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锡联

儿子偷偷参军,母亲不知儿子去向,后来如何了?不识黄金却识人的陈锡联,一位革命者的素养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6-09 08:04:41 浏览6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儿子偷偷参军,母亲不知儿子去向,后来如何了

1915年1月4日,湖北黄安县彭家村一户农民家庭诞生了一名男婴,全家人都乐开了花,但不幸的是,在男孩3岁大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而父亲的去世,让这个本就不怎么富裕的家庭苦不堪言,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每天都去地主家里做帮佣获得一点酬劳,但这点钱也只是杯水车薪。没办法,在男孩7岁大时,就帮人放牛、当长工,逐渐挑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担!

后来,革命的“火种”烧到了彭家村,村里成立了农会,孩子也参与其中。黄麻起义后,孩子又偷偷离家出走参加了游击队,自此投身于革命当中,而这个孩子,就是后来被李先念誉为“打仗数第一”的开国上将陈锡联!

1929年,陈锡联所在的游击队被编入红军,陈锡联也从一名游击队队员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虽然年纪小,但陈锡联在战场上敢打敢拼、不怕死,让年龄比他稍大的红军战士都不敢小瞧这个“红小鬼”。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陈锡联迅速成长,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名红军战士变成了高级将领,1933年,18岁的陈锡联就被任命为红4军第10师副师长兼任第11师政治委员,并随队伍参加了川陕苏区的多次反围剿作战。

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后,陈锡联任八路军第129师769团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锡联又率部夜袭阳明堡,炸毁日军飞机24架,歼灭日军机场守军百余人,削弱了日军进攻太原、忻口的空中力量,大大缓解了我军正面战场的压力,而“夜袭阳明堡”也是中国军队继平型关大捷和雁门关伏击战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陈锡联率领的769团一战成名,769团也被誉为“抗战四大名团”之一!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陈锡联率部东征西战,屡立大功。抗战胜利后,陈锡联任中原野战军的前身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先后指挥作战了上党战役、鲁西南战役等,被李先念誉为“打仗数第一”!

而陈锡联为了革命,舍小家为大家,自他14岁离家参加革命开始,就因连年征战一直未曾回家,但他心里始终牵挂着母亲。1949年,已是二野第3兵团司令员的陈锡联率部截断浙赣线,迂回大西南,途中路过自己家乡,警卫员从一位向导口中得知了陈锡联母亲的消息,于是将其陈母请到了司令部,两人相见后泣不成声,20年不见,母亲已是满头白发,陈锡联不知道这20年母亲是怎么过来的,他在心里想着,战争结束后一定要“尽孝”。

由于战争的原因,母子二人相处的时间很短,因部队有任务在身,陈锡联与母亲待了半天后就将母亲送回了家。

不识黄金却识人的陈锡联,一位革命者的素养

1933年10月,时任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第二六三团政委的陈锡联,与兄弟部队一起打进了四川土军阀刘存厚盘踞的达县,缴获了刘存厚经营多年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等。红军官兵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好东西,白花花的银圆、黄灿灿的金砖。

由于红军官兵出身贫苦,许多东西没有见过,闹了不少笑话。有的战士把蜡纸钉起来当笔记本,由于蜡纸光滑,怎么也写不上字,大家纷纷报怨:反动派造的纸,也沾染了反动性。有的没有见过牙膏,遂把它放在口袋里当糖吃;还有的战士根本没有见过装在袋子里的白面,把白面当成刷墙用的涂料在墙上涂写革命标语,浪费了大批粮食。同样,陈锡联也闹过笑话:他见过银圆,但没有见过金砖,遂把金砖当成了砖。晚上睡觉,床铺不稳当,他就把一些金砖当成铜块子垫在床铺底下。第二天,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和总经理部(即现在的后勤部)主任郑义斋来到陈锡联住处,郑义斋看到陈锡联床铺下垫着许多金砖,大吃一惊,他拿出一块,发起了脾气:“你怎么搞的,这么贵重的东西不上交,竟然藏在铺底下!”陈锡联莫名其妙地说:“都是些铜块子,还有好些个都让我们扔进粪坑里了。刘存厚的这些破烂玩意儿,用它来垫垫床铺,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郑义斋听后连连摇头:“这是黄金,是金砖啊!同志!”陈锡联这才明白郑义斋为何生气,不禁为自己的没有见过“世面”不好意思。李先念政委却接着说:“你和我一样,只听说过金砖,但不知道就是这玩意儿。今天真是开了眼界!”随后,陈锡联召集人员,把散落在各个角落的“铜块子”收集起来,并把扔到粪坑里的也打捞上来,全部上交给了总经理部。

