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地球是死去的恒星吗太阳未来是不是也会变成行星
地球是死去的恒星吗?太阳未来是不是也会变成行星?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因为前阵子看到某神发表了一段言论,大意是太阳将在一段时间后死去,木星将顶替太阳的位置,而且太阳系里的行星都会有这样的轮回。尽管这不具备一点科学性,但他们认为恒星和行星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事实上会是怎样吗?
地球是恒星的尸体吗?
准确的说除了部分红矮星以外,大多数天体都是恒星的尸体,或者至少是恒星尸体的一部分,因为根据恒星一生中发展阶段不一样,它们最终能达到的阶段是不一样的,那么能形成尸体能形成地球的恒星是怎么样的呢?
- 恒星的历程
一般意义上认为恒星有三种不同的结局,分别是老死的红矮星,最后变成白矮星的黄矮星,还有超新星爆发超大恒星,其中超新星爆发还有两种结果,一种是黑洞,另一种是中子星!但其实真正意义上还有两个结果,我们放到末尾再说
其实恒星的命运就被其自身的质量所左右,也就是说恒星自己就决定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的结局,这从它出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这个命运,只有极少数条件下会发生改变。
红矮星:这是恒星中的小不点,也就是入门级的恒星,质量在0.8个太阳以下,它们一辈子不太会有改变,至少质量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在其生命周期结束时由于失去辐射压支撑,也能形成氦核白矮星,但不会大幅度抛弃质量。
黄矮星:太阳就是黄矮星,它终生不会有太大改变,晚年期会成为红巨星,最后会外壳扩散成行星状星云,内核失去辐射压支撑坍缩成简并态碳氧白矮星,这是电子简并力支撑下的物质,或者更大质量的还有氧、氖和镁白矮星,但没有铁核白矮星,因为铁核白矮星会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碳氧白矮星仍然有50%左右的太阳质量,它仍然是太阳系的定心锚,不过其它行星轨道都会有抬升倒是事实!
大质量恒星:一般指得是是超过8-10倍的恒星,晚期内核能形成简并态氧氖锰核,但这并不是最终结局,未来将会继续发展成超新星,简并态氧氖锰核的电子捕获将会导致内核坍缩,形成暗II-P的超新星类型,这种内核质量小于奥本海默极限的将会坍缩成中子星,如果大于,那么坍缩成黑洞!
超新星爆发我们单独拿出来说说,一般大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发都是核心坍缩引起、铁核坍缩、成对不稳定、或是光致蜕变都是引起核心坍缩的主要原因,内核物质会经历一个急速的物质聚变过程,比如氧聚变,而内核则受到中子简并态坍缩极限限制(形成中子星),与外壳坍缩的冲击等多个过程形成超新星爆发。
如果质量够高则内核则会形成黑洞,当然超大质量的恒星也有可能不经过超新星爆发形成黑洞,比如,质量大于90倍太阳的低金属含量恒星,它将不会经过超新星爆发,而是可能在一次GRB(伽玛射线暴)中诞生成一颗黑洞!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案例是在不稳定对形成的内核坍缩过程中,可能会导致II-P超新星,也有可能是GRB,不过爆发后不会留下任何残骸,都将扩散成星云。
- 失败的恒星
准确的说所有的行星都是失败的恒星,因为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它们是可以成长为一颗恒星的,除了第一代恒星以外,二代和三代恒星都有一个岩石质内核,比如太阳就有!但太阳系中资源有限,太阳成长起来了后,留给其他坍缩核心的剩余物质就不多了,最好的情况也是长成可以巨无霸的气态行星,而地球这些靠近太阳比较近的木内行星则由于太阳风的驱赶,物质都跑到了木星轨道附近,所以形成了光秃秃的岩石质行星。
或者也可以将行星理解为恒星形成后剩下的边角料,否则它是可以形成太阳的伴星,比如天狼星的伴星就在距离天狼星20天文单位的位置,大概就是太阳和天王星轨道之间的距离,还形成了比天狼星还大的恒星,神奇不?所以只要有足够的物质,很多行星都可以成长为恒星,因此说行星不过是失败的恒星这一点真没什么大错!
