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丞相

丞相和宰相哪个大?从男仆到丞相,审食其真的当过吕雉的男宠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3 20:07:41 浏览6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丞相和宰相哪个大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哪个权力更大?

中华上下几千年,朝代更替新人换,能在历史上真正留名的却少之又少,他们不是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站在权利巅峰的人,普通人只会被遗忘在历史的烟尘中。历代皇帝和相国作为权力巅峰存在,也是能够被写进历史的那极少的一部分人。

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坐拥天下,生杀予夺,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也是书历中的重点撰写对象。

丞相和宰相作为皇都的左右手,是除皇权外普通人能坐到的最高职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皇权和相权之争自古就有,其范围很难界定,往往是此消彼长。

在相权中有“丞相”和“宰相”之分,他们到底有何区别,谁的权利更大呢?

丞相

丞相自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自先秦时期以来,相国地位高于丞相,丞相是相国的副手,有左、中、右三位丞相并存。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丞相,同时丞相依然是相国的副手,至汉哀帝时期,改丞相为大司徒。自此以来,后世朝代基本不设丞相一职位,直至唐朝,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直至元末。

宰相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也就是政府首脑,类似于现代国家的总理,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区别:

宰相与丞相(官职名)并非一个概念。

宰相是一种统称,并不是具体指单独的一个官职,但是丞相是一个单独的官职,所以就是一个包含被被包含的关系了。“丞相”是“宰相”在某一历史阶段的具体载体。

丞相只有在掌握决策权时,才能被称为宰相。像在明朝时期的比较有权力的内阁首辅等,有时也被称为宰相。

如果非要分宰相和丞相谁大,那还是宰相要大一些,毕竟宰相是包括丞相的,丞相也是属于宰相的。

从男仆到丞相,审食其真的当过吕雉的男宠吗

说是她男宠不太准确。他们之间应该是长时间共同经历过艰难困苦后产生了感情,并且一直持续到吕雉死前。

第一、在沛县的时候,审是刘邦的跟班小弟,刘邦从来是个自私鬼,一出事了就扔下家人跑路,一跑路就安排小弟照管老婆和孩子。这种事史书有记载他就干过两次!

而两次都是这个年轻的跟班小弟陪着吕雉一起煎熬,所以说他们之间除了叔嫂情而没有一点其他感情,那是不可能的。

当时的审同学比吕雉年轻好几岁,而且小伙子长得很是俊秀。

第二、吕雉在刘邦挂掉之后五六年才死,死前单独见了审食其,问他为什么自己快死了也不说出那句话(此情节来自传记)。

第三、刘邦嫡子刘盈在母亲身边长大,自然心知肚明他妈那点事。所以上台后就想杀审。但是被审的好友朱建救下来,怎么救的呢?

刘盈有个男宠叫闳孺,老朱跑去跟他说闳孺哎,老审如果被杀吕雉肯定要找替死鬼出这口气,母子间斗法,肯定第一个就要收拾你这个刘盈宠溺的男人……闳孺被吓得赶紧去求刘盈,老审才逃过一劫。

所以吕雉和他之间的感情比刘邦深。只不过后来碍于身份悬殊,审变成了男宠的角色。

负荆请罪讲的是廉颇和哪位丞相的故事

负荆请罪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但蔺相如并不是相国。

这段故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如下: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於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於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後私雠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

