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杜审言的介绍
初唐诗人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和李峤、崔融、苏味道三人并称为“文章四友”。
杜审言在唐代诗坛,不是特别显耀的一个,但他却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祖先,就是西晋名将杜预;而且他还有一个更加有名的孙子,就是“诗圣”杜甫。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杜审言进士及第,被朝廷任命为隰城县尉,后来又调任洛阳丞。
杜审言自以为才能过人,为人特别高傲,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的忌恨。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他犯了事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在吉州,他又得罪了同为司户的同僚郭若讷以及长官周季童,于是这两人就合谋诬陷,把他抓在牢里,判了死罪。
这时,杜审言只有十三岁的儿子杜并(不是杜甫的父亲,杜甫的父亲是杜审言的长子杜闲,杜并是其次子)为父报仇,用藏在袖子里的刀刺杀了周季童,杜并也被侍卫当场杀死。这件事情震惊了朝野,人们都嗟叹不已,说杜并是孝子。被称为“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亲自为杜并写了墓志铭。
因为这件事,杜审言的冤情得以洗雪,却也丢掉了官职。此后,武则天把他召回了东都,准备重用他,问他:“你高兴吗?”杜审言手舞足蹈,表示谢恩。武则天又让他写了一首《欢喜诗》,写完后,武后看了很满意,就任命他为著作郎。
后来他又担任了膳部员外郎一职,却因为勾结张易之兄弟,在中宗神龙元年(705)被流放到了峰州。
流放途中,渡过湘江南下时,春回大地,花鸟喜人。但当他看到滔滔的湘江水,却向着与自己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时,触景生情,不禁悲从中来。想到自己的遭遇,他写下了一首《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这首诗色彩清淡,感情浓烈,受到了后人的赞赏。诗中用今昔的衬比,哀乐的映衬,以京国逐客的南窜对照江水北流,把内心的愁苦表达得真切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不久后,杜审言被召回朝廷,历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等职,大约在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去世。
杜审言的一生,因自负和傲慢,多年仕途失意,沉寂下僚,甚至还差点丢了性命,但他的这种性格至死都不曾改变。
《新唐书》《唐才子传》等书记载,苏味道担任天官侍郎时,有一次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杜审言对身边的人说:“苏味道必死。”听到这话的人都大吃一惊,赶紧问是什么原因,杜审言说:“他见到我的判词,应当羞愧而死。”
他还曾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说:我的文章,即使是屈原、宋玉也只能成为部下;我的书法,即使是王羲之也只能成为学生。
还有,他病重时,宋之问等人去看望他,他说:“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就是说,我受尽了造化小儿的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如今我快死了,不会再压抑你们了,所以很欣慰,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
杜审言的诗歌成就当然没有他自诩的那么高,但他工于五律,对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所以被后人认为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就说过:“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 。”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被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首诗大约写于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前后,他在江阴县任职时。此时离他考中进士已经接近二十年,他诗名甚高,但依然远离京城,在江阴当一个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高兴不起来,反而生出了不如归去的想法。
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景色优美却兴致淡然,满腹牢骚,尽在言外。
杜审言的代表作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来自可乐妈的译文~~~
单单有那在他乡做官的人啊,
对异地景物和气候的变化是多么敏锐,
你瞧那海上的太阳冉冉升起,海天之上的云朵披上了璀璨的霞衣,也随之升腾而起
梅花绽放,柳树吐芽,恰似给长江两岸穿上了春天的新衣。
春天温和的气息来了,催着黄鹂在枝头上欢快的跳跃和唱出婉转的歌曲。
晴朗的日光照在蘋草上,绿色变得更深了。
正在欣赏着如此美妙的景物时,突然间听到了陆丞吟唱的诗
想回到家乡的念想便涌上了心头,不由得用巾帕沾去眼中的那股酸涩。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来自可乐妈的译文~~~~
春日迟迟,繁华的京城里,众多园林沐浴在和煦的春光中,锦绣流光;
曾经的我也流连在其中,如今想起便悲从中来。
而这个春天我却是在流放当中,花香鸟语,挡不住心中的哀愁。
独独有我在哀伤我这京城的人往南方流放,
不像那湘江的水啊,哗哗的往北流。
杜审言,唐初诗人,
二十四岁时进士及第
而后宦海沉浮,颇为不顺,多次被贬。
故而表达飘零他乡的诗词较多。
唐诗三百首中,杜审言的代表作是哪一首,有什么特点
问题:唐诗三百首中,杜审言的代表作是哪一首,有什么特点?
前言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簡,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合称为“文章四友“。
除了他是诗圣杜甫的祖父外,杜审言的诗名也不低,他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一、 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在《唐诗三百首》中,有一首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也是杜审言的代表作之一。
杜审言流传下来的诗并不多,只有四十几首,五言律诗就有27首。
明朝著名的诗评家胡应麟对杜审言评价甚高:
初唐无七言,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五言则“行止皆无地”、“独有宦游人”,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北地寒应苦”,七言则“季冬除夜”、“毗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
行止皆无地,出自《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坐携馀兴往,还似未离群。
独有宦游人,出自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胡应麟说,五律与七律的妙处,始自杜审言。为什么这样说呢?
