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如何理解“父母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父母爱自己的子女胜过自己的生命,为他们的将来考虑得非常非常的深远和细致。
在我看来,天底下最感人最温馨最让人难忘的句子,就是《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这句放之四海皆准的话。其意说:父母如果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要为他的孩子做考虑。
故事说,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要赵威后长子长安君作人质的条件,赴威后最初怜爱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去作人质,后赴威后被触龙“你不让孩子去,国家都没有了,爱孩子有什么用。你让孩子去,等国家稳定了,他以后回来,还可能做国王”的话说服,很是感人,久嚼味浓。
现实生活中,不见几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父母,不愿自己的孩子成龙。常言道:虎毒尚不食子。孩子是父母一口饭一口水喂养大的,就是自己的心头肉,也是自己生命的延长。但当下的孩子,没有几个能体量父母之心,我行我素,大都难听父母之言。所以,才有“可怜天下父母心”之说,确实表达了父母的无奈。
有道是:“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儿才知父母心”。父母的良苦用心,多在儿女长大成人,为人父母之后,方知其苦心。但很多事,为时已晚,后悔不迭,跪哭苍天,因为父母那凭经历或苦难得来的经验,多被不懂事的儿女,付诸东流。
我们长大成人后,逐步理解老人的用心良苦,也悔恨自己当初为什么会有违背父母的逆行,真有点“子欲孝,而亲不在”的苦痛。我真希望我的这个心愿,能被天下之子所理解。作为孩子,一定要多听父母的话,一定要多理解父母,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之恩,大爱无边。三国时的皇帝刘备至死,还要托孤诸葛亮辅助好儿皇阿斗,何况平民百姓怎么不“想来世呀想心甘”的想自家的儿女。新时期,我们提倡新的家风和新的道德风尚,不求过去那种扇枕温衾、恣蚊饱血、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的回报,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子孝父心宽的环境还是必要的。
(图片来自网络)
触龙是如何说服赵太后,让长安君如齐为质
谢邀:
《触龙说赵太后》曾经作为课文,许多人熟知,那么他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呢?还得先从为什么赵太后,不愿意让长安君为质子说起。
其时,质子可说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那么质子是什么?质子就是指人质。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其实比较知名的如秦始皇的父亲、秦始皇的曾祖父、战国燕太子丹都曾经做过质子。可以说在当时诸侯国之间互派人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那么赵太后为什么不愿意呢?其一,首先质子多为弱一些的国家,向强国派遣而去,这样的日子能好到哪里去?可想而知。其主要是会被歧视,从而蒙羞。其次就是所谓质子,也不是去了就能保证生存的,其本质还要依靠 本国的靠山,一旦势力倒了,那么这个质子也就没有任何作用了,到时候是打是杀,不过是人家砧板上的鱼肉罢了。
所以赵太后自然不愿意这么做,不过这样的事儿,为什么触龙又要做呢?又得看看当时的背景。
其时秦国强盛,正在攻打赵国,可说是形势急迫。赵国有灭国的危机,那么怎么办?就要求援,向谁?向齐国!
那么齐国也很简单就回答了,出兵可以,但是我们要质子,要谁呢,就是长安君,所以这时候送质子是一个救国的举动,作为触龙来说不送是保证母子不分离,可送了则是保证国之安全,那么怎么决定,不言而喻。
不过齐国为什么这么做,其实也是有些道理的,因为就是怕万一齐国出兵,赵国出尔反尔,投降了秦国,到时候可怎么办?必须有人质才行。
不过困难也随之而来了,若是长安君只是个普通太后之子,尚且简单,但是其时老国君赵惠文王刚去世不久,年幼的赵孝成王还不能单独理政,赵国的一切军国大事,都由太后说了算。也就是说,太后是一把手,如果她不愿意,还真就没办法,这时候就必须有人说服她,这个人就是触龙。
那么对于赵太后来说,当触龙去找他,自然明白是为了什么事情,本想臭骂他一顿,也就是文中的太后盛气而胥之。
不过触龙反而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先套近乎,他说自己因为腿脚不好,许久没有看望太后来了。果然女子喜欢闲话家常(太后也不例外),也开始说自己腿脚也不好了,触龙又提起来吃饭的事儿,二人开始聊天。
聊着聊着,触龙就开始举例了,用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他说自己有个小儿子名叫舒祺,没什么本事,只求让太后给他一个宫中侍卫的小官做做。太后就答应了,不过觉得奇怪,因为当时,一般都是男人主理政务,对于孩子并没有那般关心。一问之下,触龙却说了:我们男人疼爱小儿子要超过你们妇女!
