臣,嘉靖朝宰相。嘉靖七年,夏言调吏部,当时世宗正着意于向神佛或祖先进行祭祀的典章,认为“天地合祀礼,欲分建二郊,并日、月而四。“大学士张孚敬不敢决。夏言却上疏请皇帝“亲耕南郊,后亲蚕北郊,为天下倡“。自此,夏言深得世宗皇帝的赏识。嘉靖二十一年,因“昭圣太后崩,诏问太子服制言报疏有伪字“,夏言被奸臣严嵩排挤去官,回江西,并在家乡贵溪象山书院建“象麓草堂“以自适。4:鬼谷子民间称为王禅老祖,春秋战国人士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经常进入云梦山采药修道,(云梦山:现世界道教发源地鹰潭市龙虎山,原名于云梦山)。因隐居清溪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鼻祖。5:高仁字宽仁,今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人。唐广德二年(764年)举明经。大历年间任福建观察使,额真卿为 其送行时著文说:“江西贵溪高君宽仁,举明经,历任中外,克谨职务,政绩昭著,升福建观察使。夫君子之仕,不以位尊为荣,而以尽职为贵。”“众皆以位高为宽仁喜,予独以尽职为宽仁勉。所以尽职者,无它,正己格物而已,忠君爱民而已。予与宽仁交且厚。予所以望于宽仁者,岂但在于政事文字之间而已哉2振肃风纪,表仪一方,尽致君泽民之道,使声名流芳史册。兹行是望,于是乎书。” 高仁逝后,葬于县南乡江头坪。6:邹韬奋(1895一1944)原名恩润,今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潢溪 邹韬奋乡渡口村委会沙塘村人。他5岁启蒙读古典经籍.18岁肄业于上海南洋公学,民国10年(1921)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民国11年,由黄炎培介绍,出任中华职业教育社股主任,负责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及《职业教育丛书》,先后有《民主主义与教育》、《职业心理学》等多种著作问世。15年10月,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由于方针正确,深受读者欢迎,发行额自8万份骤增至12万份。邹韬奋遗著主要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经历》、《韬奋文集))1-3卷等鹰潭市余江县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于1985年11月在县城中心建立他的全身塑像,表达家乡人民对他的永久怀念。7:夏润珍(1909一1955)贵溪县文坊乡岭西村人。民国21年(1932)担任岭西村苏维埃主席,同年6月加人中国共产党,9月在闽北红军五十八团、闽北独立师任事务长和党支部书记。24年至27年,任建、松、政(建阳、松溪、政和)特委供给部长兼第三纵队总支书记。29年3月至31年,在中共福建省委任管理科长、省委总务队政委兼机关总支书记。32~34年,任中共闽北特委委员兼管军事经济工作。35~37年7月,任中共闽西北地委委员兼民运工作。37年7月任中共南古瓯(南平、古田、建贩)中心县委书记。8年4月任中共贵溪地委委员兼民运部长。38年7月-1953年3月,任中共上饶地委委员兼中共贵溪县委书记。1953- 1955年3月任上饶地委城工部长。1955年3月27日因病去世。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62年追认夏润珍为革命烈士。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不少同志英勇地牺牲了,也有的经受不住考验开了小差。为了稳定部队,夏润珍对干部、战士说:“我们是工农子弟,我们大家都是自愿来的,就应该革命到底。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创造一个没有人剥削人的新社会,我们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每当战斗的紧急关头,总是突围在前,掩护在后,得到干部、战士的爱戴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润珍在贵溪任县委书记。他仍保持战争年代的艰苦作风,经常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严于律已,廉洁奉公。  长期的游击战争和艰苦生活,严重损害了夏润珍的身体,可他仍带病坚持工作,和同志们一道剿匪反霸,一道搞生产建设。在贵溪西溪坝的水利建设中,他日夜操劳,一次竟昏倒在工地上。1955年3月27日,终因积劳成疾,身患肝硬化,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  夏润珍烈士墓碑立在贵溪县民政局后面的山坡上。8:熊梦帷(?一1932)又名道周,字尚德,号义堂,余江县中童乡老屋熊村人,学生出身,民国16年(1927)初人党,是余江县最早发展的共产党员之一。同年1月与李馥、余益等筹建余江县农民协会,任常委。余江党支部被破坏后,乃潜返家乡从事农民运动,秘密发展党员。民国17年上半年和董会先等共产党员组建了中共余江区委员会。19年8月,红军攻克余江县城锦江镇,身份暴露,遂调红十军工作。21年,赣东北开展内部肃反运动,在葛源被错杀。9:彭程万(1880一1978)字凌霄,号克亮,贵溪县金沙乡流岭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考取秀才,二十九年进江西武备学校,学习步炮兵科。次年东渡日本,入振武学校,后改人日本陆地测量部修技所。留日期间追随孙中山先生加人同盟会,从此投身民主革命。  