也就是说,蔺相如只是上卿,并不是相国。

孟尝君是个怎样的人历史上田文是不是秦国丞相

孟尝君田文是个怎样的人?如何能称得上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难道爱惜人才,好客养士就是人才吗?当然不是,孟尝君天文曾联合韩、魏击败楚、秦,出任齐国相国,后来齐国内部叛乱,天文被迫出逃,先逃到薛后又投奔魏国,被魏王认为宰相,并联合秦、赵与燕共同讨伐并大败齐国。  孟尝君田文简介孟尝君出生年月不详,妫姓,田氏,名文,是齐国宗室大臣。其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也是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地,权倾一时。父亲田婴死后,田文世袭了父亲的爵位,封地为薛,是为孟尝君。他广结天下贤士,以广招宾客而闻名,其最府中食客最多的时候有数千人。孟尝君以广招食客而闻名,但是他的一生经历却颇为坎坷,先是出使秦国,因为遭到猜疑而险些被亲王处死,但是后来他设法笼络秦王的宠妾,在这位宠妾的劝说下,秦王才答应放田文回国。回国之后,齐王知道了田文在秦国的遭遇,于是感到愧疚,便将田文封为宰相,执掌国政。可是齐国内部之乱层出不穷,田文的贤能始终招人妒忌,经常被人冤枉,后来孟尝君田文便称病推脱齐王的重任,而是告老归田,准备隐退。即便已经隐退的田文时常还会被人当成是一颗定时炸弹,欲除之。田文很害怕,所以又开始出逃,这一次他逃到魏国,做了魏国的宰相,并协助魏王,联合秦国、赵国联合,帮助燕国一起攻打齐国,齐国大败,从此齐国对田文开始敬重。后来齐襄王即位,与田文修好,在田文死后还追封谥号孟尝君。孟尝君田文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与他父亲的墓冢相邻,是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孟尝君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尝君虽有才能,但是勇气不足,经常因为害怕担心而出逃,而他多次在坎坷和困难中能脱逃还要多亏他广施恩德,收留的那些门客。很多次,田文深陷险境都是他曾帮助过的贤士出手相助,田文才得以幸免于难。古代的贤士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三种,有勇有谋,有勇无谋,有谋无勇,而孟尝君便就是第三种,有谋无勇,他才智过人,懂得招揽贤士为己所用,但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却表现出懦弱,缺少了一些胆识和英勇。孟尝君之所以留名于世主要是因为他广招天下贤士,求贤如渴,是个贤明之人,但是在政治上,他却缺少了一些英勇,因此也没有什么巨大作为,也没有卓越功勋,与春秋时期的苏秦张仪相比就遥遥不及了~

谢谢大家的阅读,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哪个城市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是成都。

原诗如下:

蜀相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如下: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鉴赏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开封府尹包拯和王丞相差多少级别

看了很多回答有点不同意见。开封府尹包拯没当过,不过当过权知开封府,这个是开封府的实际当家的,相当于常务副市长。开封府尹一般都是都是由太子担任,不过只是挂个名而已。权知开封府也相当于从三品了。

另外包拯还是龙图阁直学士,比大学士低一个级别,是一个正三品的职位。包拯最后做过枢密院副使,这个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

至于王丞相,在北宋没有这个职位,为了解决皇权和相权的争端问题,北宋根本没有就没有丞相,至于后来的宰相那都是丞相的分散体。在京参与国家决策的三品以上官员都可以称为宰相。

所以包拯和王丞相没办法比,因为没有王丞相,如果是宰相其实是差不多的,宰相也并不是都是一品官,况且宰相只是一个称呼,也并没有这个管职

秦朝十二岁做丞相的甘罗是真存在吗他都有什么事迹结局如何

我的回答:是真实存在。

我的分析:甘罗是秦国大将甘茂的孙子。秦王嬴政封十二岁甘罗为上卿,并且把之前封赐给甘茂的田地宅院都赐给甘罗。

他的事迹主要是促成张唐答应出使燕国,并且甘茂出使赵国,离间了燕赵之间关系,并且使赵王割地5座城池给秦国,赵国攻燕后取上谷三十城,给秦国十一座城池。秦王很高兴,封甘罗为上卿,并且赐予田宅。

燕国想要让燕太子丹为人质来秦国,请秦国一个大臣为燕相。吕不韦想派遣张唐去。可是张唐托病不去,因为去燕国要经过赵国,可是张唐多次参与伐赵国,所以不愿意去。吕不韦回家被门客甘罗看到不高兴的神色,甘罗答应帮助吕不韦劝说张唐去燕国为相,并且吕不韦说事成后以卿位相屈。

