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犀首 连横 公孙衍

战国时期,张仪和公孙衍一个是连横,一个是合纵,犀首究竟败在什么地方?苏秦张仪犀首这三人的历史时间问题,为什么感觉那么混乱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3 07:26:46 浏览3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战国时期,张仪和公孙衍一个是连横,一个是合纵,犀首究竟败在什么地方

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公孙衍不仅和张仪一样都是魏国人,也和张仪同时在秦国为官,而且两人都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也都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他们是齐名的说客,也是政治上的对手。“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熟知历史可知,公孙衍虽然拉来山东六国以攻秦,但却被张仪逐个击破。一个是合纵,一个是连横,犀首失败在什么地方呢?

一、取河西之地名声大噪,因私废公而遭人诋毁

公孙衍虽为魏人,但当他继商鞅之后,在秦惠文王的支持下,成为了第二个大良造。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公孙衍上任的第一把火,便是烧向自己的祖国——魏国。曾经的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诸侯国,那时魏文侯雄心勃勃,魏国国势蒸蒸日上、国富民强,内有贤臣、外有良将,魏武步卒也是天下第一。然而魏人骄傲了,“徐州相王”之后,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丧于秦的河西之地,便是公孙衍夺过来的。

由于商鞅变法,秦国正日益强大。在此之前,齐国经过马陵之战,全歼魏国10万大军;秦国通过进攻河西,诱俘魏国主将公子昂。魏国屡战屡败,主力尽失。犀首上任,同样将屠刀架到自家人的脖子上,公孙衍任大良造后,很快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割地求和,他们所割让的地方既是秦魏的交界处,昔日吴起以五万魏军大败秦军五十万之地,也是公孙衍的家乡,此时犀首名声大噪。

但好景不长,在魏王割让河西之地后,又派人以重金贿赂公孙衍,“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因此公孙衍便劝说秦惠文王放弃攻魏。然而他和魏国的小算盘被张仪看破,张仪陈列攻魏之利弊,拔高了自己在秦惠文王的地位,公孙衍也因为顾私利而忘公义而受到排挤,不得不去往魏国。

二、弱国合纵,强国连横

合纵连横,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秦、齐是东西大国,所以曾有秦昭襄王与齐湣王互尊为帝,这是秦王为稳住齐国而做的横强之策;大国横强,小国也不甘示弱,多次约定合纵攻秦齐,差点把两国打没了,有着这么光辉的战绩,公孙衍、惠施、苏秦等合纵支持者自然是极力推崇。当公孙衍离秦去魏时,就想用合纵之策联齐攻赵,尝到了甜头。

纵使公孙衍算无遗策,他也算不了人心,为防止齐楚魏合纵对秦国带来的威胁,张仪软硬兼施,极力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他亲自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依附秦国,又与齐楚两国大臣相会,拉拢齐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国合纵。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目的当然是联合各国,与秦国对抗。此做法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极力破坏。失败的他不得不再次背井离乡。

或许是老天都看不下去了,时任魏相的张仪联合秦国攻齐,却被齐军大败,张仪的连横策略遭受挫折,合纵之策又摆在各国的案头,公孙衍又复任魏相,积极组织起了联军攻秦。联军气势汹汹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结果竟不堪一击,一战而溃。魏国遭受损失较大,转而向秦国请求讲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秦国乘胜追击,攻打没有求和的赵国。齐国也落井下石,趁机进攻赵国。赵国连遭惨败,大将几乎丧尽,损兵八万多人,“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三、虽有救世之才,却也无力回天

公孙衍极具战略眼光,他不仅注重联合东方各国,甚至把秦国西方的小国义渠,也拉进了合纵伐秦同盟。在他还在魏国的时候,曾提醒义渠国君,若秦国献上“文绣千匹、好女百人”,则可攻之。于是在秦攻韩时,义渠趁机发兵攻秦,大破秦军,由于本土遭到破坏,秦国不得不暂时放弃对六国的战争。

只可惜公孙衍目光长远独到,看出日后六国难逃被秦覆灭,积极组织合纵攻秦,但几乎均以失败而告终。合纵之策失败在于:各国离心离德,根本不肯出功出力。公孙衍首创的合纵策略,是当时弱小国家对抗强秦强齐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办法。如果各国能够按照他提出的策略团结起来,共同抗秦,那么天下局势就会发生改变。合纵的失败并非公孙衍的失败,而是各国君主的失败。尽管有过多次合纵盟约,但却无人能把那些目光短浅、形形色色的君主们真正凝聚到一起,他们患得患失、左右徘徊,在强秦面前只懂得大难临头各自飞。单论计策,犀首无败,败的是人心不古,即使公孙衍倾尽心血,也是无力回天。

合纵本是小国之间的约定,攻秦也好伐齐也罢,都是为了在大国的压迫下苟且偷生,小国不想失败,也接受不了失败,自然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打胜了又如何?自己伤筋动骨却也只是险胜,那还不如依附大国庇护,再图发展。可以看出,战国时的几国合纵虽然声势浩大,但各国也是心怀鬼胎,只想出工不出力,虽然有过几次险胜,但终究还是连横更为高超。

苏秦张仪犀首这三人的历史时间问题,为什么感觉那么混乱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成功的吸引了我的注意。那么之所以混乱可能是受电视剧和各种版本史书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细细聊聊这三位人物。

苏秦,生于哪年不可考,死于公元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与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游说齐国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到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张仪,出生不详,死于公元前310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次年去世。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曾在魏国任犀首之官,众人因此以“犀首”相称。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和张仪同时,于秦国为官,是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

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人们通常认为,苏秦和张仪为政敌,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彼此相互攻击,为同时之人。《史记》和《战国策》都是这样记载的。但是,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依据此书考证认为,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当张仪在秦国当宰相时。苏秦还是没有登上政坛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张仪的真正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倡始者。

张仪和苏秦是鬼谷子的学生,是同学,政治各事其主。张仪曾评价苏秦: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苏秦也曾对人说: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而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这三人都是同时代的著名谋略家,苏秦要比他俩年龄上小三十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