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姬鹏飞自杀 印象

能否说说您对山西运城的印象?毛遂自荐之后为何自杀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2 09:37:49 浏览7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能否说说您对山西运城的印象

运城有山有水,地势还算平坦,气候也不错。但运城作为一个地级市,这么多年实际上在盲目发展,没有高新技术企业支撑。一直在建学校、商场、物流和一些休闲类的设施,这样做的后果迫使一些县乡村的学生大量流向中心城市,掏空了各地学校的生源,只会是教育成本更高,家长负担更重。大量的医院建设和现在的交通便利同样迫使患者大量进入市区各大医院,掏空了乡镇医院,毫无意义的增加了乡镇居民负担。已经建好的乡镇学校和医院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造成浪费。同样,市区盲目,毫无意义的扩大也浪费了大量耕地,使失地农民不断增加。物流市场的盲目扩大使批发零售商受到很大损失。甚至一些设施成为烂尾工程。

虽然有些人把大运集团看做运城的骄傲,但在重型汽车如此竞争的现实,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很难支撑下去!甚至可能使银行增加无法收回的债务。因此运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两个规模较大的高薪技术企业支撑,否则像现在这样发展下去必然有一天会走上死胡同。这个必须有一个长远规划,不能一朝天子一朝臣,负則前功尽弃。上边有人提出了关于闻喜的环境问题,的确很严重,主要问题不在空气污染,而是地下水资源污染的问题,大量的镁冶炼渣已经开始进入地下水源,如果不采取措施,再过几十年,闻喜可能真的没有干净水饮用了,这不是危言耸听。

毛遂自荐之后为何自杀了

毛遂自杀?看到这个标题着实吓了一跳。可以肯定,史书中根本没有题干所说的“桥段”,一定又是文学作品惹的祸。毛遂在历史上不是大人物,没有单独的传记,《毛遂自荐》的故事见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在完成联楚抗秦的合纵任务后,毛遂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创造了两个成语的毛遂

毛遂虽然不是大人物,但他的故事竟然创造了两个成语: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这个故事的背景,发生在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军再次兵围邯郸,准备一口气灭掉赵国。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赵国危在旦夕。为了抵抗强秦,赵孝成王接受了虞卿的建议,联合魏、齐、楚等国合纵抗秦。承担联楚的重任,就落在平原君赵胜的头上。

赵胜计划带二十位门客同行,可是挑来挑去,就挑了十九位。就在赵胜很失望的时候,毛遂自告奋勇,愿意前往。赵胜都不认识毛遂,以为他是新来的门客。战国四公子,门下食客数千,不认识是正常的。

当毛遂自报家门,说已经入府三年时,赵胜充满了失望,一个吃了自己三年饭的人,自己都不认识,一般来说,此人就是平庸之辈!合纵大事,这样的人去了也是公费旅游。

可是毛遂不服气,他说,脱颖而出需要把锥子放进布囊,您以前也没给我这个机会啊,现在请你把我放进囊中,你就会看到我如何脱颖而出。

平原君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既然你那么有勇气,那么自信,那就试试看吧。不想,毛遂真不是一般战士,在楚国大殿上,挺身按剑,吓得楚考烈王气短三分,赶紧签字画押。一场外交,竟然靠毛遂看似唐突粗鲁的行为,干净利落地解决了。

由此诞生了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两个成语。

毛遂的身份探秘

毛遂何以敢跟楚考烈王“动粗”,其实这跟毛遂的身份有关。毛遂是平原君赵胜三千食客中的一员,食客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食主形成人身依附关系,服务于食主,同时靠食主提供出人头地的机会。春秋战国的门客群体,可谓群星璀璨,比如义士豫让,助秦变法的商鞅,秦末丞相李斯等等,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历史巨人,毛遂只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看似过着“乞讨”生活的门客群体,能出现如此众多的大人物?这就跟西周的宗法制有关。这些门客统称为“士”,“士”就是西周宗法制的产物。

按照宗法制规定,贵族阶层的政治遗产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子孙只能逐级降格。王的儿子当诸侯,诸侯的儿子当卿,卿的儿子当士大夫,士大夫的儿子就惨了,除了嫡长子可以继承老爸的政治遗产,剩余的儿子们一无所有,成了平民。

