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苏东坡为何写《贾谊论》调侃贾谊汉朝政论家贾谊活了多少岁
苏东坡调侃贾谊倒不至于,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以古论今,以古喻今,贾谊为什么会失意而终?苏东坡在文章中说贾谊的悲剧就在于志大而气量小(),不懂得有所忍。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铺垫他接下来的话君王遇到贾谊这样的人才要大胆使用,不要错过时机,至于当下类似于贾谊这样的人是谁?不言自明。
贾谊西汉初年人,以一篇《过秦论》而名留青史,当然他还有许多的文章,不过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以才出名后出世为官在汉文帝时任博士,但不受周勃、灌婴等人的喜欢被他们排挤,结果被贬出京去了楚国任楚怀王的太傅。
不幸的是楚怀王在一次外出时不小心坠马而死,贾谊为此自责不已,最后抑郁而亡,享年32岁。贾谊生卒年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
苏轼如何评价贾谊失败的原因的你的看法如何
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苏轼在嘉祐五年,即1060年,为了准备制科考试时写了二十五篇进论,其中有一篇是《贾谊论》。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对贾谊的人生机遇进行了评价。苏轼认为,贾谊的失败在与没有能够“有所忍”、不够“善处穷时”以及“志大量小”。下面我们具体来看这几个方面。
不够有所待、有所忍
苏轼在《贾谊论》的第二段,就指出了自己评价贾谊人生际遇时的一个观点,提出了“待”与“忍”。在他看来,古代的一些圣贤人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能够取得很大的成绩,都离不开忍与待。具体到贾谊的情况,苏轼在后文中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在汉文帝时期,周勃、灌婴都是汉高祖时代的老臣,他们对于汉文帝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贾谊这个来自洛阳初出茅庐的少年和他们相比,确实显得有几分不够分量。所以当他贸然突破传统,提出新思想时,应该要想到立马获得皇帝的信任是有难度的,这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但苏轼认为,贾谊不够忍耐、性子过于急躁,这一点导致了他日后的失败。
没能“善处穷时”
所谓“善处穷”,指的是在面对逆境时一种泰然处之的态度。苏轼认为,贾谊失败的另一原因就是,在面对挫折时不够淡定,按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逆商”不够。
贾谊在自己的主张没有获得皇帝的认可、没有得到旧臣的支持时,应该更多地思考怎样做可以加深与他们的沟通和了解,让对方相信自己,这样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行自己的政策。然而,贾谊的做法是“自伤哭泣,至于夭绝”,后来经过湘江时,还作赋凭吊屈原,将自己的境遇与屈原当时的相联系,心情更加地悲愤欲绝。苏轼认为,贾谊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善处穷”。自己的主张一次没有被接受,不代表永远不会被接受。他觉得贾谊不应该颓废,而是处穷而积极面对。
志大量小、不够开阔
圣贤之人不仅要志存高远,还应该心胸开阔。然而,苏轼认为贾谊失败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志大量小”。在《贾谊论》中,苏轼讲述了先秦时期孔孟的故事,将圣贤之人与贾谊相比,以此来分析他的“志大量小”。苏轼说,孔子当初周游列国时,只要这个国家的君主不是极度不讲礼法的,他都会尽力去帮助,希望可以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苏轼还讲到,孟子当年在离开齐国的时候说,当今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有治国理政的才能,我为什么不高兴。苏轼觉得,孔孟都表现出了一种自爱而且很有气度的行为,这恰恰是贾谊不具备的,这也导致了他日后的失败。
分析完苏轼对贾谊的评价,下面再来谈谈我对此的看法。我觉得苏轼对贾谊的评价有客观中肯的地方。《史记》等史书在贾谊一生的时候,往往把他的不得志归结于汉文帝,认为文帝没有及时发现这匹千里马,进而耽误了贾谊。苏轼则一改评价的方式,从贾谊自身出发来找原因。我觉得,苏轼这种评价方式,是在从内因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毕竟贾谊的失败有文帝人才策略上的问题,但最终还是绕不过他自己。
但是我觉得,要想进一步分析贾谊的失败,还是不能脱离当时大的时代背景。纵观贾谊的一生,可以看到他一生的所思所想都在考虑国家和民族,具有典型的“士人”思维。但是,在汉代“士人”阶层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像先秦时期,他们可以随意周游、传播自己的时政思想。汉代的“士人”已经成为了封建统治中的一个部分,在这个高度集权的体制之下,要想以施展有别于传统的主张,有大多的“仕途”上的规则要遵循,这一点是贾谊所忽视的。
贾谊真的是圣贤吗
感谢邀请!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人才能被称为是圣人和贤哲。所谓“圣人“,通常是指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而贤哲是指有德行、有才能、有见识的人。回来再看贾谊(前201一一前l69),洛阳人,西汉初年杰出的政论家和文学家。少年有文才,18岁时就能诵述《诗》、《书》,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后有河南郡守吴公荐之于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为太中大夫,甚得汉文帝重用,为西汉初年王朝中最年轻、最有作为的咨询官员,对改革当时的政治、巩固西汉王朝的封建统治政权提出过很多建议。在他23岁时,汉文帝刘恒要把他晋升到“公卿之位“,元老和新贵们嫉妒其才能,便利用种种借口,制造各种罪名,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欲辞?于是对他进行攻击和诽谤,致使汉文帝相信了谗言,不再让其参与朝政,把他贬出了朝廷,做了长沙王的太傅。文帝七年(前173年),虽然也曾把他召回过长安,但不久又任命他做了梁怀王的太傅。贾谊正当春风得意、意气风发、大展才能的时候,却连续遭到了官场的排挤、政治上的打击,其内心的苦闷、优伤和愤慨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又因粱怀王去见皇帝时,不慎坠马而死,他作为太傅,自感失职而内疚,终日忧伤啼哭,以至最终默默地离开了人世,享年33岁。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怀才不遇者“之一,郁郁而终,天妒英才,可不悲呼!
苏轼在《贾谊论》中写到:“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鸣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那么,看到此处,贾谊究竟够不够入圣贤之流、及圣贤之格呢?我个人认为:圣人肯定是不够格的,至于贤人嘛!可参考贤哲的标准和苏轼的评论。大家去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