甘罗向张唐陈说厉害关系,张唐非常害怕,让甘罗替他向吕不韦请罪。并且表示立刻开始准备出行。

甘罗出使赵国,赵悼襄王赵偃出城迎接。甘罗劝说赵王割五城给秦国,阻止秦燕亲近。说明强赵攻打弱燕,所得肯定不止五座城池。赵王高兴,给甘罗黄金百镒,白璧两双,五座城的地图。甘罗回国后,秦国不派张唐去燕国,赵国攻打燕国上谷地区,得到城池三十座,分给秦国十一座。秦王嬴政封甘罗为上卿,并且赐甘茂的田宅给他。

结局:甘罗梦到紫衣天神手持天书到来,说:奉上帝的命令,召唤甘罗回天上。甘罗无疾而终,高才却短寿。

鼓励: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十二岁为大秦丞相的甘罗最后结局如何

自古英雄出少年,甘罗十二拜上卿。

甘罗,生于公元前256年,现在的安徽颍上县人。

从小就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又加上是秦国著名大臣的后代,所以,8岁的时候,就进入秦国丞相吕不韦府中,成为一名少庶子。少庶子就是年纪很小的家臣。

10岁甘罗:演兵场上显智慧,秦王大喜封郎中

秦王嬴政13岁的时候继承了王位,还是一个小孩。

秦国丞相吕不韦,位高权重,主持大政。他家中的少庶子也有机会与秦王嬴政同时参加重大的政治活动、军事行动。

10岁那年,甘罗与秦王一起到演兵场检阅。当时,年少的秦王很喜欢提出问题。

挨挨挤挤的一大群士兵刚刚站好队,队伍旁边的武器堆成一大堆。士兵人数没有数好,武器数量也不太好清点。

突然,秦王对跟随的将领发问:谁能在击掌10次之内,就看出武器多还是士兵多?

在场的将领们心里想,这样庞大的队伍、这样繁多的武器,用上一天时间也不一定能数得清啊,何况是10次击掌的功夫!

将领们心中犯难,都没有说出来。

发现没有人站出来解答问题,甘罗走到秦王面前,说:我只要击掌3次,就可以看出来武器多还是士兵多了。

秦王看看甘罗,露出不信任的表情。但是为了国王的威严,秦王严肃告诉甘罗:如果你比较不好,本王要依照军法办事的。军中无戏言。

甘罗很自信地说:我愿按照军法处理,只要士兵听从我的指令。

甘罗连蹦带跳登上指挥台,扫视场上士兵,很认真地命令道:我第一次击掌,所有士兵每人立即去取一件兵器;我第二次击掌,所有拿了兵器的人火速站到队列中。如有违抗、定斩不饶。

所有士兵齐声应答。

甘罗第一次击掌后,士兵们快速跑到武器堆那边拿武器,每人拿一件。

甘罗第二次击掌后,拿到武器的士兵都火速回到原来的队列中。

当士兵们站好队列之后,还有几个人人站在武器堆那边,两手空空。这说明士兵多、武器少。

甘罗跑到秦王面前,大声报告:报告秦王,武器少、士兵多!

顿时,演兵场上将士们全都诧异不已。

秦王十分高兴,满面笑容,把甘罗夸赞一番。

第二天上朝,秦王册封小甘罗为郎中(官名)。

12岁甘罗:以史为鉴明事理,打动张唐赴燕国

相国吕不韦希望扩大自己在河间的封地,决定联合燕国攻打赵国。

经过外交斡旋,燕王同意与秦国联合,并且把太子丹当作人质,送到秦国。

为了进一步协调燕国与秦国行动一致,吕不韦计划安排张唐去燕国担任相国。

张唐不敢去,因为在秦昭襄王时期,张唐领兵攻打过赵国。

赵王曾经承诺将用100里方圆的土地,重赏捉住张唐的人。张唐如果到燕国去,必须经过赵国境内,赵王一定会命令军队捉拿张唐。

吕不韦虽然不高兴,但是,没有强人所难。甘罗知道这件事后,主动请求吕不韦:让我去试一试,我有办法叫张唐到燕国去。

吕不韦对甘罗的请求不置可否。甘罗继续争取,他说:项橐7岁的时候,孔子就拜他为老师,我已经12岁了。让我试一试,有何不可?

