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清朝的皇子们接受的教育严格么
皇子是下一代储君的人选,在封建时代,皇帝自身的素质高低往往决定着国运的兴衰与否,因此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皇子的教育,其中清朝对皇子教育尤为重视,也更加严格,造就了不少明君。
清入关后,面临着满汉文化冲突的问题,审时度势之下,清室决定采取满汉文化兼收的教育政策。顺治元年(1644),清廷设立翰林院,此后的皇子教育专门由翰林院学士负责。
顺治帝、康熙帝两朝皇帝都是幼年失怙,冲龄登基,而且清室统治尚未稳固,皇子教育处于草创时期,因此他们基本上都要依赖自身的苦读,两人都有废寝忘食读书乃至呕血的情况。
鉴于此,他们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顺治帝亲自撰写了《资政要览》一书,作为皇子及贵胄子弟的教科书。然而他还未来得及制定相关的制度,便英年早逝。
一.康熙帝教子严谨。
康熙帝临朝后,对于皇子的教育问题高度重视。
在诸多儿子中,他最为疼爱孝诚仁皇后所出的皇太子胤礽。
胤礽幼时,康熙帝亲自教导他读书写字,并时时耳提面命,教导他忠义仁孝。
康熙二十六年(1687),胤礽年满14岁后出阁读书。康熙帝亲自为他挑选了学问出众、人品端正的大臣达哈塔、汤斌等人为师,并赐名胤礽读书的学堂为“无逸斋”。
胤礽学习刻苦,每日凌晨5时至7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背书,而且必须背足120遍。上午7时至9时,康熙帝上完早朝,便来到无逸斋,检查胤礽的读书情况,并嘱咐满文和汉文师傅们对皇子严加要求。
上午9时至11时,胤礽一丝不苟地伏案练字,满文汉字都要学习。上午11时至下午1时,胤礽和诸位师傅用过午膳后,没有休息,又开始读书背书。下午1时至3时,胤礽用过点心,放下手中的书卷,在庭院练习弯弓射箭。
下午3时至5时,康熙帝又来到无逸斋检查功课。下午5时至7时,胤礽练习射箭,康熙帝在一旁指导示范。功课完毕后放学。每天如此,无论寒暑从不间断。
后来,康熙帝的其他皇子稍长一些的,也与胤礽一同在无逸斋学习。除此之外,康熙帝对于诸皇子从学业到为人处世各个方面皆有训诲。
雍正帝继位后,将其训诲之言为《圣祖庭训格言》,以训后世。
《圣祖庭训格言》
二.皇子教育定制。
康熙帝教育皇子的方法和态度对后来的皇子教育有很深的影响。
1.雍正帝登基后,为了便于时刻监督皇子的学习,在乾清宫左侧的庑房设置了尚书房(道光帝以后统称为上书房),所谓的尚书房,通俗而言,就是皇家的“子弟学校”。
他还亲笔题写了“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的楹联悬挂在尚书房中。
经过几代的发展,皇子的教育体制逐渐固定下来了。
清制规定,皇子6岁起进入尚书房接受教育,遣派满、汉大学士担任总师傅。每位皇子都配有师傅,人数多少不定,总管教学事务的学士称为“总师傅”。
能够在尚书房学习的人包括皇子、皇孙等宗室子弟以及谕准的特殊人员。
皇子所学的课程包括满、蒙古、汉等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其中有“四书”、“五经”、国史、圣训、策问、诗词歌赋以及书画等。
2.清室是在马上得的天下,因此对皇子的骑射十分重视,特地下谕从满、蒙古大员中挑选了谙达(意为伙伴、师傅)教导皇子。
谙达分“内谙达”和“外谙达”,内谙达负责教授满文,外谙达则是教导骑射技艺。
每位皇子还配有几名“哈哈珠塞”(亦称“哈哈珠子”,意为小伙子),类同伴读、书童一般的角色。
清朝皇子的教育很严苛,每日凌晨3时至尚书房学习,下午5时才能结束,读书时不能随意乱动,每天只能休息一两次,每次不过一刻钟,还须经过师傅允许。
课间不得随意喧哗,只能谈论经书史事。皇子每日学习皆是如此,风雨不辍,一年之中只有端午、中秋、万寿节(皇帝生日)等节日才能放假一日。
一般情况下,直到皇子15岁成年封爵建府才可以结束课业,但如果封爵的皇子没有朝廷的差使,仍然要到尚书房来读书,只不过管束不再如此严格。
3.皇子虽是皇家贵胄,然而师生之礼还是十分注重的。
凡是皇子就学,初次见到师傅都要长揖一躬,师傅也要同样还礼,再引皇子向墙上悬挂的孔子画像行礼。
逢年过节,师徒礼物往来,只表心意,不送奇珍异玩。
而清朝对皇子师傅也很敬重,凡是宴会、赏赐与王公及一品大臣同等。
有大事召对,皇子师傅列班在军机大臣、大学士之下,尚书之上。
三.汉文化的熏染。
1.在严格的教育培养下,清朝历代皇帝和皇族都具有较高的素质,精通经史、策论、诗词歌赋与书画等,并善于骑射。
雍正帝、乾隆帝等君王的治国才能有目共睹;
嘉庆帝和道光帝在位时,国运虽已走下坡路,不过他们基本上还能守成;
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等人虽然碌碌无为,但也没有出现昏庸残暴之举,皇子教育之制功不可没。
受到汉族上层社会的影响,皇室子弟对文学艺术尤为感兴趣。他们多能诗善文,书法可谓上乘,不少皇子有诗文集存世。
其他宗室子弟也大受影响,王公贵族子弟中出现了许多著名文士。
2.然而,对于皇室子弟渐染汉习,以吟诗作画为雅,以与汉族文人唱和为荣的风气,清朝统治者也表现出了不安。
早在皇太极时期,他便下令严惩效法汉人衣冠、束发裹足者。
乾隆年间,仿效汉俗之风愈演愈烈,乾隆帝忧心忡忡,特别降谕训示满人应以满语、骑射为主,禁止满汉人员以文字往来。
乾隆三十一年(1766)五月,乾隆帝看到十五阿哥颙琰(即后来的嘉庆帝)手上拿着一把扇子,上面题有诗句,文字清新可喜。询问之下,得知是出自十一阿哥永之手。