这些贵族后代的平民就是“士”,或者称没落贵族。他们要想出人头地,只能依附权贵。为了生存的需要,“士族阶层”练就了一身本领,这就是他们寄生的法宝。

毛遂的祖上是周武王的儿子毛公,按照宗法制,到了毛遂这里,他就成了平民。跟其他的“士”一样,他需要寄生于食主。“士”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文士,如商鞅、李斯,一类是武士,如豫让、毛遂等。武士还有另外一个群体:游侠,如荆轲。据考证说,毛遂的剑术非常高超,能做到十步以内一剑封喉!

难怪楚考烈王一看到按剑而入的毛遂,立刻气短。虽然毛遂拔剑相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这个群体的威力,楚王不可能不知道。哪怕为了楚国,楚赵合纵也是必然,楚王无非是讨价还价而已,毛遂的作用就是防止节外生枝,打掉楚王要挟的幻想。

在人家的地盘上,勇于顶着不测的威胁,挺身而出,毛遂没有辱没武士的高贵血统!

伟大的毛氏家族

毛遂后人有一个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还有中华文化史上两位巨人毛亨、毛苌叔侄。

毛遂的五世祖毛公,在随武王伐纣后,被封在巨鹿,建立毛国。后来毛国被晋国所灭,毛氏有一个分支逃往楚国。如今的江苏毛氏和湖南毛氏,都是这一支的后人,包括毛泽东。

说说大家不太熟悉的毛亨和毛苌。

中华文化最伟大的著作《诗经》,就是由毛亨和毛苌叔侄俩传承下来的。《诗经》最早由孔子修订成书,由孔子的弟子们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毛亨。

很不幸,毛亨碰上了焚书坑儒,《诗经》在毛亨逃往的过程中散失了一部分。直到西汉建立后,书禁重开,毛亨和侄子毛苌重新整理《诗经》,并授徒传承。所以,我们我们把《诗经》的这一支学派,称作《毛诗》学派。

当然,除了《毛诗》外,还有《韩诗》、《鲁诗》等,都是焚书坑儒的产物。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就是指《毛诗》。

作为毛氏家族的始祖,毛遂如果看到毛氏后人,如此群星璀璨,当在泉下含笑!

历史上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这里就要说到开国少将胡炳云从国民党29军一个普通士兵成为解放军29军首任军长的故事了。

胡炳云绰号胡老大,是华东野战军一名悍将,曾任华野第11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第11纵队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29军后,胡炳云出任29军首任军长。

鲜为人知的是,胡炳云曾在国民革命军第29军当过一个普通士兵。

这也算是一个罕见的历史巧合了。

开国少将胡炳云

01、两入川军

胡炳云,原名胡能清,1911年4月5日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县李渡镇邓家楼村一个贫困家庭。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四川巴蜀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军阀割据的温床,进入近代后,四川军阀混战更甚。