俗话说话是钩子,这就把太后的心思吊了起来,当然不同意,触龙接着向上爬,又说他认为太后疼爱女儿燕后比疼爱小儿子长安君要多。因为父母疼爱孩子,都想为他找个好的安身之所。太后把女儿嫁到燕国为后,可以说是让她在女人之中达到了最高点。
但是长安君就不一样了,因为纵观赵国历史除了他们这一支外,其他支系的没有被封为诸侯的,这正是因为他们依靠着祖辈们的功劳,坐吃山空。自己父母死后,自己一点功劳也没有,并且也没有什么本领,久而久之,还会遭到别人的白眼。这般混下去,只有一个后代消亡的结果。
然后他才抛出了自己的观点,说如果太后辞世,长安君也是这样,毫无功绩,无法立足啊!
这时候,太后才明白过来,不过也认同了触龙的观点,此刻成为质子,是为国而行,也是长安君的一个功绩,所以应该去!
触龙也是凭借自己委婉曲折的说话方式,成功说服了太后,不过人算不如天算,长安君入了齐的转年,太后就死了,虽然史料没有记载,不过相信恐怕失去了靠山的长安君过得并不如意。
而虽然当时成为质子后,齐国发兵,确实让秦国退兵,且好几年没有攻打赵国,但是时至如今流传下来的功绩,人们却几乎没有安放在长安君身上,而是放到了说服太后的触龙身上,可见其说服太后的理由,最后也不过成了一番空谈啊。
触龙为什么要去说赵太后呢
触龙去说赵太后,主要是为挽救赵国于危机之中。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进攻赵国。当时秦国已经占领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十分危急,连忙向齐国求援。但齐国一定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后,才肯出兵。赵太后非常溺爱长安君,担心他的安危,所以执意不肯答应,致使赵国的危机一天天加深。
赵威后(赵太后)
当时赵国的大臣们都去极力劝说赵太后,但赵太后明确地对大臣们说:“有哪个人再来劝说要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正是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左师官触龙冒险进宫去见赵太后。太后当时正在气头上,怒气冲冲的对着他。他开始用问候太后,拉家常的方式使太后慢慢减消了怒气,再接着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应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长安君去齐国做了人质,从而换来齐国救兵,解除了赵国之危难。
触龙和赵太后
这个故事反映了以触龙为代表的赵国士大夫们一心为国的高贵品质。并赞扬了触龙高超的与人沟通艺术。直到现在还对后人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一个人首先要对国家忠诚,有国才有家。再就是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时要善于与人沟通。沟通时要冷静理智循循善诱,要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多替别人着想,能够以情动人。这样才能更容易解决问题并最终实现双赢。
为什么说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
1.为什么说慈不掌兵?
战争是残酷血醒的,带兵打仗之人,对待敌人要果断斩杀,不能有半点慈心,如果有慈心就反而会被敌人反杀,所以慈不掌兵就是这个逻辑。
2.为什么说义不养财?
义,仗义疏财,乐善好施,这样行为多了,只会家财散尽,不能聚财,所以说义不养财是精典之述。
3.为什么善不为官?
古人日;官场险恶如战场,自古以来,一些人为了争权夺利,产生内讧,斗的你死我活,如果不心狠手辣,就达不到目的,这也就是有善心、善良之人不能为官(指善良之人当不上官)的道理。
4.为什么情不立事?
往往有情有意之人都会赡前顾后,要做一件大事考虑多方原因,迟迟下不了决心,前怕狼,后怕虎,又怕得罪人,所以情不立事是有一定道理的。
以上4点都古人在丰富的人身阅历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从中受到启发来丰富我们思想认识,提高后人逻辑思维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