当乾隆帝看到落款是“兄镜泉”后,十分恼火,训斥诸皇子须务实,不能学汉人的书生气,让浮华虚伪乱了品行。次日,他在乾清宫召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着重嘱托,还特意举了他身为皇子时的一事为例。他说道:
“朕继位前,虽然留心诗文,但从来没有取过别号。22岁时,皇考(指雍正帝)问诸皇子有没有别号,朕答没有,于是皇考赐号为‘长春居士’。然而朕从不用皇考赐给的别号署款题识。”乾隆帝指出,如果满人效法汉俗,沾染书呆子气,变更旧俗,勇猛尚武之风不再,必定会危及社稷安定、清室国运。唯有熟谙满文,习弓箭骑马,才是正道。
他还命令将这一番话誊写,张贴在尚书房,以便时刻提醒皇子。 颙琰诺诺称是,他继位后,也于嘉庆九年(1804)颁布上谕,告诫子孙诗词文章是末流,国语(满文)、骑射是立国立朝的根本,不能“舍其本而务其末”。
(乾隆朝是上书房课读走向制度化的关键时期)
3.尽管历代皇帝屡次下诏禁止皇室子弟以及满人沾染汉习,然而随着满清入主中原日久,崇尚并同化于汉文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潮流。
从清宫档案留存的满文朱批谕旨当中可以看出,自康熙帝至咸丰帝,他们的满文造诣颇深,召见满族王公大臣时,一律以满语交谈。
但是到了清朝后期,由于满文越来越缺乏实用性,皇子们对满文的掌握逐渐生疏,同治帝对满文毫无兴趣,而宣统帝情愿学英文也不愿学满文。
4.清末,面对江河日下的国运,朝廷忧患重重,自然无暇顾及幼帝的教育。
同治帝、光绪帝和宣统帝都是幼龄继位,有好学者如光绪帝,也有贪玩厌学者如同治帝。
清末鸿儒翁同龢曾担任过同治帝的师傅,在他的《翁文恭公日记》中,曾记录了同治帝学习的情况,“精神不聚”“读不甚勤”“倦于思索”之类的用词经常出现。
而后的光绪帝、宣统帝虽读书颇为勤奋,有意重振朝纲,然而大清江山的颓势已定。随着清朝的垮台,皇子教育制度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对自己老公没有了感觉没有了爱,只是想着把孩子养大就行是啥情况
你的孩子很小,证明你也不大。
凡乎所有的人,一经步入婚姻的殿堂,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便失去了未婚时节的激情,夫妻感情也随之一天一天的变淡了。
未婚时节的狂野,激情,心跳,脸红,刺激,新鲜,好玩,已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轻率,浮躁,漂浮,浅薄,短视,乏味。
激情不在了,新鲜不见了,视觉疲倦了,心情阴郁了。
所以,有人总结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花期不是生命的全部,还有果季。
爱情已经升化成了亲情。有了家,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有了一个温馨的臂弯,多了一个或几个新的亲人。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
人生的快乐,并非只有初恋的狂热与激情,还有众多的共鸣与神奇,还有成功的喜悦。
夫妻的快乐需要经营,挖掘,探索,发现和不断的更新。
夫妻的快乐是人间最长,最久,最稳定的快乐。双方的关爱,体贴,照顾胜过任何其他亲人。
小别的夫妻,最醇,最浓。
夫妻的快乐无比丰富多样。事业的成功,悦读的快慰,旅游的惬意,育儿的欢乐。
总之,沟通,交流,融合是夫妻的快乐之源。
人生中最大的喜事和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人生四大喜: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人生三不幸:
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真实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如何,一言难尽,凡人难辨。既使同时代及稍晚的诸子百家也都莫衷一是,何况2000多年后的今人。捧他的,尊为至圣之人。损他的,呼为丧家之犬。庙堂之上,江湖之间,大相径庭。抛开思想与学说之争,单看孔子游历之经历,或许能有几分客观认识。
游历之中厄于陈。在不受统治者待见的日子里,孔子带数个弟子四处游历,被困于陈,断粮缺水,几欲命绝,弟子们始终不离不弃,说明其深受众弟子爱戴。
屡经磨难不放弃。在那样的时代,道路交通非常不便,一直风餐露宿,坚守自己的学说与信仰,没有打退堂鼓。书籍被雨淋,就地晾晒(多地遗有晒书台);问路(问津)被嘲讽,毫无怨气。展示了一个学者的品质。
知错就改不讳言。颜回将落灰的米饭吃了,孔子误以为其偷吃。弄清真相及时承认,并反思“眼见不一定为实“来提醒自己与大家。行为示范以为师表,堪称典范。
至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死后登上圣坛,成为圣人。既便是汉代,对孔子的贬损也没有完全禁绝,可见学术与思想的争论始终存在。庄子损他,韩非子骂他,高手之间的论战为历史增添了许多耀眼的花絮。
无论怎么看,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华夏几千年,他编篡的书籍成为了万古财富,他著述的学说至今被众人景仰。这是货真价实的,没有抄袭,没有拷贝。
历史难以评说,我辈之人又有什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