吕不韦终于同意让甘罗去规劝张唐。

甘罗来到张唐府上,问张唐:您的功劳比武安君白起大吗?

张唐回答:没有武安君功劳大。

甘罗又问:丞相吕不韦与应侯范雎相比,谁更厉害?

张唐回答:丞相吕不韦更厉害。

这时候,张唐想到“白起之死”。

秦昭襄王时期,白起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白起在秦国领兵30多年,攻占城池70多座,歼灭敌人100多万。

秦昭襄王命令军队攻打赵国邯郸,白起认为不能攻打邯郸。秦王不听,结果秦军伤亡惨重。

秦王派范雎去命令白起带兵打仗,白起生病、站立不起,没有遵照命令到前线去。

秦军战败的消息不断传来,秦昭襄王再次命令白起,即刻动身前去指挥打仗,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

白起只得拖着沉重的病躯,赶往前线。白起走到杜邮(地名)时,范雎派出的使者赶上了。

使者将一把宝剑赐给白起,说是范雎命令他自杀。

公元前257年11月,白起举起宝剑,仰面朝天大喊一声:上天啊!我白起何罪之有,竟然如此凄惨!说完刎颈自杀。

甘罗看见张唐若有所思,便继续问道:现在丞相吕不韦请您到燕国担任丞相,您却不去,会有什么结果呢?

张唐沉默一会,对甘罗说:请你回禀丞相,我张唐择日启程、前往燕国。

老丞相吕不韦没办法处理的事情,甘罗替他做成功了。

12岁甘罗:劝服赵王献城池,回国秦王封上卿

张唐的思想工作做好之后,甘罗向吕不韦禀告:我愿意提前出使赵国,替张唐清除障碍。

吕不韦把甘罗的表现和智慧报告了秦王,秦王召见甘罗。经过当面考察,秦王、吕不韦一致同意派遣甘罗出使赵国。

赵悼襄王很重视甘罗造访,亲自来到城外把甘罗接进王宫。

甘罗对赵悼襄王说:燕国太子丹在秦国,燕国不敢欺骗秦国;张唐即将到燕国担任相国,燕国会和秦国齐心协力、通力合作。秦国、燕国结盟的目的就是进攻赵国,夺取河间一带更多的土地。

甘罗继续对赵悼襄王说:赵王如果先赠送5座河间一带的城池给我,我请求秦王把燕太子丹放回燕国。秦国、燕国不再结盟,赵王就可以放心进攻燕国了。

赵王觉得十分在理,当场拿出地图,亲自划出河间一带的5座城池,赠送给甘罗。甘罗回国后,秦王将燕太子丹放回燕国。

秦国不再支持燕国,赵王命令军队大肆攻打燕国。很快赵王夺取了燕国36座城池。

赵王为了讨好秦王,又从36座城池中划出11座,赠送给秦王。

甘罗出使赵国,没损一兵一将,前后总共为秦国获取了16座城池。吕不韦很高兴,秦王嬴政更是非常满意。

秦王嬴政奖赏甘罗,任命甘罗担任上卿,相当于丞相;并且把甘罗祖先被秦国没收的土地、房屋,再次赏赐给甘罗。

甘罗年仅12岁,就能够使出奇招妙计,使秦国轻松得到16座城池。千万不要轻视小孩子啊!

甘罗的成功告诉我们:一条妙计,可能胜过千军万马。这件事对我们当今有没有启发啊?

13岁甘罗:嫉恶如仇捏王后,如今墓在颍上县

甘罗比秦王嬴政小3岁,两人都正处于年少青葱岁月。

甘罗被封赏为上卿之后,经常与秦王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有时候也在一起玩玩小游戏。

甘罗才智超人,也有率直秉性,看不惯世故与傲慢的小人。

有一次,秦王与王后下棋,甘罗在旁边观看。甘罗平时对王后没有好感。

秦王一扔,一颗棋子掉到桌下。甘罗弯腰,看见王后的腿脚,便用力扭了一下王后的脚,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然后,再把棋子捡起来。

