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步 什么意思 清风

“三里清风三里路,步步风里步步你”是什么意思?你觉得《步步惊心》里若曦最后为什么去世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2 22:21:29 浏览1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三里清风三里路,步步风里步步你”是什么意思

原句是“三里清风三里路,步步风里步步你”。意思是走在长长的大路上,伴随着嗖嗖的风。

出自现代古诗《录取》刘希:六月艳阳艳阳照,征战高考志愿报。招生学校真不少,理想目标仔细找。三里清风三里路,步步风里步步你。填报顺利心欢笑,录取通知早收到。

扩展资料:

成长的古诗:

1、宋代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2、北宋苏轼《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你觉得《步步惊心》里若曦最后为什么去世

若曦的去世是必然的。

首先,若曦长期处于宫中,面对朝廷政变又卷入当时的九子夺嫡事件,每天都提心吊胆,朝不保夕地过日子。

她爱过八爷又是来自未来的人,她清晰地知道八爷悲惨的结局,虽然趋利避害选择离开八爷,但是离雍正夺位的日子越近,也就意味着八爷的死期也越近。

毕竟是曾经爱过的人,她也不忍直视他的悲剧结局却又无力改变历史,只能每天惶惶不可终日地度过。

加上若曦是个重感情的人,她与其他几个阿哥的友情也日渐加深,但是熟知清史的她知道很多阿哥站错了队,最终也会走向死亡或发配或圈进的命运。

最后得知几位阿哥会这样悲惨收场是源于自己当时告诉八爷提防四爷,若曦情绪崩溃,时间久了,精神压抑,身体也渐渐孱弱,这是她走向死亡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若曦虽深爱雍正,雍正虽对若曦呵护有加,但是若曦也了解雍正的本质与性格,尤其是在登基成功后,她亲眼见证了雍正的残忍与无情。

先是手足相残,又把和若曦很亲近的人都杀掉了,她的好友绿芜被逼的投河自尽,还有身边情如姐妹的玉檀,被处以酷刑,若曦也因雍正如此残暴的手段动了胎气,惊慌下流了产,已走向死亡的边缘。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若曦从进宫来就时时处于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一幕幕令人叹息的悲剧也总是产生。 太子看她是红人想娶她,她为了躲掉婚约,故意生病不吃药直到宣布取消婚约才治疗,这也是为她日后一病不起埋下祸根。

再后来,替十三阿哥求情雨中罚跪,后又被发配浣衣局,一呆就是七年,身体每况愈下,再加上最后的流产,重病在身,基本可以说命不久矣了。

当她心灰意冷离开皇宫,历经几番爱恨嗔痴,而她左右为难,内心充斥着无奈、伤心和恐惧,郁郁寡欢,最后身心俱疲直至油灯枯尽。

电影烂番茄部 肥肥

步步为营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步步为营,汉语成语,拼音是 bù bù wéi yíng,是指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形容进军谨慎。也比喻行动,办事谨慎。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1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

意思是:可以激励士兵,离开军营前进,军队每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设下陷阱来战而擒获:这是‘反客为主’的方法。

示例:别看弟弟年纪小,可象棋下得很精,每一步都能步步为营,我要是一不留精就会输给他。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做事谨慎。

《步步惊心》为什么火

第一,因为这部小说剧情写得就很好,里面的人物描写也很细腻,剧中内容也令人出奇,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不少的人气。

第二,题材火,穿越本身就很吸引人,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女孩子和现代人,都幻想自己能够穿越。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满足自己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第三,描写每个人的特色也很到位,每个角色都演得令人感动、真实。

第四,剧中的服饰到位,没有出漏,布景,色调还原了历史,看着令人赏心悦目。

第五,最重要的是演员的阵容上,里面的演员演技都相当不错,令人向往。

张钧甯演《步步惊心》被网友嫌弃,有人说她的美貌不输刘诗诗,你怎么看待她的演技

就在刚刚播出的一期《我就是演员》的小组对抗赛中,张钧甯与檀健次经超三人组合演绎古装剧》步步惊心的虐爱片段,虽然三人造型和人物感都不错,完成度也还行,但整体出来的效果却被观众吐槽他们全程尬演,没有被打动感动,反而引发很多人对刘诗诗吴奇隆郑嘉颖主演的电视剧《步步惊心》的想念,很多人还因此再次刷剧。

其实论颜值美貌、身材和气质底蕴,张钧甯完全不比刘诗诗差,甚至还更出众扯眼,但为什么演相似剧情观众的认可度却有如此反差呢?

