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意大利二战真的有那么弱吗
要说起这意大利,那可了不得,它祖上是古代欧洲的超级大国——罗马帝国。当年的罗马,疆域横跨亚欧非,把地中海变成了自家内海,虽然最终还是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荣耀却长存于世上。千年之后,怀揣着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墨索里尼和他的学生希特勒一起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然而主要的三大轴心国流氓中,日本鬼子自然不必说,自持强大犯我华夏,最后碰了一鼻子灰,还在太平洋和大流氓美利坚撕逼多年,美帝赠送原子弹两颗以示慰劳。说起德国汉斯,先是一套闪击战干翻了大波波和高卢雄鸡,随后兵锋直指莫斯科,一系列大战之后,精疲力竭的小胡子最终被大胡子反杀。然而说起意大利,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很可能是这个:
其实存在感低也就罢了,更加凄惨的是,在很多网友眼中,意大利已经成为了一个神奇的存在,据说是上帝在大战前夕感觉气氛太紧张了,就派呆萌的意呆利上场来活跃一下气氛。人们眼中三大流氓分别是酱紫的:
那么真实的意大利军队是什么样子呢,真的如传说中那样,连非洲土著都打不赢、被盟军成亩的抓俘虏、专业坑德军一百年不动摇吗?
首先客观的说,意大利军队整体实力较差确为事实。在世界大战背景之下,战争绝不是一两次战役的成败,它考验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的工业、经济、军事实力,只说战斗而不谈国力就相当于空中楼阁。而二战前夕各国的几项主要工业指标如下表:
有木有感觉意大利出现在这张表中明显破坏了队形,他肯定是进错房间了(黄金选手误入王者局)......而这个锅就必须由大梦想家墨索里尼来背了,此君做梦都想重建古罗马的辉煌,然而事实证明他也只能在梦里想想了,全然没有为战争做好应有的工业准备和资源积累,甚至军方都没有做出完整的作战计划,再加上他本人蠢猪式的临场指挥,凯撒若泉下有知,尸变是肯定的。
但是即使如此,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中的表现也并非传说中那么不堪,至于现代化军队被埃塞俄比亚非洲大叔胖揍一顿,只是一个笑话。首先,我们先来刷新一下世界观,你可能觉得埃塞俄比亚军队是这样的:
但是,实际上他们是这样的:
这样的:
甚至还有这样的:
是的,你没有看错,埃塞俄比亚都有空军!因为当时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在国内进行的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军事层面上让埃军得到了欧洲国家的大量武器装备,军队规模达到了20万,其中的精锐皇家禁卫军全部接受过英法军队的现代化训练,部分军官还在欧洲进修过。所以这是一个开外挂的超级黑蜀黍,意大利遇到一些挫折是很正常不过了,并且最终以将近1:20的伤亡比取得了战争胜利。至于被埃塞俄比亚打败一说确有此事,不过那个发生在十九世纪,那一年大清还没亡呢,将相隔数十年的两次战争混为一谈完全是博君一笑耳。
在北非战场,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尔与他的非洲军团横扫昔兰尼加,占领托卜鲁克,迫使英军五易主帅,甚至连他的对手英国首相丘吉尔都称赞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然而在隆美尔战神般的光环背后,意大利人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后勤。后勤很少被我们关注,但是它就像大厦的根基一样,虽然深藏地下,却是决胜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意大利的海军,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团难道是坐着澡盆飘过地中海的吗?在撒哈拉沙漠里,德军的坦克难道是靠太阳能充能的吗?地中海的运输十分艰难,从意大利出发的十艘运输船到了北非可能就只有一艘船了,其中意大利海军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在陆上,意军表现同样有出彩的时候,在奥金莱克将军进行“十字军战士”战役时,意大利“阿里埃特”装甲师先后两次在古比井地区阻击英军精锐第七装甲师的进攻,凭借完美的步兵、炮兵、装甲兵协同支援,他们挫败英军进攻的锋芒,守住了战略交通枢纽古比井,不可谓不精彩。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意军更多的时候是在为德军打辅助,保证德军顺利进攻,所以在隆美尔狂刷人头的背后还有意大利人的助攻。最重要的是,当隆美尔兵败阿拉曼之际,正是意大利人的牺牲保证了非洲军团千里大撤退的实施。(意大利人说:我们不是自愿的,宝宝被可恶的德国佬卖了!)众所周知,德军阿拉曼战役失败的决定性原因之一,就是德意军队极度缺乏淡水和汽油。于是乎,在兵败如山倒之际,隆美尔看了一眼旁边的意大利小朋友,小子你还挺富嘛,立刻下了一道命令:“你们向对面的英军发起进攻!”待意大利人一走,德军看着意大利人留下的汽油,眼中放出了绿色的光芒。就这样,两个德国师抢了盟友的汽油,千里大撤退跳出了英军包围圈,跑到了突尼斯。那一刻意大利人的世界里没有爱了,他们只想说:
