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

不为五斗米折腰(当今社会你如何看待“不为五斗米折腰”你“折不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3 09:59:42 浏览9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当今社会你如何看待“不为五斗米折腰”你“折不折”

谢谢邀请:我坚决不折腰,打死不折腰,我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这是我的性格,我也我的志气。

我举个例子。1999年我参加高级教师评选,量化总分合格,CN部级论文,省级论均有,被选送到县教育局(当时县尚未撤销),可是被删除名单,理由是下海经商。得知此信息后我开始运动。

我找到一位外学区书记,当年也是我要好朋友,也就是这位朋友与提出拒绝我入选高级教师名单的人至好,当我准备上门拜访时,提前打电话联系时。

那天中午烈日当空,电话中我说明拜访来意后,他在电话中告诉我在凉快,没空(意思是在卡拉OK。)

我听后马上回家,不求他,大不了明年再参评,第二年他们不敢再拒,因为影响只有一次,不能第二次惩罚。

第二年我以全学区(当年我区没有撤销前有千名教师)量化总分第二名成绩入选选送县教育局参评获得高级资格通过。

我的宗旨是能不求人尽量不求人,用自己的能力与智慧与他人竞争。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只有努力向上才有生存与立足的空间。

为什么陶渊明作为古代人能不为五担米折腰

是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局限以及陶渊明本人性格“缺陷”决定的。

作为时代局限,魏晋及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官二代、富二代普遍存在,社会阶层之间固化十分严重,底层人民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攀上更高一个层次,难上加难,基本是不可能的。出身破落家庭的陶渊明,对此十分不满。曾做了几次小官,比如参军、祭酒,都因不顺心而辞职。

作为个人性格的“缺陷”,陶渊明具有“叛逆”性格,看不惯“门阀”制度,看不惯官场作派,同时又刚正不阿,决不扭曲自己,同流和污,违心乞食。当了七品芝麻官以后,因不想正衣冠以迎接郡里派来的检查官——督邮,弃冠返乡,从此不再侍候朝廷。

我认为,两个原因中,社会的制度缺陷是主要的,是形成陶渊明性格“缺陷”的根由所在。“门阀制度”,基本阻断了社会由低向高发展的正常渠道,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状态,自然要引起底层人民的强力反抗。陶渊明就是千千万万底层人民的典型代表。

至于陶渊明的性格,如果从当时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是有极大缺陷的,是很不合群的,是不可理喻的。若从底层人民的角度来看,则再正常不过。他代表了大批底层读书人的观点与情绪。宁可穷酸潦倒,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也是正直读书人的骨气所在。所以,他的这一举动,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无独有偶,清朝时期的孙髯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因撰昆明大观楼长联而闻名于世。此公也有铮铮硬骨,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年青时应试,因不满进考场要搜身,拂袖而去,从此不再应试。晚年穷酸潦倒,三餐难继。过世后葬于红河弥勒。他生前自撰挽联曰: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正好,诗债酒债,何曾亏欠着谁。”

令人肃然起敬。中国读书人的骨气是有传承性的。

“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前一句是什么

没有前一句,只有后一句。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