首先还是和两人的学习经历和出道背景有关,刘诗诗是专业学习表演大学科班毕业,又在影视圈打拼积累了十几年,演技更加成熟一点是很自然的事。而张钧甯不是从小学习表演,大学也不是主修表演专业,所以专业基础有些差异,而且张钧甯虽然年龄不小了,但出道演戏的经历和时间其实不如刘诗诗,所以两人有些差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虽然观众对经超檀健次张钧甯呈现的浓缩版《步步惊心》不满意,张钧甯表现也不算完美,但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也很投入,有些部分还是很到位,所以比经超檀健次得分高晋级也是理所应当。而且舞台的浓缩呈现,和电视剧的形式,本来就有很大的差异。几十集电视剧中,演员相互有很多了解融合磨合,对剧本和人物及其关系揣摩肯定更加充分,而舞台剧截取一部分浓缩,短时间排练磨合,效果肯定不如电视剧呈现那么完美,所以大家也要体谅两者的差距。也正是这样,才能看到张钧甯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未来也无可限量。

乱世王者步步为营技能什么活动获取

1.《乱世王者》盾兵技能步步为营,云游商人三万金币两个,一般一万五能出100个箱子,可以攒着一起开。

2.初步看一下《乱世王者》步步为营技能的数据,这个技能对盾兵的增益整体看是高于【盾兵防御】的,换上【步步为营】后防御加成低了16.98%,却多出了50.94%的生命加成。

3.《乱世王者》步步为营技能的作用还不止如此,这个技能还可以和新武将“曹仁”的出现放在一起来看,双【步步为营】增加的101.88%生命加成,还可以提升“曹仁盾”闪避的概率。

4.《乱世王者》步步为营技能具体数值为:对于盾兵面板属性中,生命加成低于720.16%的小伙伴来说,【步步为营】可以让“曹仁盾”的闪避概率高5%左右。

整体来说,这个技能可替换掉【盾兵防御】,成为极限盾标配技能的。对属性一般的极限盾,有了这个技能还可以更好的触发“曹仁盾”的闪避效果。

楚汉之争,项羽是如何一步步丢失主动权的

项羽在楚汉之争中,什么时候占据过主动?我只看到项羽的兵力越打越少,而刘邦的部队则越打越多。刘邦屡次败于项羽,可谓屡战屡败,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失败者越败越强,胜利者越胜越弱,这不是很不合逻辑吗?
鸿门宴上的实力对此。在鸿门宴的时候,项羽兵力还是刘邦的数倍,但是到了垓下之战,项羽手下只剩下了十万楚军疲惫之师,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事实上,从项羽分封诸侯、诛杀义帝开始,项羽就已经失去了主动权。
分封诸侯的本质是利益分配问题。项羽分封诸侯全凭个人好恶,因此很多有实力的人并没有得到封赏,这其中就包括了“汉初三将”之一的彭越,这位老兄不敢和项羽刚正面,但是却不断的在后方骚扰项羽,让项羽苦不堪言。
诛杀义帝更是给了刘邦最好的口实。楚怀王熊心本来就是项氏一族扶植的傀儡,但是项梁死后,楚怀王企图培养自己的势力,并让宋义取代项梁,成为了楚军的最高统帅。不过这个宋义在巨鹿之战之前,就被项羽干掉了。
“先入关中者为王”这条盟约是楚怀王提出的。对于此项羽十分不满,按照这个约定,刘邦应该为关中王,但是项羽背弃了盟约,自封为西楚霸王,并自行分封了诸侯。对于楚怀王,项羽尊其为义帝,但让英布等人在半路伏击,击杀了义帝。
击杀义帝这件事是项羽的十大罪之一。刘邦兵出关中、平定三秦,联合天下的诸侯共伐项羽。项羽的敌人除了刘邦,还有彭越、英布等人,应该说项羽不是被刘邦或韩信击败的,项羽是被天下的反楚势力,联合击败的。
彭城之战是最后的辉煌。但机会还没有完全放弃项羽,依靠范增的谋略,项羽率领三万骑兵奇袭彭城,将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打得一败涂地。这是项羽的又一次军事上的辉煌,也是项羽最后的机会,但一个人的叛离让项羽失去了机会,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陈平。
反间计的成功和龙且的失败。陈平为刘邦献的反间计,让范增离开了项羽,身边的亲信也和项羽离心离德,项羽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当自己最信任的龙且也被韩信击杀之后,项羽失去了信心,居然派人去拉拢韩信,可以说西楚霸王以前还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距离失败如此之近。
楚河汉界的约定是项羽的无奈。楚汉对持中,汉军的后援部队源源不断,但是楚军却是越打越少,项羽接受求和是无奈,继续打下去楚军将无以为继,楚汉战争的主动权已经不在项羽手里,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项羽输给刘邦,非力不及是智不足,从鸿门宴上放过刘邦,就已经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刘邦想成就帝王之业,而项羽只想成就霸王之名,志向的不同,也是刘邦成为楚汉之争最后赢家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从《大宪章》到橡皮图章,英国人是如何把王权一步步哄下台的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一、高标准、严要求