于是,就有了那个被成亩俘虏的经典段子。
除了北非战场之外,意大利军队的精锐几乎全部集中在东线苏德战场。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的第四天,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CSIR)随即开赴苏德战场。在这支远征军中有一支传奇的军队--萨伏伊骑兵团,这是一支拥有250年辉煌历史的骑兵部队。在1942年8月24日伊斯布申斯克的战斗中,萨伏伊骑兵团600名士兵从背后向有2000人的苏联阵地发起冲锋,用手中的马刀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帝国之魂。
在这次战斗中,萨伏伊骑兵团最终以极小的代价击溃了苏军,意大利原文如图。
到了同年11月末,在斯大林格勒,面对苏联两大突击集团的进攻,轴心国军队已经濒临崩溃。苏军于12月中旬冲破了匈牙利集团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防线,面对强大的苏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开始后撤,然而此时苏联军队已经在顿河区域布下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称之为顿河口袋。突围的意大利军队的前锋部队“都灵”师在Arbuzov村遇到了负责封锁包围圈的苏军,经过一番激战,他们用刺刀从苏军的封锁中撕开了一个突破口。这支远征军最终只有四千人回到家乡,其余所有官兵全部倒在了西伯利亚的土地上。(意大利军官回忆录《Few Returned:Twenty-Eight Days on the RussianFront,Winter 1942-1943》记载)
说到此处,本文主干内容已经结束了。二战中的意大利人并非只有通心粉的笑话,同样有古罗马的热血在身上燃烧。最后再说一点,为什么远征军除了突围的四千幸运儿外,没有人活下来呢,这是因为苏军没有保留俘虏,这里我并不是想说苏军多么残忍、不人道,毕竟他们面对的是侵略者,是残杀自己同胞的敌人,人性早已被鲜血所淹没。在这场战争中,1923年出生(1941年战争爆发时他们刚刚18岁,达到了参军的年龄)的苏联男子只有20%看到了战争结束,如果是你,可能也会对投降的侵略者扣下扳机。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只会让双方收获眼泪,德国和意大利无数优秀的青年倒在了西伯利亚,苏联人也流干了一代人的血,希望第三次世界大战永远不会降临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何评价武装党卫军宿将迪特里希
如果当年纳粹德国还有一个人敢公开质疑和顶撞希特勒的话,那只能是塞普·迪特里希,他甚至敢违抗希特勒的命令而不会受到处罚;如果说“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是武装党卫队心脏的话,迪特里希就是武装党卫队的灵魂和奠基人,作为一名不太懂政治的党卫队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装甲兵大将,迪特里希在纳粹内部的超然地位完全来自于他与希特勒的特殊关系和极度信任,因为他最早就是希特勒的私人保镖。
(迪特里希)
迪特里希是参加过一战的德国老兵,魏玛共和国期间当过警察,1927年加入纳粹党,由于其出身“贫农”、性格直率、四肢发达、文化不高,属于那种盲从的“武夫”角色,因此很快被希特勒选为自己的司机兼保镖,从此建立了与这位纳粹元首较为特殊和亲密的关系。1933年希特勒上台成为德国总理,迪特里希挑选120名党卫队员成立了元首警卫旗队,其成员选拔的严格程度令人啧舌:
士兵身高1米80起,必须证明家庭上溯到公元1800年没有非雅利安血统;军官身高1米85起,且必须证明到1750年。
根据迪特里希制定的规矩,从此以后晋见希特勒的客人,必须在三名警卫旗队队员的严厉注视之下,这个做法一直持续到1945年希特勒自杀身亡。到1934年,迪特里希的旗队已经发展到3000人马,因在清洗冲锋队罗姆的“长刀之夜”中表现出色,当年9月晋升党卫军中将。与此同时,他获得了组建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的权力,从一个旗队扩充到四个团级战斗队,成为武装党卫军逐渐壮大的胚胎。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迪特里希率领武装党卫军参与了几乎所有战事,1939年9月1日开始的波兰战役中,武装党卫军尚只有18000人,而到了法国战役之前,它已经膨胀到10万人之众,引起了国防军将领们极度的不安。从统兵作战开始,迪特里希的心态逐渐发生变化,作为一战老兵,他更认同于武装党卫军是国防军野战部队的一员,而不是希姆莱和党卫队的私人武装,造成与后者的矛盾一度激化