整个巴蜀大地,大大小小的军阀数不胜数,只要有枪有马,拉起一支部队,就能割据一方,战火纷飞,四川人民,民不聊生,饱受其苦。

当时,各军阀为了扩充地盘,纷纷招兵买马。

1928年夏,17岁的胡炳云就参加川军邓锡侯部,成为国民革命军川军江防军(总司令黄隐)第7混成旅(代旅长邝继勋)的一名普通士兵。

邝继勋是一代名将,作战勇敢,智勇双全,才华横溢,而且他枪法出众,被誉为双枪名将。

旷继勋对胡炳云影响非常大,是他的良师益友。

胡炳云入伍后,开始在团部学吹号,不久分配在步兵2连当司号员。

1929年6月29日,胡炳云参加了邝继勋等人的领导的蓬溪起义。

起义后,第7混成旅脱离川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总指挥,党代表罗世文)。

邝继勋

胡炳云由此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转战南部、达县、梁山等地。

可惜,半年后第一路军在敌人重重包围下被打散。

在战斗中,胡炳云与一个姓陈的班长和一个姓王的战友突围成功。

可是,三人突围之后与部队失去了联络,他们只好到处寻找自己的部队。

三人辗转半年,听说第七混成旅在重庆设立了收容站。

他们马上赶往重庆,与收容站负责人罗南辉碰面。

这时罗南辉告诉他们,起义失败后,邝继勋已经在鄂豫皖苏区担任红六军军长。

三人终于打探到了旷继勋的消息,当即准备奔赴鄂豫皖苏区。

临行前,罗南归给了他们每人两块钱路费。

可当他们刚走到成都,钱就用完了,三人无奈之下只好暂时在成都谋生。

1932年6月,蒋介石发动30万大军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

在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的错误指挥下,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

这年10月,红四方面军决定进行战略转移,撤离鄂豫皖苏区,由陕南进入四川,开辟根据地。

消息传出,四川军阀刘湘震惊不已,随即命国民革命军第2军(军长田颂尧,副军长孙震)奉令开到陕南去堵截红四方面军入川。

为了扩充实力,第29军开始在成都招募新兵。

胡炳云和班长、战友商量后,决定先到第29军参军,随29军一起行动。

一来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二来也方便寻找红军。

三人身经百战,战斗经验丰富,战斗素质比川军随便抓来的壮丁要强很多。

29军招兵负责人见三人主动来投,马上安排他们入伍。

就这样,胡炳云第二次参加川军,成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一个普通士兵。

此时,谁也想不到,这个大头兵日后将会成为解放军第29军首任军长。

02、再入红军

胡炳云参加第29军不久之后就后悔了,29军军纪涣散,一路上扰民不断,为非作恶,而且行军速度极其缓慢,29军从成都出发,走了半个多月才到巴中,距离陕南还远着呢。

胡炳云一看,再也不能跟着第29军蜗牛般的行军,等他们到达陕南,红军早不知道到哪了。

于是,胡炳云三人很快就趁夜逃离29军,自己奔赴陕南。

踏破铁鞋无觅处,当他们赶到巴山时意外地遇见了红12师。

红12师是红四方面军主力师,1932年9月,旷继勋曾任师长,后来调入红10师任代理师长,红12师师长由何畏接任。

当何畏听说胡炳云三人为了寻找红军,吃了这么多苦头后,深为敬佩和感动,再加上他们是旷继勋的老部下,因此他就把三人留在了红12师。

1933年,旷继勋被怀恨在心的张国焘报复逮捕(这年6月,旷继勋被张国焘冤杀,酿成一件冤案、惨案)。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胡炳云这些旷继勋的老部下也被保卫局的人抓了起来。

幸亏胡炳云会吹号,保卫局又刚成立了一支吹号队,他这才逃过一劫,担任保卫局吹号队教员。

后来,胡炳云回忆起这件往事时,说道:

“我会吹号,才拣回了一条命。那段时间,保卫局之所以把我们关起来审讯,就是因为我们是参加过邝继勋同志领导的起义人员,属于邝继勋的旧部。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搞‘肃反’,邝继勋同志被他们以‘国民党改组派’等莫须有的罪名秘密杀害。而我们这些邝继勋的‘旧部’在‘肃反’扩大化中受到冲击,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年5月,胡炳云在一次偶然情况下遇到了罗南辉。

罗南辉得知胡炳云的遭遇后,将他带到省委组织部。

这年6月,在罗南辉和省委组织部干事余洪远的介绍下,胡炳云光荣入党。

胡炳云

而后,胡炳云担任保卫局保卫队党支部书记、保卫营连指导员、红33军(军长王维舟,政委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98师294团1营3连指导员。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

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组成左、右路军。

红一方面军的红5军、红32军和红四方面军的红9军、31军、33军组成左路军(总指挥朱德,政委张国焘,参谋长刘伯承);

红一方面里的红1军、3军和红四方面军的红4军、30军组成右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参谋长叶剑英)。

其中红一方面军第2师第4团与红四方面军第98师第294团合编红2师第4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