木星还能活过来吗?
其实并不是说木星已经死了,只不过它无法形成一颗恒星,那么他还有机会成为一颗恒星吗?哪怕是一颗红矮星也可以,但可惜的是它的质量已经是其他行星总质量的2.5倍,而一颗入门级别的恒星都需要80倍的木星质量,所以就是拆了整个太阳系都凑不齐另一颗恒星!
但问题是能拆了太阳吗?
这是一个高难度操作,太阳那么热怎么可能去拆了它,但其实未来太阳的发展,它会拆了自己,不过太阳比较小气,只会拆了自己一部分,因为内核压力增大后的氦闪和外壳和内层之间的氢燃烧加剧会形成超级红巨星膨胀,而扩散的气壳会逐渐脱离太阳,这些物质会随着太阳自转在黄道面上扩散!
木星的机会就此来临,而木星的12年快速公转周期以及超大质量,它将成为此次拆太阳事件的最大赢家,不过能否从太阳物质的扩散中吸取足够质量的物质,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它要收集差不多80倍自身质量才可以,因此这对于木星来说也是任重而道远的!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祝木星顺利上位,但地球在这之前早就已经GAME OVER,各位可能会在比邻星上的行星上目睹木星大显身手!
地球曾经也是一颗恒星,通过漫长的冷化演变成了如今的地球,对吗
地球内部的岩浆足可以证明地球的前身就是恒星体,在地球处于恒星期时,地球可能比太阳的体积还要大,地球地核以外物质在高温气化态时,它的气体体积可能要比现在的太阳还大出许多倍,地核是不会气化的,它永远没有温度,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刚硬无比,内部没有原子,分子,只有坚硬的核体,在恒星期间,地核以外都是气体,温度高达几百万度,所有物质都是气态,体积要比现在大几万倍,随着时间的漫长流逝,地球逐渐冷却下来,从气态变为液态,着床在地核表面,然后由液体表面固化形成地壳,地壳逐渐向内部延伸,在起初液态体积比较多,到后来逐渐形成地腔,有了地空,当地空变大时,地壳承受不了了重力的坠压,于是就坍塌产生裂缝,岩浆就喷发出来形成大山,在数次坍塌之后,平原大地就变成了林林总总的山脉,,,,,,,
怎样区分恒星跟行星
恒星与行星完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天体,简单的说,恒星大,行星小;恒星距离远,行星距离近;恒星自身发光发热,行星自身不发光发热;恒星是一个系统的主体,行星是恒星的附庸。
这些都是科学已有的常识认知,但瓜友们即便知道了这些,如何来辨别天上的星星是恒星还是行星呢?