英国的王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橡皮图章,国王也不是如今天这般,天生就是吉祥物。

从王位继承的法统上来说,现代英国起源于1066年“征服者”威廉,当时威廉实现了改朝换代、建章立国,基本是个英国版的“秦始皇“。当年的威廉实际上实行的是大大强化王权的改良版封建制。

传统的西欧封建制度,封臣只对直接封君负责,自国王而下,层层分封、层层效忠,因此“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国家规模越大,资源反而越分散,国王越容易被架空。和我国的分封制是一个道理,而威廉的改革就是改变这种分封的形式,集权到中央,到王权上来。

威廉的改革是彻底的改革,强令所有受封人都必须向国王效忠。

1086年的《索尔兹伯里誓约》规定,封臣在领受土地时要向领主宣誓:“因为领有了您的土地,我将效忠于您”,但还有更重要的后半句“除了向国王效忠以外”

为了进一步推行政策,威廉派出了大量的钦差对全国进行了地毯式的经济普查,汇编成为《土地赋役调查书》,又称《末日审判书》或《最终税册》,以此牢牢掌控全国的财税大权。

1181年,后继的亨利二世又发布了著名的《军事敕令》,规定国家军队由国王亲自征召,不再委托贵族代召,贵族也不得再豢养家族武装;还进行了司法改革,平民只要交够上诉费,就可以将案件从领主那里上诉到国王法庭去。

至此,无论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大权独揽于国王一身,英格兰的王权登峰造极。此时英格兰国王的权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同时期的法兰西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然而,蛋糕就这么大,贵族们眼看自己的利益被王权鲸吞蚕食,能善罢甘休吗?

2 《大宪章》的法治精神和议会制度

在封建王朝,贵族才是国王和王权最危险也最持久的敌人,假如国王是“秦始皇”,还基本能hold住,但要换成是“秦二世”呢?

1199年上台的英王约翰一世,就是一个草包集大成者,对外屡战屡败,丢光了欧洲大陆上的领地,成为声名狼藉的“失地王”,对内则横征暴敛,人心丧尽。终于在1215年的6月,贵族们带领民众占领伦敦,强迫约翰签署了《大宪章》。

简单来说,《大宪章》是一份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全文共63条,主要内容是对王权进行限制和说明,例如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国民享有政治协商权、国民有权反抗国王暴政、未经法院审判不得处刑等等。显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很多条款的可行性还有待商榷,但是,《大宪章》确立了一个标榜史册的根本原则——“王在法下”,其意义之深远,怎么说都不为过。

在此我打个比方吧,这是英国法治观念的开始,依法治国,其根本是法在一切之上,而不是王大于法。比如我国的法家思想,实际上不是法治观念,而是人治观念。因为皇权大于一切,皇权大于法。

这个原则的意义有多大呢?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老百姓去打官司。在法治社会,不管你告谁,哪怕是总统,只要你证据确凿,你有理,你就可以告赢,而法院可以宣判总统有罪。在人治社会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社会矛盾的最终解决方案就是法律,如果这个法律老百姓相信,那么社会就不会出现大的动乱,因为通过法律可以实现自己的合法利益诉求,但是如果法律是人治,时间长了老百姓就不会相信你的法律,那么最终利益诉求只能通过造反来解决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自光荣革命以来500年社会没有发生过大动荡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基本300年的历史周期律一直没有走出来,这里面有很什么的借鉴意义。