胡炳云所在的红294团1营三连改编为4团2营6连(营长张仁初,副营长魏大全,连长杨信义),胡炳云任连指导员。

红4团一直都是中央红军主力在长征中的先头部队,而6连又是红4团的前卫连。

9月15日傍晚,红4团接到命令:“三天内必须夺取腊子口。”

很快,腊子口战役打响。

战斗中,红6连是主攻部队,可是腊子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部署了重兵,装备精良,火力很猛。

胡炳云率部冲锋十几次,却久攻不下。

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忧心忡忡,心急如焚,问胡炳云要不要增援。

胡炳云拒绝道,拿不下腊子口,你就枪毙我吧。

半夜,胡炳云一马当先担任敢死队,顺利拿下腊子口。

战斗中,胡炳云两条大腿都中枪,鲜血淋漓。

胡炳云作战之勇猛令敌人胆寒,让上级赞不绝口。

直罗镇战役

此战之后,胡炳云荣获战斗英雄称号。

红军上下都知道红4团的胡炳云打仗不要命,一提起胡炳云,无不肃然起敬。

因此,大家给胡炳云取了个绰号——胡老大!

不久,红6连改为红3连,由魏大全任连长,胡炳云任连指导员。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胜利到达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

胡炳云改任红2师第4团2连副连长(连长黄国文,指导员康志强,副指导员王东保)。

11月21日,胡炳云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

战斗中,红2连连长黄国文负伤,胡炳云代理连长,继续指挥战斗。

当时,敌人敢死队猛攻红1军团指挥所,情况非常危险。

胡炳云率红2连和警卫连浴血奋战,把敌敢死队死死压下山沟,打退敌人的进攻。。

可是,他腹部受到重创,肠子都流出来,胡炳云浑不在意,宛如战神下凡把肠子塞回肚子,继续指挥作战。

在胡炳云的激励下,战士们大受鼓舞,奋勇杀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帮助红军歼灭敌人第109师(师长牛元峰自杀)和第106师一个团,俘敌5300余人。

胡炳云一战成名,由此崭露头角。

战后,他直接由红2连代连长升任红4团副团长。

胡炳云

03、胡老大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原红2师4团改编为685团1营。

由刘德元任营长,胡炳云任副营长。

随后,胡炳云在团长黄永胜指挥下参加了平型关战役。

平型关大捷后,作战英勇的胡炳云升任1营营长,并率1营参加了广阳伏击战。

1938年10月,685团改编成苏鲁豫支队(司令员彭明治,政委吴法宪),胡炳云任第一大队大队长,田维扬任政委。

同年12月,胡炳云率部抵达丰县,一举歼灭伪军东海“剿匪”第一支队司令王献臣1000多人。

胡炳云乘胜追击,紧接着又消灭了伪军一个旅4000余人。

自1939年5月至1940年2月,胡炳云又率部歼灭日、伪军5000人。

胡炳云声名鹊起,日、伪军谈虎色变,纷纷感叹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碰上胡老大,碰上胡老大,脑袋要搬家”

胡炳云的绰号胡老大不胫而走。

1940年5月,胡炳云奉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之命,率部护送刘少奇南下。

1940年8月,胡炳云所在第1大队改为新四军第5纵队1支队1团,胡炳云任团长,田维扬任政委。

同年11月,第5纵队第1支队又改为八路军115师教导第1旅,胡炳云和田维扬仍分任1团团长和政委。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胡炳云改任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团长(政委王东保)。

左起胡炳云、田维扬、王东保

从此,胡老大威名传遍华中大地。

胡炳云除了作战勇敢,酒量大,好喝酒也闻名全军。

可他喝酒从不误事,哪怕是喝醉了,可枪声一响,鬼子一来,他马上就跳起来,持枪上阵,弹无虚发。

当时第3师师长黄克诚知道此事后,特批胡炳云可以喝酒。

在我军历史上,战斗期间,能让上级特批容许喝酒的只有两人。

一个是红四方面军时期,总指挥徐向前特许的许世友,另一个就是胡炳云。

1943年3月18日,江苏淮阴刘老庄乡发生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战斗。

这天,3000多日寇对我淮海区党政机关突然袭击。

为了不让党政机关蒙受损失,为了掩护刘老庄村民转移,82位勇士毅然决然,到村外开阔地与日寇决战。

82位勇士与强大的敌人激战5小时,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此战,82位勇士击毙敌人200余人,击伤敌人300余人,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

刘老庄连

而这82名烈士就是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4连战士,他们是胡炳云的部下。

什么样的将军,带什么样的兵,胡炳云麾下没有孬种,全都是勇士!