陈锡联虽然不能识别黄金,却能识别人才。他一旦遇到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就下力气培养。在他的培养下,一大批后来成为我军高级将领的人才迅速脱颖而出,李德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德生此前历任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二团团部传令兵、班长、排长、十二师三十五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参加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1932年,他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转战川陕,投入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5年参加长征,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交通队支部书记,同年6月因被指责“否定张国焘的正确领导”被开除党籍。在陈锡联担任红十师师长之初,李德生被调到红十师交通队当传令兵班长。在这个岗位上,他认识了比他仅大一岁的师长陈锡联。当时,年轻的陈锡联虽身为一师之长,但从不摆官架子,行军途中、战斗间隙、宿营以后,一有空就和普通战士谈心聊天,传授战斗经验。当他得知李德生遭受迫害的不幸遭遇后,马上找李德生谈话,鼓励他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陈锡联之所以爱护、培养李德生,是因为他看准李德生是个“可造之才”。在陈锡联的爱护、培养下,李德生迅速成长为我军智勇双全、军政兼优的优秀指挥员,在陈锡联的直接领导下,李德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并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在陈锡联逝世后,李德生用沉痛的笔墨写道:陈锡联同志是“与我相交60余年、情深谊笃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战友。”

陈锡联的人物生平

1915年1月4日生于湖北红安高桥镇陡山彭家村。 1929年在家乡参加(黄)陂(黄)安南游击队,同年秋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在红四方面军任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
1933年起任红30军第88师263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4军第10师副师长、第1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开辟川陕苏区和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
1937年10月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军战机24架。此次战斗是129师出兵第一仗,使日军一时丧失进攻忻口、太原的空中支援力量,并且被迫回调大批部队守备后方,有力配合了国民党军对日作战,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后率部参加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战役战斗。
1938年起任第129师385旅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
1940年在129师破袭白晋铁路作战中,率部采取腹地开花”、内外结合的战法,迅速歼灭南关镇日军。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作战中,率部在狮垴山顽强阻击日军进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为129师在正太路的破袭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3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后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先后参加上党、邯郸、鲁西南诸战役。
1947年参加进军大别山战役,率3纵跨过陇海路,越过黄泛区,以交替前进的部署,率先抢渡淮河,到达大别山北麓,半个月解放宛西9个县城及大片地区,打开宛西新局面。
1947年4月在豫北战役中,采取避其锋芒、诱其深入、陷其孤立,然后聚而歼之的战法,全歼国民党军第2快速纵队,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歼灭一个机械化旅的范例。随后协同兄弟部队攻取豫北重镇汤阴,活捉国民党第12纵队司令孙殿英。淮海战役开始后,率中原野战军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组成西线集团,受命攻占宿县。在作战中亲率各级指战员抵近前沿勘查,做出周密部署,研究攻坚战法。总攻发起后经一昼夜激战,全歼宿县守敌1.2万余人,使徐州刘峙集团完全陷入孤立。后协同兄弟部队在双堆集歼灭国民党军黄维兵团。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渡江战役,突破江防防线后截断浙赣线,迂回大西南,歼灭宋希濂集团,攻占国民党“陪都”重庆,兼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调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后兼任炮兵学院院长,主持制定炮兵发展规划,组织部队改装,进口和研制炮兵装备,为新中国炮兵的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到50年代末期,炮兵达到了队伍壮大、编制合理、配套齐全、训练正规的要求,在抗美援朝、炮击金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选址过程中,带领专家组乘飞机穿越戈壁沙漠,多次出入无人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做出重要贡献。
1959年起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0年1月被免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和北京军区司令员职务。
1982、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9年6月10日23时45分,在北京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