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成功,九江新军于10月23日响应起义并宣布独立。清廷江西巡抚冯汝骏等妄图负隅顽抗,彭程万会同同盟会员俞应麓等人策划测绘学堂和陆军小学学生以及驻南昌的新军起义。接着,彭又策反奉命赶来镇压的上饶巡防营刘魁政部起义获得成功。南昌光复后,彭程万和新军各部官长通电省内外报告光复情况,部署省会治安工作,并推举新军第二十七混成协协统吴介璋任江西省军政府都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程万一度病困上海李烈钧家中。董必武、林伯渠获悉后,亲自致函江西省党政领导人邵式平和陈正人,要他们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后彭程万应邀回江西,先后任省人大特邀代表、省政协委员、省参事室参事等职,直到1978年11月1日病逝,享年98岁。10:吴迈(1885一1936)字良翰,余江县平定乡石背吴村人,16岁中秀才。目睹国难日重,决心退出考场,闭门自修新学,潜心研究各国律法。18岁时,其父病逝,吴迈不循礼教,戴孝而不守制。其出行不走方步、交谈只说方言。事闻于学政训导,革除了他的功名,从此不得再进孔庙,他一笑置之。吴迈平生仰慕文天祥(号文山),谢叠山、陆象山、私淑“三山一泽是我师“,特治印一方.镌刻七字以自勉。  吴迈生性耿直,嫉恶如仇,群而不党,一心为国。虽遭几次人狱和数度被通缉的迫害,但斗志尤坚,曾被中外报纸称为“火镖律师“和“吴大炮“。生前曾在桂林、阳朔、泰山、庐山、镇江、厦门、杭州等地留下书法遒劲的爱国诗句石刻,长伴祖国壮丽河山,供海内外人士凭吊,遗著有《吴迈环游世界记》、《吴迈文集》等。11:黄维(1904一1989)号悟我,后经蒋介石改名为培我。贵溪盛源乡人。出身于农家,父早逝。民国7年(1918)毕业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以经济不宽裕入学鹅湖师范,毕业后在家乡任过小学教员,因与乡绅不睦弃职离乡。民国13年经方志敏、赵醒侬协助考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在黄埔三期人伍生总队任中尉区队长。14年2月10日率入伍学生随蒋介石先后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任排长、连长。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升为营长,旋任第二十一师第六十一团团长,在南京栖霞山与直系军阀孙传芳部展开激烈战斗,以表现勇敢果断著称。次年,黄维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历时三年。毕业后得到第十八军军长陈诚的厚爱,提为第三十一旅旅长,民国27年黄维升任十八军军长,民国36年黄维调任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11月6日华东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徐州“剿总“刘峙严令黄维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第十一师在战车配合下打开了一个缺口,黄维、胡琏的战车跟着冲了出去,因黄维战车发生了故障,混在溃兵中奔跑,于南坪集周庄附近被解放军生俘。黄维被俘后,先是在井陉河畔集训了一段时间,后坐火车进北京二从此开始了他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改造生活。1975年黄维获得特赦,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1983年黄维出席第六届  全国政协会议,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他在给老同事的信中写道:“祈求祖国统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统一早日实现,我当亲赴台湾和你们把酒言欢。“  1985年秋,黄维回到家乡贵溪,他写道:“身经百战图报国,少年从军白头回盛源乡情感人深,间里空巷遮道迎。欣欣向荣山河变,劳动致富乐尧天:老夫喜有壮心在,振兴中华共比肩。“  1989年3月20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12:赵梓明(1897-1935)原名赵水生,贵溪白田乡人他读私塾四年后,便帮其父赵福太维持生计民国18年(1929)4月加人中国共产党,任支部书记在黄道的直接领导下,组织赤卫队、儿童团、少先队,打土豪、分田地二19年9月当选为贵溪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苏区人民在艰苦的岁月里发展生产,配合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围剿22年1月红!军与中央红军在上清会师,国民党认为赣东北苏区红军主力已调走,便开始了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赵梓明遵照闽浙省委指示,巩固发展苏区,打一大红军队伍,动员贵溪苏区的人民投人“扩红“运动,在短暂的两三个月里,贵溪苏区先后有569人参加新组建的红十军,得到了方志敏的表扬。23年10月,新十军编为抗日先遣队北上,上级决定赵梓明留守苏区同年11月任贵、余、万中心县委书记兼中心县苏维埃主席他把游击队改编成精干连,在崇山峻岭中机动灵活地向国民党开展武装斗争,粉碎了敌人炮台4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