1943年7月,胡炳云升任第七旅副旅长。

在八年全面抗战中,胡炳云率部歼灭数万日伪军,他的经历比《亮剑》主角独立团团长李云龙还要传奇。

胡炳云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为抗战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04、三野虎将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炳云调任苏中军区新2旅旅长。

1946年6月,胡炳云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兼政委姬鹏飞)。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管文蔚,政委姬鹏飞,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胡炳云,政治部主任李干辉)。

1948年3月,由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十一纵队、第十二纵队组成苏北兵团(三野第十兵团前身),胡炳云任第十一纵队司令员(政委张藩)。

胡炳云率第十一纵队参加了淮海战役,奉命与第七纵队、第十纵队一起,阻击援敌,确保华东野战军主力歼灭黄百韬兵团于碾庄地区。

这场阻击战打得十分激烈,胡炳云率部与敌新5军45师和70军139师浴血奋战。

胡炳云鼓励战士们,此战事关重大,绝不能有失。

无论敌人发起多么猛烈的进攻,都无法越过第十一纵队防线一步,始终没无法靠近、增援黄百韬兵团。

最终,黄百韬兵团被解放军顺利围歼,黄百韬本人被击毙。

紧接着,胡炳云马不停蹄,率第十一纵队追击杜聿明兵团,最终与兄弟部队歼灭杜聿明集团,击毙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俘虏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胜利结束淮海战役。

第十一纵队虽然不是主力王牌纵队,但也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1949年2月9日,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军长胡炳云,政委张藩,副军长段焕竞,参谋长梁灵光)。

1932年,胡炳云只是国民革命军29军一个普通士兵,17年之后,他成为了解放军第29军首任军长;

1935年,胡炳云只是红2连连长,14年之后,他成为三野虎将。

此后,这名虎将又率部强渡长江,解放无锡、苏州、上海、福建。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胡炳云于1953年1月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参谋长。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这员虎将战功赫赫,功勋累累。

1955年9月27日下午,为了表彰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将领们,中央军委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胡炳云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1996年2月28日,胡炳云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遵照胡炳云遗愿,将军被安葬在江苏淮阴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将军累了,他要去另一个世界,召集当年麾下的勇士,继续杀敌,继续守护这个国家。

一代名将胡炳云已经离开了我们,可胡老大威名却永垂不朽。

PS:

胡炳云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勇将、悍将、猛将,可惜关于他的英勇事迹,却鲜为人知,就连很多百科在介绍他的时候都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

就是在这简单的介绍中,埋藏着这位绝世猛将很多很多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壮举。

唯有这繁华盛世,浸透着将军的心血。

这壮美江山,是将军用鲜血染红的!

小编谨以此文,致敬胡炳云将军,致敬一个举世绝伦的军中猛将。

八尺男儿,行走天下,若能在将军麾下战斗至死,不负此生。

运城古代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该选谁

运城市的名人,我以前都介绍过,欢迎友友们点击阅读加关注。现简要列写几位,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程子华(1905-1991),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人。曾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李雪峰,山西省运城永济县人。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

△傅作义,山西荣河(今山西省运城临猗县孙吉镇安昌村)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水利电力部部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姬鹏飞(1910~2000),山西运城地区临晋县(今临猗县)人。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

△董其武(1899.11.27—1989.03.03),开国上将,山西河津人。历任23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司令员,第69军军长等职。

△常乾坤(1904-1973),山西省垣曲县王茅镇下毫村人,开国中将。曾任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副院长、空军工程学院院长和政治委员、空军军事科研部部长。

△谷景生(1913年7月-2004年11月28日),男,山西省猗氏(今临猗)县罗村人。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兼乌鲁木齐军区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