除了法治精神以外,+另一块基石是议会制度。

1258年,英王亨利三世在贵族们的压力下,召开了由12位内臣和12位男爵组成的联席会议,共商国是,史称“牛津议会”。会上通过了《牛津条例》,内容诸如限制国王的财产权,国王没收或分封土地都必须经议会批准,限制国王对外宣战的外交权等等,还有一项关键成果,就是确立了定期召开议会的原则。

1265年,蒙特福特伯爵以国王的名义在伦敦召开议会,史称“西门议会”。这届议会跳出了以往贵族会议的窠臼,首次吸收了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有了国民议会的雏形,被认为是英国现代议会的起源。

但是,和历史上任何反动势力都一样,王权会怎么甘心地放弃自己的权力么?答案是,显然不会。

3 在大风暴之前,总是平静的

蒙特福特伯爵就是在“西门议会”召开的当年,被国王军打败,死于乱军之中。然而后继的国王们越来越发现,其实议会也是治理国家的一个有效工具,国王和贵族与其兵戎相见,倒不如通过不流血的议会来进行博弈。

尤其是英王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借助议会的平台,修订颁布了大量成文法律,汇编为《成文法记录卷》。由此,爱德华一世被誉为是“英国的查士丁尼”,他治下的议会也被称为“模范议会”。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给王权喂补药的小动作,例如在《温切斯特法令》中,规定所有贵族均须接受国王法庭的质询,以裁定其职权和特权的合法性等等。但总体来说,“西门议会”之后的几百年,王权被限制且逐步收缩,议会逐渐由国王的咨议机构转变为国家的代议机关。而在议会内部,传统大贵族和教士的力量逐渐没落,新兴中小贵族和工商业者的力量不断增强。

4.外来户引起的流血革命

1603年伊丽莎白去世,英格兰都铎王朝绝嗣,算来算去,只好由女王一个远房侄女的儿子现任苏格兰国王的詹姆斯继任,称詹姆斯一世。英格兰和苏格兰就这样戏剧性地无痛合体了。

到了詹姆斯的儿子查理一世,作为外来户二代,就没这么拘谨了,因为与议会的激烈冲突,查理一度解散议会,实行了长达11年的王权专制统治。

但该来的总会来,因为打仗缺钱,查理一世不得不在1640年两度召集议会,向工商贵族和资产阶级筹措军费。接下来的事,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就讲得很多了。国王要多收钱、不放权,议会要少交钱、多抓权,双方积怨已深,于是内战爆发。继而,强人克伦威尔崛起,组织“新模范军”战胜了王军,到1649年查理一世被斩首,英格兰破天荒地成立了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成功”。

然而处死了国王,克伦威尔又称为了新的独裁者,对英国内部实行了8年的独裁统治,搞得各层都呜呼哀哉,今天杀这伙人,明天杀那伙人,只要是他看不惯的,就杀杀杀,一时间血流成河。

5. 荷兰外来户与“光荣革命”

革命闹得如此血腥,连国王也给砍了,根本原因是选错了人。苏格兰蛮荒之地,自然秉持“君权神授”的理念,这样的人掌了权,就像小孩玩大人的枪,不走火才怪。所以下次议会再想搞事情,必须选对人。

1688年,议会两党秘密集会,决定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时任荷兰执政的威廉来英国,帮忙“捍卫英国人的自由”。威廉带着妻子,也就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率兵登陆,里应外合之下,上演了一段“董卓进京”,赶走了国王老丈人。

如此,威廉就能抢班夺权了吧?这时议会发话了,先等等——人是我请来的,我的地盘我做主,要想登基先得约法三章。这个“法”就是著名的《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是《大宪章》以来王权与议会几百年博弈的终极判决,标志着国家最高权力的最终归属。法案本身并不长,只有13条,主要包括:非经议会批准,国王不得废除法律、不得征收赋税、不得维持常备军,全体国民有请愿权,议会保有选举自由和言论自由等等。照此实施,国王真就成了虚位元首,实际权力都归于议会所有了。