行星与恒星距离不在一个数量级。
从恒星和行星名称的字面意义上来讲,就能够大概知道恒星,含有永恒的意思;而行星则有行走之星的意思。前面说的恒星距离远,行星距离近,是根据人类肉眼能看到的行星来说的。也就是我们能看到夜空的星星中,行星很近,恒星很远。
我们能看到的行星都是太阳系以内的,距离我们都是以天文单位计算。一个天文单位约1.5亿千米,我们光凭肉眼能够看到最远的行星是土星,平均距离我们只有10个天文单位,约15亿千米。
而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叫半人马座a星,又叫南门二,如果按照天文单位计算,有271187个天文单位,是到土星距离的271118.7倍,因此恒星际距离尺度采用天文单位数字太大,一般都采用光年。1光年尺度为9.46万亿千米,约63066.7个天文单位。
这就是行星和恒星的远近关系。但这种远近关系凭肉眼是很难看出的,因为肉眼能看到的只是这颗星星亮不亮。行星距离与恒星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虽然行星本身不发光,但仅凭依靠反射太阳光,肉眼看到的就很亮了,甚至超出所有的恒星亮度。如月亮本身就不发光,但却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还有最亮的星星~金星、木星和火星,这几颗都是行星。
距离差距使人难以分辨出恒星还是行星。
太阳系内更远的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太阳系外面的行星不但肉眼无法看到,就是最好的天文望远镜也难以看到。
迄今人类已经发现太阳系外行星4000多颗,直接被望远镜观测到的也就10来颗,而且只能看到一个像素般的暗弱光点,其余所有的行星,都是利用这关效应和引力效应计算得到的。
因此恒星大、距离远、自身发光,与行星小、距离近、自身不发光这些特性,依靠肉眼是比较不出来的。夜空中人眼可以看到6000余颗星星,那么我们依靠肉眼怎么来分辨恒星和行星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星星“恒”和“行”的性质。
恒星由于距离我们太远,虽然它们也在运动,有的每秒运动速度达到上百千米,但这点速度相对遥远的距离来说,还是极小的,因此在人类的眼中,几百上千乃至几千年,各种恒星相对位置看起来都没有什么变化,如北斗七星,从古到今都是那个形状。
但行星就不一样了,由于距离我们很近,又都是围绕着太阳运行,且公转速度和轨道不一样,与地球恒星以及行星自身相对位置的变化就很明显,几乎每天都在变,有时候还靠近太阳,转到太阳后面去了。
这样我们每天如果观察夜空,看到那些几乎每天相对其他星星的位置都在变化,过几天相对位置变化就很明显的星星,就是行星了。当然在观测条件良好的夜空,繁星满天,没有天文学常识的瓜友在千百颗星星中找出行星也并非易事。
不过有一个方法可以助你尽快找到行星,就是我们能看到的行星都运行在黄道附近。
何谓黄道?
所谓黄道,是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轨道形成的一个虚拟平面,从我们视角来看,就是太阳升起和落下划过天空的那一道轨迹。夜空的行星也基本是沿着这个轨道升起和落下,最容易找到的就是金星、木星和火星,土星相对暗淡些,这几天与木星贴得很近,水星由于距离太阳太近,常常被太阳光所掩映,难以看到。
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的夜空所有星辰都是东升西落,而且在黄道面上经过的也有许多恒星,如轩辕十四,、心宿二、北落师门、毕宿五等,要区别行星与这些恒星,就是按照前面说的,根据“恒”和“行”的性质,看它们相对位置会不会有明显变化。
有观察夜空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试,如果此文对你有所帮助,则是时空通讯最大的乐趣。谢谢阅读,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为什么说地球是卫星
以天文学定义,地球是太阳系中一个行星。在太阳系中,太阳是恒星,围绕太阳运动的有九大行星,地球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
以地球人类目光看,在地球运行轨道内的,地球人类称其为太阳系内行星,如水星、金星都是内行星。在地球运行轨道外的余下6个行星均为外行星,如火星、木星等。
太阳系中行星不以大小定论,像土星、木星便比地球大许多倍。还有许多比行星身边的卫星还小得多的星球,由于有自己的独立运行轨道,人类也将它们称为小行星,眼下已发现的就有1900个左右。
太阳系中,除金星、水星、冥王星至今未发现它们有卫星外,余下六大行星均有自已的卫星。例如,月亮便是地球卫星。
说地球是卫星,是太阳卫星,从广义上囫囵看也不为过。毕竟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运行的星球。
我们用上海为例来说,假如上海是太阳系,上海市中心区尤如太阳,周边金山、崇明、嘉定、浦东新区等,尤如围绕市中心区运作的大行星。市中心区外各大“行星”,也都有自已的“卫星”,如嘉定身旁便有安亭、南翔等等卫星地域。
其实市中心区外各地域也是各自行政的,但必须在市政府领导下。事实上人们早将市中心区外的地域称作上海卫星城了。
所以,有人爱将地球称作太阳系中太阳之卫星不算太为过。
谢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