只是因为希特勒的绝对信任,希姆莱才对其无可奈何。
迪特里希第一次抗命,是在著名的“敦刻尔克”战役中,德军装甲部队根据希特勒的命令停止在运河一线,由于运河对岸高地上的英军可以用火力袭扰德军,迪特里希毫不犹豫的派出一个营冲过运河占领了它,换作别的军官至少要被撤职,然而迪特里希却获得了铁十字骑士勋章,“朝中有人”呐;最后一次抗命是1945年初警卫旗队装甲师在匈牙利的败退,恼羞成怒的希特勒要求该部全体拿掉印有他亲笔签名的袖标,迪特里希抵制命令没有照办,最后希特勒也没有深究。
(迪特里希给党卫军士兵授勋)
1940年法国战役结束后,武装党卫军进入大规模扩充阶段,迪特里希的职务也一路水涨船高,进攻巴尔干是警卫旗队旅旅长、进攻苏联时是装甲步兵师师长,1943年成为党卫第一装甲军军长。因为哈尔科夫战役的巨大胜利,迪特里希于1943年2月在骑士十字勋章上又获得了双剑,是德军中的第26名。意大利宣布转投盟军阵营时,迪特里希的部队被划拨到隆美尔的指挥之下弹压意大利北部,这是他首次与隆美尔合作,并在后来的诺曼底战役中很让盟军吃了些苦头,一色少年兵的党卫第12装甲师就是他麾下部队。
不过,迪特里希显然不太瞧得起隆美尔,也代表着一大批经历东线残酷战斗的将军们对隆美尔的看法,战后曾经对美国人说:“隆美尔是个报纸上的英雄,他根本不懂得坦克战,因为他没有在东线打过仗!他会做的,就是从坦克炮塔探出上半身,挥舞手中的元帅权杖,高喊我是非洲之王!“。
个人感觉,这样的评价有些过了,只能说是反映了德军高层将领的一种普遍态度。
(迪特里希度假)
突出部战役是迪特里希最后一次进攻作战,1944年9月希特勒成立了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下辖党卫第1装甲军、党卫第2装甲军和国防军第67步兵军,几乎是德国在西线最精锐的残余力量,迪特里希再次升格成为集团军总司令,然而德军已经大势已去,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在阿登森林和匈牙利表现的都非常糟糕。
当希特勒大发雷霆下令取消武装党卫军四个师的荣誉臂章时,据说迪特里希精神恍惚了整整一天,不仅拒绝执行命令,还把全部勋章都摘下来退回给希特勒。
(武装党卫军大将)
希特勒自杀后,迪特里希集团军的残部拒不向苏军投降,一边继续抵抗一边退入奥地利,最终向背后的美国第7集团军缴械投降,因为所部屠杀美军战俘的马尔梅迪惨案受到审判,被处终生监禁,死于1966年。迪特里希出身平民,又有过在大头兵经历,所以他在战争中对所部士兵们非常友善和蔼,被士兵们亲切的称为“老爹”。
“宿将”一般指久经战争的将领,纵观迪特里希的军事生涯,指挥作战不过六年光景,依笔者看来,称为武装党卫军“悍将”更为贴切一些,刚好反映出他的征程荣辱和文化程度。
(迪特里希和希姆莱左右而立)
二战沙漠争夺战,英军破译了德军密码,为何隆美尔还能孤军突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北非战场是典型的情报战决定胜负的一场战争。英国虽然是主场作战,但并非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英国掌握德国密码占据先机。
在著名数学家、现代计算机科学奠基人图灵的带领下,盟军成功的破译了法西斯德国引以为豪的密码——哑谜。凭着这个优势,英军可以在北非战场上破译隆美尔发出的作战指令。
但是能够通过无线电传输的消息都是即时的作战指令,提前拟定好的作战计划都属于绝密级别的信息,不可能通过无线电来传播,一定需要纸质文件传播,且传播数量、传播人员都十分有限。
当时的无线电就相当于现在的互联网领域,绝密信息怎么可能随意在其中传播呢?
因此当非洲军的装甲部队突袭的时候,能够留给英国的准备时间并不多。很有可能破译情报的部门还没有前线部队传回来的战报及时。
隆美尔也有自己的王牌天地。
在北非战场上,法西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其实是一名意大利的统帅,希特勒给隆美尔的权限只是配合意大利军队作战。但是十分强势的隆美尔拒绝听从意大利统帅的建议,而是依靠自己独立的情报系统进行作战指挥的判断。
隆美尔的间谍成功传递回两次情报,使隆美尔能够突破英军最薄弱的防线,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英国重兵防守的明斯克。但第三次情报传输的时候,英国反间谍部门已经掌握了隆美尔间谍的动向,以至于当法西斯德国的装甲部队进攻的时候,前线突击坦克部队直接陷入了英国两翼反坦克炮的包围之中损失惨重。
隆美尔非常吃惊,难道是他的间谍错了?其实隆美尔应该学学中国的一句古话——事不过三。频繁的间谍活动一定能够引起英国人的注意,过分的依赖间谍就会遭到反间谍部门的破坏。
盘踞埃及的英国并不占“人和”
英军战机埃及已经很长时间了,但他们在埃及的身份一直是侵略者殖民者,由于英国人在埃及的所作所为早已经不得人心,因此在很多埃及人民心中法西斯德国的军队更像是解放军,帮助他们赶走英国侵略者的。
当隆美尔的非洲军即将进入开罗的时候,开罗城中有一半以上的平民,正在张灯结彩欢庆胜利,准备迎接“解放军”。
再加上隆美尔本人也是沙漠战坦克战的专家,因此非洲军能够长驱直入也不足为奇了。
一点个人的小见解,欢迎评论和关注。