如果换作本地人,大概还要掰扯一下,但威廉是被议会请来的,强龙不压地头蛇。另外,威廉身为荷兰执政,人家荷兰那边其实已经是君主立宪的玩法,早把王权关进了笼子,威廉从一个笼子跳进另一个笼子,倒也没啥不能接受的。于是,1689年2月,威廉夫妻俩一同登基,分别称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英国这一次的江山易主,虽是大兵压境,但没发生任何流血事件,因此被称为“光荣革命”。表面的平静之下,是国体的剧变,“光荣革命”是英国由封建君主制转为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性事件。

你可以说,这是英国人的政治智慧,但也可以说,是几百年来制度博弈的惯性使然。

06 所谓乔治,就是“瞧着”你们“治”

《权利法案》毕竟短小精悍,很多细节还有待落实。比如内阁的主持权,阁员的选任权等等,如无说明,习惯上还得有劳国王陛下。但机缘巧合,“瞧着”你们“治”的乔治国王们,很快就来了。

1714年,本土王位继承人又死绝了,英国人只好翻着族谱再去欧洲大陆找,请来德意志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路易继任,这便是乔治一世。

已经54岁的乔治一世说了大半辈子德语,而且也过了学外语的“黄金期”,来英国后语言不通,只好和大臣们用书面报告,来回翻译着交流。老头子实在厌烦了,干脆从内阁大臣中选出一位,代为主持内阁会议,这个代理会议主席慢慢就发展成今天的首相。后期,乔治一世干脆也不看译文,对着原件只签名了事,英国国王做吉祥物的传统,自此肇始。

直到乔治三世时,国王才能熟练说英语了,但这位三世晚年又得了间歇性精神病,长期不能理政,连“瞧着”别人“治”都干不了。

你退我就进。到1832年,议会通过了《大改革方案》,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有代表性,同时明确了,由议会来决定首相人选并批准组阁。国王的蛋糕被切得所剩无几。

多年后,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当政,王权终于不再“瞧治”了,然而女王中年丧夫,悲恸之下离开伦敦,过了一段多年的隐居生涯。原本,首相和内阁在大事上还要请示一下国王,现在国王躲猫猫了,这道流程也就慢慢荒废,首相成长为了现代意义上真正的政府首脑,英国的虚君共和制度也就更进一步了。至今,英王手里也就只剩下象征性的橡皮图章了。

07 保守的革新

世界上的事情,从大方向上说,不外乎两种玩法,一种是“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大刀阔斧的改革建树;另一种就是英国式的渐进改良,一点点把王权哄下楼梯。

通常意义上的“创新”,往往指的是前一种道路,而英国的路线则被称为“保守主义”。不过细细想来,这里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有时大破大立不一定快,保守渐进也未必慢。根据历史的一时一势,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中国的老祖宗不是也说过,“积跬步”、“至千里”吗?

附:

本文中涉及人名、文名较多,篇幅也比较长,为帮助理解,特将思维导图附录于下,以飨读者。

松锦战役,要是一直坚持洪承畴步步为营的战略,明军能赢吗

起码不会这样输,被清军切断粮道,包围,军心一慌,有的突围。被伏击,有的攻击皇太极大营,洪承畴没有办法统一指挥,洪承畴没有可靠部下。

军队庞大和复杂按照计划组织供应 ,原来计划被打乱,部队出现脱节,很容易被攻击暴露弱点。

执行原来计划,步步为营,然后在锦州逼退清军,解锦州之围。

有哪些大家说好但是你觉得很烂的电影

《流浪地球》当时刚上映大火,我也着急一睹国产科幻大制作风采。看完了,感覺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大帮轰,应景的事,身边人都在干吧。看完真的没有满足期待。只有大情怀真的不够,人情人性才最动人。吴京友情出演的刘陪强拯救了地球,吴京也拯救了这部流浪地球,票房大卖。

画面暗糊镜头摇晃拍摄,看的我这个累。人物除了吴京中国英雄式献身,就是一个中学女生和一个二十多岁还叛逆的小青年,再就是李光洁扮演的队长带着十多个人,一顿狂呼乱叫,实在谈不上人物塑造。这三十多个亿的票房,实在是自家人太捧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