二、唐朝科举,诗赋一科多是五言律诗
五言排律,是唐朝科举中的常用诗体,
科举考试考诗赋从唐高宗永隆二年开始,即公元681年。《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
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杜审言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的进士,可知杜审言考进士的时候,五言律诗还没有标准的格式。
主要体现在,早期的五言律诗虽然押韵、对仗、平仄都没有问题,但是很多五律都失粘。
唐朝元和后诗人王睿的《炙毂子诗格》提到失粘的时候,称之为“背律体”: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此后第五句第二字合用侧声带起,却用平声,是背律也。“不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此是大才,不拘常格之体。
更早一些,上官体诗人元兢在《诗脑髓》中,提到了“换头”的概念,其中单换头就是格律诗的黏连。
后来的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对于律诗避免失粘规则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的律诗,就比较注意避免失粘。
律诗纳入科举考试,自然有严格标准。 在科举的五言排律中,我们可以看到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严谨标准的律诗,没有失粘的现象。
因此,胡应麟说“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价这首诗的章法时说:
律诗初变,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缴之。起句为题目。审言于少陵为祖,至是始千变万化云。起句喝咄响亮。
方回,唐五律最初的时候,起句注意呼应题目,大多中间四句都是写景,只到最后两句才抒情。 杜审言是杜甫的爷爷,到他这里,开始有了变化,注意到起句要响亮振奋。
清朝诗评大家纪晓岚评价到:
起句警拔,人手即撇过一层,擒题乃紧。知此自无通套之病,不但取调之响也。
起句一个独、一个惊,另这首诗一开始就提起了读者的精神。那么是什么物候之新,另诗人感到惊讶呢?
看看后面四句,诗人写景的特点。
2、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五律中间四句,写了题目中的“早春游望”之景,也就是“惊”的原因。
颔联和颈联,大多一联主写景、一联主写情,后人谈到起承转合的时候,常常把二三联情景的变化称之为“转”。
不过,方回也说了,初唐时候的律诗,大多数中间四句都是写景。
后人评价这首诗颔联与颈联时,常常称赞中间的四个动词:出、渡、催、转,认为这四个字是诗眼,诗人妙手而得。
不过五律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是句法结构的重复,这首诗也没有免俗,中间四句都是2-1-2的结构。
3、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第二句偏惊物候新中,有一个“惊”字,第七句忽闻歌古调中,又有一个“忽”字,前后呼应。
“古调”,是对于陆丞原作的尊称。
这里的“思”,是仄声,思作名词的时候,用作仄声,如归思、秋思等。用作动词的时候,平仄两用。例如一弦一柱思华年,思是仄声;此物最相思,思是平声。
结束语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一首唱和之作, 晋陵(常州市)陆丞的诗题目叫做《早春游望》,杜审言也用同样早春景色入诗,并且写出了宦游之人的感受。
可惜的是,陆丞的《早春游望》已经失传了。
@老街味道
杜审言的诗词有哪些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渡湘江
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唐初诗人,
二十四岁时进士及第
而后宦海沉浮,颇为不顺,多次被贬。
而我逝去四年后出生的孙子更为人所知,名为杜甫。
杜审言的诗赋才华如何
谢邀答。你好友友,很惭愧,我还没有读过这位诗人的诗作,这是我的学习面太小了。故无所回答。谢谢。
听说杜审言是杜甫的爷爷,是真的吗他的诗有哪些
杜审言(六四五至七零八)年,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实为洛州巩县(今属河南)人,高宗咸亨元年(六七零) 进士。杜审言是唐朝文学大家,各位感觉到惊奇吗?
杜审言和杜甫都在唐朝,而且两人之间也就相差一百年左右,难道这两个人之间有关系吗?最主要的是杜审言虽然没杜甫的名声大,但是两人都是以文章为名,其实两人不仅仅有关系,还是很亲的关系,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
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四个人共同被称为“文章四友”,杜审言的作品多简朴也很朴实,而且杜审言擅长写五言诗词,严格遵守格律来写的,原来有杜审言很多的原作品。可是时间久了没有流传下来。与杜审言相比,杜甫的诗有又什么特点呢?
杜甫的诗词里多了一种积极进取的风格,后来由于朝廷的问题,杜甫的写诗风格也有所改变,慢慢变得有种忧国忧民的意识,这其实都是来自于传统文学的影响,杜甫诗中透露的更多的是那种悲伤的气息,这其实也是一种涵养。
杜甫所写的风格是受到了传统文学的影响,同时他也开创了以文为诗,其实也就是诗歌,也就是诗词和诗歌的展现的一种改变,这是杜甫在诗学传统影响下的发展,杜甫的思想是注重体裁,比较的文雅,这也就是杜甫的诗词传统的证明。
杜甫和杜审言的关系在诗源上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在杜甫的诗中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和杜审言的诗风很是相似,这种影响说起来也可以说是一种风气。所以杜审言和杜甫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杜审言的代表作有:杜审言有文集十卷,已佚,宋刻《杜审言集》一卷,收诗四十三首。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杜甫云:“吾祖诗冠古”。工于五律,对近体诗之形成与发展,颇有贡献,被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他的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为初唐近体诗中第一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