王后故意大声尖叫,并且请求秦王法办甘罗。

秦王很珍爱这位任命不久的上卿,对王后解释说:甘上卿无意碰到你的。

可能是一贯厌恶王后的情感流露,加上一时的硬性,甘罗却坚持说:我就是要扭她的脚。

中国古代流行一句话:男人头女人脚,能看不能摸。男人头女人脚,代表的是人的尊严。

甘罗扭的人恰恰是一国中最有尊严的女人。按照秦国法律,这是死罪。

迫不得已,秦王只能将这件事与相国吕不韦商议。

吕不韦原来很爱惜甘罗这个人才,但是,现在吕不韦对甘罗的情感已经改变了。

甘罗这么小,表现如此出众,眼看就有超过丞相的趋势;甘罗少年得志,狂妄的天性在不知不觉中,偶有流露。这两点,让吕不韦不但不再爱惜,反而产生嫉妒情绪,甚至还有嫉恨心理。

当秦王对吕不韦说出甘罗扭捏王后的脚的时候,吕不韦建议立即斩杀甘罗,否则,秦王的威望就会迅速降低,不利于秦国的治理、发展。

在王后、吕不韦的坚持下,秦王只得依据法律斩杀了甘罗。

聪明超人的甘罗,因为恃才自傲,小小年纪就被斩杀了。

对于历史发展,甘罗被杀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

明朝时候,甘罗家乡颍上县的知县何豸为甘罗修建了陵墓,并且立了一方石碑。后来,由于河水冲击,墓碑倒了、陵墓塌了。

1889年,安徽巡抚陈彝再次为甘罗建造陵墓、再次立碑,并且亲自题写碑文:“秦上卿甘罗碑”。

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多任地方长官数次重修甘罗墓碑。

今天的甘罗墓就在我们安徽省颍上县城东、甘罗乡境内,颍河北岸,距离县城25公里,是“颍上八景”之一。

有时候,家有孩子即将参加高考,家长就会到甘罗墓前烧一些香火,期望给孩子带来一些才气,在高考中获得理想成绩。

欢迎天下的朋友,有机会到颍上县、到甘罗乡来观光、旅游。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晋朝丞相王导是个怎样的人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王导可以说是东晋最主要的奠基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可以说是汉文化在五胡乱华时期能延续下来的功臣之一。守仁君不敢也不配说他是什么人,只能说他对于东晋,就像汉之萧何,周之周公,齐之管仲,蜀汉之孔明。有经世治国之才,有志虑忠纯,忧国忧民,鞠躬尽瘁之品行。是中国历史长河中被淹没了的一个大才。

(狄胖居然也演过王导)

西晋末年,皇族内斗愈演愈烈,王导认为西晋朝廷已经残破,不可能有什么希望,就扶植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方立足。当时南方士族在东吴被灭后难有入仕的机会,司马睿在王导的建议下放下身段和东吴士族打成一片,并安抚,收拢南逃的北方士族。使司马睿很快就在南方站稳脚跟。

王导和司马睿一方面励精图治,保护自己的地盘不受战火波及,另一方面完全放弃了在北方的残破朝廷,蛰伏待机。

守仁君不想叙事,王导一生之功,就在于让南方士族接纳了司马睿,调和南方士族和南渡士族的矛盾,是晋室能在南方扎根,在北方乱成一锅粥的时候中国还能保有半壁安宁之地。让华夏文明不至于被野蛮摧毁。

最让人感慨的是他的忠诚,当时他主政,他兄王敦主兵,王氏兄弟二人主掌东晋军政大权,可以说取代晋室就是几句话的事,但是王导则能始终忠于晋室,安心辅佐东晋三代帝王。堂兄王敦造反时王导坚决在在皇帝这一边,大义灭亲,协助明帝平叛。王导感念司马睿,每次有封赏的时候都要去司马睿的陵前祭拜。这也开创了祭拜帝陵的先河。

东晋王朝先有王导使其安身,后有谢安使其立命。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南方割据政权中,只有东晋,刘宋,齐,梁四朝没有亡于北方,更只有东晋,刘宋能在对北方的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尤其是东晋,一度打到黄河以南,北方异族政权只能被迫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